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夏檸檬

    假如教師屢“教”,學生還是“不改”,此時,教師要注意了,自己“教”的方法對嗎?時常看到有些教師天天“批評”學生,可謂“苦口婆心”,但細細分析,每一次都老調子,這三次四次和100次有什麼差別呢?要是有什麼差別,大概是學生越來越嫌你羅嗦,你的恨鐵不成鋼,只能成為學生的耳邊風。

    屢教不改的學生家庭情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有一個缺失愛的家庭。家裡得不到愛,心靈總是感到空虛,總想在外面找點刺激,於是就有了這樣那樣的是是非非的學生事件發生在他身上。

    第二類:在家裡受到的關愛太多,是個被溺愛的物件。沒有前進的壓力和動力,只有知道享受,但是在班裡不學習,總是想著法子搗亂。

    針對以上兩種情況,我覺得這些學生教育起來還需要對症下藥,對於第一類學生,我們應該關愛,有句話說得好,無論對什麼樣的學生來說,愛都是最好的教育,但是對這樣的學生,我覺得愛的力量要更大。

    要知道,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就讓我們幫學生找到他們隱藏在心底的需要願望,喚醒他們的追求,只有能夠喚醒心靈的教育,才能算真正稱得上教育,一位教育家說的好,教育的奧秘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第二類學生,我們首先力爭得到家長的配合,和家長做好必要的溝通,然後才能很好的實施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然的話,對這些學生的教育將是無效的教育,另外,我們可以發動學生的力量,讓學生感染學生,結成必要的幫扶小組,從學習和思想上兩方面雙管齊下,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這樣用學生心靈深處的能源去照亮學生的精神世界,是最節省能源的方法。

    但是在整個的教育過程中,老師要做好這樣的思想準備,要允許被教育的學生有行為的反覆,一旦出現反覆,就要有及時恰當的應對措施,而不能學生的行為一出現反覆現象,我們就灰心失望,這樣只能前功盡棄,要知道任何事物的發展和改變,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更何況他們是有思想的學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解凍,需要一個在溫暖的、逐漸升溫的過程,這個過程,老師的心理準備和心裡狀態,其中至關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整個的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多發現學生的優點,不管是哪個方面的優點?只要是優點,哪怕跟優點沾點邊,都要記住,作為鼓勵和引領的切機,作為牽起學生手的一個機會來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跑跳時間大約在什麼時間比較合適?不會影響到別人作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