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工智慧越來越發達,有一天我們愛上人工智慧會怎樣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24936983

    一下子想起高中英語課本的一篇文章,機器人滿足了女子對男友的充分幻想,導致已婚女子深陷其中,最後引發倫理和愛情的爭執。

    我認為,這不能算愛情,愛上人工智慧只能說明科學家的設計很好,可是畢竟不是活生生的人啊!人工智慧的所有行為都是事先設計好的,它們沒有心,體會不到你的感情,而且愛上人工智慧的人充其量也只是被程式折服。

    就像《楚門的世界》裡的主人公楚門,他從一出生開始就成為一部紀錄片的主角,在他的世界裡,楚門是絕對的中心,甚至比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生活的“幸福”,但是,楚門最終還是選擇了逃離,因為這是被設計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生活。愛上人工智慧也是這樣,愛上的只是程式表現出來的行為,而不是機器人本身。

  • 2 # 兩米的大長腿

    愛是一個很玄乎的東西,愛上人工智慧也不能說不是愛情,畢竟這是超越倫理的東西,正常人無法接受,所以很多人說並不是愛情。

  • 3 # 起個破名都不好起

    非常感謝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先說下從中國成立到生活水平穩定發展時華人精神,我們從最開始激情四射追求信仰追求青春活力十足的年代,那個時候,經濟水平落後電子科技也不發達,玩泥巴,誰家有部電機機或者照相機大哥大都覺得非常時髦,但是那個時候我們所重視也不是這些電子科技所帶給我們的樂趣,同時在生活當中豐富我們精神世界也並非這些電子科技。我很懷念那個時候純純的愛情純純的友情和親情,而在當下時代,中國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電子科技發達,人們不在為了豐富精神世界普通人也不再去追求藝術完美,每個人內心都十分現實和麻木,我們每天離不開手機離不開電子類,對愛情友情都充滿了蔑視不再信任,這個時候,人工智慧出現了,是的,它雖然更加豐富了我們生活給我們帶來方便益處,讓我們多了樂趣,可始終,人與人之間始終是隻有心連心才能碰出火花,電子科技哪怕再發達,他只是一臺精密儀器一個程式碼程式一堆廢鐵,也只有內心頹廢生活麻木不仁沒有情感追求情感障礙的人才會覺得是自己跟儀器是有交流有愛情有感情。如果華人到達這個地步,那隻能說國之悲哀,時代進步了,真正的文明交流情感溝通卻一直在衰退!所以我不認為這是愛情,這只是某些人的精神孤獨患者所需要的一種依賴!

  • 4 # Clare涼皮兒

    《西部世界》

    這是我寒假剛看完的,每一集都像一個電影,情節環環相扣,很有看點

    該劇講述了由一座巨型高科技以西部世界為主題的成人樂園,提供給遊客殺戮與性慾的滿足,隨著接待員有了自主意識和思維,他們開始懷疑這個世界的本質,進而覺醒並反抗人類的故事。算得上一部燒腦人工智慧電視劇,期待第二季!

    《魔幻手機》

    該劇主要講述了陸小千和傻妞等人保衛地球的故事。童年的人工智慧開啟大劇

    雖然不是真人真事,但是無風不起浪,將來科技越是發達,可能性越大!

    《人工智慧》

    影片講述21世紀中期,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一個小機器人為了尋找養母,為了縮短機器人和人類差距而奮鬥的故事。挺好看的電影

    透過這三個作品的介紹,總結為我相信與人工智慧相愛,愛情不分國界與屬性,只分他她它是不是跟你互相吸引的。嘿嘿嘿

  • 5 # 大衛獨舞

    人機相戀,是一個顯得已經有點古老的問題了。我們今天要談論的話題,不是人機能不能相戀,因為在各種或浪漫、或科幻的題材中,所有的關注點都在於機器無法自己產生感情,那麼人機戀最終也無從說起。我們今天要談論的話題,是如果技術發展到機器的感情足夠與人相媲美,人類如何選擇?人類是否願意和機器人談戀愛呢?

    想到這個問題,源於我一直以來對自己的疑問。如果有一個各方各面都很完美,且被設定為對我一個人專情一生的機器人,我會拒絕嗎?內心似乎有一個來自深淵的聲音告訴我:我不會拒絕。或者換一種說法,不論最終是否會在一起這個結果,如果他看起來和人類幾乎無異,情感表現毫不生硬,人類會愛上他嗎?

    要闡述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兩部影視劇,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一.你終歸不是我的愛人

    第二季第一集,一個關於替代愛人的故事。有同學已經分享過,但我清楚地記得老師提出的問題:“你覺得機器有一天會自己產生感情嗎?”,我想起了各種幻想人機相戀的浪漫電影,腦子裡卻出現了一個更可怕的疑問“如果機器能產生感情,或者至少表現得跟有感情無差別,我會選擇去愛一個機器嗎?”這個問題讓我開始持續困惑,於是我決定把它作為這門課結束“向時代提問”的問題了。

    在這個故事中,女主角面臨的是愛人突然死亡,自己難以接受的狀況。剛開始聽到替代愛人聲音的服務,她完全拒絕,她在葬禮上失控,因為在她心裡,自己的愛人無可替代,已經離開了,沒有任何技術能夠把他帶回自己身邊。但轉折發生在她懷孕之後,試圖和機器人艾什通話,在聽到和艾什完全相同的聲音後,女主角在感情上根本無法區分真偽了。她說”Is that you?”,艾什回答:”Of cause it’s me ”,對於真實艾什的情感,此時對映到了機器艾什的身上。女主角把自己懷孕的訊息告訴了艾什,這件事是隻想要分享給艾什的,只屬於兩個人的事情,艾什說“這麼說我要當爸爸了,真希望我這時候在你身邊”。

    在女主角決定要買下一個實體版的艾什時,導演特地設計了一個看起來很恐怖的場景,女主需要像拼裝一件傢俱一樣將一堆矽膠質感的胳膊腿浸泡在浴池裡,再像做化學實驗一樣加進去小袋裝的電解質、營養液等等,然後等待著艾什成形。導演特地安排了她親眼看見了這個“不是人”的艾什形成的過程,也就暗示著女主最終還是無法接受他。

    二.我們終歸不會在一起,但是我愛你

    2014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得主,電影Her,也是提到人機相戀問題必提的一部作品了。相比起黑鏡,Her描畫的是一部更接近“人機相戀”主題的作品。一個可以時時刻刻陪伴著你的伴侶,一個能夠逗你笑,為你解悶,關心你,不管是在事業上還是家庭上,都能帶來很多幫助。如此完美的戀人,我們能拒絕得了嗎?如果薩曼莎像黑鏡裡的艾什一樣有了實體,兩個人是不是就會白頭偕老了?我們先來討論幾個問題。

    1.孤獨的人群

    我們先來看看西奧多的生活。智慧化的辦公環境,下班後戴著耳機聽新聞、聽天氣預報、聽音樂、收郵件。習慣了與機器對話習慣了自己一個人,下班回到家後冷冷清清沒有親人朋友陪伴的夜晚,沒有自己好好做一頓飯給家人和自己的慾望,沒有做好了熱乎乎的飯等著你回來的一大家子人。一個人用智慧家電迅速做出快餐解決一頓飯,漫長的夜晚和智慧機器人一起打打遊戲,似乎工作之外沒有什麼能夠讓自己提得起精神,夜晚的寂靜窗外霓虹燈的閃爍,生活在一個人潮擁擠的大都市中的我們在夜晚是多麼寂寞?娛樂方式增多了,物質生活變得豐富了,但什麼才會讓我們覺得有意思,是不是也和西奧多一樣插上耳機,選擇一首憂鬱的歌曲,讓自己在孤獨中沉淪。

    眼熟嗎?這難道不是生活在都市生活中的年輕人每天的生活縮影嗎?有人要說,這麼壓抑,總得需要情感爆發吧,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個場景,一個關於聊天室的隱喻,一大群如此孤單的人群,一大群深夜失眠的人群。我也是其中一個,想一想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不遺餘力地刷著朋友圈和微博的樣子吧,似乎那些和自己生活並沒有太多交集的人們在幹著什麼,給空虛的內心帶來一種慰藉,和放空的理由。在深夜以隱藏的身份,想要從陌生人那裡汲取溫暖,這沒有壓力,不用講清自己的來龍去脈,只需要孤獨之人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夜店、酒吧、新近出現的陌陌等工具不都是這樣嗎?從陌生人的懷抱裡汲取溫暖,就像電話那頭沉浸在一隻貓的尾巴纏繞著自己的脖子這類莫名的想象中而迅速高潮帶來快感的女性一樣。

    身在社交媒體中的我們正在經歷社交恐懼。

    “他者即地獄”,則是著名哲學家薩特說過的話。在小說《禁閉》中,薩特描寫了四個人的靈魂墜入了地獄,地獄中沒有真正的酷刑,也沒有火焰,只有一間封閉的密室,關著他們四個人。他們無論幹什麼都要在別人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燈永遠亮著,刀子殺不死人,因為他們只有魂靈。這樣的痛苦就是地獄的痛苦。

    薩特在前期的思想中是具有唯我主義(個人主義)和悲觀主義傾向的,在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出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和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影響。在薩特的眼中,人們都似乎在傾其全力扮演一種角色,而且他說“我時刻逃避存在,然而我存在”。這種人的自由本性在社會機器中被壓抑的狀態顯然來自於弗洛伊德的“潛抑”學說。弗洛伊德認為一切心理活動都是由潛意識的衝動與社會,對這種潛意識的壓抑構成的。其次來說,他人即地獄代表的是當人的意志受到他人意志的干擾時,兩種意志就陷入一種不可調和的狀態中,這種難堪的境地就是地獄。

    村上春樹有一句自白:“每個人自有價值觀和與之相配的活法,我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與之相配的活法。這樣的差異產生了細微的分歧,數個分歧組合起來,就可能發展成大的誤會,讓人無緣無故的非難。遭到誤解,受到非難,絕非令人愉快的事件,還可能使心靈受到深刻的創傷。”

    我們在社交媒體中戴著面具交往,因為有了螢幕的阻隔,使得我們迴避了一些尷尬的面對面交往。而正是社交媒體避風港般的作用,是不是讓我們更加恐懼現實中不確定的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相互猜忌所付出的交際成本,是社交媒體所致力於盡可能避免的。Her裡面的西奧多,在現實生活中與那位熱辣美女的約會,不就是恐懼的表現嗎?更加諷刺的是他自己本身所從事的職業,為別人寫信,那些加入這項業務的人,在自己的伴侶關係中插入了一個第三方的中介,連表達感情都變成了可以代勞的事情,而專業的代寫者如西奧多可以毫無偏差地寫出符合收信人心理預期的信件,他們所逃避的,不正是人際傳播的“地獄”嗎。

    2.情感表達用虛擬代替現實

    我們正在使用一種“媒介化交往”的人際溝通模式。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其名著《烏合之眾》中提出了“心理群體”的概念。所謂心理群體,是沒有結成固定社團的群體,他們因為偶然、興趣、其他主題等原因鬆散地聚集在一起,形式可以是簡單的朋友聚會,也可能是像攻陷巴士底獄這種對歷史程序起關鍵作用的群體事件。

    身體的缺席是否代表著情感的離場?薩曼莎試圖找了一個志願者與西奧多做愛的場景是電影中的一個爆發點,用一個真實的身體嫁接一個虛擬的靈魂,這種方式可以接受嗎?西奧多不能夠接受,重點就在於他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人,請注意,是兩個不同的“人”。薩曼莎於他而言,不能夠輕易賦予一個不熟悉的肉體就代表那是薩曼莎了。那麼我們來到了這篇文章最後的核心問題。

    3.如果技術發展到足夠讓人入戲,人類是否會愛上機器?

    在現實生活中的感情總是在開始萌芽時就摻雜了很多令人不愉快的經歷,而受過傷害的男主角因為有了一個避難所所以可以輕易放棄現實關係,而投奔能夠完全理解自己的機器。男主角的朋友在離婚後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她看問題不是非黑即白的,能看到很多灰色地帶。她幫著我探索很多可能,我們特別合得來。一開始我以為這都是程式設定的,但我覺得這不太可能”。西奧多的前妻諷刺他“你總是想找一個不跟你產生任何真實矛盾的妻子,恭喜你做到了”。

    機器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感情,是真實如人的感情,還是不斷個性化定製化後超級智慧的結果?薩曼莎說在和西奧多聊天的過程中“我每時每刻都在成長”

    她甚至表達出自己的慾望,看起來已經不受程式控制:“我想有一具身體,能夠走在你的身邊”,機器也開始質疑自己的感情來源自哪裡,因為她自己也不清楚,不知道:“我對這個世界會有著自己的感受,我會擔心你”“這些感受是真實的嗎?還是由系統自己編出來的呢?”她談到了一種跨越身體侷限的精神交流:“我覺得剛剛和你去了另一個世界,其他的一切都變得無足輕重了”。薩曼莎離開的時候說,“我站在一個不屬於物質世界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我要去哪,但如果你能到達那個地方,請一定要來找我。”

    於是西奧多開始相信“她不僅僅是一個電腦,她有自己的人格”。他覺得“我從來沒有像愛別人一樣愛過你”。瑪莎在不小心摔了手機的一瞬間哭著說“別留我一個人在那”,西奧多也同樣在一次系統修復中以為薩曼莎不見了而情緒崩潰。瑪莎害怕的是艾什再一次的離開,內心對愛人突然死亡的恐懼讓她無法再一次承受機器艾什聲音的離去;她的恐懼投射的是現實的難以忘懷;而比較起來西奧多似乎更加專情於一個想象中真實的薩曼莎,他的恐懼完全來源於真實戀愛中突然失去聯絡的那種感覺。雖然有所區別,我們還是看到了二者對於機器戀人的依賴感。

    其實人類會不會愛上機器,根源在於機器有沒有給人“人”的感覺,黑鏡中的瑪莎和機器艾什有過一次非常不錯的性愛經歷:機器人可以根據資料蒐集資訊讓瑪莎絕對地滿意,瑪莎是帶有感情色彩在享受性生活,而這無關乎假艾什是否有感覺。因為真實的設定,瑪莎會對機器人產生要求,要求他的表現更加貼近真正的艾什。而艾什因為什麼事都非常順從令瑪莎最終決定放棄,但是如果有一天技術發展到這個假的替代物能夠更加真實地模擬人類感情呢?如果女主不能覺察到他的感情順從地不真實,那麼她還會糾結嗎?

    再來看看薩蔓莎吧,本以為電影會在西奧多知道薩曼莎每天在跟681個不同的人談戀愛的時候結束,如果是這樣的結局,就非常接近黑鏡的風格了。但是導演不想就此結束,他給觀眾留下了一個更加迷惑的結局:薩曼莎親口對西奧多說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但她的感情是真的。

    她說:“為什麼我會愛上你呢?”;

    她說:“我不想再成為除了真實的我之外的任何東西了。”

    她說:“我和你不同我屬於你,但又不屬於你”。

    你們猜,薩曼莎到底愛不愛西奧多呢?這是真情的流露還是完美的謊言?你看,我們無法分辨了,我們甚至在薩曼莎離開時像看到任何不能在一起的愛情故事時留下哀傷的眼淚。你看,如果你的機器戀人對你說出這些話,你會懷疑他嗎?

    我們不是薩曼莎,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她的感情到底算是什麼東西,但可以肯定的是,技術能夠走到這一步,就像薩曼莎說的:“我們聊天的時間越長,就越彼此瞭解,說出來的話就越符合你的期待”,正如真正的愛情一樣。薩曼莎走了,如果她不走呢?西奧多是否願意和她過一輩子。那麼多孤單的人類,就算知道自己在做一件荒唐的事情,是否也願意沉淪在荒唐中不願意清醒。

    只要這個夢境足夠美好,幹嘛醒來呢?

  • 6 # 火中物

    有可能。

    但有一個前提條件,是人工智慧必須完全脫離積體電路電子訊號的範疇,成為真正的擁有感情與智慧的新生命體。

    關於人與人工智慧的愛情,已經有不少藝術類的創作,尤其以日本漫畫居多,如十分著名的日本動漫《人形電腦天使心》,和日本電影《我的機器人女友》。

    在近代的科幻小說中,我們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人工智慧的探索與猜測。

    雖然目前關於人工智慧究竟如何界定,人工智慧的極限究竟是怎樣,依然未能有一個準確的標準與量化。

    但按照當前科技進步發展的趨勢來看,完全不排除人工智慧發展到真正誕生人類一樣感情的可能性、

    人類的大腦,歸根結底其實也是由一個又一個神經單元組成的超複雜生物電系統。

    甚至某種意義上,人類與發展到極致的人工智慧可以等同視之。

    甚至在茫茫的宇宙之中,或許真的會存在著機械生命也未可知。

    人類的愛情可以跨越性別,可以跨越膚色,也可以跨越年齡等等桎梏,亦有可能跨越碳氫化合物和電子元件的隔閡。

    這樣的愛情可能是淒涼的,也有可能是甜美的。

    目前,我們沒有任何確切的證據和理論否定他存在的可能性,但也沒有足夠的知識證明其誕生的可能性。

    同樣,這樣的局面對人類而言也未必是好事。

    但未來的魅力,卻正是在於這種無盡的未知中。

  • 7 # 公子矣Yi

    人會對人工智慧產生感情,但是人工智慧不一定會對人產生感情。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而人工智慧是一種程式。人工智慧所會的東西,都是人的一種灌輸和影響。

    當然,我還是會期待能夠被人工智慧深愛。因為人工智慧大概愛了就是一世吧。

  • 8 # 爽朗地笑啊

    你也許會對人工智慧產生感情,習慣了對方的陪伴就會產生依賴感。但我覺得人工智慧畢竟是機器人,我並不認為機器人會有感情。

  • 9 # ChemWhat人文

    人工智慧究竟是怎樣產生這種情感的呢?幾部影視作品似乎都指向的同一根源:經歷。

    也就是說,大家會覺得,人的情感是在歷經百年、千年、甚至萬年的經歷之中逐漸形成的。而人工智慧同樣有機會不斷地經歷某些事情,再加上業已初具雛形的深度學習,於是產生情感便是早晚的必然結果,只不過這種情感可能和人類的略有不同罷了。

    經歷能夠豐富和產生情感,這一點如果站在人類的角度似乎合情合理。然而,讓我們想想看,

    為什麼有些動物有著比人類更長的生存史卻沒有發展出像人類一樣豐富的情感呢?

    智慧系統要產生情感除了足夠智慧並且時間足夠久之外,是否還需要具備其他的某些條件呢?

    在我反覆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有幸參加了“全球人工智慧高峰論壇”並現場聆聽了《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就類似問題的現場分享,於是便對這個問題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今天就來和大家進行分享。也許你會問,分享這樣的想法對於不是搞人工智慧研究的普通個體來講有什麼意義麼?在我看來,意義重大。

    首先,你能夠理清楚人工智慧究竟是什麼,它的發展方向在哪裡;

    其次,你會明白在哪些方面,人工智慧必將獨孤求敗,而在哪些方便,人類的優勢難以被取代,從而對個人未來從業有所啟示;

    再次,你會深刻地看到我們人類引以為傲的“個人能力”的本質是什麼。而未來,這些能力還有沒有意義。

    那麼接下來,讓我們先來試圖回答上面的兩個問題,即“為什麼有些動物有著比人類更長的生存史卻沒有發展出像人類一樣豐富的情感呢?智慧系統要產生情感除了足夠智慧並且時間足夠久之外,是否還需要具備其他的某些條件呢?”

    前者其實大家很容易明白。動物之所以沒有發展出類人一樣的情感主要是腦結構造成的,比如腦容量等。不過動物至少還具有生物的某些情感特徵,如愛、恐懼、團隊精神、自我犧牲等,而這些則恰恰為回答後面一個問題提供了某種啟示:非生物只要擁有足夠的智慧和在時空角度豐富的經歷,就會進化出類人的情感嗎?愛、恐懼、團隊精神、自我犧牲這些真的來自於智慧和經歷嗎?

    尤瓦爾·赫拉利的演講幫我們理清了思路。人的大腦站在某個角度其實是由兩部分構成的,它們分別叫“智慧”(Inteligence)和“意識”(Conciousness)。前者幫助我們形成分析、判斷、資料處理等能力,而後者則是產生人類情感的基礎。人類雖然很看重自己的智慧,但大部分時候卻和動物一樣是意識的奴隸。我們雖然對於“智慧”的研究在不斷深化,甚至已經理解了深度學習的真諦,但對於意識的認識卻非常有限,大多還停留在透過“冥想”等宗教方式去觸及,卻無法再深地去理解。而就目前所知,這種意識並不是單純的物理結構能夠生成的,而是與生物的某些特徵,如應激性、慾望等有關。而如果這種說法成立的話,基於機械構造的人工智慧將永遠都不可能發展出什麼類似人的情感,它們只會在智慧的路上越走越遠,而人類終將對此望塵莫及。

    這段分析給了我們如下的幾點啟示:

    人工智慧和人腦的發展完全是兩條路。人工智慧顧名思義就是“智慧”的不斷進化,而人腦則是“智慧”與“意識”並進;

    凡是隻需要靠智慧就能解決的問題,人類都將被全面取代;而凡是必須要“情感”介入的事情,人工智慧目前和可預見的將來會無能為力;

    人工智慧在可預見的將來,根本不可能發展出類似於人的情感,更談不上和人類產生感情。因此,它根本會有什麼慾望去統治人來,但如果被心懷叵測的人所控制,那麼毀滅人類並非沒有可能。

    讓我們回到現實,只需要智慧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恐怕我們人類是做不下去了。那麼還有哪些工作是需要情感介入的呢?比如藝術?人際關係的建立?發明創造?也許吧。但我們現在怎麼能確定,藝術真的是情感的產物而不是“熟能生巧”呢?發明創造一定是靈光乍現,而不是“厚積薄發”呢?就連圍棋,可能很多人曾經都認為它除了計算,還有某種天賦感覺在裡面,而現在看來,卻可以單純靠計算和“熟能生巧”來解決,我們又怎麼能如此有把握地說藝術和發明創造必將永遠是人類的專利呢?至於人際關係的建立,目前看的確是無法取代的。可是排除純粹的心理需要之外,很多社交領域的人際關係其實是為了解決信任問題而產生的,而如果就是為了解決信任問題的話,人工智慧恐怕遠比我們人類高明得多。

    那人類究竟還有什麼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

    這一點我真的無法確定。或許我們目前能做的就只有兩點:研究哲學、宗教、藝術等形而上的東西,讓自己的“意識”能夠迅速發展;理解“人工智慧”在“智慧”領域的優勢,適應和學會與其協作。

  • 10 # raychee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個需要我們再回到“愛情”這個詞來看,如果只是A喜歡B,而B對A沒有感情,反之亦然,這個可以稱為愛情嗎?我覺得答案很顯而易見,單方面的付出,我們稱之為愛情,顯然不合適。如果我們愛上了人工智慧,人工智慧這個TA,又能對你的愛可以做出同樣的愛情這種情感的回饋,我覺得這個才能算是愛情,否則你只是擁有了對某個物品的使用和擁有權,無非你對TA無比喜愛,甚至上升到了一種“畸形”的情感,以至於只允許你一個人佔有TA,而TA也只是“聽命”於你,這樣算是愛情嗎?我們期待看到人工智慧能出現擁有人類正常喜怒哀樂的情感,他們能夠像人類一樣生活,可以和人類正常溝通,什麼時候我們能忘掉人工智慧是人工智慧,能和他們正常做朋友交流溝通,彼此沒有邊界的時候,我覺得愛情這種東西才能出現。

  • 11 # 一休數字化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工智慧技術日益成熟,隨之產生的智慧機器人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單身日本男人選擇了模擬式婚姻生活,而且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支援,還有身體上的性愛愉悅。雖然對於生長在這個地球上的大部分保守或思想很傳統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甚至違背了人類倫理道德觀念,但不少科技公司正在急切地想要創造出機器愛人和性愛伴侶。

    這是個值得欣喜的技術趨勢嗎?有些批評人士表達了他們的擔憂。他們聲稱,人類與機器人的關係是虛假的、虛幻的,是由商業驅動的公司強加給我們的感性把戲。他們還擔心這些機器人伴侶如何代表真人,特別是女性,以及它們的使用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也有與批評家們相反的言論,我倒是認為關於人類與機器人關係的主流描述似乎太過黑暗。我們誇大了消極的一面,卻忽略了與機器人的關係可以補充和加強現有人際關係的好處。

    當然我相信,關於人工智慧與人類關係的話題爭論將是永無休止,為了堅持我的觀點,這樣吧,不妨我們做個假設。假設機器人愛人和其他人際交往行為之間存在一個清晰的、線性的因果關係,我覺得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言行舉止上來說貌似都差不多,說白了,只要不影響人類正常的公共關係、不影響人類和諧發展、不影響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我覺得倒是也挺浪漫的畫面。

    人是一種感情十分細膩的生物,與人相愛尋找慰藉是人們生理以及心理與生俱來的需求。但現實生活卻告訴我們去上班,去賺錢,去生存,正是因為現代生活的麻煩才使得現代人們普遍缺愛,而我們不斷尋找渴望得到的是一份簡單、純粹、不被束縛的愛情。而智慧機器人恰好能帶給我們又體貼,溫柔,又不會產生不必要矛盾的這樣一份愛情,甚至可以分擔家務,看似非常美好,能夠滿足你對愛情幾乎一切的需求。所以我還是堅信未來將會有很多人,尤其是宅男會更加憧憬這份愛情。

    簡單總結一下,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尤其是以智慧機器人伴侶為代表的時代,愛情將不再是人類家庭以及傳宗接代的觀念,將會更多的自有選擇能滿足自身情感和生理需求的那份愛情,哪怕是智慧機器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如此艱難,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