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舒暢媽媽就是我
-
2 # 嘟嘟媽成長記
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很直接,遇到疼痛不安等負面情緒會用哭來表達。如果強迫孩子忍住不哭,不能及時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不對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如果父母教育孩子要勇敢,孩子是主動忍住不哭,說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強。父母需要做的是,給孩子多一些關心溫暖,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多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
3 # 萌媽愛學習
每次帶孩子去打疫苗,我都會提前叮囑他一翻。為的是讓他打針的時候不哭。
打針時,他一哭。我這心就揪起來了。看著他那痛苦的小表情,聽著那“撕心裂肺”般的哭聲。我真想對醫生阿姨說:“來,給我打吧,別讓孩子遭這罪了。”
打針時,我怕他哭。怕他又哭又鬧的,影響醫生阿姨打針的動作和力度,弄不好,會更痛。怕他的哭喊聲影響周圍的人,畢竟是公共場合,還是要顧及一些別人的感受。
打針時,我不希望孩子哭。他一哭,會讓我手忙腳亂,失了陣腳。情緒也會隨之一跌再跌。有時還會焦躁不安。
真的很希望在打針時,孩子是個不哭不鬧的乖寶寶。 -
4 # 東哥春妹
每次帶小孩去打預防針的時候,總是能聽到孩子哇哇的大哭。但是為什麼大人在小孩打針的時候不希望小孩哭了呢?
是因為小孩哭是一種情緒的反應。是對事物的恐懼,是一種嬌氣,不勇敢的表現。每個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堅強勇敢一點。
然後打針的時候哭聲,也會影響到周圍的環境。大人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儘量不去影響別人,所以希望小孩在打針的時候不要哭。
-
5 # 我家仨帥哥
打針明明很疼,大人卻不希望孩子哭!
這真是一個有趣而又常見的現象。
那麼長、那麼細、那麼尖利的針扎到面板裡,明明很疼,但是大人睜眼說瞎話。
打針前,告訴孩子,打針不疼的。果孩子又怕又疼的哭了,然後大人一個勁的說,別哭、別哭......
大人的以上兩種反應,都是源自於對自己感受的不認可。我們這一代人以及更早代的老一輩的人,從小開始,喜怒哀樂就不被大人認同。怕黑,大人說,那麼亮有什麼好怕的;
怕鬼,大人說,這世界上沒有鬼;
怕燙,大人說,忍忍就好了;
怕冷,大人說,堅持堅持就好了;
傷心了,大人說,那有什麼好傷心的;
高興了,大人說,那有什麼可樂的;
被人欺負了,大人說,小孩子玩鬧的;
生氣了,大人說,這麼個小不點那有什麼氣
........
總之你的任何感受,都會歸結為“你是個小孩,你懂什麼?”
各種不認同。
再大一點,又被教育“喜行不言語色”,這是一種成熟的表現。所以後來,我們長大了,做了爸爸媽媽,我們自覺不自覺的就承繼了這種觀念,以此來對待我們的孩子。
這種不被認同的感受,孩子當然能全然感受到,壞處顯而易見。
比較合適的做法是:打針前,告訴孩子:打針有一點點疼,就像你被刺紮了一下!
打針以後,孩子哭了,抱著哄著,千萬不要說什麼“別哭別哭!” 如果這麼說,我如果是個大人都要憋死了!!!
-
6 # 錦鯉媽咪
許多父母提到要帶孩子去打針就是頭疼不已,許多孩子是一聽到打針就開始大哭不止,父母們也知道孩子打針肯定疼,但是無論如何都無法避免打針,孩子也要定期注射預防疫苗,真是想躲也躲不過去。
教孩子笑對打針其實孩子打針不一定會那麼疼,但是許多孩子都表現的像是遭遇了天大的痛苦一樣的哀嚎,這其實都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息息相關.
孩子對疼痛的表現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寶貝特別小的時候,痛覺神經發育不完全,這時打針其實是感覺不太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小時候打針不哭,稍大一點反而哭了的原因。
第二階段,孩子稍稍大些,這時的孩子已經能感受到“痛”感,這時的孩子就會用哭來宣洩情緒。
第三個階段就是,雖然能感受到疼痛,但是卻可以忍住疼痛。而這種轉變就可以透過家長的教育來完成。
用這5步幫助孩子克服“針”恐懼
1. 首先要幫助孩子建立忍痛意識
很多孩子哭都是因為他們沒有做好忍痛的準備,家長要讓孩子有一個要忍痛的意識,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2. 找到孩子害怕的原因
詢問孩子為什麼害怕打針,找到令他們恐懼的點,針對這些點再一一解決。許多人可能以為孩子打針哭就是單純的怕疼,其實還有許多別的原因,比如對醫生的恐懼,對於陌生環境的不安,還有的是看見別的小朋友不願意去自己也產生了害怕的情緒等。
3. 幫孩子分析這些令他害怕的原因
幫助孩子去解決這些令他害怕的問題,比如孩子說覺得打針疼,你就去告訴他,為什麼要打針,打針的時間很短,並且向他形容打針的疼痛,這樣孩子就會對你說的話有認同感,相信你說的,打針就是疼一下。
4. 用語言進行鼓勵
在打針前後,都要對孩子進行語言上的鼓勵,在打針前反覆告訴他打針不可怕,幾秒鐘就會過去,這樣的話來給他灌輸打針不不可怕這一概念。打完針要對他誇獎鼓勵,還可以在打針前對他許下一些獎勵,在打針後履行,降低他對打針的畏懼感。
5. 建立打針信心
可以透過在家模擬打針,來讓孩子熟悉打針,建立熟悉感,孩子下次再去打針就會覺得自己經歷過了,沒有那麼可怕,並且也要讓他對醫生產生親切感,告訴他醫生都是來幫助我們的,從而產生對醫生的信任感。
面對寶貝打針家長不要過於擔心或惶恐,更不要騙孩子說去幹別的,這樣會讓孩子對大人喪失信任感,導致對打針的加倍恐懼,要積極幫助孩子建立打針信心,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克服“針”恐懼。
-
7 # 丁媽親子時光
我們小時候打針,聽到媽媽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沒事,不疼;勇敢點、堅強點;打個針,哪有那麼疼,哭個沒完……”
後來自己當了媽,也希望孩子哭,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
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待打針這件事孩子打針哭是因為害怕或者疼,孩子得承受能力和認知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不能正確認識打針這件事情,大人生活經驗多,知道打針的疼痛是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哭也不能減少疼,所以大人不希望孩子哭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只是從自己的主觀感受出發。
家長主觀意願上希望孩子堅強勇敢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堅強勇敢,遇到困難和挫折能夠堅強,而不是哭哭啼啼、退縮、畏首不前或者有害怕的表現……家長高估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就是孩子,需要學習和成長。
家長沒有面子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一方面影響別人,另一方面家長覺的沒有面子,擔心別人說自己不會教育孩子,不喜歡別人看自己的笑話。
家長沒有耐心孩子哭鬧後,需要家長溫柔撫慰、好言相勸,家長缺乏耐心或者嫌孩子麻煩,肯定不希望孩子哭。
關於孩子打針的幾點小建議:
孩子打針時,提前告訴孩子,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允許孩子哭,孩子透過哭來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家長要做的是給予孩子安慰和懷抱;不要告訴孩子打針不疼之類的話,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如果孩子感覺到打針疼,家長說不疼,孩子會對家長的話產生懷疑或者對自己的感覺產生懷疑,讓孩子真實的去面對自己的感受;養育孩子需要同理心,多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不要認為孩子有多麼幼稚,因為他本身話就是幼稚的孩子。 -
8 # 海綿媽媽育兒
孩子打針,明明很疼,大人卻不希望孩子哭,為什麼?
習慣反射性說詞。我們細細回憶一下,當孩子不管因為什麼事情哭的時候,大人是不是都習慣性地對孩子說,不哭,寶寶最勇敢了。有時候看到孩子哭,我們會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讓孩子不要哭。
為了面子。當週圍人比較多的時候,特別是只有自家孩子哭的時候,大人對孩子的哭鬧會更加不耐煩,覺得讓自己沒了面子。
當孩子感到不舒服或者疼痛的時候,讓孩子盡情釋放情緒,對孩子會更好。
回覆列表
總會有這麼一些父母不許小孩子哭,見不得孩子流眼淚,他們認為愛哭的孩子比較脆弱、嬌氣,是沒出息的表現。其實,小孩未語先泣所反映的內容遠比嬌氣本身要複雜得多。
孩子在表達自己感受的同時不可控制地用眼淚配合,以哭這種非言語方式來助長情緒的表達,反映自己的願望、要求和不滿。如果父母能把孩子的淚水當做其表達的一種方式,可能就比較容易接受孩子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