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細說戲說
-
2 # 瑩瑩有話說
1唐玄宗李隆基和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流傳很廣
其實,中國的小說作者是非常浪漫的。
關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小說家言,寫的都非常多。
但是歷史上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2.楊玉環其實是唐玄宗兒子的媳婦唐朝人其實是有鮮卑人血統的,所以鮮卑人其實並不是特別關注倫理問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唐玄宗和楊貴妃有許多相同的愛好,他們都喜好音律,對音樂和文學有很深的研究。
共同的愛好才能讓他們走的更遠。
本來這是一對令人羨慕的愛情,如果沒有安史之亂的話。
3.安史之亂終成悲劇早年英明的唐玄宗終於開始信任佞臣,這就釀成了悲劇。
奸臣楊國忠誤國,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匆忙出逃。
在馬嵬坡的時候,下層計程車兵起義,最終為了大局。
不得不殺了楊貴妃。
-
3 # 維多利亞狗剩153956444
其實想要了解楊貴妃之死的真相,那真的就是見仁見智了。就像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經歷過那場馬嵬坡之變的人,早以變成亡魂,或許都已經投胎轉世的,留給後人的,僅僅是史官的記載,百姓的相傳以及那馬嵬坡下的空墳。
正史一般傾向於天寶十五載六月十四日,楊貴妃隨唐玄宗李隆基流亡到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譁變,護駕的六軍將士仍不肯繼續前進,唐玄宗親自下令,也無效。唐玄宗要高力士問軍中主帥陳玄禮是什麼一起?陳玄禮回答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就這樣,37歲的楊貴妃被縊死,香消玉散。
但是後來有人去挖開埋葬她的墳墓發現並沒有楊貴妃的的遺骸。於是種種猜測質疑撲面而來,說是有宮女代替楊貴妃上吊自了,也有人說唐玄宗李隆基掩護楊玉環乘船逃離大唐去了日本。同時現代的日本的確有人指出有楊貴妃的墳墓,也有她的雕像,在一個村莊裡還有著關於楊貴妃的傳說。
所以楊貴妃的死因至今還是沒有什麼定論。估計那段歷史的真相也是隨著時間的長河,埋葬在了馬嵬坡。
-
4 # f8659052
都知道楊玉環深得李隆基的寵愛,他倆之間應該算得上愛情了吧。可是老年的李隆基日漸昏庸,不理朝政,整天和楊貴妃一起歡歌笑語,飲酒作樂。終於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的兵力無力對抗,以陳玄禮為首的兵力護送著李隆基和楊玉環逃跑。並且他們認為唐朝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都是因為楊玉環紅顏禍水,把一切都歸咎於這個深得皇帝寵愛的漂亮女人身上。所以逃到馬嵬坡時,陳玄禮等一眾士兵要求皇帝殺了楊玉環,否則就不再護送皇帝逃跑。皇帝無奈,賜楊玉環白綾,自此這個風華絕代的女人香消玉殞。後面傳楊玉環沒有死,而是東渡到了日本。這是由於人們對楊玉環產生了同情,也不相信這樣一個女人就死去了,所以弄出這樣一個傳說來安慰自己,也想讓楊玉環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可事實證明,楊玉環的確在馬嵬坡就死了。
-
5 # 從耗子胖成豬
日本山口縣有個“楊貴妃墓”,在介紹楊貴妃墓的木板上寫著:
充滿著謎團和浪漫色彩的楊貴妃之墓。傳說她在馬嵬驛兵變中並未被逼自縊身亡,真正死的是其替身侍女,而楊貴妃在皇帝親信的護送下,從海上乘船逃走,漂流到日本向津縣半島的唐渡口,不久之後因病身亡,當地人將她葬於二尊院。
如今日本山口縣地方政府及有關社團,已將楊貴妃墓作為旅遊勝地進行開發。
馬未都經常說“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我認為說得很對,當年插手朝政的是楊國忠,而禁軍士兵的不滿也是針對楊國忠的。楊貴妃只是受牽連,加上唐玄宗本身有“不忍”之心。因此,殺個替罪羔羊,讓貴妃真身出逃,並不是沒有可能。
只是這樣的話,我真心同情那個“替死的侍女”,她的命運可比楊貴妃悲催N倍!
-
6 # 古人的生活
馬嵬坡之變,一直在史書上都是諱莫如深,誰也不知道那天馬嵬坡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只知道楊國忠和楊玉環被殺死了。
一直流傳的都是當時陪皇帝逃跑的楊國忠謀反,被陳玄禮等禁軍誅殺,並逼迫皇帝殺了楊玉環,李隆基受不住陳玄禮等人的逼迫才不得不讓高力士勒死了楊玉環。
但是實際有很多疑點。
第一個疑點就是楊國忠怎麼可能在逃亡途中謀反?他有什麼理由和實力進行謀反?
第二個疑點就是陳玄禮,陳玄禮在李隆基第一次搞政變誅殺韋后的時候就跟在他身邊,在李隆基身邊近五十年,一直擔任著保護皇帝的職責,這次護送皇帝逃亡他就是禁軍指揮官。而且,在馬嵬坡之變之後,他也沒有受到任何處罰,最後是老病而死的。
如果說是陳玄禮逼迫唐玄宗殺楊玉環,事後,他怎麼可能安然無恙?
如果是太子李亨在背後主使,陳玄禮只是執行命令,那麼史書上應該有太子和陳玄禮的交集的記載,但是沒有,陳玄禮一直到唐玄宗回到長安被軟禁,一直跟在唐玄宗身邊。
所以,一個個排除之後,我們不得不把目光轉到唐玄宗李隆基身上。
只有他最可能為了拔去安祿山“清君側”的藉口,瓦解安祿山叛軍的合理性、削弱叛軍軍心,而殺死楊國忠和楊玉環!
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利和江山,一個皇帝什麼做不出來?
區區一個女人,和江山比起來,什麼都不是!
-
7 # 古詩今詞
我認為,如果不是因為楊國忠,也就是楊貴妃的哥哥,或許楊貴妃還沒那麼快死,甚至可能不會死。
正史記載,楊玉環縊於馬嵬坡,而馬嵬坡之變的導火索是安祿山起兵造反,而安祿山之所以急著造反,正是因為楊國忠。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三》中有這樣第一段話:
安祿山專制三道,陰蓄異志,殆將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駕然後作亂。會楊國忠與祿山不相悅,屢言祿山且反,上不聽;國忠數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於上。祿山由是決意遽反...意思是說,安祿山兼任三道節度使,意圖謀反已經將近十年了。但是因為唐玄宗待他不薄,所以安祿山原本打算等唐玄宗駕崩之後再起兵造反的。但當時楊國忠看安祿山不順眼,屢次向唐玄宗說他要造反,但唐玄宗不信。為了讓唐玄宗相信,楊國忠就故意幾次激怒安祿山,想讓他造反,結果他目的達到了,只是他沒想到自己命也搭上了,還連累自己的妹妹。
造反的細節也有記載:
會有奏事官自京師還,祿山詐為敕書,悉召諸將示之曰:“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諸君宜即從軍。”眾愕然相顧,莫敢異言。十一月,甲子,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號二十萬,反於范陽。當時安祿山的地盤正好有奏事官從京城回來,安祿山就造假密旨給將領們看,說是皇帝命令安祿山討伐楊國忠奸佞,將士們將信將疑,也不敢反對。於是,這場以“清君側”為口號的造反就順理成章地進行了。
根據記載,楊玉環死於天寶十四載,也就是公元756年,而唐玄宗死於公元762年,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楊國忠從中作梗,安祿山的造反最早也要到了六年後。而不是因為安史之亂給了太子集團機會,唐玄宗被迫退位,說不定可以活的更久,而楊玉環的結局會有怎樣的變化那就不得而知了。
說到底,一切都是假設,歷史沒有如果。
-
8 # 五味社
楊貴妃之死,一直是個歷史謎團。
關於楊玉環之死,最正統的說法則是死於馬嵬坡。“安史之亂”,玄宗出逃蜀中,至馬嵬坡時,軍士發生譁變,玄宗為求自保,不得不以白綾的方式賜死楊玉環。《新唐書》和《舊唐書》對這段記載相差不多。
另外,根據詩文描述,楊玉環還可能死於佛堂或者亂軍,或者吞金自盡。
甚至,還存在楊玉環未死的訊息。“安史之亂”平定後,玄宗派人尋找楊玉環遺體,未能尋回。
有傳言,楊玉環東渡日本。如今在日本的山口縣久,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也存在楊玉環未死出家的說法。
不論如何,關於楊玉環的一切謎團,都是人們對她對唐玄宗美好愛情的聯想。
-
9 # 錢品聚
楊貴妃死的一點兒也不蹊蹺,歷史上都記載的很明白。
唐朝天寶十四載,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安祿山和史思明密謀聯合,以討伐楊玉環之兄楊國忠為由,起兵叛變,不足兩月便大破潼關,再長驅直入,攻破洛陽。
此時的唐玄宗心知大難臨頭,皇帝寶座岌岌可危,形勢所迫之下,玄宗只得帶著楊貴妃以及楊國忠等人逃往蜀中。
然而在途經馬嵬驛時,一直護駕左右的果毅都尉陳玄禮,趁機突然兵變,他率領全部禁軍,手中握有最大兵權,可以說在兵變的這一刻,唐玄宗已然成了一副空殼子。
但陳玄禮兵變事出有因,他繼而提出一個要求,若玄宗答應,陳玄禮則繼續效忠。
這個要求正是逼迫唐玄宗當場處死楊國忠與楊貴妃。
前者被認為是禍亂朝綱,後者則被認定為禍國殃民。
為了九五寶座,更為了李唐社稷,萬般無奈的唐玄宗只得同意陳玄禮的部分要求。
為何是部分要求呢?
因為他覺得楊玉環罪不該死,只讓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便可。
誰知陳玄禮連同一眾禁軍將士並不買賬,在把楊國忠亂刀砍死後,進而逼迫玄宗賜死楊玉環。
眼看後有安祿山叛軍追殺,身旁親軍又趁機譁然,前路茫茫的唐玄宗即使萬般不捨,也只得默許,而玄宗身邊的寵臣高力士則提議,為讓楊玉環儘可能的體面,應賜楊玉環一條白綾,命其自縊。
不出半刻,一代貴妃楊玉環即自縊馬嵬驛,終年三十八歲。
楊玉環香消玉殞的整個過程即是如此,說她禍國殃民也好,滿腹冤屈也罷,都不過是當時環境下的必然結局,因為玄宗李隆基沉迷楊玉環美色,朝中上下早有不滿,只是礙於他九五之尊的身份,人人隱忍不發,未曾找到合適的時機。
陳玄禮正好是順勢而為,就連安祿山起兵造反也是因為楊國忠,所以楊國忠在玄宗身邊一天不死,護駕的禁軍將士就一日不寧。
同時楊國忠長久以來的禍亂朝綱,所仰仗的正是楊玉環,從裙帶關係的角度來說,陳玄禮等人肯定把矛頭對準楊氏二人,所以在他們看來,逼死楊玉環和楊國忠,才算真正除掉了唐朝大患。
其實楊玉環的死,在安祿山起兵的那一刻就早已註定。
只是時間早晚罷了。
身為皇帝最寵愛的妃子,要想在朝堂之爭中不淪為權力的犧牲品,縱觀歷史,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寥寥無幾。
——————
參考文獻·正史:
唐人李肇所著《國史補》:
玄宗幸蜀(逃往蜀中),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
《舊唐書·后妃傳》:
(玄宗一行)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
力士覆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寶,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
上(玄宗)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
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上曰:“朕當自處之。”
入門,倚杖傾首而立。
久之,京兆司隸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
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
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
與屍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
——————
-
10 # 歷史雜貨鋪
影視劇和真實的歷史肯定是有區別的,楊貴妃,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古人形容美女的時候喜歡用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這裡的羞花指的就是楊貴妃。楊玉環這個女人的一生是非常傳奇的,一開始她做了李瑁的王妃,可是好景不長他被李瑁的父王唐玄宗給看上了,唐玄宗作為一國之君,公然搶自己的兒媳婦可不好。
於是乎唐玄宗想了個好辦法,他讓李瑁的妻子給其母親守孝,並且要楊玉環出家做尼姑,和李瑁完全的脫離關係。李瑁這個時候當然沒有多想,楊玉環出家之後,唐玄宗每日把她召進宮裡,她每天都給唐玄宗跳舞,這樣一來二去兩個人就好上了,這時候楊玉環和李瑁已經沒有關係,所以唐玄宗乾脆就直接把楊玉環給娶了。
中國歷史上有句老話叫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楊貴妃得寵之後,他的家人也都跟著她過上了好日子,別說楊貴妃的近親,就連她的一個遠房兄弟楊釗,此人本來就是個市井無賴,後來都身居高位,還能夠操縱國政,唐玄宗賜名給他國忠。
這樣一來很多人肯定都是看不下去了,後來安史之亂,安祿山等人造反,唐玄宗領著楊貴妃等人逃難,途徑馬嵬驛的時候,士兵突然譁變,楊國忠被亂刀殺死,其餘士兵要求唐玄宗將楊貴妃賜死,唐玄宗為了自保將楊貴妃給賜死。
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吊死在了佛堂的梨樹下。實際上這場譁變還有太子的事情,禁軍首領已經被收買,除掉楊國忠和楊貴妃才是他們的任務。有趣的是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楊貴妃實際上並沒有死,唐玄宗給了她一條生路。
回覆列表
死於馬嵬坡
《舊唐書》玄宗本紀,后妃列傳記載,楊貴妃死於馬嵬坡。
丙辰,次馬嵬驛,諸衛頓軍不進。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會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國忠告訴於驛門,眾呼曰:“楊國忠連蕃人謀逆!”兵士圍驛四合。及誅楊國忠、魏方進一族,兵猶未解。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
——《舊唐書 》卷九 本紀第九
及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悽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
——《舊唐書 》列傳第一 后妃上
根據楊貴妃傳記載,玄宗從四川回長安時,密令將貴妃改葬,屍體已經腐敗。只有香囊還在。至於白居易《長恨歌》裡所謂的“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的說法,完全是詩人的一種浪漫主義色彩的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