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80153796雲南白藥
-
2 # 至尊寶是悟空的前生
不是發生在我身上,是我媽經歷過的事情。
我二大爺兩個哥哥,幹事情沒恆心,欠了不少錢。找我媽媽借錢,我媽也是經常借給他們,他們也是經常不催就不還。從不給利息,當然,作為親戚不給利息也無所謂。可是幫了這麼多次的忙,過年了,連拜年電話也不打,甚至微信也不發。於是,我媽覺得這人有點不禮貌,不會為人處世。所以,他們再找我媽借錢的時候,我媽就沒借。由此,他們就回村裡說我媽不近人情,說做嬸子的看見侄子有難不幫。我媽那個傷心,那個氣憤。從此再沒和這些人打交道。
所以啊,善良還有鋒芒,不把自己的善良給任何人,給浪費掉。不然傷心的永遠是自己。
-
3 # 花眼看花
知感恩的,升米鬥米都好;不領情的,你給白他6000美金人家也嫌少。為什麼給人“升斗”能得到感恩,蓋因您的善舉出於人家意料之外,屬於雪中送炭;為何予人“鬥米”反成仇?這是您刺激得人家生出了高於“鬥米”的預期,您卻沒有滿足人家的胃口。比如德高望重的著名學者李先生,最近他在文章中就吐槽金庸小氣,快三十年了還耿耿於懷。這就是在他預期裡,金庸這位有文人致富的模範、坐擁十數億資產的大佬,應該出手就是數萬元,甚至更多;而不是此區區幾千元之數。演員孫儷也曾有過類似的遭遇。某年她偶然看到電視臺報道了一貧困高中生的艱苦求學的故事,此後就透過節目與這位向同學取得聯絡,並開始捐助幫他完成學業。 誰料,這位叫向某某的學生在孫儷幫助下上了大學,卻把孫儷當成了搖錢樹。得不到滿足就寫文章說孫儷嫌他煩,不讓他再打電話。事件曝光後,輿論把孫儷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本來是做慈善助人,好心付出的結果反成了對方的仇人。類似的故事可以說有很多。這類故事人們常稱作現實版的“農夫與蛇”,其實是有些人比蛇還壞。就說《伊索寓言》裡的這條蛇吧,它在農夫的懷裡甦醒了:這個黑乎乎的環境讓它恐懼,它也不知道是誰救了自己,而且咬農夫也是出於本能。可是那些受人幫助最後卻反噬恩人的白眼狼呢?他們一切都清楚得很。當然,助人者成仇人是罕見的極端的例子。就一般情況而言,最多隻是受到抱怨罷了。比如劉震雲小說《單位》裡的小林,好心給辦公室同事提開水,時間長了也是沒有落到好上。不過還得承認,這世界上畢竟知恩報恩的要佔據多數,行善的人也不要因此冷了心。
就說前面李先生的例子吧。他說“因對他對我這均屬小事,不足言及,今日讚歌漫天、備極哀榮之際,既無話可說,就說出來,算作不合調的悼念吧,因雖出手不夠大方,但他畢竟是一番好意呀。”儘管他對金庸“出手不夠大方”有微詞,但也承認人家是出於好心。
李先生在學界是泰山北斗一樣的人物,學問大智商高,但這並不表明所謂的“情商”也同樣高。大概這所謂“情商”的概念,只是為我們普通人所設,就不應該用以衡量這些特立獨行的大人物吧。
-
4 # 蜜蜂盜花花更旺
2005年,叢飛確診為胃癌,治病需要花費大量金錢。當叢飛的朋友向已經工作的學生求助時,得到的回答是:“我知道了,讓他安心養病吧”,“我現在工資才三四千,我沒辦法幫他。他當初資助我的時候,也沒說過要回報啊”,“我沒錢,也沒空去看他,不要再打過來了”......
甚至還有家長來催錢:“你不是說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才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你這不是騙人嗎?”叢飛家人解釋說叢飛得了胃癌,無法掙錢,家長說:“那你問問他,什麼時候治好病出來掙錢?”
這就是“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
你幫他一百次他不知感恩,但只要一次不幫他,他就會心生怨恨。
我們可以用心理學“邊際效應”來理解這個問題。
邊際效應,指的是,在其它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隨著·連續·投入的次數越多,每次投入所能帶來的回報就越少。
“人海茫茫,狼在兩旁;大千世界,毒蛇隱藏。暖不熱蛇,喂不熟狼;擦亮雙眼,不得不防。”你的善良,需要理性的鋒芒。
有句古話,叫“幫困不幫懶,救急不救窮”,在別人遇到困難急需幫助的時候,幫他一把讓他渡過難關,他會感激不盡。
如果幫懶救窮,只會讓對方貪得無厭,更加依賴你,就像填一個無底洞,最終把自己拖垮。
《教父》中有一句臺詞:“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善良的人啊,慈悲不當,就等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人的善良一定要有度!當一個人不思進取,一味索取幫助時,請及時收起你的善良!
-
5 # 火車頭筆談
《宋史·太宗紀》中講:有一年天降大雪,天氣十分寒冷。宋太宗在皇宮中也感到了非常的不舒服,他忽然想起了窮人,覺的他們很可憐,立刻派官員給窮人和孤苦無依的老人送去糧食和木炭,讓他們有飯吃,有火烤。皇恩浩蕩,百姓感激,一時傳為美談。
“升米恩”,就好比這下雪天給飢寒交迫的人送炭取暖、填充肚子,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人在危難之時,一個微不足道的幫助,他都會銘記在心的。正所謂“渴時點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一個口渴得瀕臨死亡的人,你餵給他的那一小口水,勝造七級浮屠。
“鬥米仇”,則屬於關愛無度,事與願違。關愛過度,易使受助之人產生依賴心理,適得其反。如果有一次突然因為什麼原因耽誤了或沒幫上忙,他就會記恨你,甚至一輩子。因為,他把本來應該感激的愛心資助變成了理所當然。這時,你或許發現你好像餵了一頭白眼狼。因此,當你的幫扶物件能夠自食其力,生活條件和環境得到改觀時,你該收手時就收手,無需再做“醉後添杯”的事。
儘管社會上不乏“升米恩,鬥米仇”的情形,但我們依然不應欠缺同情心,對弱勢群體麻木不仁,不管不顧。幫扶的關鍵在於,要有一個正確的思路和方法。幫助,不能一味地給予,否則會適得其反;真正的幫助,應該是教會他人生存,自食其力,這對於受助人來說才是最有意義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方法,我們不妨一試。
-
6 # 正道精英
一碗米養恩人,一斗米養仇人,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情,第一次幫助一個人時,他會對你心存感激。第二次幫助他時,他的感激心理就會淡化。無數次幫助他時,他習慣了你的幫助,會理直氣壯地認為你的幫助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一旦你不再幫助他,他反而會對你心存怨恨,正所謂恩中有怨。一次幫助是一碗米,無數次幫助是一斗米。
-
7 # 一休在中國
救急不救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等,都是人性的問題。可變的是人心,不變的是人性。善是人性,不能亂用,不經意反受其害。
-
8 # 言淺意達
這就是人性!人們通常對自己雪中送炭的點滴關愛感動不止,而對自己身邊無私奉獻的人熟視無睹!所以做人要講策略,無節操的幫助別人並不會有預期的回報!
-
9 # 樸素思維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不能說是百分百準確,但也是普遍的一種規律,先輩總結的很多俗語都有著其潛在的道理。本間也很淺顯,寧做雪中送炭,不做錦上添花。
字面理解就是在人最困苦的時候你給一飯之恩,那麼他會終身難忘,而一次性給他幾個月的糧食,他便會潛意識中認為你很富有,久而久之會形成依賴,有一天你不給了那麼他則會覺得你對不住他。
說一個我親身的經歷吧,說起來可能會很傷心。
我的一個好朋友,大學同學,關係一直維持不錯。當時他要買房子交首付。我二話沒說借了5萬給他,等到房子裝修的時候又張口借3萬,我當時手頭拮据就解釋了一下沒給他。沒想到自此之後過年過節從沒打過電話,我打電話給他也是經常託詞忙簡單兩句就掛掉了。再後來我需要錢的時候管他要,來來回回幾次最終還了3萬,還剩2萬至今未還。而且再也沒有曾經的感情了。上面這個例子便是“擔米養仇”的例子,再來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鬥米養恩”的真實案例。
一個叔叔輩的人應該是九幾年的時候因為重傷他人被判刑,出獄後什麼都沒有,重新找工作打工一步步重新來過,日子過的基本上是吃完上頓沒有下頓的狀態,有一天餓的實在不行了,一個女人看他可憐,給了他五塊錢讓他去吃頓飽飯。從此這位叔叔就記住了這個女人一輩子。後來做生意發達了,過年過節的都要去看望,在前段時間恩人急需要20萬資金週轉,叔叔一步到位給了20萬並說,這錢不用還,不夠我再跟我講。不過萬事也不要太絕對,做還是要心存善念,多一點善良對人,就算最後養成了仇恨起碼對的起我們自己的內心。
這裡提一個問題,很多人總喜歡拿“孫儷母女資助向海清”的事件來說這個擔米養仇的觀點,你們可以看一下事件原委,不要一錘定音。捐助本身沒錯,如果在捐助上加上附加條件則已經變味了。
有條件就幫助別人,沒有條件可以不幫,所謂“不幫是是本分,幫了是情分”。但是既然幫了別人千萬不要以此居高臨下的去對待別人。如果有了附加條件,那麼養仇的可能性會變得更大,你為你總覺得別人虧欠你的,仇恨的種子更多是自己種下的。
-
10 # 希文侃電影
中國有句俗話,叫“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意思是在一個人快餓死的關鍵時刻,你給他一斗米,讓他活了下來,他會感恩戴德,把你奉為恩人;可是如果你一直幫助他,他就會養成依賴,把你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一旦某天你沒有幫助他,他會把你當做仇人。
這就是“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行善需要理性的鋒芒,一味地付出、給予,只會助長他人的貪慾,養出恩將仇報的“白眼狼”,你幫他一百次他不知感恩,但只要一次不幫他,他就會心生怨恨。
“人海茫茫,狼在兩旁;大千世界,毒蛇隱藏。暖不熱蛇,喂不熟狼;擦亮雙眼,不得不防。”你的善良,需要理性的鋒芒。
-
11 # 努力的九零後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通俗一點說我覺得就是羨慕嫉妒恨了。當一個人被嫉妒衝昏頭腦的時候,那麼他的心裡裝的就只有仇恨,而沒有感恩了。古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們每個人都要懂得感恩。別人幫你是情分,我們每個人都要心存感恩,把善良的種子傳播開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和諧。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鬥米續命,施以鬥米,讓他更加努力,當他熬過困難的時候他就會感謝曾經施以鬥米的人,所以鬥米養恩。擔米養懶,他知道這一擔米要吃很久,所以越來越懶,最後發現米沒了,他也沒去奮鬥,導致自己一事無成,在扭曲的心理驅使下他就會有更多的仇恨,所以擔米養仇。個人見解,歡迎不同意見的朋友一起探討,謝謝!
-
12 # A莜藍芷韻
在農村,常聽老人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意思就是,當一個人最窮的時候,最飢餓的時候,你給他一斗米,這鬥米既救了他,也能讓他能吃飽,他非常感恩你是好人,如果你給他一擔米,他吃完了還想找你去要,因為你當時給他一擔米,他感覺你應該有更多的米給他,如果你不給他,他會當你是仇人。
所以,不要讓對方對你產生依賴性,由感激變成了理所當然,以至於最後成仇人。
-
13 # 沃土芳華666
這是一個人性問題,他窮時給他一升米時,他還知道恩情,相反後來給他一斗米時,他反而不領情,應為你家裡有,而給他的太少了,反而結下了怨仇。
其實人不能慣,如果一直施捨救濟窮人,反而讓他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從而產生一種依賴感,反而失去了鬥志,其實借米,不如給他個工作,有了工作就有了生存能力。
一個人不知感恩,人們救他一時行,救他一世不可能。再者人不能太貪覽,就如古時的典故《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一個道理,救你一時是希望你度過難關,可不是讓你就依靠救濟而生活。別人的東西不管多少,都應該感恩,因為是不勞而得,別人東西再多也是人家的,不能嫉妒,更不能結仇。
-
14 # 三叔小記
一碗米養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也就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不知道還記得盧俊義不?
《水滸傳》中,盧俊義綽號玉麒麟,儀表堂堂,不但是個大員外大財主,還有一身高強的武藝,棍棒天下無雙,威風凜凜。最重要的是人家為人仗義,慷慨疏財。妥妥的高富帥一枚。
不過,最終還是被好漢們逼上了梁山,當了強盜。李固這人功不可沒……
李固便是盧俊義家的管家,原是東京人,後來來北京投奔相識不著,凍倒在盧俊義的家門口。剛說了,盧俊義為人仗義。所以,將他救下,然後養在家中。
後來,盧俊義發現李固還不錯,很勤快,能寫能算,索性教他管顧家中事務。五年之內,李固就被提拔為了管家,管理盧府裡外傢俬事。家中內外都得諂媚地管李固叫一聲“李管家”、“李總管”。
正是位高權重,權勢赫赫!
本以為盧俊義作為救命恩人,李固會知道感恩,幫盧俊義管理好家中一應事務。沒想到啊,李固和盧俊義的老婆賈氏有了私情,直接背叛了盧俊義。
我對你這樣,你居然那樣!
李固得了人,還想人財兩得。在盧俊義刺配沙門島的時候,錢財買通兩個防送公人——董超和薛霸。還沒到沙門島,薛霸對盧俊義道:
你休怪我兩個。你家主管李固,教我們路上結果你
要不是燕青及時出現,盧俊義早就魂歸了地獄。
一碗米給李固,他會感激;
兩碗米,三碗米……
慾望就像心中的癢,可以忍耐,但越撓越慌,越慌越想越慌,越想越慌越想。變得理所當然,最終一斗米養個仇人。
所以,吳國的趙姬在女兒出嫁準備離開時,她告誡女兒,“女兒啊,這到了婆家之後,你可千萬不要做好事。”
女兒感到很疑惑,莫名其妙的,問趙姬,“既然不讓做好事,那可以做壞事嗎?”趙姬很嚴肅回答道,“好事尚且都不能做,更何況壞事呢?”
這出自《世說新語》。趙姬的意思並非不讓女兒做好事,而是“特不願其遇事表暴,斤斤於為善之名,以招人之妒嫉。”好事不是不可以做,怕的是別人對你的善,你的好習以為常。當你沒有繼續為善時,那你就是仇人。
人吶,有時候光有善心是不行的,得要有聰明才智。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水滸傳》。
回覆列表
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其中一家比較富裕。有一年,天災導致田中顆粒無收。窮的一家沒了收成,只能等死。富的一家有很多糧食,就給窮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窮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去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再拿去一斗吧。窮人千恩萬謝地拿著一斗米回家了。
回家後,家裡人說,這鬥米能做什麼?根本就不夠明年地裡的種子,他們太過分了,既然這麼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這話傳到了富人耳朵裡,他很生氣,心想,我白白送你這麼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於是,本來關係不錯的兩家人,從此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這就是“升米恩,鬥米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