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角風發作
-
2 # 白起106_54043
康熙那麼大歲數,又中過風,真要讓十四繼位可能把他派出去打仗嗎?畢竟一旦有變,繼承人還在外面而不是第一時間繼位變數太大,所以康熙根本就沒有傳位十四的意思。
-
3 # 阿松5937
雍正與胤禵是否真的不和,出任大將軍王難道不是老爺子安排的皇位保障軍,必竟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並能助力的唯一。雍正上位與後執行的政策損害了太多既得利益者,野史顛倒黑白常有,贏政不也是被汙千年。
-
4 # 歷史縱橫帝
導讀:這一母同胞的哥倆是否說什麼不和?這倒也算不上,平時親兄弟自己有自己的觀點呢。在康熙末年的奪嫡過程中,老十四胤禵屬於八阿哥陣營。老四先屬於太子陣營,後來自成一體。再說老四從小就沒跟親生母親一起生活,而是歸皇后佟佳氏撫養。和從小在母親身邊長大的老十四自然不是那麼親密。等佟佳氏去世,胤禛迴歸母親身邊的時候人生觀價值觀早已形成。有不同的站隊也正常。至於大將軍王的安排,咱們在文中細說。老四和老十四不是不和是不親密
胤禛和胤禵的母親都是德妃烏雅氏,但是自小雍正並沒有跟母親長大。雍正從小跟
皇后佟佳氏長大的。胤禵跟母親長大。你想最容易培養感情的青少年,哥倆長時間不見面肯定有生疏感。在這期間,二人根據自己的選擇走向了不同陣營。老十四雖然是老八陣營的,但是在康熙晚年生出了自己的小心思。
大將軍王的安排康熙老爺子關於大將軍王的安排是深謀遠慮,兼顧了國家利益和考校諸位皇子的心思。這是一招妙棋。
1、首先,老十四是知兵之人。就任大將軍王能力方面絕對夠。並且,這個人選奪嫡的兩大集團都不會反對。絕對是老四和老八都無法拒絕的人選。雖然之前老八和老四都想親自上陣,但是雙方萬一不配合那西北戰局是相當危險啊。老四是透過鄔先生猜透了康熙的心思,而老八在爭奪大將軍王失敗後也可以接受同為一方陣營的胤禵的任命。
2、這個大將軍王康熙還真不是安排給老四的皇位保障。老十四去西北,一來是權衡以後的人選符合國家利益;二來,也是不想讓胤禵捲入奪嫡風波。其實在老四提出老十四就任大將軍王的時候,就已經簡在帝心。這個皇位是妥妥的了。老八等人看到老十四就任大將軍王,還幻想著登上大位的可能。真是愚不可及。或許在八爺黨看來即使老八做不了皇上,老十四當了也是自家人比胤禛繼位強多了。
3、老十四以為自己做了大將軍王是皇阿瑪的認可,隱約感覺說不定還能有登上大位的可能性。這就是要讓馬兒跑,就給給他草的帝王心術。到了西北的老十四還不兢兢業業,發揮全部才能平定西北嗎?
4、胤禛的皇位保障:
康熙留給胤禛的皇位保障其實就是圈禁在宗人府的老十三胤祥。提前託付老四後,由康熙的貼身侍衛張五哥帶著金批令箭放人、奪權,軍隊在手保證雍正登基的順利進行。在名分已定的情況下,由陝甘總督年羹堯隨時可以切斷西北大軍的後勤補給。所以即使老十四有傭兵謀逆的心思也沒那個機會。無奈之下,也只能痛快痛快嘴發發牢騷罷了。因為他也知道雍正不會殺他。
所以說帝王心思,著實套路深啊。
-
5 # 青史明言
康熙六十一年
康熙帝病重於床榻
九龍奪嫡到了見分曉的最後時刻
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
同父同母的親生兄弟
生在帝王家,同室操戈
所有人以為皇位繼承人是十四阿哥
當時老十四被康熙帝所器重
冊封為徵虜大將軍王
康熙末年
吏治腐敗貪汙嚴重積難重返
而晚年的康熙帝以寬仁治國理政
清帝國正需要一位像老四這樣的改革派
於是康熙帝最後的遺詔
滿蒙漢三種文字
傳位於四阿哥胤禛
-
6 # 衛功奎律師
一是西北軍事所需,二是與老四,老八相互制約,打了勝仗不會坐大震主,三是瓦解了八爺集團,也為老四登基排除障礙
-
7 # 帶球想過人
話說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十四阿哥胤禵當上大將軍王后,很多多人都認為康熙皇帝有意要傳位給十四阿哥胤禵,這次西北平叛出征時使用的是天子御駕親征的禮儀,可見康熙皇帝非常看中十四阿哥胤禵。
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西北戰事業穩定下來,康熙皇帝卻日漸衰老,說不定啥時候就駕崩了,可以在這期間康熙皇帝一直沒有下旨調十四阿哥胤禵回京,好隨時繼承皇位,而大將軍王胤禵為同樣在西北軍中心急如焚的等待繼承皇位,可惜等來卻是四阿哥胤禛登基當上雍正皇帝的訊息,而他被雍正皇帝下旨免掉大將軍王的稱號,同時被大內侍衛看押回京奔喪!直到此時,十四阿哥胤禵依然認為皇位本是自己的,而現在被四阿哥胤禛暗中搶去了,所以雍正皇帝才會下旨撤的官職,並讓陝甘總督年羹堯防範他的西北大軍,同時還派侍衛看押他。就在這種情況下十四阿哥胤禵也沒有帶西北大軍殺回京城和雍正爭奪皇位,其實這也是康熙皇帝在傳位給四阿哥胤禛時,絲毫沒有考慮十四阿哥會帶領十幾萬西北大軍叛變,殺回京城和四阿哥胤禛爭奪皇位,這時因為康熙皇帝戎馬一生,他知道西北打仗其實的打的都是糧草後勤,而十四阿哥經過幾年帶兵打仗,也知道糧草的後勤的重要性,一旦十幾萬大軍沒有糧草供應,根本無法從青海前線殺到北京,也許走到半路就解散了!
此外還有一點就是清朝軍隊中的八旗制度,滿洲八旗是上三旗和下無旗組成,其中上三旗的人只聽命於皇帝的,所以一旦十四阿哥胤禵不聽新皇帝的命令,想去造反,這些上三旗的人是不會聽從十四阿哥的命令,同時下五旗的人也未必會聽十四阿哥胤禵的命令,要知道他們的家人和親人都在北京,誰敢參與造反,雍正皇帝就抄誰的家,所以沒有人會冒險跟著十四阿哥胤禵去造反,再說沒有年羹堯提供糧食,十四阿哥的軍隊用不了多久就人心渙散。
真正能影響到四阿哥順利繼位的人,只有隆科多一個人,因為他手下大約兩三萬軍隊,既能幫助皇子勤王護駕,又能爭幫助皇子爭奪皇位,所以康熙皇帝把這樣重要的官職安排給隆科多了,在康熙皇帝的皇子中,論親戚關係,隆科多和四阿哥胤禛最近,我們都知道四阿哥胤禛生母是德妃娘娘,但他的養母卻是孝昭仁皇后佟家氏,也就是隆科多的親姐姐,所以隆科多是四阿哥胤禛的舅舅。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隆科多是託孤大臣,是他宣讀的康熙遺詔;而在歷史上,康熙皇帝去世時身邊只有隆科多一個人在,也是他宣讀的康熙遺詔,可見康熙皇帝早就安排好自己的後事了。十四阿哥胤禵只是空歡喜一場,而最後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大臣卻是之前誰也看不上的隆科多!
可見康熙皇帝根本沒有傳位十四阿哥胤禵皇位的打算,之所讓他去西北打仗一是分解八爺黨的實力,二是立些功勞,這樣的話四阿哥胤禛到了皇帝說不定會重用他。 -
8 # 註冊電氣工程師講座
《雍正王朝》拍的非常不錯,但好多地方不符合歷史,歷代王朝,掌握軍隊者得天下,比比皆是,十四皇子出任大將軍王不是康熙安排的皇位保障,應該是帶父親征,康熙非常喜歡親征,也說明這點!
雍正的確是位有作為的好皇帝,但不能說明他沒有篡位!
《雍正王朝》裡面,十四皇子出任大將軍王,根本不是雍正舉薦的,是康熙特意安排的!就是為了以後做皇帝,因為康熙突然過世,應該是腦溢血之類,或者心血管病,雍正篡奪了不該屬於自己的皇位,雍正當了皇帝,很多地方不符合常理,也是歷史學家研討的主題,第一,大義覺迷錄,雍正說的康熙當著八位皇子和隆科多傳位給雍正,歷史根本沒有這個事情,康熙死的時候,有一整天時間,只告訴了其他皇子傳位給雍正,為什麼不直接告訴雍正?北韓使者曾密報北韓國王,說雍正篡位,第三方的評論應該是歷史的真相!第二、十四皇子出征的規模幾乎跟皇帝規格一樣,也說明了,要傳位給他的意圖!基本得到了朝廷官員和皇子的認可,第三、八皇子,是群臣最看好的太子人選,也是最有才能的,不比雍正差,雍正王朝康熙評價皇八子,說他會毀了清朝,怎麼可能?就是因為,他在朝廷影響太大了,形成了另外一個政治中心,康熙非常怕大權旁落,直接廢了他!後來恢復了太子,幾乎也是個怕大權旁落的妥協,太子基本也是個非常有才能的人,根本不是電視劇裡面寫的那種酒囊飯袋,佟國維敢冒著風險,舉薦八皇子,也承擔了相當大的風險,佟國維在清朝是個文武雙全的,根本不是雍正王朝裡面說的那種見風使舵的人,說佟國維和康熙聯手廢了八皇子,幾乎也是鬼扯,康熙後來又廢了太子,也是非常怕大權旁落,直到最後康熙老了,從新考慮的太子人選就是十四皇子,在清朝這個非常重視戰爭和武將的朝代,康熙不可能讓一個不會打仗的文官來做皇帝!讓十四帶兵平亂,也不是為了建功立業,實際就是帶父親征,說白了就是為了讓他掌握軍權,歷史上康熙多次親征也說明了這點,康熙歷史上多次親征,去那麼遠,難道不怕朝廷有人叛亂?說不可能把繼承皇位的人派那麼遠,我覺得有些牽強,因為康熙沒想到自己會突然病情變重。第四,康熙喜歡雍正的兒子乾隆也有些勉強,應該是乾隆自己說的!觀聖孫,是二月河自己寫的,歷史沒這個記載。我覺得康熙想傳位給太子的兒子,也有可能,但明朝的教訓,他也有點怕,第五,佟國維的兒子隆科多估計是背叛了康熙,電視劇寫的是佟國維的侄兒,也是鬼扯,康熙死後,他自己代傳康熙的口諭,說傳位給雍正,根本沒有什麼聖旨,現在的聖旨,估計都是雍正當了皇帝后偽造的,勝利者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討論什麼傳位於和聖旨的真假,也沒什麼意思,朝廷皇子和大臣不會反應那麼大,清朝的聖旨書寫非常嚴肅,怎麼可能隆科多來代寫?他可能代寫的資格都沒有,級別太低了,如果真的有聖旨,起碼是張廷玉等一些高管大臣來寫,這隻能說明,隆科多利用九門提督的身份,隱瞞了康熙要十四皇子歸來繼位,和雍正聯手派兵控制了皇宮,篡奪了皇位,八皇子的兒子寫的史記文章,隆科多口諭傳位雍正,並未寫八位皇子一起,也說明了這點!第九,雍正當了皇帝,馬上殺死了康熙身邊最親近的太監,說明了什麼?第九、雍正的母親,看到雍正當了皇帝,反應那麼大,皇宮發生的這麼大的事情,她不可能不知道!第十,十三皇子永祥掌握了豐臺大營的軍權,根本沒這回事,歷史上他是個有作為的文官,不是什麼武將!第十一、歷史應該是這樣,康熙突然病倒,雍正知道訊息後,聯合親信隆科多派兵控制了皇宮,隱瞞了康熙傳位給十四的意圖,康熙突然去世後,由隆科多口諭,說傳位給雍正,十七皇子聽說後,都嚇了一跳,像瘋了一樣,跑了,說明他自己知道要發生大事了,躲了起來!他跟雍正非常親近的,他都沒想到雍正能當皇帝,雍正當皇帝成了事實,幾個皇子和大臣不服也沒辦法了,十四皇子想叛亂都無法了,皇帝傳位是皇帝的家事,也不是什麼外亂,沒人會幫你去打仗爭奪皇位!雍正派人去收繳了很多十四皇子和康熙的密信,說明了什麼?如果正常繼位,他怕什麼呢?
不過我個人覺得,雍正在傳承康熙和乾隆三代王朝,歷史作用不比康熙和乾隆差,在清朝的康乾盛世中,忽略他的歷史地位是非常不公平的!清朝的也是因為雍正的篡位變的繁榮,走向了一百多年的輝煌!
-
9 # 溫柔夜色
談不上和與不和,只是相互利用。表面上十四爺是八爺黨的,實際上他是自己一黨,只是由於自己勢單力薄,不得不暫時投靠勢力大的八爺黨。出任大將軍王,是康熙的提前佈局,讓主管兵部多年的十四爺外出,實際是為雍正的繼位做準備,一是削弱了八爺黨實力,二是平衡了兵力。四爺其實早已被定為接班人,在太子二次被廢前的那天晚上,正是四爺受命前去控制看管的,康熙在讓張廷玉擬旨給四爺任務時的表情先是一楞,就明白了一切,說明康熙已經完全信任四爺,讓他全權處理,這正是原來太子的權利。舉薦十四爺在康熙那只是又加了一分而已,沒有多大的價值。十四爺需要政治資本,不管是不是套,他都得試試,這也是他最後的機會!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清世宗(雍正帝)與恂勤郡王允禵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在清聖祖(康熙帝)二十四個序齒的皇子當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多。尤其是在康熙末年已經成年的皇子當中,除了他們二位,只有恆溫親王允祺與已革貝子允禟一對同胞兄弟!按理說,清世宗與允禵的關係應該更加親近才對。可是,事實恰恰相反。因為清世宗出生時,其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地位低微、無權自己撫養兒子,清世宗被清聖祖交給了自己的表妹兼繼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彼時佟佳氏尚未被冊立為後)。而允禵出生後,因為烏雅氏地位提高了,便自己親自撫養了允禵。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清世宗與允禵雖然是一母同胞,關係卻並不親近。同時,因為烏雅氏的“一碗水不端平”,更加重了二人之間的隔閡!但是,不和,在康熙五十七年之前恐怕也談不上。
康熙五十七年之前,允禵基本上只是作為允禩集團的邊緣人物出現。雖然身屬允禩集團,但是因為與清世宗的真層關係,允禩對允禵一直是且用且防,對他並不像對允禟那麼放心!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康熙五十七年之前,允禵與清世宗雖然分屬兩個陣營,但關係還算融洽,並沒有到勢成水火的地步,不和還談不上,最多也就是不親近罷了。清世宗與允禵真正“不和”,那是康熙五十七年之後的事情了。康熙五十七年,允禵被清聖祖封為大將軍王,拜撫遠大將軍,揮師青藏高原平叛。這個時候,所謂“九子奪嫡”已經近乎白熱化,允禵被委以兵權,正式“另立山頭”!自此,允禵不再是允禩集團的邊緣人物,而是成為了清世宗實打實的“競爭對手”,這對同胞兄弟的較量就此開始!
清聖祖封允禵為大將軍王之時,不僅允禵認為老爺子有意傳位於自己,不少皇子、大臣實際上也有這樣的錯覺!但是,這些人都想錯了。清聖祖下了一盤更大的棋局,既是為了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也是在為自己的身後事作出安排。允禵本身的確是將才,又以皇子之尊出征,既可以提高士氣、鎮住各方勢力,又便於協調指揮。同時,請聖祖給允禵的錯覺會使他為了能夠即位拼命表現,在作戰上必定會有所作為!再者,將將允禵支到青藏高原,實際上是將他與朝中勢力、包括允禩集團隔離了。朝中一旦有變,允禵鞭長莫及。而給允禵造成了可能即位的錯覺,也使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與允禩等人一條心,等於是變相分化了允禩集團。一旦允禩集團有什麼異動,想要行唐太宗李世民之事,允禵本身就是對允禩集團的巨大威懾!對其他皇子的勢力亦然。
清聖祖一旦去世,無論誰來繼承皇位,允禩集團如果預設,事情到此結束。如果有什麼異動,新皇帝萬一鎮不住局面了,允禵手中的大軍瞬時間就成了“勤王之師”。因為允禵也惦記著皇位,他不可能坐視允禩當上皇帝!一個鎮不住局面的新皇帝和允禵相比,由允禵來當這個新皇帝,也不見得就是什麼壞事。當然,這是最壞的打算!
實際上,清聖祖根本沒有讓允禵接班的打算!因為他在康熙六十年又幹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清世宗的鐵桿跟班兼大舅哥年羹堯由四川總督升為了川陝總督。清朝的川陝總督並不是常設職位,清聖祖把川陝交給清世宗目標非常明確,川陝兩省從東、南兩面夾著青藏高原,允禵大軍的糧秣輜重無論是從東線還是南線轉運,都繞不開年羹堯的轄區。如此一來,清世宗等於是扼住了允禵的咽喉,沒有了糧秣輜重,允禵的大軍要麼餓死,要麼搶掠百姓為匪!率師回京爭位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指望了……
允禵成了沒牙的老虎,允禩集團手中又無兵可用。而這個時候,和清世宗關係比較親近的隆科多卻身兼著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平心而論,隆科多並不是清世宗的鐵桿,他和清世宗之間更多的還是利益聯盟。清世宗即位對於有名義“甥舅關係”的隆科多及其背後的佟氏家族而言是利益最大化。只要清世宗能夠即位,隆科多必然會堅定現在清世宗一邊。如此一來,允禩集團便只能是刀俎之下的魚肉了。
換言之,清聖祖此舉有幾重考慮,首先是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這是作為皇帝的清聖祖最關心的事情,也是皇帝的本分!其次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讓自己能得以善終,不會步唐高祖李淵的後塵。其三是將允禵作為備胎,一旦清世宗搞不定,允禵憑藉手中的軍隊,依然可以“名正言順”勤王即位。其四是將允禵與允禩隔離,使得允禩集團失去軍事後援,為清世宗順利即位鋪路。史實也的確如此,清聖祖去世之後,清世宗立即用肅武親王豪格的孫子延信換下了允禵,同時把年羹堯派去了軍中牽制延信,並以“孝道”為由強令允禵回京奔喪,允禵徹底失去了兵權。同時,在隆科多的協助下,清世宗很快便控制了京師城防。面對這樣的情況,允禩集團最終只能選擇接受既成事實!而失去了兵權的允禵,最終也只能選擇接受既成事實。
從雍正四年清世宗幽禁允禩、允禟並暗下黑手殺了二人(溥儀、溥傑兄弟曾回憶證實清世宗有處死二人的密詔存在),而對於一母同胞的允禵,清世宗僅僅是幽禁來看,清世宗和允禵之間多少還是有些兄弟情分的。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原因,這裡就不鋪開說了。因此,說清世宗和允禵不和,實際上並不準確,二人的兄弟關係應該還可以。可是,再親的關係也敵不過巨大的政治利益、敵不過皇位的誘惑!清世宗沒殺允禵、沒有禍及允禵子孫,已然是“兄弟情深”了。
回覆列表
這裡面的事情太複雜了,不僅有老四和老十四的互相算計,當然也有康熙帝的運籌帷幄,而這一切的開端,都在於傳爾丹的兵敗,具體情況,請聽我楊角風慢慢講:
在《雍正王朝》中,使得九子奪嫡進入白熾化的標誌性事件,便是西北傳爾丹六萬大軍全軍覆沒。
正是由於傳爾丹全軍覆沒,迫使康熙帝要從眾位皇子中選拔一位大將軍王,由此拉開了九子奪嫡的又一小高潮。最終的結果是老十四胤禵如願以償,榮升大將軍王,並且旗開得勝,取得西北大捷。
我們的目光往往聚焦在眾位皇子爭奪大將軍王的點上,卻忽略了該事件最重要的一個前提,那就是傳爾丹究竟是因為什麼才導致的兵敗?
一、
由於西北準噶爾再次叛變,康熙帝年歲已老,只得派傳爾丹帶領六萬清軍去平息,至此,整個朝廷的焦點就聚焦在傳爾丹有沒有勝利?
我們先來看一下,此時朝廷各位皇子的勢力範圍:
這時候已經到了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已經垂垂老矣,原太子胤礽也早已被廢,朝中屬於無儲君狀態。這時候的老四胤禛,掌管戶部,老十四胤禵掌管兵部,他倆都對西北的戰事起到了絕對作用。
這時候的康熙帝心目中,其實早已有了儲君人選,一方面為了保護他,以免過早暴露釀成廢太子胤礽的悲劇。另一方面,他自己也不服老,甚至於在馬齊再次進諫立太子時,他還這樣說:
“宋仁宗三十年不立太子,我太祖太宗也沒有立太子,天下不也照樣太平?”
所以,他不立太子,就是避免自己的這些權臣陷入到結黨的境地,從而使自己的權力被架空,於是他再次強調了一句:
“朕再說一遍,立太子的事,朕自有主張,以後不要說了!”
馬齊不惜違背聖旨也要上諫立儲君,在得到康熙帝的訓斥後,他不請罪,反而回的是:
“皇上聖明!皇上聖明!”
這也就表明他的上諫是起作用了,康熙帝嘴上說不考慮,實際上已經在考慮了,況且是在西北戰事已起的節骨眼上。
二、
這時候的康熙帝最關心的還屬西北戰事,這個心頭大患解除之後,自然就到了確立儲君的時候,況且這之前他已經有了人選。
但西北戰事失敗,打亂了康熙帝的部署,使得他對心目中的儲君產生了懷疑,從而不得不再次進行了一次考驗。
傳爾丹兵敗的結果,其實在傳到康熙帝手中之前,就已經有很多先兆了:
康熙帝跟弘曆在練劍,張廷玉和馬齊唐突地找了過來,然後馬齊就進諫要立儲君,再然後幾個人就去看戲了,這個流程,怎麼看怎麼彆扭。
而康熙帝一眼看到了他倆,還沒等他倆行禮,就開問了:
“西北的戰報來了嗎?”
這時候張廷玉和馬齊的表情出賣了他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終還是張廷玉接了話:
“回皇上,已經派人打聽過幾次了,至今還沒個準信兒,只聽說,傳爾丹率領部下向烏蘇河挺進。”
沒有準信兒,就證明有訊息,只是這個訊息並不是好訊息,還需要再次確認。所以,傳爾丹兵敗,基本已經成了既定事實,這一點,康熙帝應該也清楚的。
不然的話,他不會感慨,自己老了,要是再年輕個十歲,根本不會派其他人去,自己將會御駕親征,就算來十個準噶爾也不怵他!
也正是因為馬齊清楚傳爾丹兵敗是註定的了,所以才會急於進諫立儲君,這其中也有對康熙帝身體承受不了兵敗打擊的考慮。
三、
即使當時不清楚,等到他們去聽戲時,又一徵兆出現了:
先不說唱戲的講康熙帝怎麼老成這個樣子了,也不說底下的眾位皇子都在觀察自己的老爹精神狀態,單就看康熙帝選的那齣戲,就明白了。
他選了唱哪齣戲呢?
選的是《失空斬》,所謂《失空斬》其實是三折戲,是《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三齣戲的合集。
戲正唱著的時候,西北的戰報到了,插著三根羽毛,可謂是雞毛信,特急,且是八百里加急。這封信是直接交到李德全手上的,而不是上書房的大臣手中,所以,康熙帝就看到信了。
當時戲臺上唱的正是諸葛亮要揮淚斬馬謖,應景傳爾丹兵敗,暗示康熙帝也到了該斬馬謖的時候,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也就表明,傳爾丹兵敗,並不是敗給了敵人,而是敗給了自己人,這一點,鄔思道也分析出來了:
“西北用兵看起來打的是兵馬,實際上打的是錢糧是後援……他的失敗不在敵軍,而是敗在自己人手裡。”
而在李德全送信的過程中,底下的眾位皇子,誰最緊張?
一個是老四胤禛,另一個就是老十四胤禵,在劇中都給了好幾個特寫。別看老四胤禛嗑著瓜子,好像很隨意的樣子,實際上都是裝的,從他時不時偷偷看臺上的眼神就能看出來。
而康熙帝看到信之後,第一個要召見的卻是老四胤禛,第二個才是老十四胤禵,也就是說,這倆人就是“馬謖”,為什麼這麼說呢?
四、
還是回到鄔思道說的那句話,傳爾丹一是敗在了冒進,二是敗在了後援:
第一個是冒進,罪魁禍首顯然是兵部,在後勤沒有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兵部總下令催促進軍。傳爾丹無奈,只得急於尋找敵軍主力交戰,結果陷於被動,全軍覆沒。
第二個是後援,罪魁禍首並不是兵部,而是戶部,戶部不能及時提供糧草與軍餉,才導致了傳爾丹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冒然出擊。
也就是說,傳爾丹兵敗,一怪掌管兵部的老十四胤禵,二怪掌管戶部的老四胤禛。
當然,這個結論並不是亂說,後來雍正帝即位之後,針對西北戰事,他就做了調整:
那時候的年羹堯大將軍掌握足夠的權力,兵部無法制約他,皇上也無法制約他,也就會避免亂指揮導致兵敗的可能。二是雍正帝成立了軍機處,自己親自督辦糧草事宜,並派田文鏡、李衛等得力干將供應糧草,甚至於不惜抄了幾位大臣的家。
而老十四胤禵也罷,老四胤禛也罷,他們的不作為自然也被張廷玉、馬齊,甚至康熙帝看在眼裡。這才能解釋馬齊上諫立儲君,康熙帝得知兵敗馬上召見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
因為他們都知道,包括老八胤禩在內,他們這些皇子們是拿著六萬清軍當籌碼,賭儲君位置。
這個死結,自然就甩到了康熙帝手中,他就必須要想辦法給解開,不然,別說儲君位置了,大清朝都危在旦夕。
可是,老十四胤禵這樣做很好理解,老四胤禛為什麼也這樣拖延糧草供應呢?
五、
老四胤禵是一個相當腹黑的人,他說的話跟做的事並不對等,至少可以舉出好幾個例子:
比如殺坎兒的那天晚上,他就找到大和尚傾訴,說到底是動了殺心,同時也害了老十三胤祥;比如“死鷹事件”之後,他找到鄔思道,給了他大量財寶,讓他跑路,但是自己說的卻是無李世民之運氣;再比如鄭春華的死,他明明頭一晚就見了王掞,倆人商定了處理方針,等到了鄭春華真死了,他還問高毋庸怎麼回事;再比如即位當晚潛回府邸,派出十七阿哥來清君側,鄔思道也算聰明,用半隱躲過去了,第二天緊急跑路,只是府邸做秘密事情的人,就沒這麼幸運了……
所以,他刻意把兵敗的原因往老十四胤禵頭上扯:
“老十四也算知兵之人,難道他就不知道這樣做會導致兵敗?”
可見,他一開始就知道,傳爾丹兵敗,第一個被追責的應該是老十四胤禵,從而會連累到老八胤禩一夥。進而引出自己的目的,那就是讓自己的人去當這個大將軍,掌握兵權。
但康熙帝不糊塗,他反而是將計就計,單獨見了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讓他倆來舉薦大將軍王!
而鄔思道卻看出了帝王之心,先是穿天猴般的箭法打消了老四胤禛想自己當大將軍王的想法,再透過分析,打消了讓老十三胤祥當大將軍王的想法,最後達成一致,推選老十四胤禵當大將軍王。
那麼鄔思道的猜測,符合康熙帝的預期嗎?
當然符合啦,這次舉薦恰恰是對老四胤禛的終極考驗:
只要他這親哥倆管著兵部和戶部,換誰來當大將軍王,都不會有好下場。老四胤禛能舉薦政敵老十四胤禵,說明他大局為重,不是單純的追求個人利益。
其次,老十四胤禵當大將軍王,康熙帝還要看老四胤禛的部署,當他知道這哥倆以年羹堯為陝甘總督為交換時,自然心中是默許的,這也會保障戰爭會勝利。
最後,也是對老四胤禛帝王氣魄的考驗,看看他有沒有勇氣去面對手握重兵的老十四胤禵。
搞明白了康熙帝最後對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的安排,也就明白了,傳爾丹的兵敗,並不是一句冒進那麼簡單啊,而老四胤禛,也因為此舉,一舉奠定了儲君位置!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世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