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夏檸檬
-
2 # 米粒兒7390
有的孩子天生就矜持冷靜,在公共場合中更偏向於觀察,有的孩子天生就愛發言,到了公共場合就有慾望表達。分清楚不同屬性的孩子後再做定論。
如果發現孩子屬於平時就開朗活潑,善於交際,但是到了某一個陌生場合會流露怯場的表現,可能陌生的環境對他造成了壓力,或者是某種場合的氣場太強大,使孩子感到害羞或害怕,這時候需要大人耐心地引導他並充分尊重孩子,疏導後發覺孩子心裡依然抗拒,最好別勉強他,儘量讓孩子在放鬆中舒緩情緒,不一定非得讓他在公共場合中開口說話。
不說,也是一種選擇,我想,大人更應該讓孩子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大膽做自己,才會有以後的大膽張口。
-
3 # 辣媽驛站愛多多
可能是孩子一到陌生的環境裡心裡變得緊張,本身如果性格又比較內向就會不說話一直往大人身後躲避,可以由家長前期帶著一起熟悉周圍的環境,結識和他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互相交換玩具,逐漸的孩子就會熟絡起來,也就有話說了,大人一定要多鼓勵孩子,千萬不能大聲訓斥孩子。
-
4 # 成長中的小楊
這個問題相信很多家長都會苦惱不已,但並不是完全無解的,具體來講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
1.首先就是千萬別逼迫孩子一定要在陌生環境中活躍起來或是見到陌生人熱情打招呼。
要知道孩子不願意這樣做很可能是覺得這個新的環境或是新的人讓ta覺得不安全,不適應,保持沉默,躲在父母身後則是讓自己感覺到安全的一個權宜之計。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逼著孩子去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很可能會招致孩子更大的反感,以後再想好好教育就麻煩了。
2.管是要管的,但是千萬不能著急。
可以在不得不面對這些陌生人或陌生環境的時候耐心去引導孩子,讓ta覺得這個環境或是人並不像ta想的那樣可怕。
家長在這個時候要是可能的話,最好身先士卒般地融入到新的環境去,和陌生人主動打招呼,這樣就會給孩子留下一個好的印象,ta就更加相信自己不敢去融入的新環境或是不敢主動打招呼的人沒什麼可怕的。
3.接下來這點就更需要家長的智慧了——提升孩子內在的自尊自信。
具體來說未必是讓ta去報名參加演講班,更加有效的方法是鼓勵孩子把ta喜歡的東西玩到極致。
就算是成人,當自己真的有兩把刷子的時候自然是走到哪裡都不會怕也都不會甘心只做一個啞巴的。孩子也是如此,可以試著朝這個方向走。
還有就是在生活中儘量多的給孩子迴應,不要簡單的以語氣詞應付過去,這樣真的很傷人。
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自己說不說話真的沒什麼用,父母不理自己,在陌生的環境或是對陌生的人更沒說話的必要。
比如孩子放學回來說學校的趣事,ta說的眉飛色舞你最好也讓ta這樣眉飛色舞地說完並適當予以聽起來是真誠走心的迴應“是嘛,真有意思”,“寶貝真棒,都會……了”等。
總之一定記住耐心聽ta說完,千萬不要覺得這個時間本該做什麼事而沒做著急而打斷就是了。再說了,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恰是應該從很小的時候就教會的習慣。
還是希望家長們能客觀看待問題,說不定孩子有時候就是在這個陌生環境不想說話,見到陌生人不想打招呼呢。
就算是成人不還有個三五天不想理人的時候嗎何況孩子。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這個時候孩子這樣的表現會讓人家覺得這個家長沒教好丟了家長的面子呢?家長的著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面子受挫而憤怒,少部分是為孩子的前途憂慮呢?
但願我想的太腹黑了,相信天底下真正愛孩子的家長還是有很多的,那就試著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變成一個更有自信適應能力更強的人吧。
-
5 # 郭郭親子
小孩一到陌生環境就變的拘謹恐懼感,一種是先天帶來的這個一般人都會的,包括大人。這個應該是動物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但是我們是人類,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剋制這種恐懼感。還有就是後天客觀原因的,比如家裡大人管的太嚴,比較少接觸人。我覺得可以這樣:
一: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特別是人多的地方。比如公園、商場、一些人多的廣場。
二:多做戶外運動,運動能給人帶來快樂。而且能交到一些共同愛好的朋友
三:多接觸人,可以先從孩子開始,孩子跟同齡的孩子總是更有話題。多帶他到你的朋友家,最好朋友家也有他同齡的小朋友。然後可以在大人面前誇誇他。
四:多看書,不管怎麼樣知識總是能給人自信心的。書籍的種類可以寬一點。
五:多去博物館、電影院,增加孩子的知識量,適當的也可以看電視。這樣孩子總有話題可以跟人交流。
六:父母親要多跟孩子聊天,比如學校的事情啦,同學們之間的事情啦。只要大人真心的聊,我相信孩子也願意跟大人聊的。
七:最後,一定要讓孩子懂得禮貌。
以上這些必須大人自己能做到,才能讓孩子切身體會的去學習。
-
6 # 家庭教育諮詢指導師
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孩子就會有表達的慾望,在公共場所就再是“啞巴”了。
具體做法是:透過“家庭民主制”進行訓練:
在家庭中建立“民主制度”每人一票,家庭大小事務,集體研究、表決決定,使他有機會練習表達、溝通的能力及學會換位思考,讓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鍊。
比如說有一次我們討論雙休日怎麼過?我的意思是去爬山,他媽媽的意思是逛商場,兒子的意思是在家裡看電視。這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要力圖證明自己的意見是最好、最合理的,是對大家最有好處的(因為要爭取別人的支援,光說對自己有什麼好處顯然不行,這樣可以促使他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都說完後舉手表決,結果仍是一人一票,這時候媽媽開始“賄選”了,“如果同意去逛商場,可以給你一個漢堡包,還可以到商場的電子遊戲廳玩一會。”抵制不住誘惑的兒子終於投票支援媽媽了,結果全家高高興興去商場。
兒子今年10週歲,但這樣的制度在我們家裡已經執行四五年了。孩子學會了尊重他人,遇事講道理。在各種場合都能把他的道理講出來,是這種教育方法的成功之處。
-
7 # 蘇曉心理命理
這個時代的孩子最普遍的問題是情商下降,情商下降最普遍的問題是迴避社交,迴避社交最普遍的問題是人多變"啞巴″。99%的孩子在成長中都曾有這樣的問題,我99%小諮客也因此而來。孩子公眾場合變"啞巴″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了這個病改了他的命。這個問題不解訣極可能影響人格的發展,而人格決定命運。
一、從字面資訊能看出可能存在哪些問題呢?
1.自閉傾向
2.選擇性緘默
3.社交恐懼症
4.公眾表達恐懼
二、原因及解訣措施
1.原因:家族遺傳因素;天生氣質型別偏回避;後天養育環境中的創傷後遺症反應;長期心理壓力導致的焦慮,恐懼的泛化反應;親子關係不良;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等。
2.解訣措施:
第一步,先去醫院做篩查診斷~
第二步,做心理諮詢,接受心理行為訓練,家長接受家庭教育指導~
~世上的孩子可以分為兩種,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你要哪種?
~世上的家長可以分為兩種,懂孩子的和不懂孩子的,你做哪種?
~小書育兒經~小書在手,育兒無憂~
回覆列表
孩子在公共場合不願開口有以下原因:
1.性格因素
很多父母把孩子在某些交流場合“拒絕”說話的原因歸於孩子膽子小、不夠大方。事實上,這與孩子的個性有關,如敏感、內向、依賴性強等。孩子如果受到這些性格特徵的影響,很容易“閉口不開”。
2.陌生環境影響
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或見到一個陌生人,很容易產生緊張的情緒。特別是當父母要求他“打招呼”、“聽話”、“懂禮貌”的時候,這種緊張的情緒會增加,甚至因為父母“不許哭”的命令而不敢發洩,壓抑在心裡。久而久之,也就變得孤僻、不愛說話了。
3.情感挫折經歷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愛多說話,可能是因為早年有些不好的感情經歷,比如父母經常吵架、分居、離異等。這些原因都有可能刺激孩子的心理,讓他們變得孤僻、脆弱。
試試以下方法助於孩子大膽、大方交流:
1.多撫摸孩子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生理上的觸控能緩解孩子心理上的緊張。所以,在生活中,特別是帶孩子去陌生的場合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拉拉孩子的手,摸摸他的頭,這樣就能讓孩子多一些安全感,緩解一些緊張的情緒,從而有利於幫孩子糾正這一心理障礙。
2.轉移緊張情緒
當孩子沉默不語時,不要過分注意,要避免採取強迫使孩子開口的方式,以免使緊張情緒進一步加重,甚至出現“反抗心理”。這時可以採取轉移的方法,如陪伴孩子一起外出遊玩。
3.多與孩子溝通
父母最好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進行交談,並允許孩子不說話。當然,如果他願意交流,更不應限制他。這樣可以讓孩子在一個壓力相對較小的氛圍下練習交往。
4.激發孩子的表現欲
父母應該激發孩子的主動表現欲,這樣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受到他人的讚賞,增強自信心和表現自我的能力。比如,父母可以在週末帶孩子到小朋友聚集的地方去玩,並鼓勵孩子主動與陌生人交流。有意讓其他小朋友多帶動孩子,儘可能減少孩子單獨靜坐的機會。如果孩子表現好,可以獎勵孩子一個獎品。
5.建立舒適的家庭環境
父母可以為孩子建立舒適的家庭環境,改善家庭關係,減少粗暴的呵斥,增加善意的鼓勵。當孩子主動與客人交流時(包括眼神、手勢、軀體姿勢、言語等),可以給予他適度的鼓勵。也可安排一些家庭小遊戲,有條件的話就邀請孩子的同學或朋友一起參與,讓孩子在熟恐的環境中與他人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