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南焦作李香雲
-
2 # 金秋麥穗兒
覆膜玉米的土壤性質差異也決定玉米地墒情的等級劃分 。在我們北方,是屬於乾旱少水的地區,土壤水分的來源一大部分來自天雨養農業。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地方能人工灌溉黃河水或者地下水。有些農田的吸收能力也有差異,大田密植耗水主要來源於生產年自然降水和灌溉。耗水量大,產量高。由此可見土壤墒情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因素。
-
3 # 潮汕阿群
玉米(Zea mays)是中國種植面積最大且總產最高的第一大作物, 發展玉米生產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北方春玉米區玉米播種面積為0.11億hm2, 佔全國玉米總面積的43.1%, 區內玉米生產基本處於雨養狀態, 乾旱少雨對玉米生產的威脅很大[2]。旱作玉米生產實踐表明, 挖掘玉米生物學潛力和提高土壤生產力是提高玉米產量的有效措施[3, 4]。進一步提高玉米產量的潛力在於提高品種的耐密性和抗逆性, 任憲國[5]研究表明, 不同株型玉米雜交種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 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產量居首位。2005-2008年中國57塊玉米高產田採用的品種共20個, 以鄭單958和先玉335等緊湊、耐密、中穗型品種為代表[4]。當前玉米單產提升部分歸因於種植密度的提高[6, 7, 8]。穩定單穗粒重或稍有減輕的條件下增加種植密度是今後提高玉米單產的發展趨勢[9]。但玉米增加種植密度的同時也會加劇植株間對光、水、肥等資源的競爭, 致使單株生長速率降低, 增加減產風險[10]。這就需要進一步最佳化玉米生長環境來緩解這種負面影響。旱地秸稈和地膜覆蓋均能明顯改善農田土壤生態條件, 促進玉米生長髮育, 提高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尤其是近年甘肅省大面積應用的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抗旱增產效果十分顯著[11, 12]。隨著旱地玉米生產條件的改善, 如何合理地選擇品種、增加密度, 進一步提高玉米生產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單一玉米品種、密度或覆膜方式的產量效應方面, 而關於不同品種、種植密度和覆膜方式的整合最佳化研究還鮮有報道。為了進一步探索旱地玉米高產潛力和增產途徑, 指導生產實踐, 本研究採用玉米品種、種植密度、覆膜方式三因素試驗, 對旱地春玉米群體特徵、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進行研究, 為建立旱地春玉米合理的群體結構, 實現高產穩產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概況
試驗於2012、2013年在農業部西北旱作營養與施肥科學觀測實驗站(35° 30" N, 107° 29" E)實施, 該地區海拔1254 m, 年平均溫度8.3 ℃, 年日照時數2449.2 h, ≥ 0 ℃年積溫3435 ℃, ≥ 10℃年積溫2722 ℃, 無霜期165 d, 屬完全依靠自然降水的西北半溼潤偏旱區。據1950-2013年降水資料分析, 該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32 mm, 降水主要分佈在7、8、9三個月。土壤為黑壚土, 有機質含量10.9 g/kg, 全氮0.81 g/kg, 鹼解氮91.4 mg/kg, 速效磷10.9 mg/kg, 速效鉀203.4 mg/kg, 肥力中等。春玉米為當地的主要作物之一, 種植制度為一年一熟。
試驗年度降水分析表明(表1), 2012和2013年度玉米生育期總降水量分別為417.3和577.1 mm, 為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14.1%和157.8%, 降水年型分別屬於平水年和豐水年, 玉米生長旺盛的7、8月降水量分別為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73.6%和95.6%、189.8%和62.7%。2012和2013年玉米播前(1-4月中旬)降水量分別為49.6和10.0 mm, 為多年同期平均的153.1%和30.9%。可見, 不管是平水年還是豐水年, 此區季節降水分佈不均和年際間降水變率較大限制了玉米生產。
表1 2012-2013年玉米播前及生育期降水量
Table 1 Precipitation before sowing and maize growth period in 2012-2013
1.2 材料與設計
供試玉米品種為酒單4號(平展型早熟品種), 吉祥1號(緊湊型中熟品種)和先玉335(緊湊型中晚熟品種)。地膜為甘肅濟洋塑膠有限公司生產的0.01 mm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
試驗採用三因素裂區設計, 主區為覆膜方式A[A1:全膜雙壟溝覆蓋(頻寬110 cm, 每帶起底寬40 cm、高15~20 cm的小壟和底寬70 cm、高10~15 cm的大壟, 兩壟中間為播種溝。選用120 cm寬的地膜, 邊起壟邊覆膜, 膜與膜間不留空隙, 相接處用土壓住地膜, 每隔200 cm壓土腰帶); A2:窄膜覆蓋(用70 cm寬的地膜覆蓋, 淨膜50 cm, 膜間留60 cm的空隙, 採用寬窄行播種方式, 寬行70 cm, 窄行40 cm, 膜內播種, 每隔200 cm壓土腰帶)]; 裂區為品種B(B1:吉祥1號; B2:酒單4號; B3:先玉335); 裂裂區為種植密度C[C1:4.5萬株/hm2(低密度); C2:6.75萬株/hm2(中密度); C3:9.0萬株/hm2(高密度)]。3次重複, 小區面積為44 m2(5.5 m× 8.0 m=44 m2)。2012年4月13日覆膜, 4月15日播種, 2013年3月29日覆膜, 4月19日播種。按試驗設計密度拉繩人工穴播, 每穴2~3粒, 播種深度4~5 cm。採用普通大田高產施肥管理:覆膜前結合整地基施尿素300 kg/hm2、普透過磷酸鈣938 kg/hm2, 玉米拔節期追施尿素195 kg/hm2, 其他栽培管理同大田生產。2個年度試驗在同一地塊同一位置進行。
1.3 測定專案與方法
1.3.1 群體質量性狀的測定 2012和2013年度, 每小區選10株有代表性、長勢一致植株進行掛牌標記, 出苗後每隔30 d測定一次株高並同步測定展開綠葉面積, 葉面積測定方法採用係數法, 按葉片中脈長度(cm)× 葉片最大寬度(cm)× 係數(0.75)求出每株單葉面積後, 累加得單株總葉面積。葉面積指數(leaf area index)=單位土地面積內玉米株數× 單株總葉面積/單位土地面積。
2012和2013年度, 每小區選5株有代表性、長勢一致的植株, 出苗後每隔30 d取樣, 105 ℃殺青30 min, 然後在80 ℃條件下烘乾至恆重後稱重。
1.3.2 土壤水分測定和水分利用效率計算方法[11] 玉米播種前和收穫時分別用土鑽法測定沿玉米種植行任意兩株之間每個小區2 m土層(每20 cm為一個層次)的土壤含水率, 轉換為以mm為單位的播前和收穫時的土壤貯水量。生育期降水量透過MM-950自動氣象站獲得。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計算每小區作物耗水量(water consumption)。成熟後, 隨機取樣20株考種, 按每小區實收計產, 計算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耗水量 (mm)=播前2 m土壤貯水量-收穫時2 m土壤貯水量+生育期降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kg/(hm2· mm)]=玉米籽粒產量/耗水量
1.4 資料處理
採用SPSS 11.5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覆膜方式對玉米播前土壤水分的影響
2種不同覆蓋方式0~200 cm土層土壤水分2年定位監測表明(圖1), 2012年試驗於4月13日覆膜, 並沿玉米種植行每隔30 cm打滲水小孔(直徑約為3 mm), 到4月22日播種時, 降水量為1.62 mm, 全膜雙壟溝覆蓋0~20 cm土壤水分含量為19.3%, 較窄膜覆蓋提高1.4個百分點; 2013年試驗於3月29日揭掉舊膜, 施肥、翻耕、定位覆膜, 到4月26日播種時, 期間有3次降水, 分別為4.8、10.7、3.7 mm, 全膜雙壟溝覆蓋0~200 cm土層土壤平均含水量為16.4%, 較窄膜覆蓋提高2.4個百分點, 0~20 cm土壤含水量為16.4%, 較窄膜覆蓋提高9.6個百分點。可見, 窄膜覆蓋方式阻止了降水入滲, 在小於10.7 mm降水的條件下, 覆膜後不能提高土壤含水量, 而全膜雙壟溝覆蓋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因此, 窄膜覆蓋方式耕層土壤水分應達到玉米出苗的最低水分要求才能鋪膜, 全膜雙壟溝覆膜對底墒沒有要求, 是較好抗旱播種方式。
Figure Option
圖1 玉米播種時不同覆膜方式0~2 m土壤剖面水分分佈
FFDRF:全膜雙壟溝覆蓋; NF:窄膜覆蓋。FFDRF: Full plastic film mulching on double ridges and planting in catchment furrows; NF: Flat planting of narrow plastic film mulching; 下同The same below.
Fig.1 Soil water distribution along 0-2 m soil profile at maize planting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modes
2.2 品種、密度和覆膜方式對玉米主要群體性狀的影響
2.2.1 株高 由表2可知, 不同覆蓋方式對玉米株高有顯著的影響(P< 0.01), 但隨著生育程序的推進, 對株高的影響逐漸減小, 覆膜後30、60、90、120 d, 全膜雙壟溝覆蓋株高平均依次為58.9、194.7、255.5和258.0 cm, 較窄膜覆蓋分別增加93.8%、36.7%、4.1%和3.8%, 說明全膜雙壟溝覆蓋能促進玉米生育前期快速生長。玉米播種後30 d植株生長量小, 不同種植密度間株高差異不明顯, 無明顯變化規律。播種後60 d, 隨著密度的增加, 各品種株高呈增加趨勢, 但株高在密度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不同品種間株高存在差異, 播種後30 d, 差異達顯著水平(P< 0.05), 播後60 d, 差異達極顯著水平(P< 0.01), 在播種60 d以前, 酒單4號株高最高, 播後30和60 d株高平均分別為47.5和178.4 cm, 較先玉335和吉祥1號增加26.4%和3.2%, 15.4%和8.5%, 在播種90 d後, 先玉335株高最高, 播後90和120 d, 株高依次為255.8和259.2 cm, 較吉祥1號和酒單4號增加6.3%和4.6%, 6.5%和4.5%。覆膜方式和密度、品種和密度互作差異不顯著, 播後60 d, 覆膜方式和品種兩兩互作, 覆蓋方式、品種和密度三因素互作差異達顯著水平。
表2 不同處理下玉米株高變化
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plant height of maize cm
2.2.2 葉面積指數 由表3可知, 播種90 d前, 不同覆蓋方式LAI差異達顯著水平(P< 0.05), 播後30、60、90 d全膜雙壟溝覆蓋LAI分別為1.29、3.59和3.93, 較窄膜覆蓋提高167.0%、49.1%和11.0%, 而在播後120 d, 全膜雙壟溝覆蓋LAI為2.12, 較窄膜覆蓋降低8.6%, 但LAI差異未達顯著水平。可見, 全膜雙壟溝覆蓋能快速增加玉米生育前期葉面積指數, 為積累更多幹物質奠定基礎。除播後30 d外, 3個品種LAI差異達顯著水平(P< 0.01), 大小順序為吉祥1號> 先玉335> 酒單4號。不同種植密度LAI 的總體變化基本一致, 均呈單峰曲線變化, 即隨生育程序呈先增大後下降趨勢, 各測定時期均隨種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播後90 d前, 不同種植密度下LAI差異達極顯著水平(P< 0.01), 播後120 d, LAI差異達顯著水平(P< 0.05)。在各測定時間點上, 4.5、6.75和9.0萬株/hm2種植密度下吉祥1號平均葉面積指數均大於先玉335和酒單4號。播後90 d前, 品種、密度、種植方式兩兩互作和三因素互作均差異顯著。
表3 不同處理下葉面積指數的變化
Table 3 Leaf area index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2.3 幹物質積累量 由表4可知, 不同覆蓋方式之間玉米幹物質積累量差異達顯著水平(P< 0.05), 播後30、60、90、120 d, 全膜雙壟溝覆蓋處理玉米幹物質積累量分別為39.4、4131.3、15060.7、21629.2 kg/hm2, 較窄膜覆蓋增加96.0%、143.8%、20.1%、15.6%。不同品種之間生物產量積累量也存在差異, 播後120 d, 品種之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P< 0.01), 生物產量由大到小依次為:先玉335> 吉祥1號> 酒單4號。幹物質積累量隨密度的增加呈顯著上升趨勢(P< 0.05)。覆膜方式與品種、密度兩兩互作和三因素互作均對幹物質積累存在顯著的影響。播種90 d後, 品種和密度互作差異達顯著水平。
表4 不同處理下幹物質積累量的變化
Table 4 Dry matter plant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kg/hm2
2.3 品種、密度和覆膜方式對玉米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對玉米主要農藝性狀分析表明(表5), 3個品種的百粒重、穗粒數、穗粗、穗長、徑粗隨著密度的增加逐漸下降, 禿尖長、穗位高則呈現上升的趨勢, 其中穗位高差異未達顯著水平, 2個年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2012年度, 不同覆膜方式之間百粒重、穗粒數、禿尖長、穗粗、穗長、徑粗差異達顯著水平(P< 0.05), 穗位高差異不顯著。全膜雙壟溝覆蓋分別為31.2 g、590.6粒、1.6 cm、5.2 cm、19.6 cm、2.6 cm、111.3 cm, 較窄膜覆蓋提高4.2%、19.5%、-27.5%、4.2%、8.1%、13.3%和12.6%。2013年度, 全膜雙壟溝覆蓋百粒重、穗粒數、禿尖長、穗粗、穗長、徑粗、穗位高分別為34.7 g、552.5粒、1.8 cm、5.2 cm、18.7 cm、2.7 cm、96.7 cm, 較窄膜覆蓋提高16.3%、13.2%、-17.8%、6.1%、13.2%、13.0%、4.4%, 其中穗位高差異未達顯著水平。3個品種間百粒重、穗粒數、禿尖長、穗粗、穗長、 穗位高、徑粗差異達顯著水平(P< 0.05)。 2012年度, 百粒重表現為先玉335> 吉祥1號> 酒單4號, 2013年度為吉祥1號> 先玉335> 酒單4號, 穗粒數2個年度表現均為先玉335> 吉祥1號> 酒單4號, 穗位高和徑粗2個年度表現也一致, 穗位高為先玉335< 吉祥1號< 酒單4號, 徑粗表現為先玉335> 吉祥1號> 酒單4號。覆膜方式、品種、密度兩兩互作和三因素互作均對百粒重、穗粒數、穗長、莖粗存在顯著的影響, 對禿尖長和穗位高影響差異不顯著。覆膜方式、品種、密度三因素互作對穗粗有顯著的影響。可見, 覆膜方式、品種、密度均對玉米農藝性狀和產量構成因子有調控作用。但穗位高與品種有關, 覆膜方式和密度對其影響較小。
表5 不同處理的玉米農藝性狀
Table 5 Agronomic properties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4 品種、密度和覆膜方式對玉米耗水量、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從表6可以看出, 2012年不同覆膜方式之間玉米耗水量差異不顯著, 全膜雙壟溝覆蓋平均耗水量為388.5 mm, 較窄膜覆蓋少耗水11.1 mm, 2013年度不同覆膜方式之間玉米耗水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P< 0.01), 全膜雙壟溝覆蓋平均耗水量為456.0 mm, 較窄膜覆蓋多耗水52.3 mm。 可見, 不同覆膜方式耗水量受降水影響較大。2個年度不同覆膜方式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異達顯著水平(P< 0.05), 全膜雙壟溝覆蓋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別為11524.7 kg/hm2和27.26 kg/(hm2· mm), 較窄膜覆蓋增加14.3%和8.8%。隨種植密度的增加, 玉米耗水量呈增加趨勢。2012年, 9.0 萬株/hm2平均耗水量為405.0 mm, 較4.5萬株/hm2增加6.0%, 2013年9.0萬株/hm2平均耗水量為433.2 mm, 較4.5萬株/hm2增加1.6%。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隨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趨勢, 但從密度4.5萬株/hm2增加到6.75萬株/hm2時增產幅度較大, 從6.75萬株/hm2增加到9.0萬株/hm2時增加幅度變小。2012年, 9.0萬株/hm2條件下平均產量為11276.3 kg/hm2, 較4.5和6.75萬株/hm2增加28.5%和2.7%, 6.75和9.0萬株/hm2條件下水分利用效率均為27.85 kg/(hm2· mm), 較4.5萬株/hm2提高21.1%。2013年9.0萬株/hm2條件下平均產量為12698.8 kg/hm2, 較4.5和6.75萬株/hm2增加37.1%和7.4%, 9.0萬株/hm2條件下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為29.28 kg/(hm2· mm), 較4.5和6.75萬株/hm2增加35.4%和6.9%。不同品種間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P< 0.01), 表現為先玉335> 吉祥1號> 酒單4號。先玉335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依次為12185.3 kg/hm2和28.94 kg/(hm2· mm), 較吉祥1號和酒單4號分別增加3.7%、1.7%和43.8%、37.1%。供試品種之間耗水量差異也達極顯著水平(P< 0.01), 表現為先玉335> 吉祥1號> 酒單4號。覆膜方式、品種、密度三因素互作對耗水量、籽粒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顯著的影響(P< 0.05)。可見, 覆膜方式、品種、密度均對耗水量、籽粒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調控作用, 表現為品種> 密度> 覆膜方式。2個年份“ 先玉335+9.0萬株/hm2+全膜雙壟溝覆蓋” 組合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表6 不同處理的玉米產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Table 6 Water consumption, grai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maiz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3.1 不同覆膜方式對玉米播前土壤水分的影響
地膜覆蓋改變了農田的土壤水分運移方式, 阻斷了土壤水分的垂直蒸發和水汽的亂流交換, 增大了水分蒸發的阻力, 提高了土壤保墒效能。王進鑫等[13]研究表明, 在持續乾旱時段, 覆蓋不僅改善了覆蓋區土壤水分狀況, 而且強化了覆蓋區與相鄰非覆蓋區下層土壤液態水的運移與再分佈, 有利於減輕持續乾旱的威脅。覆膜的保墒作用已被大量的研究所證實[11, 12, 13, 14], 但不同覆蓋方式對降水入滲研究較少, 對小於10 mm的降水保蓄研究更少。本研究表明, 不同的覆蓋方式, 同樣的降水對土壤水的補充效果明顯不一。2012年0~20 cm土層墒情較好(土壤含水量為18.1%)的條件下覆膜後, 有1.62 mm的一次降水, 播前全膜雙壟溝覆蓋0~20 cm土壤水分含量為19.3%, 較窄膜覆蓋提高1.4個百分點; 2013年在0~20 cm墒情很差(土壤含水量為7.0%)的條件下覆膜後, 分別有4.8、10.7、3.7 mm的3次降水, 播前全膜雙壟溝覆蓋0~20 cm土壤含水量為16.4%, 較窄膜覆蓋提高9.6個百分點。可見, 窄膜覆蓋方式阻止了小量降水(小於10.7 mm)入滲, 覆膜後不能提高土壤含水量, 全膜雙壟溝覆膜後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量。而胡亞瑾等[14]研究了大量降水(一次30.5 mm)的入滲情況表明, 地膜平鋪也可以提高降水的保蓄率, 但顯著低於壟覆地膜溝覆秸稈處理。因此, 壟膜集雨種植是較好的抗旱減災種植方式。
3.2 品種、密度和覆膜方式對玉米群體性狀的影響
玉米群體質量指標是指群體結構中與產量具有密切聯絡的性狀指標。透過高產栽培技術調節使群體的各項質量指標, 不斷接近最佳化目標, 實現物質生產因素與產量構成因素間的高效協調, 是獲得玉米高產的重要方法[15, 16, 17]。本研究表明, 覆膜方式、品種、密度均對玉米群體質量性狀有一定調控作用。全膜雙壟溝覆蓋可有效地改善玉米生長條件, 提高玉米株高、葉面積指數、幹物質積累、百粒重、穗粒數等。覆膜後30、60、90、120 d, 全膜雙壟溝覆蓋株高分別平均為58.9、194.7、255.5和258.0 cm, 較窄膜覆蓋分別增加93.8%、36.7%、4.1%和3.8%, LAI分別為1.29、3.59、3.93和2.12, 較窄膜覆蓋提高167.0%、49.1%、11.0%和-8.6%, 幹物質積累量分別為39.4、4131.3、15060.7、21629.2 kg/hm2, 較窄膜覆蓋增加96.0%、143.8%、20.1%、15.6%, 百粒重和穗粒數平均為32.9 g和571.5粒, 較窄膜覆蓋增加10.2%和6.8%。可見, 全膜雙壟溝覆蓋能促進玉米生育前期快速生長, 使株高和葉面積快速增加, 為改善產量構成因子、積累更多幹物質奠定基礎。隨著密度的增加, 玉米株高、葉面積指數、幹物質積累量、禿尖長、穗位高則呈增加的趨勢, 百粒重、穗粒數、穗粗、穗長、徑粗表現為下降趨勢。這與範繼徵等[18]研究結果一致。可見, 增加種植密度各植株性狀的發展趨勢均不利於單株產量形成。陳立軍等[19]研究發現玉米產量提高的主導因素是群體總粒數, 其次是千粒重。即增加種植密度的群體優勢大於單株植株性狀的綜合劣勢。在供試三因素中, 品種對群體質量性狀起重要的調控作用, 差異達顯著水平, 這與梁素明等[15]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不同品種間LAI大小順序為吉祥1號> 先玉335> 酒單4號, 生物產量為先玉335> 吉祥1號> 酒單4號, 穗位高表現為先玉335< 吉祥1號< 酒單4號, 徑粗表現為先玉335> 吉祥1號> 酒單4號, 百粒重和穗粒數均表現為先玉335> 吉祥1號> 酒單4號。可見, 先玉335具有較好的綜合群體質量性狀, 吉祥1號次之, 酒單4號最差。且不同品種適應密度改變能力也不同, 緊湊型的先玉335和吉祥1號適應密度改變能力強, 耐密植, 平展型酒單4號弱。故實際生產中, 應根據具體品種選擇適宜種植密度, 協調好群體和個體矛盾關係, 充分釋放玉米增產潛力。
3.3 品種、密度和覆膜方式對玉米產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隨著玉米種植密度的增加, 加劇了植株間對光、水、肥等資源的競爭, 致使單株生長速率降低, 增加減產風險[10]。本研究表明, 隨種植密度的增加, 玉米耗水量呈增加趨勢, 這與劉戰東等[20]研究一致。供試品種之間耗水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P< 0.01), 表現為先玉335> 吉祥1號> 酒單4號。不同覆膜方式耗水量也有一定的差異, 平水年份(2012年), 窄膜覆蓋耗水量大於全膜雙壟溝播, 豐水年份(2013年)剛好相反。因此, 旱地地膜玉米應根據當地降水量承載力選擇適宜的種植方式。為了減緩旱地玉米增密帶來土壤水分匱缺問題, 需要進一步最佳化玉米生長環境來緩解這種負面影響。旱地秸稈和壟膜溝種均能明顯改善農田土壤生態條件, 促進玉米生長髮育, 提高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11, 12, 20, 21]。本研究表明, 全膜雙壟溝覆蓋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別為11524.7 kg/hm2和27.26 kg/(hm2· mm), 較窄膜覆蓋增加14.3%和8.8%。密度和品種對玉米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也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這與文獻[15, 16, 17, 18, 19, 20, 21, 22]研究結果一致。隨著密度的增加, 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增加趨勢, 9.0萬株/hm2播種密度下, 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別為11987.5 kg/hm2和28.57 kg/(hm2· mm), 較6.75和4.5萬株/hm2依次增加5.2%、3.4%和32.9%、28.1%。3個參試品種中先玉335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依次為12185.3 kg/hm2和28.94 kg/(hm2· mm), 較吉祥1號和酒單4號分別增加3.7%、1.7%和43.8%、37.1%, 這與任憲國[5]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可見, 根據玉米種植區域降水特徵, 選擇適宜的品種及其播種密度和覆蓋方式是旱地玉米高產的關鍵。
4 結論
品種、密度、覆膜方式對旱地玉米群體結構、產量構成因子、耗水量、籽粒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一定的調控作用, 表現為品種> 密度> 覆膜方式。在實際生產中, 應根據玉米種植區域降水特徵, 選擇適宜的品種及其播種密度和覆蓋方式, 充分釋放玉米增產潛力。降水量為530 mm左右的旱作區, “ 先玉335+9.0萬株/hm2+全膜雙壟溝覆蓋” 組合可以顯著提高玉米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4 # 筆耕三農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明確幾個概念,同時,還需瞭解土壤墒情變化的原因和找出土壤墒情變化與氣溫變化、生長量變化的響應關係。筆者根據近幾年田間試驗研結果,綜合分析如下:@品味涼州
一、概念。一是地膜覆蓋。用不厚度(0.011mm、0.008mm)、寬度(140㎝、90㎝、70㎝),在玉米田一般採用全膜覆蓋、條膜覆蓋結合壟作、平作等進行栽培。二是密度。通俗些說就是畝保苗數,一般玉米為3500~5500株/畝之間。三是土壤墒情。一般指田間土壤有效含水量。四是蒸發。透過太陽照射地面,土壤水份損失的過程。五是蒸騰。太陽照射植物組織表面,植株體內水分損失的過程。(以上概念未嚴格按定義解釋,只是為了容易理解而做的一般性表述。)
二、分析。在玉米栽培方式相同情況下進行分析。一是播種到出苗前。玉米播種後在還未出土前,農田水份的損失主要為蒸發損失,由於農田大部分土壤被地膜覆蓋,單位面積上密度大的地塊破膜孔多,所以透過膜孔蒸發量就相對大一些,因此,密度小的地塊土壤含水量高。二是苗期到拔節。玉米從出苗到拔節一般要蹲苗促根、不灌溉,農田水份的損失變為土壤蒸發和幼苗蒸騰,此時,單位面積上密度大的地塊破膜孔多、苗多,蒸發量、蒸騰量均相對較大一些,因此,密度小的地塊土壤含水量高。三是拔節期到灌漿期。從拔節期開始隨著玉米地上部分營養體的增加,到玉米完成授粉、果穗膨大、灌漿完成,農田水份的損失為土壤蒸發和植株蒸騰,此時,單位面積上密度大的地塊植株數多、葉數多,蓋住農田裸露土壤面積也相對大,在蒸騰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蒸發量就相對小了一些,因此,密度大的地塊土壤含水量高。四是灌漿期到成熟。到灌漿期,玉米株高、葉數、葉面積基本定型,且地上部分基本覆蓋了地面(密度特別小、行距特別大情況除外),隨著果穗成熟、植株衰老、葉片功能喪失、秋季氣溫降低等原因,農田水分透過蒸騰、蒸發的損失減緩,影響變小,高密度、低密度地塊水分相差不大,農田土壤水份基本保持相對相等。
三、綜述。玉米田土壤含水量,在拔節期以前密度小的地塊土壤含水量比密度大的高;在拔節期到灌漿期,密度大的地塊比密度小的地塊高;從灌漿期以後,密度大的地塊和密度小的地塊土壤水份相對相等。
由於玉米生長是連續的,此文所表述的玉米生育期劃分是相對的,不可硬性套用。另外,筆者在認識上、分析上、描述上的不正之處,敬請專家、學者指正!@品味涼州
-
5 # 田園新春
覆膜種植玉米透過大面積推廣,實踐證明,增產浮度大、經濟效益高、適應範圍廣。
用地膜覆蓋種植玉米最突出的表現為增溫保墒,彌補溫、光、水資源的不足。可增加玉米生長期的積溫和耐霜凍能力,達到提前成熟和高產豐產的效果。
地膜覆蓋種植玉米要講究科學,種植密度過大對水肥需求過高,根系增多容易引起墒土板結,影響玉米生長造成減產,密度過小又會引起水肥浪費雜草叢生,給田間管理帶來難度,同時又給玉米高產豐產帶來影響。
用覆膜種植玉米怎樣才能提高產量?
1.、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力中等偏上,排灌條件較好的田塊。覆膜玉米怕澇,應避免在低窪地,漬水地種植。整地要平整,墒土要細緻,有利於出苗齊、成活率高。做到秋耕蓄墒、春耕保墒。
2、覆膜玉米莖葉生長茂盛,對肥料需求量大,必須增施肥量,氮、磷、鉀比例為2:1:2,重施底肥,玉米對鋅非常敏感,缺鋅的田塊加施硫酸鋅,每畝667平方米施3至5公斤。
3、覆膜玉米最適宜的密度為667平方米每畝5300株至5700株,株距為20至24釐米,種植過密積易造成空杆或者生長後期脫肥影響產量,地膜應選用厚度為0.005毫米至0.008毫米為宜。
4、科學管理:播種後經常檢查田間,一般在播種一星期後,出苗60%時開始破膜放苗,放苗最好選擇陰天,晴天應避開正中午,上午十點以前,下午四點以後,應避免大風降溫天氣放苗。
5、除草也是決定產量的關鍵,
利用膜內高溫蒸死幼草,播種後、蓋膜前墒面噴藥,邊噴藥邊蓋膜,除草劑應選擇阿特拉津,撲草淨等
6、玉米生長後期對肥料需求旺盛,僅靠底肥是遠遠不夠的,適量追施苗肥,主要以氮肥為主。
7、防治病蟲害:玉米黑穗病應選擇抗病力強的包衣種子或者藥劑拌種,後期要加強防治玉米螟蟲害。
-
6 # 孔夫子愛釣魚
你好,玉米作為一種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深受大家的喜愛,而且玉米在中國的種植也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現在在中國各地都有進行種植。你們的用途也是非常的廣泛,既可以做食品也可以做飼料,也可以做工業的原料材料。而且玉米在中國曾有珍珠玉的稱呼,那麼在種植的玉米過程當中有哪些是需要我們去注意的呢?玉米的種植技術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說玉米的一個種植方法。這個方法被稱為玉米全膜覆蓋節水栽培技術。
第一,要做好選地整地的工作。在選擇種植玉米的農田時,要選擇那些土層較為深厚而且土質疏鬆,墒情特別好,而且肥力中等以上的平地來進行種植。這個農田前茬作物最好是小麥,豆類,作物等是最合適的,而且要在前茬作物採收過後,儘快的進行深耕,在工作過後要將裡面的根茬給清除掉,耙耱保墒。第二,在種植前要選擇優良品種進行播種,一般是選擇包衣種來進行播種。播種的時候也要將種子處理好。第三,要做好基肥的準備工作。在準備好機會過後,並且結合春耕或者是播種在每公斤的農田裡面施加腐熟的有機肥6萬公斤左右。再加入過磷酸鈣1500公斤,尿素300公斤,或者是2磷二氨300公斤,硫酸鉀要施加100公斤,硫酸鋅30公斤。
第四,要做好覆膜播種工作,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要從這幾個方面來做。一是播種,等到地表的溫度穩定,在10度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播種,在地膜玉米播種期間,要比露地播種要提早一週,而且農田的溼度不能夠太大,否則的話就不能過早的進行播種,這樣可以避免爛種出現。二是要合理的進行密植。在種植期間要將密度控制在5000左右是最合適的,而且要選用那種,130釐米左右的超薄膜進行寬窄種植,窄行在40~50釐米,寬行在70~80釐米,每株的間距在20釐米,每公頃農田裡面種35公斤。
三是要做好覆膜的工作,這個是重中之重。在覆膜的時候一般是先覆膜後播種,或者是先播種後覆膜這兩種方式。先說先播種後覆膜,用這個方法就需要先在整好的農田裡面用小犁開一道溝,將種子點播到小溝裡面去,我的深度在5釐米,每一個穴放兩粒種子,然後在壟的兩側開壓膜溝。然將播種溝給回填平之後再覆膜。再就是先覆膜後播種的方法。用這個方法就是要先開一道溝覆膜,然後點破膜將種子播撒進去,用這個方法不用放苗,附膜的時候,兩膜的相接,不用留下間隙,地膜要拉緊貼在地面上,膜底要壓入膜溝內5釐米,用土壓實。在覆膜過後,每隔上5米就用土壓一下,以防止大風將膜揭開。
第五,要做好田間的管理工作。
一是要及時的放苗,在先播種後覆膜的農田裡面,出苗過後,要及時的破膜放苗出來通風透氣煉苗,一般放苗最好是選擇在一個沒有風的晴朗天氣裡進行,一定不要在高溫的時候或者大風降溫的時候進行放苗工作。在放療過後要及時的將橋孔進行封閉,而先覆膜後播種的農田裡面,要儘快的破土,幫助幼苗出土。
二是要做好查苗補苗的工作,在破膜放苗的時候,如果有發現缺苗,那麼就要及時的催芽播種,在等到苗子長到2~3片葉子的時候,如果發現有缺苗或者死苗現象,那麼可以結合間苗移苗來進行補栽,在4~5片葉子的時候要進行定苗,留壯苗一株。
三是要做好中耕除草的工作,一般要在苗期進行中耕除草。
四是要做好追肥灌水的工作,在玉米拔節期的時候要結合灌溉,在每公頃的農田裡面加入尿素肥150公斤,而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的時候,結合澆灌在每公頃的土地裡面加入230公斤尿素,從而提高地膜玉米產量。五是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玉米覆膜節水栽培期間,病蟲害也是影響產量的關鍵,因此在此期間,如果發現有病蟲害,就要使用藥劑來進行防治,這個要根據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小編就在這裡不給大家多說了。
-
7 # 寧寧說的話
這肯定是種植密度大的地塊土壤墒情變化快了。那麼鋪設地膜種植玉米對於土壤的墒情來說是非常好的,因為地膜具有很好的保溼性,這才是墒情當中的體現,除此之外還具有很好的保溫性和抑草性,我們甘肅農村家那邊用的就是黑色地膜了。
關鍵詞:玉米種植 鋪設地膜 墒情產量我們家那邊每年是必須要鋪設地膜種植玉米的,以前流行的是白色半透明地膜,現在流行的是黑色地膜,這相比白色地膜,其保溫性和抑草性要好很多,至於改善土壤墒情的保溼性也是非常不錯的。
我們甘肅農村屬於典型的乾旱與半乾旱地區,不管是在山坡地還是在平川河灘地裡面直接點種的玉米(甘肅農村都是以直接點種的方式種植玉米的)都需要鋪設地膜。
注意題目當中所問有兩點,一是密度大小與墒情變化的關係。二是如何提升地膜玉米種植的產量。
1、首先密度大墒情肯定不好;密度小,墒情肯定好一些,這是典型的正相關,所以在種植玉米上面,想要追求高的產量,那麼種植密度一定是趨於“合理化”的,因此密度不能大,也不能小。
注意,特別是鋪設地膜點種的, 一般我們家那邊黑色地膜,一行都是點種兩邊,株距一般是在60至65釐米之間,還是比較合適的。
2、在產量的提升上,第1點合理的種植密度與鋪設地膜是基礎。重茬種植是可以的,但是在種植面積比較大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去避免掉,甚至不要在去年種植玉米的地膜地連玉米茬都沒有挖出來的地裡面繼續點種,這樣產量是肯定上不去的。
如果是小規模滿足自家吃的種植的話,就像我姑父家那樣,您直接可以重茬點種玉米了。
3、接下來就是要有充足合理的水分,這在我們甘肅山坡地裡面種植的玉米很難滿足,因為沒有灌溉條件,在肥料管理好和地膜鋪設好的基礎上,只能寄託於老天爺的降雨了。
所以在山坡地裡面種植的玉米收成一般不怎麼好。因此,我們村子很多村民就把種植玉米的面積逐漸減少了,山地逐漸荒了,玉米的種植面積也少了,因為川地比山坡地寶貴,但是單位的產量是上去了,這主要就是水分的影響。
4、那麼在玉米的幼苗期間,一定要進行“勻苗”,一般會有3至5棵苗木,留下一株長勢最好的,其他的勻掉。
然後在定苗之後進行氮磷鉀肥料的合理搭配施放,也叫做定苗期間的追肥,這在我們甘肅農村川地裡面種植的玉米是很重要的,也是提升產量的前期主要做法。
還有就是在勻苗的時候一定要把地膜下和行間長出來的雜草給拔掉。
一般勻苗按照我們甘肅農村的氣候來看,就到農曆的四月上旬了,所以時間還是比較晚的,溫度還是相對來說比較高的,所以雜草也就相對多一些,所以咱們要透過及時有效的除草,來幫助養分水肥合理的聚集生長,這樣就會幫助玉米提升其產量。
5、在追肥上除了勻苗之後的定苗期間,還有就是早端午節前後以及後續臨近成熟的時候進行追肥,這個一定要合理搭配。按照我們家那邊的實際情況來看,山地由於乾旱追肥效果很不明顯,有灌溉條件的川地要好很多。
如果是年景好的情況下,風調雨順,那麼追肥的效果不管是山地還是川地都是很不錯的了。所以有效合理的降雨決定著一切。
6、這不前段時間我們村子裡面鋪設黑色地膜的玉米都已經點種好了,就是由於最近的低溫霜凍天氣,玉米還沒有出苗,我估計會有一部分需要重新補種,畢竟過幾天我很擔心這個出苗率不是很高,所以這個也是影響產量的開始,咱們要做好補種措施。
總結這樣很明顯,鋪設地膜種植的玉米地塊,種植密度大的墒情肯定比種植密度小的墒情要差一些,畢竟爭奪養分的玉米要多啊,這是一個很簡單樸素的道理。那麼在產量的提升上面,在覆蓋地膜的基礎上,像我甘肅農村老家那樣的情況,風調雨順才是最關鍵的,這樣才可以把咱們農民的種植玉米的管理措施發揮到最大化,產量提升那是槓槓滴,如果風不調,雨不順,有旱澇災害的話,是豐收不了的,產量也就提升不了。
回覆列表
我是河南焦作的一位農民,你的提問我簡單回答:覆膜種植的玉米田密度大小與小塊不覆蓋的墒情是不一樣的!儘管大田覆膜的密度大,墒情也一定好小塊田地的墒情!覆膜的地塊玉米出苗要早與小塊田兩到三天,所以,現在有很多農民為了玉米早上市都採取了地膜覆蓋!也是有一個好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