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悟學十八子

    首先要理解:什麼是義?義謂天下合宜之理。法,法制也,法的作用及目的,是讓社會秩序和諧、和睦。要達到這個目的,法的制定應遵循天下合宜之理也。即法不遠義。

    若事無大小皆按禮而行,而不知道尚"和"這個目的和原則,這是行不通的。但若為和諧而一味地處處迎合,不以禮節制,這也是行不通的。

    即和不遠禮也。

    拓展延伸:

    禮,可理解為法,和,可理解為理及情;社會為人處事之道,貴在中和,即法理情適中也。事事依法則太剛,處處論理、講情,則太柔。所謂剛柔並濟,即處事從法、理、情三個方面綜合考慮之,採用適合當下的恰當的處理方式。

  • 2 # 曾憲英

    這是漢武帝時,一位平民出身的丞相公孫弘提倡治國的理念。即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法不遠義,和不離禮。在制定法律條文時,要與道德規範一致,按照法律辦事的目的,是為了促使人們按道德規範辦事。

    德治是宣傳,教化,獎勵,法治,是懲罰。

  • 3 # 養生男人699

    遠者失也,法不失義,和不失禮,法義者道理,和禮者人德,道理者損有餘而補不足,天之道也,人德者,損不足而奉有餘,人之道也,

  • 4 # 冬天的TyL陽

    國家法律:要尊公守法:別知法犯法:如果犯法國家執法人員義不容辭去辦:真誠可靠的朋友:不管路程多遠都會有禮尚往來

  • 5 # 方甲子

    法者,若水之去向,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也!

    義者,義也,從羊從我,祥也,善也!天地萬物存在之本也,水之向也!

    和者,知中節也,不亂語也!

    禮者,祭祀的程式,規矩也!知禮方知節,有節者和!

  • 6 # 知今堂

    法,我們可見的規則、法律。和,我們可見的和睦、融洽。都是我們人可感知到的外界標準現象。義、禮,即仁義禮智信的義與禮。禮,非禮節的禮,是內心對長幼尊卑的情感的細化。

    所以,法的制定不能離開人內心的道義,違反道義的法是不能被很好的執行的。和,要想人與人之間和睦,要遵從長幼尊卑的自然情感流露,反之必不能和。

    最後想說,任何的在外的事物都要符合人心的善惡,否則很難長久。

  • 7 # 言者青青

    回答這個問題要明確這幾個概念:什麼是“法”?什麼是“遠義”?什麼是“和”?什麼是“遠禮”?

    儒學(網路圖片)

    什麼是“法”?法的本意就是法律和法令。是由統治者為實現統治並管理好國家,經過一定立法程式,所頒佈的一切規範的總稱。

    什麼是“遠義”?“遠義”意思是背離仁義。《漢書·公孫弘傳》:“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

    什麼是“和”?“和”就是平和與和諧。

    什麼是“遠禮”?“遠禮”指的是背離禮儀。《漢書·公孫弘傳》有所記載:“和不遠禮,則民親而不暴。”

    知道了“法”、“遠義”、“和”、“遠禮”這些概念,那麼,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發不能遠義?和不能遠禮的含義了。

    “法不遠義”就是我們在執行法律和法令時,不能背信棄義,背離仁義。要以法律法令為準繩,公平公正執法。只有這樣臣民才能接受,與統治者一心一意,同心同德建設自己的國家。

    “和不遠禮”是說我們追求平和與和諧時,不能背離禮儀,霸氣十足。要以和為貴的禮儀,誠心誠意互相尊互敬互重。只有這樣臣民才能不背棄禮儀,而是親近統治者而不暴亂,與統治者共同建設自己的家園。

    透過簡易的分析,我們應該知道了“法不遠義”和“和不遠禮”的道理。今後,我們要牢記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為建設我們人與人之間美好和諧的關係,共同努力!

  • 8 # 泰山9981258

    很簡單,就是說立法要遵循社會的道義,不屈民情。

    和諧必須受禮節的制約,不容私情,不狂法,不曖昧。

  • 9 # 為你變壞看電影

    第一次見到這兩個成語,看字面我的個人理解:法律與道義是分不開的,法律建立在道義之上,和睦與禮貌、禮節分不開的,有了禮節,才會和睦。

    不得不說,古人文化博大精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自清的散文好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