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邱靜媚

    暴食症在醫學上屬於進食障礙的一種,但卻不同於神經性貪食症。暴食症是一種飲食行為障礙的疾病。患者極度怕胖,對自我之評價常受身材及體重變化而影響。經常在深夜、獨處或無聊、沮喪和憤怒之情境下,頓時引發暴食行為,無法自制地直到腹脹難受,才可罷休,暴食後雖暫時得到滿足,但隨之而來的罪惡感、自責及失控之焦慮感又促使其利用不當方式(如催吐、濫用瀉劑、利尿劑、節食或過度劇烈運動)來清除已吃進之食物。克服暴食症在臨床上一般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而心理治療作為暴食症的首選治療方法,主要治療方法包括認知行為治療,人際心理治療,行為減重治療等等方法。在臨床上對於暴食症的治療需要分階段進行系統的治療。對於初期一般建立健康的飲食規則非常重要,減少貪食來控制體重非常重要。如果患有暴食症,一定要及時就醫,如果不及時治療,暴食症可能成為一種慢性疾病,並嚴重危害健康。這種病症的治療都是以心理治療為主,同時輔以藥物藥物治療。這個治療過程是漫長的,需要心理和醫學雙方專家一起制定全面的治療計劃,在治療過程還需要家庭的配合。

  • 2 # 生活來點心理學

    暴食症是進食障礙的一種,希望透過對進食障礙的介紹,有利於大家更好的理解暴食症。

    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是以進食行為異常為顯著特徵的一組綜合徵。

    – 進食障礙的心理治療 –

    1、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 CBT)是當今心理治療領域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主要關注人們扭曲的思維模式和導致非理性思維的內在信念。CBT將精神動力療法和行為治療相結合,透過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情感反應使得外顯症狀得到緩解,行為得到改變。

    2、辯證行為療法

    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 DBT)最初用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後被廣泛用於其他心理疾病的治療,如進食障礙。“辯證”指的是允許完全不同的兩種想法存在,因此在DBT的治療中,治療師會幫助患者接納此時此刻的自己,並充滿改變的動力。

    3、家庭治療

    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提倡從家庭系統的角度解釋個體的情緒和行為表現,這種治療方法普遍應用於青少年進食障礙患者群體。

    在治療中,治療師會協助家庭成員發現家庭互動中的溝通模式、衝突解決模式、消極情緒應對模式等等,並且明確每個成員在家庭系統中起到的角色,進而分析進食障礙出現的原因和目的。如孩子出現厭食症其實是為了抵抗父母的過度管教;孩子患有暴食症目的在於消解父母的離婚危機,把父母的注意力從婚姻關係轉移到孩子的問題行為上去。

    家庭治療主張任何一個個體的問題都需要從整體系統中尋找原因,孩子的很多行為是“功能性”的,因此需要透過分析家庭結構和互動模式來找到發病根源並進行改變。

    4、接納與承諾療法

    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強調對於想法和情緒不評判的接納,追求有價值的生活目標。

    近些年來,ACT被用於對神經性厭食症的治療中,幫助人們接納自己的身體意象。例如用想法遊行(Thought Parade)的方法,讓參與者想象自己的想法被寫在卡片上,有一群人在拿著自己的卡片在街上游行,參與者的任務就是觀察這些遊行的卡片,例如"我很胖"、"我的肚子很大"等等,只要看著就好,不需要相信也不用採取任何行動。這樣的練習能夠幫助患者不評判地接納自己與肥胖有關的想法,而不是用盲目地節食來應對這些想法,與此同時,自己依然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是什麼,不要被這些想法阻斷自己達成目標的努力。

    對於每個人來說,最好的營養其實是那些自己珍視的東西,比如知心的朋友、溫暖的家庭和有趣的工作等等,這種療法的核心在於澄清患者的生活目標和方向,而非被不理性的想法所困擾。

    5、正念進食覺察訓練

    正念進食覺察訓練(Mindfulness-Based Eating Awareness Training, MB-EAT)認為過量進食,尤其是暴飲暴食,是調節不良的結果,包括情緒調節、認知和行為調節和生理調節的紊亂。

    正念冥想便是在訓練患者的注意力,幫助患者提高對自己自動化行為模式的覺察,並且擺脫功能不良的反應。與此同時也幫助患者覺察到更加健康的應對方式。

    在訓練中,患者會進行一些"迷你冥想"(Mini-meditation)的練習,讓患者能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短暫空隙來鍛鍊自己的覺察力。還有一些與進食相關的引導性冥想,幫助患者用不評判的態度關注自己與飢餓、滿足和貪食慾望的感覺、想法和情緒。此外,還加入了身體掃描、自我放鬆和正念行走等練習,來增強患者對自己身體線索的感知。

  • 3 # 極簡覺者

    暴食症是一個外在呈現的表象,想要治好暴食症需要找到內在暴食的驅動力,往往內在的驅動力是一種缺失或者釋放,透過暴食這樣的一個外顯現象呈現,所以不同的人需要找到這種內在的缺失和釋放是什麼?然後對症下藥,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案。

  • 4 # 心理醫生張彥平

    這種病比較少見,不像同屬飲食障礙的“厭食症”發病率那麼高,相同點是一般女性比較多見。

    還是舉一個案例吧:

    患者女性,25歲,身高約1.56米,體重80公斤,中專學歷,系某縣城小學的一名教師,據患者自己說:

    一年前,因失戀出現食慾大增,當時自己的體重也就40多公斤。

    每次在學校食堂吃飯後,老是還覺得餓,不好意思再在食堂打飯就跑到外面的小餐館接著吃。如果還是感覺餓,就換一家餐館接著吃。

    據她自己說,最多的一天,單純主食,她就吃了有4公斤。

    就這樣,體重一天天在增長,她才意識到自己這是不是一種病態,於是來我院就診。

    因為正好是暑假,醫生建議她住院治療。

    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小劑量的抗焦慮藥物治療,出院時病人體重已下降到55公斤。

    臨床上見到的幾例貪食症患者都是女性,而且都與失戀等感情挫折有關。

    這在心理學上很好解釋:

    病人的高階需要受挫,從而導致其低階需要亢進,是一種“補償作用”;

    感情上有失落感,這是她無法把握與控制的,但低階需要的滿足,吃與不吃,是她自己可以把控的。

    所以,對貪食症的治療,單靠個人努力擺脫的確很難,一般都需要在住院條件下運用一些強制性手段,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小劑量抗焦慮抗抑鬱藥物治療,一般均可收到相當好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一個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