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敖雪寒梅

    吃餃子,拿我們這裡的風俗,象徵著家人團圓,因為我們這裡,如果一家人回家聚在一起就會去包餃子,家中有貴客過來也會包餃子。所以我說吃餃子也可以說紀念一下這次的團圓。

    至於元宵節,其意義似同。元宵節乃正月十五,月圓之節,是一個團圓的好節日。

  • 2 # 刁雕jiaoyang

    餃子形似金元寶,所以過年吃餃子寓意家財興旺,而元宵節是傳統節日的一種,古時吃元宵有團圓如月美滿之意,後來因漢明帝崇尚佛法,故每逢正月十五燃燈表佛,元宵放燈由宮廷後來流傳到民間,掛燈賞燈的習俗,也一直流傳到現在,現代人把它的寓意更加的豐富了,元宵也叫湯圓,據說是因為袁世凱在吃元宵時,覺得此寓意似消滅他,故命人把元宵改為湯圓,所以元宵也稱湯圓。

  • 3 # 清依燕

    吃餃子有象徵財寶的意義!北國大多數人都會在大年初一,在餃子餡料放上硬幣。如果誰吃到硬幣表示一年來財源滾滾,餃子有像徵財神的意義!

  • 4 # 流雲288

    吃餃子是為了紀念張仲景。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的《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他回鄉時正是冬季,看到很多鄉親的耳朵都凍爛,便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都暖和了,凍傷的耳朵也治好了。為了感恩張仲景,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做出了“餃子”。

    1、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2、吃湯圓的意義所在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 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另外,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民俗專家表示,煮湯圓時,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 因此,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同時也顯示華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

  • 5 # ELLA的香港生活

    據說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而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又《傷寒雜病論》,可謂是集醫家之大成,而祛寒嬌耳湯則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來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在他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的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湯以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人們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當日「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在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 6 # 奮鬥者的歲月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 7 # 翰林145247477

    吃粽子為了紀念屈原,吃月餅為了團圓,吃餃子和元宵為了紀念誰?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餛飩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栓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你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翰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在一起煮,名曰“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日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翰林

    2020.01.08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中觀音推薦二郎神時玉帝當時感到情何以堪了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