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安邦
-
2 # 莫干山儂
李小龍在香港向葉問學詠春拳,但他在香港肯定對拳擊及其他拳種也有涉獵,大學期間在美國求學,美國是移民國家,也是世界各國拳種彙集的地方,所以痴迷武學的李小龍以自己所學不斷地和世界各國武學愛好者切磋,博採眾長,已形成自己的一套體系,取名截拳道。但還是有詠春的印記。拍電影雖然不用詠春拳打,但逃不脫詠春的影子。
-
3 # yujianjun1
李小龍自創截拳道,但他介紹自己是啥門派時,不知道從何說起,有人嘲笑他是野生師父,為此他很不高興。因為他的功夫招式沒有人認識,看著與詠春拳有點相似,所以索性就拜在葉問門下,這就有了可以報家門的門派出處。
-
4 # Evan剪輯
李小龍怎麼沒用詠春打?你留意猛龍過江、龍爭虎鬥等等這些影片,他的手法拳法都是詠春的封手,不過他改良過,不拘泥於形式招法。
李小龍的片子中不用詠春和人打?龍爭虎鬥,手法不是詠春?唐山大兄,手法不是詠春?猛龍過江,最後和美國空手道打的時候,手法不是詠春?李小龍只是把它改良過,他把詠春手法結合擊劍步法,加上拳擊的力量,泰拳的腿法等融合進去,不能說他用某種武術,因為他是把國內國外的武術,只要是好的,實用的都拿來,把不好的拋棄,集各家所長
-
5 # 天問觀世界
問該問題,顯然你不瞭解李小龍的武學思想。李小龍對中國功夫最大的貢獻是什麼?不是能打,而是提出功夫的哲學思想,就是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李小龍創造了截拳道。而截拳道是在詠春的基礎上創立,但又不僅止於詠春。在李小龍的理解裡,功夫就是用於格鬥的,打倒別人是武術的終極意義。所以後期的李小龍,真正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李小龍成就了自我的功夫理想,就是完全將武術的派別給打破了,甚至於在李小龍眼中,武術已經沒有門派之分。當然,這也是後期,李小龍和葉問鬧翻的根本原因。
而從這個思想出發,李小龍又怎麼會選擇詠春和別人對戰呢?
山野四叔觀點,不喜勿噴。
-
6 # 東爺如是說
這個問題不能長答解釋,
看截拳道義:以無法為有法。
再看李小龍經典語錄:Be water my friend.
自己參悟吧。
-
7 # 木子小姐娛樂
回答樓主的這個問題,首先要界定下“用詠春拳和人對打”是啥概念?是否必須出現像《葉問》那樣,在電影中明顯露出詠春木樁?或開打時旁邊有個旁白,標識出這是詠春第幾式?才能稱為“用詠春拳和人對打”?
如果不是,那樓主或可能對李小龍的電影本身有一些誤解。李小龍雖然沒有直接拍詠春主題的電影,但是在他的電影裡,處處可見詠春的短平快。至於李小龍為啥當時不直接拍詠春主題的電影。或有以下幾個原因:1、李小龍雖然曾師從葉問,但他本身的武術造詣,並不止於詠春。李小龍年幼跟隨葉問學習詠春,18歲往美國留學,特殊的成長環境與學習生涯也使他有異於常人的博採中外技術特長的機會,詠春的短平快,拳擊的凌厲步法,甚至西洋劍的一擊制敵、跆拳道的訓練方法。都在李小龍身上得到融合。
2、相比將傳統武術變成一種表演,李小龍更願意向大眾展示武術的實戰價值。也正是由於他對武術秉承的開放的態度,他才會在博取眾長後,冒著“背叛師門”的陳腐名聲,創立了截拳道——一種對戰規則明確、訓練方法科學、禮儀道具規範的,現代化、透明化、能實戰、能發展的“中國功夫”,並在電影中傳達這種概念。3、李小龍並不是只是一個電影明星,功夫大師,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家,一直致力於將東方哲學融入到功夫中,並推廣出去。而他恰恰是西方能夠理解的一個人,他的語言他的表達方式又是美國式的,因而能夠吸引到他們,讓他們主動去了解他與他背後的中國文化。所以他的電影,展示的功夫,也不僅限於一個特定的門派。事實證明,李小龍做的沒錯!既然有更高階而又更便於傳播中國武術的方式,李小龍自然也不需要在電影中拘泥於強調詠春了。
-
8 # 耿直的山東人
百分之90的龍粉都不知道你們龍哥其實打不出來一套詠春拳,因為他學了不到一半就走了,你叫他怎麼打永春?其實是永春拳葉問的徒弟教的李,李回國拍電影后幾次回來看樣葉問,指點才有了葉問和李的照片,自古都這樣進門先由大師兄帶段時間,葉問名師上來就教一個不會的孩子?多瞭解下吧,李回國後,葉問說他一隻腳短,命不長。在葉問眼裡這就是個放棄的徒弟,李這個人性格傲慢,誰也不服,老師不喜歡。
-
9 # 福州禪武
李小龍對詠春拳還是有情懷的,他的一些電影裡有詠春的動作,尤其是一些手法。
黐手,是詠春拳特有的、以“黐”的方式進行手部動作的訓練形式,以其“若即若離、不黏不斷”的意識訓練為目標。寸勁是在近距離攻擊對手,動作完成時瞬間突然加速收縮肌肉而發出短促、剛脆的爆發力量。日字衝拳是走中線,雙拳從心窩處,延中線打一條直線,雙手一出一收,迴圈往復。
-
10 # 李小龍蔡徐坤438
現在很多噴子網友看不起中國功夫,看不起中國功夫大師,認為都是花拳繡腿。一代宗師馬保國在英國開武館教授外國徒弟,一代宗師李小龍能在美國開武館立足。一代宗師陳小旺功夫在海外有上萬弟子。你能嗎?很多人在噴一代宗師馬保國和李小龍陳小旺。如果他三個人沒有真功夫能在國外開武館收徒弟嗎?沒有真功夫能在國外立足嗎?沒有真功夫哪些美英帝國的人能看得起他們嗎?噴子們,不用腦子想想嗎?這三位大師在國外為祖國爭光。而鍵盤俠,噴子們在電腦前信口開河。
-
11 # 傅科擺
你太小看李小龍了。葉問是李小龍的師父,卻不是李小龍唯一的師傅。李小龍會二十八種武術,為什麼要用詠春拳和他人對打?只能說李小龍的格鬥技術裡有詠春的影子。你比方說李小龍截拳道起手式那個前手掌橫在胸前上下移動的動作,就是脫胎自詠春三板斧攤、磅、伏中的攤和伏。李小龍短距離的發力技巧是來自詠春的寸拳。
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李小龍實際上已經超越了葉問。把詠春帶到香港的是葉問,但把功夫推向全世界的確實李小龍。李小龍不僅在文化傳播的貢獻上超越了葉問,在功夫的造詣上也是超越了葉問。熟悉多種格鬥技巧的葉問不僅沒有沒在花裡胡哨的招式中迷失了自我,反而悟出了“大道至簡”的道理,創出了以簡潔的招式和兇猛的力道聞名於世的截拳道。
李小龍創制截拳道,頗有幾分楊過悟出重劍劍法的道理。楊過早年所學甚雜,斷了一臂後已經不能在複雜的招式上有所進步,忍痛捨棄了過去所學,開始用內力配上簡單的招數壓制對手。而李小龍其實身體條件可以說也有明顯缺陷。他眼睛六百度近視,常常看不清對手動作,雙腳一長一短,因此只能充分發揚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優良傳統,用絕對的力量和速度優勢一招制敵。
李小龍的思想無疑是先進的,甚至可說是武術界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李小龍率先提出了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唯有法。也就是所謂無招勝有招的境界。格鬥效果上截拳道顯然也比詠春強出不少。詠春是典型的南拳講究貼身短打,重防守,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女人拳,穩重有餘,靈動卻不足。詠春發力,不過二尺之內,而截拳道的快速移動,使其對一丈內的目標都具有威懾。
我相信近期傳武大師們的一場場鬧劇相信已經向大家證明,傳統武術存在某種普遍的明顯的缺陷。我認為這個缺陷就是腳步。以扎馬步為基本功的傳武講究腰馬合一,對付沒練過的是能立得住,碰到練拳擊的,打又打不到躲又躲不過,只能幹捱打。李小龍的截拳道是吸收西方拳種優點最多中國功夫流派。甚至在快速移動上借鑑了擊劍運動。可以說,李小龍的截拳道,就是中國功夫最傑出的代表,他有必要用詠春?
-
12 # Ng大叔愛看球
1、據資料顯示,李小龍除了學習過詠春,還學習過其他流派的中國功夫、拳擊,對柔道、空手道也有所研究,最終創立了“截拳道”。李小龍的武術思想是以擊倒對手為目的、不拘泥於流派招式的綜合格鬥。“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便是這一思想的核心。而且李小龍一直有革新中華武術的念頭(與現今的武術打假,異曲同工,哈哈),他不會侷限自己成為某一流派的代言人或一代宗師,這與他個人的武術思想不相容,在他的思想裡面,格鬥就是要分高下,不是表演、不是比賽,不需要拘泥規則和技法,只需遵循一些技術法則/最佳實踐(截拳道)即可。
2、李小龍的經典電影,從《唐山大兄》、《精武門》到《猛龍過江》、《龍爭虎鬥》,電影中的李小龍只扮演一個武藝高強的角色人物,除了《精武門》外沒有明確限定該人物的武術流派、練武背景(不像《葉問》,主角限定只能用詠春),這樣就可以自由發揮各類格鬥技擊,故事情節上也沒那麼多坑。另一方面,為了電影鏡頭好看、動作華麗,自然不會採用詠春這類近身格鬥(可能也與當年電影攝影技術有關,鏡頭不太好呈現這類講求快速、近距離發力的拳術)。
3、嚴格上說,李小龍在電影裡面也不是沒有使用過詠春招式,還是有一些詠春影子的。《猛龍過江》中,李小龍與羅禮士最後的羅馬角鬥場對決,一開始李小龍打不過,後來李小龍就改變了套路,用拳擊中的試探步(有點像拳王阿里的蝴蝶步)配以詠春中的“強拳在前”的快速拳法,仔細看還是能感受到一些詠春的影子。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也說明了一些時下的現狀,隨著《葉問》系列電影的大火,詠春拳也隨之在內地聲名鵲起,其實早在李小龍楊威國際之時,詠春拳也已經牆內開花牆外香了,國外流行遠勝內地。《葉問》系列 裡的葉問宗師幹了很多李小龍幹過的事,當然電影可以這樣拍,事實卻不完全如此。影片中詠春拳也不是傳統的詠春拳,更j接近歐系詠春拳,暴烈剛猛,哪像一點女人拳啊!
李小龍返港拍片之後,其實他的很多武打動作的創意,早已有之,比如《精武門》中使用的雙節棍,李小龍在《青蜂俠》裡已經向觀眾展示過;《猛龍過江》裡的飛鏢,李小龍也在《青蜂俠》裡展示過,包括很多李小龍參演或擔任動作設計的好萊塢電視劇、電影裡都已經出現了後期他的很多成名功夫片中的動作創意原型。這就是厚積薄發,好萊塢給他的“實習”的機會,香港給了他實現自我的機會。包括我們看很多李小龍留下的練功影片,包括後院習拳之類,很多不是練習的,而是為了給電視劇設計動作而和徒弟們編排訓練,要不然李小龍怎麼會這麼注意拍攝的角度問題。
李小龍生命後期功夫片一部一部的拍——也是一個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首部《唐山大兄》裡很多還有僵化的港片武打的影子,《精武門》也有部分臉譜化的武打設計,但是已經很大進步了。但是到了自己完全操刀的《猛龍過江》和《死亡遊戲》,基本就是一部部有聲有故事的截拳道教科書,這些動作的一部部升級和開放,都是李小龍自我得到逐步掌控的原因,李小龍研創截拳道,打破傳統武術的羈絆;同樣李小龍也運用截拳道武技,打破了港片武打動作設計的羈絆。截拳道都沒有多少詠春拳的影子了,李小龍的武打設計更是沒有多少詠春拳的動作,這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作為一名“李小龍研究”者,安邦是把李小龍的每一部影片都放在他所處的時代去看的,影片中的不足或超凡表現都是李小龍時下境遇的再現,李小龍是一個前後風格不一的人,包括功夫和電影,這和他人生的起落有直接關係,厚積薄發,如彗星般一閃而過,安邦做個不恰當的比喻,猶如煙花,只是一束瞬間光芒,但是從火藥到製作工藝等等都是漫長的過程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