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背影》和《荷塘月色》都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好在哪裡呢?
4
回覆列表
  • 1 # 燕安

    我們知道朱自清是中國現代作家,著名散文家。那麼朱自清的散文好在哪裡呢?

    首先,我們對朱自清本人做一個大致的瞭解: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實秋 ,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併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6-7]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縱觀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史,“五四”時期的散文成就對現當代散文的創作影響最大。而這一時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則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備受推崇的是那些寫景抒情的篇章,其中描繪自然風光的部分,以真摯的情意、細緻的觀察、豐富的想象構成了濃郁詩情及漂亮繽密的藝術風格。秦淮河的燈月交輝,畫舫凌波,與遊覽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諧調,而山歌妓賣唱引起的悵惘、矛盾、幻滅等情思,意使“清豔的夜景也為之減色”。寫景則融情於景,敘事則化意入事,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動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

    朱自清的散文著名的是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春》等。

    朱自清以他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散文風格。

    其二,朱自清的散文即興抒情。他擅長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比如最優美的代表作《荷塘月色》。是作者微妙的心思遇到幽靜恬美的荷塘流露出的本能,真實寫照。

    第三,朱自清散文短小精悍,篇篇都是精品。匠心獨具,常常融入古典詩詞,採用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最後,朱自清散文還多以遊記見長,寫過很多遊記,比如《漿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歐遊雜記》、《說揚州》、《溫州的蹤跡》等。

  • 2 # 等希望的守望者

    朱自清的散文,我們最熟悉的有這幾首《匆匆》、《荷塘月色》、《背影》、《春》。這些都是納入中學語文課本上,從側面也反映了朱自清散文上的優點。

    其一、故事、情感真實。朱自清的散文不大談哲理,只是談一點家常瑣事,雖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過幾筆,卻常能把那真誠的靈魂捧出來給讀者看。《荷塘月色》首尾就把生活氣息展現的淋漓盡致——妻哼著眠歌哄著閏兒,“我”帶著憂愁走出家門,回來時妻已熟睡。《背影》中沒有煽情,寥寥數筆就把父親翻越欄杆的神態動作描寫得生動形象,更加突顯了父愛如山。《匆匆》就像是一個朋友在傾訴:我都幹了什麼?時間為何過得如此之快?

    其二、語言結構。他的散文以構思縝密,佈局精巧,以及語言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表現著散文的藝術魅力,他豐富的散文結構藝術經驗需要我們認真地總結和學習。朱自清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說自己喜歡寫散文的原因,就在於散文的“自由”與“隨便”。朱自清散文作品收放自如,放收有序,作品緊湊集中,切合主題。概括地講,朱自清的散文的優點之一,可以說就是他精妙的構思和縝密的結構上了。

    其三、景色寫得極其優美而且有層次和邏輯。比如他的《春》,“草花雨風人”五幅圖透過聽覺視覺嗅覺去感受,彷彿身在其中。《荷塘月色》則是透過一些藝術手法把夏季夜晚的荷塘描寫得栩栩如生,動靜結合,虛實相間。如果有興趣真的可以好好聽聽看看這兩篇散文寫景的部分,細細品讀,韻味無窮!

    當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僅這幾篇,如果想更好的知道他散文的好不妨親自去閱讀!

  • 3 # 使用者春風化雨

    朱自清的散文藝術構思縝密謹嚴,抒情寫景委婉細膩,語言格調清新秀麗,如:《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觀察細緻,描寫精巧,在領略秦淮河豔麗風光的過程中,委婉細膩地寫出作者對自然景物的內心感受,收到情景交融、意境雋永的效果。《背影》在樸素清新的文字中,傾注了一腔真摯又深沉的感情,有力地撥動著讀者的心絃,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荷塘月色》、《綠》形象生動,色彩清麗,在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中,深深地抹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使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標誌著他已成為一個著名的散文家

  • 4 # 西天神語

    首先,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是君子之作,而非迎合任何潮流任何勢力之作,包括他的散文。風骨清奇,文心昭彰。

    其次,散文不是一種預謀已久的創作,都是心情使然。而先生之作,已到大師境界,如行太極,無招之處處處有招。荷塘月色中的月光與遠處高樓上的琴聲,匆匆中那洗手時滑落的時間,背影中年邁的老父翻過月臺的艱辛攀爬,等等。真情在心,無處不淚。

    最後,先生的文人氣質和錚錚傲骨,成為暗夜中的光和亮,透過他的散文散發出來,幾乎篇篇都有。

    一家之言,僅供交流。

  • 5 # 橙小九

    朱自清是中國著名的現代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數量不多,而精品卻不少。朱自清的散文創作,從內容上來說,能從一個戰亂時代的真正的知識分子的角度抒寫了對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的同情以及離亂時代的真情,並以尖銳的筆觸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反帝反封建的號角作用。我們知道,文學作品是要有完美的藝術形式才能使內容表現得更充分更完整更加深刻。

    一、觀察透徹,描寫細膩

    朱自清對眼前身邊的事物察之毫釐,理解透徹,善於對事物作具體描寫,特別是在個別要害之處作精雕細琢,給人以可觸、可信的真感與實感。《荷塘月色》一文,朱自清經過精雕細刻,細針密線的描寫,把荷塘月色的美景細膩、傳神地奉獻給讀者,使讀者產生驚異感。荷塘與月色本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景象,而作者獨獨把它分開解為兩組,先寫月色籠罩下的荷塘,再寫荷塘背景中的月色。這種巧妙地運用改變透視角度的描寫方法,能細膩、精確地表現景物的性狀。在落筆寫出來時,作者又調動視覺、嗅覺、聽覺、以及景物的靜態、動態等一切藝術角度,著力寫出它們的形狀、色彩、質地、大小、數量、氣味、聲音、運動和變化,從而使景物達到形神逼真的藝術境界。如:作者要表現荷花在“淡淡”“蒼茫”的月光底下的丰韻時,連用了三個比喻,讀者從“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裡的星星”和“剛出浴的美人”,可以聯想到荷花晶瑩璀璨的光豔,純正潔白的品質,給人一種美感。這三個比喻,也使讀者感到月光的存在,零星的花點綴在層層的綠葉中間,固然比較耀眼,但也只有在“淡淡的”月色下,才會映出光線,才會顯得那麼脈脈含情,優美動人。再如寫灌木叢中的月影,作者用像“梵婀玲上湊著的名曲”所發出的和諧旋律這奇特的比喻來表現樹叢灌木中錯落有致、光影相間的夜景。“名曲”比“光影”,成功的“通感”修辭的運用,使讀者體味到樹叢灌木中的月影夜景與從琴絃上彈撥出的疏密相間的旋律相併蒂。

    二、篇幅短小,構思精巧

    朱自清的散文篇幅短小,大部分只有千把字。由於篇幅所限,使得作者不得不惜墨如金,力求用最經濟的語言,去表達客觀的景物或者主觀的情調。尤其注重謀篇佈局。散文貴有“文眼”,“眼”是散文藝術構思的焦點。朱自清善於把散文的思想和藝術有機地統一在一個焦點上,精巧而不露雕琢之痕。《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散文的傑作。《背影》能很好地體現“縱貫式”的線索結構,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談“《背影》”。“背影”是 全文的題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線索。《背影》前後的敘述,都是必須交代的:“這個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禍不單行, 奔喪回家時”的“背影”,開頭的“背影”伏筆,到結尾是 “近年來,父親和我東奔西走,出外謀生,讀到父親的來信,想到父親的背影”,首尾照應。看似刻意雕琢,實則必要。如果沒有這種不可少的交代,寫這個特殊情況、特殊場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間,兩次寫父親的“背影”,用筆卻一詳一略,買桔子時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細細描繪, “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兩手攀在上面,兩腳向上縮”;買桔子回來; “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 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這段描寫,清淡質樸,情真味濃,表現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也反映了朱自清對慈父的懷念之情。父子情真, 透過“背影”這一縱貫式的線索,把父子之情表現得含蓄而淡沉,所謂“於平淡中見神奇”。

    三、以小見大,平中見奇

    朱自清的散文創作,常以平凡、細微、為人們所忽略之處發現作文的材料,寫得雖然似乎在人生裡隨處都散佈著的每顆沙礫,看似細小、平淡,卻寫出新意。平實之中含深意,樸素之中有激情,讀之使人驚歎,使人欣喜,以為是不易掘得的寶藏。仍以《背影》為例。《背影》是以小見大,平中見奇,樸中見巧的散文藝術精品。記敘父母對子女的愛可寫的事情成千上萬。作者介紹他寫《背影》的情況時曾經談到:“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裡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

    四、寓情於景,詩情畫意

    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畫,畫中有詩,在描繪自然景物的同時,給景物抹上了主觀感情色彩,創造出氣象萬千、風味別緻的畫面,把讀者引入到詩畫的境界。如《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屢屢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大革命失敗後,朱自清目睹血淋淋的醜惡現實,內心感到極“不寧靜”這種不寧靜包含著憤懣、苦悶和煩躁的情緒,因而產生尋求與這種汙濁社會完全不同的冰清玉潔的理想世界的寄託,都給抹上了一層朦朧迷離的色彩,正好使自己那不寧靜的心情獲得了暫時的解脫。因此,他走出房門,踏上小路,面對周圍歷歷在目的景物,便觸景生情,使靜的景物成了動態的形象。田田的荷葉成了亭亭的舞女,零星點綴的荷花也成了剛出浴的美人,甚至送來屢屢清香,傳來渺茫的歌聲,整個荷塘煥發出一派生機。朱自清憑著對景物精微觀察和體驗,以流動傳神的筆觸,透過融情入景的寫法,將主觀感情和客觀外物融合而成主觀統一的藝術形象,形神兼備,情韻獨特,達到富於詩情畫意的美學境界。

    《荷塘月色》後來收錄在散文集《背影》裡。在序言裡, 作者說:“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 既不能運用純文學的那些規律,而又不免於有話要說, 便只好隨便一點說著。”“我意在表現自己, 盡了自己的力便行; 仁智之見, 是在讀者。”

  • 6 # 歷史深度揭秘

    讀朱自清先生的文字會有種很明顯的韻律感,也許是因為善用短句,賦予了其文字獨特的魅力,給他的文字加個形容詞的話,我認為“爽口耐嚼”是很恰當的(雖然這個形容詞很奇怪,但我讀他的文字就有這種感覺)。聽課文解析的老師講解朱自清的背影,雖說解析課文就像解剖一樣讓我覺得不美,但是很多被忽略的地方一經點撥讓人就刮目相看了起來。所以,書得多讀幾遍,不要輕易就覺得“呵呵一般的很,大家不過如此”。

    各花入各眼,覺得還是沒有成名作的好,倘若當初課本選的是大家們成熟老練的文章,今天可能就會是另一種說法,看他們年輕時的文章可能會感慨原來他們也年輕過,所以文章還是要讀的廣些雜些,這樣才能多少避免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短視。荷塘月色現在的印象只記得老師強調的通感。背影初讀時小屁孩一個,完全無感,只當是初中生親情類範文,現在倒是想到背影就感到溫暖與感動。也許是朱先生在月下荷塘的心境我始終沒有切身體悟到,父親的背影卻在離家告別的那刻嵌進了心裡。

    誠然,不能以選文窺見一作家之全貌,然而語文課本的編寫是多少當代學界、教育界領軍人物共同智慧的結晶,所選之文,定是精挑細選,篇篇精品的。問題實際上出在它們太經典了,經典到讓一些人天然起了逆反情緒,這種逆反情緒有很多人一輩子都不能脫除,正如您文章一開頭所說,有很多人恰恰是因為看到了課本上這幾篇就不喜歡這個作家了。然而這不是因為課本上這幾篇文章他們看出了什麼毛病,而只是因為這幾篇是課本上的文章。就如同新聞聯播裡的通訊稿,《赤壁賦》裡的好句子,總有一些人只是因為它們被主流觀點宣傳了便天然反感,這又有什麼合理性呢?事實上回過頭來看魯迅,《阿Q正傳》《孔乙己》《社戲》之藝術成就之高,有哪裡會讓人對這個作家起反感呢?

    年齡長了,經歷和心境有了變化,欣賞文章的角度和方式都與以往不一樣,但也不好說如今的欣賞品位是勝過當初的,畢竟越活越後退的也不少見,興許我也未能倖免。課本里的大部分名家選篇,而今想起來,也還能咂摸出幾分趣味,唯獨冰心先生的,讀來如同生啖一斤豬油。沒有完美的人,只有神化的人。學院裡的教授對近代作家都持一種客觀的態度,不貶低,不抬高。私下裡,我們是認可余光中先生的某些言論的,但也僅限於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因為這個社會已經失去了對待文學應有的理智,讀兩本書,看幾篇評論就斷定了一個作家。

    大部分老師都只是把這兩篇散文當成閱讀課來上,殊不知朱自清先生寫這兩篇的目的:當時朱自清先生的學生們正好在學習散文,可是他發現並沒有非常貼合初中孩子寫作需求的範文模本,於是拿起筆桿,揮就了《背影》和《春》,《背影》中對於事情詳略的處理,透過各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尤其是透過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實在是初中生寫人散文的最好模本;《春》中的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各種生動形象的修辭,長句短句的合理組合,精準的動詞、形容詞、疊詞構成美妙的意境等等手法,實為初中生寫景散文的最好模本。朱自清先生是否真是為學生寫就這兩篇美文,我也無從考證,但是我的確是浪費了這兩文的最重要的價值,這學期開學,我立刻把兩篇文章當成寫作課重新講練了一遍。很多人只拿這兩篇文章來評價朱自清先生實在是太不合適。

    看過朱自清散文的自然會明白,沒看過的給了理由又有何用?這就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你可以喜歡蘇軾的豪放,也可以欣賞李清照的婉約,說理由各有道理,有什麼用?朱自清,沈從文都是散文大家,豈是你我一句話,一篇文章就能評論出成就高低的?說實話,知乎裡還暫時沒發現有資格鑑定二位文學水準的人,大家都是各說各好了…就我而言,朱自清先生《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荷塘月夜》都是成就極高的作品,每年都會重讀1,2遍,真情實感,堪稱白話文模範。我只能膜拜,不敢妄自評論。

    說高估低估,至少得有兩個值來比較,一個是得到的評價,一個是應有的評價。我不清楚《荷塘月色》得到的評價是什麼,在我看來,這篇散文還是挺好的,寫特定景物的手法高超生動,從中又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和情緒。比如“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個“覺”字便極得我心,不是自由的人,而是可以暫時覺得自己是自由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的主角是哪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