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投資朝聞道
-
2 # 周錫國金融
隨著當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消費結構和觀念也發生著變化,時間就是金錢,人們都每天都有許多事情需要忙,工作、學習、娛樂幾乎已經佔滿了人們的時間,對於處於大城市的大部分人,每天吃飯的時間都非常的少,更別說在家做飯。所以當下快餐食品非常的熱銷。
對於一些便利店為什麼要植入餐飲功能,我認為是順勢而為。外面的快餐店即使非常的便利,但無法讓消費者覺得其食品安全。而便利店給消費者的印象是乾淨、安全、便宜、便利,這些印象非常符合餐飲,為便利店植入餐飲功能提供了外在環境因素。而且便利店一般開在小區門口,住宅區周圍,辦公區周圍,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條件,在小區門口和住宅區周圍,小區的上班人員在小區門口就能買到早餐在路上吃,這大大的節省了他們吃飯的時間,在辦公區周圍,很少有餐飲店開在城市的辦公區域內,但卻有便利店開在其中,更多白領在午餐時間選擇的是便利店,而且現在的便利店看起來更討當代年輕人的喜歡,簡潔明瞭的擺設讓消費者購物起來非常的方便。
這樣一來,便利店既能增加自己的營業收入,還能提高消費者滿意度,無疑是兩全其美的方法。
-
3 # 靈獸山
一、餐飲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同時獲取更多流量和復購
便利店能提供的服務其實有很多,一般看到的多是商品服務,比如買菸買小食品以及買生活補充品。另外收發快遞、連線社群家政、洗衣代收也是服務。在日本甚至生活繳費和自助取現都可以實現,但在國內因為線上支付發達而不可見。便利店餐飲也是服務的一種,它能解決消費者對早餐、工作餐的需求。
我們看到的便利店餐飲有多種品類,比如鮮食便當、蒸包、關東煮、茶蛋、烤腸、烘焙和咖啡等。這些餐食不僅能滿足社群居民早餐的問題,還能解決CBD寫字間白領工作餐需要。既有中餐類又有西餐類,居民和上班族以及學生都可以滿足,這是一種很強的便利服務。另外,咖啡和烘焙還可以滿足工作洽談,從而有了社交化屬性。
看本質,和便利店餐飲有關還有免費提供熱水,微波爐自助加熱便當、提供堂食的餐桌椅等,這都是服務功能的延伸。另外有沒有感覺,便利店餐飲好像搶了很多早餐店的生意?沒錯,這就是便利店服務強大之所在。而這種服務最終不僅滿足了消費者需求,還帶來更多流量和復購。
二、餐飲能給便利店帶來較高的毛利,增強盈利能力國內一般便利店的毛利率在20%左右,有些因競爭激烈的甚至更低。但一些連鎖品牌毛利率卻很高,比如711在日本本土綜合毛利率可以達到40%以上,是靠商品進銷差價賺錢嗎?不可能的,這個毛利率的實現貢獻者都是來自鮮食即食等餐飲品類。
看本質,便利店和大賣場不同,其是追求高毛利高坪效的業態,而餐飲服務能夠滿足這種定位,需求和流量再加上盈利能力,決定了餐飲在便利店中的價值。
三、餐飲與其他服務構成體驗消費場景,更適合零售發展零售本質是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場景,這也是趨勢。傳統便利店僅僅提供了商品而缺乏服務屬性,這也是很多經營者做不好便利店的主因,因為是一直依賴賺商品差價,而不是賺服務的錢,而同質化商品在競爭中毛利天花板已現。
其實餐飲在品牌便利店中是一種標配,與商品服務等共同構成服務體系,同時構成了新零售的體驗式消費場景,這與目前的很多書吧植入西餐、咖啡、讀書會、租賃書籍、影像文化等相似,都是呈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另外有些品牌已經開始數字化創新,從而實現便利店升級。
看本質,便利店的服務體驗也是多維度的,除了商品差異化的與眾不同,咖啡的社交場景、餐食品種和口味,以及店堂環境的視覺體驗,都是體驗式消費場景的組成元素,符合未來零售發展。
四、思考與結語便利店進入門檻低,但對運營能力的要求較高,在市場飽和式競爭中,如果不能圍繞高毛利和高坪效實施經營策略,難以實現競爭突圍。目前國內大部分作坊式夫妻式便利店,除了烤腸和茶蛋,很少有餐飲功能的。在缺乏綜合能力時,又如何能賺錢呢?
最後建議,便利店是一個有機會的業態,如果有意願做好,需要在商品結構和服務方面進行完善,而餐飲板塊是不能缺失的。想象一下,一個便利店可以賣商品,又搶了一些早餐店的生意,還能透過場景連線,完成社群不同業態聯盟,生意會如何?
-
4 # 言以律己
我認為與其說是便利店被植入餐飲功能,還不如說是市場競爭和市場供需關係的一種必然選擇。
比如我們常見的7-11便利店,他就是一家比較經典的多功能綜合型便利店。其中包括餐飲、充值、零售、24小時營業等功能;後起之秀的蘇寧小店,他還增加了送貨、家政服務等等。所以說目前便利店的發展是朝著社群化、服務化的方向走的,外加以實體店為據點,結合電商平臺,把傳統零售行業的最後“一公里”打通。因此,被植入便捷式的餐飲是一種1.0版本的標配,2.0版本的還有網際網路+。
至於能帶來什麼價值,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僅供參考吧:
1、多元化的服務專案,便於吸引和鎖定更多的消費客群。同時更多的服務板塊,可以觸發客戶其他的消費需求。
2、充分利用便利店的網點優勢,拓寬主營業務專案也是增加獲利的一種手段。
3、在便利店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是快速提升競爭力的一種通用方式。
其實便利店的發展就像我們所用的手機,十多年前我們還在用諾基亞的方塊機,基本功能也只有打電話和發簡訊,但是現在的手機已經涵蓋了除通訊以外的文化娛樂、支付結算、遠端辦公、身份識別等眾多功能,所以說時代的發展必然將催生多元化的新鮮事物誕生。
-
5 # 善行人生489
快節奏的社會執行中,誰能一鍵一店一場一所滿足生活工作學習中的訴求達到時間成本的最小化,那麼這個平臺也好場所也罷,經營相對會好些,所以便利店植入餐飲即是經營的延升,也是服務的拓展。是符合當今社會的訴求的,對經營業績提升有幫助的,使便利的定位更便利!但要注意:一:合法經營,因為餐飲經營有特別的衛生要求。二:品牌、口味、主消費群體、客流要充分考慮好。三:價格。四:回收處置!
-
6 # 東方上院
便利店植入餐飲功能是一種商業趨勢
關於眾多便利店植入餐飲功能不僅僅是一種商業趨勢,同時也是一種完美的結合,餐飲功能作為便利店來講是一種增值服務,這種店的日營業額在沒有植入餐飲功能之前相比較日營業額明顯增加,由於餐飲的品種都是在透明式的櫃檯內亮相展示和加熱,對消費者而言在隨意中增加了購買力。
餐飲品種大多為快餐,攜帶和食用方便,購買者通常為80後、90後,年青人佔據主流。從品種品質來看也基本對口味,中式的有包子、油條、肉夾饃,西式的品種更多一些,比如說,三明治,熱狗、披薩餅等,在食品包裝方面也很講究,加熱與否由消費者自選。
帶有快餐的便利店目前在全國一、二線城市基本遍地開花,因為從商業經營方面來講,幾呼所有企業都不會放棄這塊增值利潤。
品種的開發和配送對便利店和消費者是個關鍵
餐飲企業在開發品種方面對食品的保質期絕對重要,這涉及到銷售額,做為便利店在銷售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冬季加熱快節和夏季的防腐問題,在絕對保證食品衛生和品質的情況下便利店的餐飲增值服務,銷售額會快速增加。
便利店餐飲品種的利潤空間要高於店內的其它品種,有些便利店對餐飲品種的銷售額是單獨核算。
便利店的餐飲經營替代了早餐和夜宵
由於便利店幾呼全部是24小時營業,很多客戶在早晨直接進店購買早餐,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年青人上網常到下半夜,夜宵也基本都是透過外賣從便利店快遞。
由於便利店的餐飲這塊利潤很高,可以說所有的便利店都非常重視這項經營,帶給便利店的是高額利潤。
-
7 # 草根創業老油條
餐飲功能實際上為便利店貢獻了大部分營收和利潤,雖然外表上看起來還是便利店,但它們的本質其實是快餐店。
大賣場、小賣部,便利店,商業邏輯各不相同。這裡只說說便利店。
一家24小時運營,店鋪面積80-100平米的便利店,算上倒班的員工,一共需要將近10人。
如果像傳統小賣部一樣去經營,肯定是虧錢的,還不是小虧,別說房租,可能連人員工資都掙不出來。
傳統小賣部,基本全是夫妻店,沒有員工,所以能擠出利潤。要是招個人,很容易變成兩口子給員工打工。
以一家座標於京東總部(亦莊)樓下的京東便利店舉例,這樣一家店,FF鮮食佔到銷售比例的49%,再算上飲料的話,餐飲功能一共佔到總銷售額的65%。
如果是可以長期儲存的食品,比如瓶裝飲料和泡麵這種,所有超市和小賣部在銷售。便利店與它們競爭,無法取得價格上的優勢。
所以,唯一能夠幫助便利店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只有餐飲功能。資料不會說謊,僅FF鮮食,就撐起了近半銷售額。
其他的連鎖便利店也同樣如此。711便利店,60%以上的營業額和毛利都有鮮食貢獻,這是真正的剛需高頻產品,是所有創業者夢寐以求的拳頭產品。
麵包、包子、熟食、關東煮、便當等,都是極其好賣的暢銷品。
此外,水果也是高頻剛需且利潤豐厚的產品。特別是夏天,切好包裝好的水果,是公司招待客戶的必備。水果的平均毛利在50%,按著進價,翻倍銷售。
現在房租漲的厲害,人員工資也越來越高,實體店都不好做。就連日本的24小時便利店,也在縮減營業時間。
如果是想進入這個行業的朋友,一定要先找到好的點位,再開始行動。如果位置不好,千萬要慎重,這真的是決定成敗的最關鍵因素。
-
8 # 金融碩人
引流和增加流量是便利店長期要考慮的事情。在現有的模式下增加新的業務點,也可以看作是增加流量的一種模式,而目前來說各大的便利店都有餐飲業務,而且發的都比較好,因此,根據你店面的地段植入餐飲,也無可厚非。顧客有需求,就要考慮引流,而引流不簡單隻考慮增加流量,在原有的流量之上增加新的流量這才是成功的引流,能夠持續的增加流量這才是商業的成長之道。
-
9 # 逗侃侃
能帶來的價值就是賺錢。
很多便利店是披著便利店的外衣的快餐店。大家一定要明白,大賣場、小超市,便利店,看著挺像,背後的商業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你覺得他們都不過是超市而已,那就大錯特錯了!
首先你要明白便利店的目標客戶是誰?都市白領,以及一些服務業人員。
其次,你要明白便利店靠賣啥賺錢?吃的、喝的。
小區門口的小超市,兩個人就能做好多年,但是便利店,尤其是商業中心附近的便利店,一般需要6-8個人,24小時營業,一家小小便利店通常都會有2000個左右的SKU,其中大部分賣的都是和吃的,喝點有關。
便利店,同樣也有二八規律,20%的商品貢獻了80%的營業額。
這20%的商品是:鮮食(也就是快餐),飲料,巧克力口香糖,方便食品,餅乾點心等。
而這20%的商品裡面,又有大概5%的商品貢獻了80%的營業額,那就是鮮食和飲料。
其中鮮食和飲料包括:
1、蒸制食品:各種包子。
2、果蔬:水果和蔬菜。
3、三明治和麵包。
4、各種酸奶,果汁,豆漿,咖啡。
5、冷藏熟食:盒飯,麵食,禽類,水產等。
6、關東煮:肉類,素類。
從以上可以看得出,便利的鮮食可以覆蓋早中晚和下午茶時段的全覆蓋,針對人群就是寫字樓的白領和附近的商業服務人員,比如晚上的計程車司機,滴滴司機,加班人員,以及值夜班的服務人員。因為是24小時營業,對比餐廳中晚高峰的用餐時段,便利店以方便,及賣及走,口味有保證,新鮮,價格適中,所以深受顧客的喜愛。
所以商業的邏輯不能只看表面。
有多少人知道,麥當勞70%的營業收入來自於房租。
麥當勞先把繁華地段的商鋪買下來,再租給加盟商,以賺取高額的房租。
綜上,也就能解釋的通,為什麼便利要加入餐飲的功能了,只有一點,為了賺錢,就這麼簡單。
-
10 # 唐梅
便利店是賣一些生活用品的店,看起來和餐飲不搭調,其實現代很多便利店都植入了餐飲功能,其實這是雙贏的結果。
很多人在便利店買了東西之後聞到熟食的味道很容易就會有食慾,這樣就促進了消費。店裡擺上兩三個餐桌和餐椅,這樣就把顧客留在了店裡,有人就會有消費,良性迴圈。所以這是雙贏的局面。
回覆列表
便利店餐飲功能,我的理解是指在便利店銷售便當,關東煮,或者當地特色小吃,甚至提供小型就餐環境的行為。
這是一種趨勢,特別是對於營業時間較長的便利店。
下圖為武漢市中百羅森便利店提供的便餐,以及就餐環境。
說到便利店餐飲化,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 便利店,最大特點就是便利。主要面對趕時間的上班族等人群,所以飲料,輕食是最大需求,提供簡單的餐飲方便了顧客,也增加了收入,順帶可以帶動其他商品的銷售。
2.消費升級,現在各行各業都在升級,大到上十萬方的商業綜合體,小到幾十個平的便利店。乾淨整潔方便之外,提供簡單餐飲環境也是便利店升級一環。
3.便利店最發達的國家是日本,日本便利店一直有銷售便當,輕食的傳統,所以引入中國時,這個特點保留下來了。
總之,便利店引入餐飲功能,是經營上一種開源節流,降低單位成本,提高綜合效益的做法。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差異化嘗試,是零售升級的一種表現。
這個不是新鮮實物,也是一種好的趨勢。看看以下日本便利店實景圖,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