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每年能看幾本書?這個問題好多人都回答是沒有看過一本,難道真的沒人愛看書了嗎?
10
回覆列表
  • 1 # 每日睡前電影推薦

    可以是兩本嗎?

    一本應該是那本英國作家毛姆寫的《月亮與六便士》,一本應該是喬治·奧威爾的《1984》。

    《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看似一個莽漢,卻喜歡上了繪畫。他拋棄了一切,為了藝術踏上了一條不歸路。他拋棄的一點都不比你的少:老婆,孩子,家產,事業,他帶著他的破行李和一點點錢來到了另一個城市,住在小旅店裡,甚至住在街道,他有的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上。他行為古怪,任何事都不放在心上。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繪畫。

    這本書將帶給我力量,它告訴我們。這世界上,並不是錢財是最重要的。用一個當代人的思維去考慮事情:我們在賺錢養活自己和親人的時候,也別忘記了追求精神物質財富。按照指示:精神與物質文明建設兩手都要抓。

    《1984》:在未來的某一個世界中,分成了大概差不多四個國家,他們互相攻伐。其中這麼一個國家,他們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用任何人互相監視大家,男主是一個苦逼的文案,但是他有一顆知識分子的心(也就是說他覺醒了),於是圍繞著反抗暴政(這個暴政就是頂上的人對底層人民的語言閹割,撒謊,和施暴等),展開的一系列劇情。不過最後,紮鐵了,老心。

    你知道什麼是絕望和憤怒嗎?你曉得什麼是壓抑嗎?讀了這本書就知道了,說實話,讀到結局的時候,我的心裡拔涼拔涼的,淚水已經禁不住流了下來(好吧,我淚點低)。

    假如非要我推薦一本的話,那麼我推薦這本《1984》。其實這兩本書都是描寫純粹事物的書。一個是描寫那個為尋找人生答案和精神世界,而拋棄一切的這麼一個純粹的人-《月亮與六便士》,它給我勇氣;一個是把你死死的壓在底下的這麼一個純粹的制度《1984》,它則讓我絕望

    可最最打動我的,還是《1984》的那個令人憤怒,惋惜,絕望的結局。

  • 2 # 馬維

    我想,這本書,應該是孫中倫的非虛構作品《回來》,這部作品,是這位90後的處女座,記錄了他從美國大學休學一年。回國打工的經歷與所思。

    2015年夏天,21歲的孫中倫大三結束,他決定中斷學業,從美國波莫納學院休學一年,回中國打工。他去到東莞、大理、定西、蘇州、北京、成都,做過流水線工人、民宿招待、初中老師、新媒體編輯、寺廟居士、漆器廠學徒,一邊流浪一邊工作。

    在東莞的流水線上,他追問工人們的生活與理想;在大理的民宿中,他遇見不得志的詩人;在北京的編輯室裡,他對青春的痛與夢有了深切的感悟;在成都的漆器廠裡,他理解了堅守和匠人的意義;在定西的孩子、父母和老師們中間,他重新認識了生命的真諦、貧窮的代價,以及人與人之間難能可貴的相遇和相知……

    除了這一年的經歷,他在給未能出生的胞兄的七封信中,寫下了一個青年人對生活的困惑、對世界的求知和對自我的質疑,青春的迷茫、張揚和省思,在字裡行間娓娓道來。而在想象中的胞兄的七封回信裡,他似乎終於完成了一場與自己、與家人、與世界的短暫和解。

    此前,他從上海的高中畢業,申請到美國波莫納學院,主修政治經濟哲學和德語。這所成立於19世紀、以高質量的精英本科教育著稱的大學,是世界頂級學府之一。無論中美,在校園裡,同學們會熱烈地討論平等、自由等問題,可畢業後,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做金融,從事以前自己口中“偽善”的行業。而孫中倫想知道的是,“意義消亡的年代裡,舊神死了,新神未立。人被夾在虛空中,左顧右盼,看到的卻全是自我的投影。世界是怎樣的?他人在過怎樣的生活?” 以及,“我想成為怎樣的人?將來要走怎樣的路?……若對身邊人一無所知,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若對世界缺乏經驗和好奇,怎能說自己是智性的?”  “或許答案就在這裡,在人群中,而我無法再視之不見。此刻,此刻就應起身去找它。”

    可以說, 這是一趟探索外界與發現自我的雙重旅程,值得每一個對世界和自身感興趣的年輕人讀一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熬夜會導致脫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