-
1 # 每天讀宋詞
-
2 # 鐵錘文史
宋人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因為牡丹花雍容富貴,成為大唐盛世的風尚並不奇怪。正所謂:唐愛牡丹宋愛梅,秦愛香草晉愛菊。
隋煬帝就非常喜歡牡丹,專門開闢了一個西苑種植牡丹,算是開了在皇宮人工種植牡丹的先河,而唐明皇李隆基頗則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了。
據說他和愛妃楊貴妃在長安興慶宮沉香亭種有數株牡丹。又一次興致大發,告訴宮廷樂手李龜年(沒錯,就是《江南逢李龜年》那哥們):“賞名花,對妃子,不應再唱舊樂詞。”於是李龜年跑大街上找到了正在喝酒的翰林學士李白,讓他為流行歌詞填詞。可憐李白才高八斗,也就落得一個林夕黃霑一樣的下場,李白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中國好歌詞:《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華人的特點就是上行下效,皇帝喜歡的東西,一定會成為社會的流行元素,唐代盛行牡丹文化,就在情理之中了。《唐國史補》記載:“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暮春,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朋友們,那時候,不去看牡丹,不僅僅是遺憾,已經成為了恥辱啊,一個丟人的事情了:沈磨?你都沒有看牡丹發,好丟人耶!
就像 劉禹錫在《賞牡丹》中所說:“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由於備受追捧,當時的價格已經是驚人的昂貴,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鄉下老爺爺看到一束花這麼貴,真的好心疼呢。
總結一下:牡丹花是中國的特產,自古就有野生牡丹,人工栽培並且得以成為時尚,要從隋唐開始,尤其是唐玄宗寵愛牡丹,更是讓牡丹花一舉登上國花的寶座。
-
3 # 山清水秀67918610308
牡丹花在唐朝譽為國花,名例百花之首。武則天執政時,有一次大宴群臣,武則天乘著酒興要賞百花。時值隆冬時節,群臣皆為不可。武則天隨手寫下一道聖旨,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侍曉風吹。果然清晨園中百花盛開,唯有槿樹牡丹沒有開放。武則天大怒,將槿樹命人連根刨起用火燒燬,將牡丹移往洛陽。後來就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華人都以牡丹不討媚皇上,不畏權貴,不違原則的高貴品質而稱頌。人們更酷愛牡丹。
-
4 # 瀚墨尋夢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裁培始於南北朝,此時牡丹這一名稱己出現,為什麼叫牡丹,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意謂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隋朝隋煬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今洛陽西苑公園一帶)召天下進花卉,易州進各色牡丹二十箱,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京都長安在引種洛陽牡丹基礎上,得到迅速發展,且東都洛陽牡丹種植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到宋代,種植中心在洛陽,南宋則轉到四川天彭,成都和杭州等地,明清時,擴大到安徽亳州,山東曹州等地,海外牡丹最初都來自中國。歷史上對牡丹最狂熱的是唐朝,京都長安最重要種植區是宮廷禁苑內,再是西明寺,永樂坊,慈恩寺等,達官貴人官署宅地也有種植,花開時節,全城若狂,人聲車聲雷動,身為宰相的裴度在寢疾時猶以抱病之身去觀賞牡丹,大有不見牡丹死不暝目之慨。王轂詩曰:牡丹妖豔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
牡丹引人喜愛之處,一是香,韋莊詩曰:昨夜月明渾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薛能:迴秀應無妒,奇香稱有仙。皮曰休更明顯的誇讚: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佔人間第一香。這就奠定牡丹為百花之王的地位。二是美,白居易: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將牡丹比西施,羅隱:日晚更將何所似,太真無力憑欄杆,將牡丹比楊貴妃。
唐人喜牡丹,除香嫩美豔外,最重要的可能與當時一般人求富貴的心理有關,視牡丹為富貴的像徵,更由於自高宗太宗以下各級官吏服色是紫緋(赤.朱.紅)色,因此長安少年爭賞新開紅紫牡丹,象徵著將來可做穿紫袍紅袍的高官,以上這些心理支配,所以牡丹能給唐人帶來無限興奮和精神上的調劑,因此造成"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的現像。以上圖片選自伍揖青教授工筆牡丹一書。
-
5 # 元和拾一年
牡丹,初唐時由河東汾州(山東)移植到長安並開始繁殖。長安以牡丹著名的有元果院、太平院、浴室院等。牡丹的觀賞時期在農曆3月15日前後,大慈恩寺元果院的牡丹開在諸處之先,而太平院的牡丹在它處芳菲散盡之後,畫上爛漫的句號。浴室院有兩叢牡丹,每年開出5、6百朵花。
唐人為何喜歡牡丹?
一則,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吧。牡丹雍容華貴,誰不愛呢?李肇《唐國史補》雲: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
二則,當時牡丹昂貴而稀少,所以為富貴的代稱。盛唐時岑參《優缽羅花歌》序說“牡丹價重”,中唐時王建《閒說》又感嘆“王侯家為牡丹貧”,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
白居易《秦中吟·買花》雲: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此詩中謂“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是說一棵深色的花就能抵得上十戶中人一年的賦。
所以上至貴族、下至平民沒有不喜歡牡丹的。
白居易還有幾首詠牡丹的詩:
《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
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
一作芸香吏,三見牡丹開。
豈獨花堪惜,方知老暗催。
何況尋花伴,東都去未回。
詎知紅芳側,春盡思悠哉。
白居易和元稹於貞元十九年(803)同登書判拔萃科。此詩可能作於翌年春,元稹此時在東都洛陽。白居易無良友相伴,獨自在西明寺賞牡丹,有點索然無味。七年後的元和五年(810),元稹左遷於江陵,白居易再次到西明寺獨賞牡丹,賦詩一首名曰《重題西明寺牡丹》:
往年君向東都去,曾嘆花時君未回。
今年況作江陵別,惆悵花前又獨來。
只愁離別長如此,不道明年花不開。
回覆列表
不妨先欣賞劉禹錫的《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真國色"可見當時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寵。
開始正式答題,為什麼唐朝人都喜歡牡丹?
帝王的認可據傳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在內殿觀賞牡丹,聽到李正封的“天香在染衣,國色朝酣酒”。從此,牡丹便擁有“國色天香”的美譽,也得到帝王認可。
文人的重視僅《全唐詩》詠牡丹詩就有一百多首。劉禹錫的《賞牡丹》;皮日休的"競誇天下無雙豔,獨佔人間第一香";還有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等都是歌詠不同顏色的牡丹。白居易曾經記載“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都看出當時長安牡丹的盛況。
盛世的審美特定時代的審美取向帶有特定的經濟文化基礎。唐朝人愛牡丹,如他們以胖為美一樣,都能體現大唐的富貴之氣。牡丹雍容華貴,還很難伺候,據悉花期只有二十多天,需要眾星拱月般養護。也只能在盛世才有有錢有閒去追求奢華享受。
唐人偏愛牡丹,愛它的華貴與雍容,愛它的紅豔與熱情。
最後欣賞下牡丹的詩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