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樣的評論你贊同嗎?朱熹對自己的總結也比較適合孔子,他們太注重考索著述了,只是晚年才察覺,儒家漢武帝以後才有市場的,那也不過是王權的陪稱了,最後到清朝舊直接自稱奴才了,儒家並非孔子打造,只是已經崩潰的周朝遺蹟而已,這本身就證明了其早被淘汰了。
31
回覆列表
  • 1 # 慕雪的芥子園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中的許多優秀成分溶入中華民族精神,至今仍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

    一直以來,對儒家的評價都有肯定也和否定,而我也認為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首先,儒學的傳統文化教育,是中華民族優秀教育傳統的主要內容,對現代素質教育具有啟迪作用。對培養高素質的新一代有積極作用。

    其次,儒家文化衝破了“天命鬼神”的理論性,擺脫了宗教對人思想的侵蝕。又以“天人合一”的文化理論為基礎,為我們生態文明建設起來積極作用。

    再者,儒家文化"以民生為本”的民本主義,又為提高廣大人民“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還有“過猶不及”的辯證法,也在高超的處世之道個領導藝術方面起了積極引導作用。

    總之儒家文化的系列道德範疇,不單單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的寶庫,同時使中國擁有“以德治國”這特點和政治優勢。

    儒家文化的優點和積極因素固然很多。但是它的教條和中庸思想等在社會發展上也有很多消極因素。

    首先,儒家思想過於注重道德作用,缺乏法治精神;過分關注人際關係 ,輕視勞動力,這樣對自然界的改造和社會生產力發展有消極作用。

    其次,儒家把“中庸”上升為方法論。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對培養人們的敢於冒險和勇於創新的精神起了阻礙的消極作用。

    總之,儒家文化思想的“等級觀念”和“重道輕器”,既壓抑了人性發展,也對現代科技發展起到消極作用。

    儒家文化就像一把雙刃刀,用好了是一把積極向上的好刀,用錯了,是一把傷人的利器。在於使用它的人。故有人說儒家思想善理家不利治國。

  • 2 # 歲月流年一陽指

    什麼是儒家?我們現在用具體的表述可能也不盡其詳。

    儒家學術其實是一種對未來的理想設計,而並非是一種社會的實際制度。在先秦時期或者戰國時代,那時的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的思想愚昧。需要有一套符合當時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的理論,來實際普及人民大眾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之下,周公旦的《周禮》便應運而生。它包括了人們的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了當時治國、治民的一套方案鉅著。《周禮》裡的“六典”:“一曰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就是以安邦來教化黎民,以政典來約束百姓的。

    而孔子便是遵循這些理論,來推行他的學說,最鼎盛的時候,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之眾。儒家並非孔子打造,但卻因孔子而蓬勃蔓延。只是孔子提倡的是個人和大眾的思想修習,“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個人氣質,到今天也有它的普世價值。“國亂而民富,恥也!國盛而民貧,辱也!”放眼當今,也是各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所努力的方向。所以孔子只是創造了儒家學說,只是儒家門派的先驅者。有了這些思想準則,才會出現漢、唐時期周邊國家對於這兩個朝代的敬仰。

    儒家經過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糅合,而形成的一個大雜燴。佛、道、陰陽等各個門派一起,為了皇權專制而出現的一個控制思想的工具。但是它並不是就變得失去了原則!在我們現在知識暴漲的年代裡,它變得以碎片樣的形式,分散出現了。它用以維護特權的核心沒有了,而用以普世的品德、榮譽、謙卑、誠實、英勇、公正這些,依然存在。

    所以儒家文化是一個在現代社會,依然可以學習和延續的文化。它的核心思想是倡導人們修身養德,秉承“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恕”作為人的立世準則的文化。理解了這一點,其它對於儒家的所謂評價,也就不屑一顧了。

  • 3 # 東風一起千帆動

    首先說孔子不重實踐是錯誤的,真正的儒家是很注重知行合一的,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就是說書讀的再多,做事情這也不會那也不會,有什麼用!

    其次儒家的君臣之道是平等的,權力可能不平等,但人格是平等的,中國古代臣跪君是遼金元清帶進來的,君臣的主奴關係更是胡風,不是儒家思想,“當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他們確實是把自身政治文化傳統中根深蒂固的主奴觀念帶進了中原王朝君主-士大夫的政治格局中。現在學界大體已經取得共識:遼、金、元、清四朝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主奴關係瀰漫和滲透整個官僚統治體制的現象。這也意味著,儒家崇尚的“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從根本上遭到了破壞和消解。主奴關係在官僚體制中的泛化,很可能又是導致宋朝以後中國君權專制程度愈發加強的根源之一。”

  • 4 # 讀者風明

    我不太喜歡儒家。原因?總結起來有三點:其一,不自然;其二,太世俗;其三,消滅個性。但中庸之道是有可取之處的,所謂中庸,非中間,而乃平衡之意。

    儒家講求秩序。適度的秩序是有益的,可使人們得以安居樂業,但過度的秩序就會導致一個封閉的極權社會。儒家的問題恰恰在於它的秩序是過度的,而且不平等。儒家的禮,旨在協調人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本意或許是好的,但實際卻發展成一種等級森嚴、扭曲人性、扼殺自由的體制。

    孔儒強調禮教,本來也沒什麼不好,但發展後來卻以禮教改造人性,結果卻扭曲了人性,弄得華人表面一套背地一套,遍地偽君子。中國民族性的世故虛偽,即源於始。而華人的急功近利,亦是儒家思想的注重功利性與實用性所致。總之,儒家傳統就像一張大網,上上下下里裡外外籠罩了整個中國,影響著華人的生活,也影響著華人的民族性格。

    儒家倫理的君臣父子等級森嚴,其潛移默化的結果是,中國的家長和中國的教育骨子裡都是專制思維。中國家長喜歡控制子女,不喜歡子女有獨立思想。有獨立思想就會不聽話,而在他們看來,不聽話就是不孝。他們亦不鼓勵自由精神,因為自由是對他們權威的冒犯。由此不難理解有些政府為什麼不喜歡知識分子。

    儒家的孝道,是一種強制性的倫理,一種外在的秩序。這種秩序如果合乎人的天性,或許可以使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更融洽,但如果過度,就會將自然的情感扭曲得不自然,乃至扼殺人的天性。所謂父為子綱,強調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服從,父母對子女的支配。這種不平等乃是中國社會不平等的一個根源。正常的家人關係應該平等的,而不是一方的控制與另一方的服從。維繫家庭關係的,也不應是強加的所謂孝道,而應該是出於自然的愛。父母與子女之間,更根本的應該還在於一種親情,一種存在生命之間的愛,它應該是由內自發的,而不是由什麼孝道所強加。一樣東西,如果帶有強制性,即便本身是好的,也會變質。

    總的來說,中國兩千年來都是儒法結合治天下。法者,旨在獎懲,使人服從畏懼;儒術,用以愚民,使人自我奴化。此二家,一個表面柔和,一個手段強硬,但同樣的等級森嚴、強求秩序,同樣的扼制自由、摧殘天性。在這種大環境下生存的華人,心理不斷受到傷害,於是慢慢變得扭曲,演化出一種與環境相適應的虛偽習性、流氓心理和奴才思維。這就是魯迅批判的國民性。

  • 5 # 無中生有hz

    從漢武到清末,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的主流思想或國家意識形態,儒家的“修齊治平”是華夏子孫成人成才的不二路徑。一種學說或思想哺育瞭如此多的人,服務一個國家長達20多個世紀,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以此而論,說儒家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育人學說,治世思想是毫不誇張的。

    在過去的二十多個世紀中,產生了許多重要的儒家人物,最為聞名的自然是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陽明,還有一個不可不提的董仲舒。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以及有教無類等教育思想深刻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孔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孟子被稱為“亞聖”,他的仁政、民本、民貴君輕等政治思想和觀點,在兩千多年前是非常先進的。

    董仲舒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張為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重要意義是空前絕後的,同時他還提出了著名的“天人感應”、“大一統”等學說。朱熹總結了過去一千多年儒家思想的發展,尤其是宋代的新發展-理學思想,集宋代理學之大成,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對後世影響很大。王守仁是儒家最後一位聖人,創立了新版儒學-心學。他認為,人心之靈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兩千多年的儒學發展史中,尤其是從儒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和主流思想之後,儒學成為中國兩千年中不可或缺的治世思想。在不同歷史階段中,儒學又有新的發展。因此,不同時期的儒學有其明顯的時代特點,具體思想觀點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不同歷史階段的儒家大師雖然都同屬儒家,但其觀點各有不同,對儒學的強調各有側重,有時也有一些矛盾,甚至直接的否定或衝突。例如同為儒學大師的王陽明和朱熹就有諸多不同的理解和詮釋。

    朱熹把心和理一分為二,把知與行分離開來;而王陽明則主張心與理一,知與行合。朱熹重視“格物致知”,把它置於“誠意”之先;王陽明則認為格致本於誠意,以誠意為主。朱熹以格物為窮理,注重對經典的一字一句細心理會;王陽明則認為這種方法是務外遺內,他以格物為正心,重視良知的作用。

    按照現代的學術分類,儒家應該算是一種政治學或政治社會學; 而道家,尤其是老莊的道家,無疑是一種哲學,諸子百家中的其他派也各有側重,各有歸屬。

  • 6 # 使用者8713846798821

    如何評價儒家是吧?那就通俗地說說拜孔孟為祖師爺的那些人的作為吧。自古以來,中國(華夏)的出仕官員和文人學士基本是謫出儒學之門。中庸一統天下。為官的無不貪贓納賄、欺男霸女、結黨營私、三妻四妾。為士(學子)的莫不心嚮往之。這些人根本就不視勞動人民或其他庶人為人。為士者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成天只讀聖賢書。士、官對君王忠,甘做奴才,甘效犬馬之力;對人民(老百姓)如對牛馬,侮辱蔑視,高高在上。有士有官身份的人都有統一的人生價值觀,那就是出將入相,封妻廕子。這些儒學崇拜者對人都講天地君親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可那些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出自儒學薰陶出來的低能者。那些高能者還真不好估算。說點現實的,如於丹、馬未都,這二人都是儒學名人,社會精英;一個口若懸河,到處騙財騙喝,對人頻指氣使,見錢眼開,見利忘義,自以為是。一個道貌岸然,傳統的衛道士,可就不知道他錢從何來?物從何來?這些人對人滿口聖賢文章,肚子裡裝的卻是男盜女娼,雞鳴狗盜。這就發人深省!難道儒學在現代社會真有其積極意義嗎?文化領域全面復禮尊儒造成的時下社會風氣和價值觀的混亂迷失,正在浸蝕著社會肌體,毒化著我們的下一代。難道不是嗎?如果儒學成了國學,我們真能穩固社會價值觀不墮落沉淪嗎?

  • 7 # 明貞

    儒家的根基在於舉天下奉一人,是人性劣根性的產物,人心靈覺醒了,自然儒家就沒落了。人的基本慾望是生存佔有繁殖,人的所有快樂和痛苦就來源於此,儒家正是洞察了這一點所以以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及忠孝仁義禮智信教化人民,這是典型的以我為主唯我獨尊,是舉天下奉一人的節奏。所以,魯迅說吃人的文化,中國只有兩種人奴隸和成為奴隸,專制統治時期人類就是家國的奴隸,包括皇帝也是,不過是權利和慾望的奴隸。禮教的目的就是使人在慾望的控制下不停的生老病死,以此使始作俑者獲得永遠的統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能送給好朋友的文藝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