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AN娛
-
2 # 月下18012356
由於老師推薦,高中那個時候也愛看羅輯思維這個節目,節目可能是他一個人在講,看著會有點無聊,剛開始時還是好看的,後面覺得他覺得講的東西有時候乾貨,專業化的東西有點多,引起不了大眾的共鳴,現在的我更喜歡《圓桌派》這類節目,因為這類節目是面向社會的現實問題,而且這些都是大眾能感受的,可以看到幾個人觀點的碰撞,答的錯誤的地方各位請諒解
-
3 # 電影鏡頭讀名著
按照羅輯思維的“得到”APP宣傳的理念,它們提供的是一本書知識點的濃縮,可以幫助大家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集中閱讀,它們分享的知識乾貨可以顛覆你的認知,更新你的感官,充實你的大腦,幫你更新換代,讓你在短時間內得到一鍋知識濃湯。
而這樣的知識乾貨是怎麼提煉出來的呢?比如一本三十萬的圖書,內容提供者需要自己閱讀之後,精心總結出兩三萬字的文章,內容要涵蓋整本書的思路,在不能歪曲作者的原意的基礎上,將作者的頗具書面化和高深的文句,改寫為直白和清晰的口語,如果書中有大量的例項和故事能夠傳達作者的觀點,那就更好了。它們恨不得所有的乾貨都可以用故事來加以說明——這也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這樣傳播出來的乾貨,跟那些成功人士分享自己頗為傳奇的成功學經歷和雞湯並無多大差別。
如果你注意到這些分享“乾貨”的公號,就能發覺他們的分享有個很大的漏洞。他們能夠分享的書籍,大都是那些書市上的暢銷書,以財經、管理和成功學書籍為主,人文社科類的書籍少得可憐。公平地說,這倒不是他們的閱讀視野之內沒有這樣的書籍,而是他們知道,這樣的書籍無法提煉成乾貨,煲成一鍋雞湯給你喝。但也正是這樣的書籍,對我們人生的教益是最大的。換句話說,人類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這些人文社科類書籍來傳遞,他們構成經典的序列,文明的長廊,知識的饋贈,是我們文化與精神的真正源頭。它們無法簡化為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故事的知識乾貨。退一步說,就算它們可以把一本書煉化成濃湯寶,這樣煲出的一鍋異味的雞湯,你會吸收多少真正的營養呢?
說了這麼多,閱讀書籍中到底有沒有乾貨可以提煉呢?當然有,但前提是,這個乾貨的總結必須是你自己的閱讀所得。別人替你讀書總結來的東西,跟你無關。閱讀中的乾貨,說白了就是你的閱讀經驗,就是你閱讀過程中被打動的情緒,情感的認同,觀點的碰撞,思想的迸發,沉思的智慧,以及閱讀之後對一本書的總結。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多年後重讀一本書,原來重點劃線的部分,會發現變得不再重要,你發現了很多新的想法。這就是讀經典的好處,它是一本小書,但勝過一個大世界,它向你無限敞開,你總能發現新的迷人之處。
在《淺薄:網際網路如何毒害了我們的大腦》一書中,尼克勒斯·卡爾指出了這一點:乾貨讀書法也罷,別人替我讀書也罷,這種方式看似讓我們更方便,更有效率,更快捷地找到答案。但是,我們卻失去了探究事物的批判性思維,失去了從書籍等內容深挖一個主題,並形成自我觀點的能力。長此以往,我們都變成了喪失思考的人類。
-
4 # 擲鋼叉的閏土
有一個老秀才,才高八斗,博古通今,他閒來無事經常在在村頭老槐樹下襬攤義事,老者把平生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世評人心遍成故事講給村民,這讓村裡的愚夫愚婦們很受啟發,眾人內心很是感激偶爾會帶一些米麵香油送給老者,老槐樹下便是這個村子裡唯一能獲得外面見聞的地方,一日村裡來了幾位賢者,他們幫助老秀才出謀劃策,老秀才的人氣又是長了許多,不久老者開了一家茶館,他們請幾位賢者來茶館收弟子,講課論經,他們把故事寫入信函,二錢一封賣與村民,眾人紛紛搶購閱覽,漸漸的人們淡忘了當年老槐樹下說書的老者,愚夫們砍倒老槐樹做成了一個戲臺,隔壁花旦每日都來唱戲,人們在花旦抹裝之餘翻開信函草草閱之,隨後丟了一地繼續看戲!
-
5 # foxhero
雖然我不贊同羅輯思維所提倡的碎片化學習。但是對於拓展視野,瞭解專業以外的知識還是很有幫助的。我認為他的前四季節目的確達到了有種,有料和有趣。因為只能在YouTube上觀看,所以下面的評論中總是充滿了大陸人和臺灣人互相的爭論和謾罵。當然也有雙方很有見地的看法,從不同專業的角度反駁羅輯思維的某些觀點。某種程度上說,這對自己也是一種多元思維的訓練。
-
6 # 商錢路
從來不看這些節目,為什麼?
因為說天說地,就是不教你賺錢。
聽了就沒有焦慮,然後你就安逸了。
回覆列表
首先申明我是從一個普通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待發表自己對《邏輯思維》的看法,也許我的看法你們會覺得很可笑,但這就是我——一個普通使用者眼中的《邏輯思維》,我的看法也許只代表我一個人的看法,也許代表和我同一層次人的看法。
《羅輯思維》是一檔非常好的網際網路影片節目,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努力,也有很多人喜歡看,這是沒問題的。但是,中國好看的網際網路節目不止《羅輯思維》一家,《曉說》或者《暴走大事件》的點選和粉絲都數倍於《羅輯思維》。《羅輯思維》基於它的內容和主持人,不太可能是一檔特別大眾的節目,觀眾是有限的,如果僅僅是比點選,它明顯不可能是最好的網際網路影片節目。所以羅振宇要再玩點別的。那些每天跟我談《羅輯思維》和羅振宇的人,都不看這個節目。他們只是每天在微信朋友圈裡面,看到很多羅振宇做的事情,關於羅振宇的分析文章,然後跑來跟我說,你看,人家羅振宇沒有花一分錢,就做了一個這樣的活動;沒有花一分錢,就做了這麼大規模的宣傳。你看,你看,你為什麼不做。是的,這些人就成了羅振宇的宣傳節點。羅振宇的宣傳節點是三類人。首先是節目的粉絲,羅振宇每期節目的點選是150萬到200萬之間,聽上去不少了,但是,在優酷完全排不到前面,還有《暴走大事件》這樣12期點選就過億的節目呢,你也沒怎麼聽說過,是吧。所以,僅靠節目,無法支撐《羅輯思維》的傳播。
其次是那些跟著他蹭吃蹭喝的粉絲。這些人除了喜歡羅振宇的節目之外,還是羅振宇“不勞而獲”也就是“網際網路思維”的信徒,他們堅信,這種蹭吃蹭喝的商業模式將發揚光大,自己好好跟著羅振宇,以後還能抽電視抽妹子抽房子汽車。第三種是不看《羅輯思維》的人,很多商業圈和媒體圈的人,他們內心深處看不上這種節目,但是,對於能夠羅振宇的商業模式十分喜歡,看啊,人家到處蹭吃蹭喝,白吃白拿,不花錢辦活動,不花錢做宣傳,這就是未來的商業和商業的未來啊。羅振宇把用網際網路思維這三類人裝了進來,然後,都變成了自己免費的商業節點。羅振宇的所有宣傳和文案,簡單的說,就是:看我不勞而獲,跟著我你也能不勞而獲,學著我你就會不勞而獲。於是大家口口宣揚這一奇蹟。看,紅海真的分開了,不花錢真的能買東西。
我也知道邏輯思維能夠做到網際網路時代自媒體的頂尖層次沒有我說的這樣簡單,從網路上的評價就能看出來,走兩個極端,不喜歡的是真反感。喜歡的是真迷戀。這就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玩自媒體的具有很大爭議性的人物——咪蒙,喜歡她的人,流著淚看著她的文章,還一邊說“太對了,就是這樣!”不喜歡她的人也大有人在,天天在網上以及其他媒體上公開懟她,其中不乏高階知識分子和教授。以前看了一影片,羅胖說馬雲神化了自己,其實羅胖何嘗不是神化自己呢?
開始邏輯思維做的時候感覺特別有意義,後來你會發現他現在做的跟他前期看不起的那些人做的東西是一樣的。但我覺得不是不可以聽,但要有一定的思想,就是不要跟著他走,有自己的想法,他說的內容有用就化為己用,沒用那就算。其實聽任何節目不是這樣呢?我們都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能夠從別人的觀點中挑選出適合自己的,對自己有用的知識。
同樣小編也瀏覽了下知乎關於邏輯思維的話題,其中關於“邏輯思維在知乎上取材,付費了沒有”引起了我的興趣。一位叫“謝熊貓君”的知乎大佬的答案顛覆了我對邏輯思維的認知,讓我明白今天的邏輯思維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粹的邏輯思維了,其中參雜了太多的商業氣息,有點只知道鑽法律的漏洞,卻不知道尊重別人。【針對謝熊貓君的事件發表看法,如果想批判我請先去看看事件來龍去脈】
有位網友這樣評價邏輯思維現在商業化,會員制之後成了二道販子,不,三道販子。現在老羅講的東西大多是東拼西湊的東西,儘量先抑後揚,突出對比,舉各種例子說明自己觀點(非常牽強和偏激),最後歸結到什麼網際網路思維啊,組織結構啊,商業文明啊之類的,令人感覺毫無新意,毫無說服力,羅胖是想用他的網際網路思維解釋一切了。而且羅胖已經走上了瘋狂斂財不歸路,在金錢面前已經變得浮躁,靜不下心去讀書思考了,總結一句話:吃相太難看,要錢不要命。
當然,如果從一個商人和自媒體人的角度來看,邏輯思維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成功將流量變現,並且插足多個商業領域,收入也非常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