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行俠38421391
-
2 # 樸羅圈
它有著一個傳說,很吸引人
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宜興紫砂泥是如何被發現的呢?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宜興丁山(丁蜀鎮)位於太湖之濱,是一個普通而美麗的小鎮。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鎮裡的村民早出晚歸,耕田做農活,閒暇時便用陶土製作日常需用的碗、罐。就這樣,他們過著無憂無慮而又簡單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一個奇怪的僧人出現在他們的鎮上。他邊走邊大聲叫喚:“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們都很好奇地看著這個奇怪的僧人。僧人發現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說“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嗎?”,人們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著他走來走去。奇怪的僧人提高了嗓門,快步走了起來,就好像周圍沒有人一樣。有一些有見識的長者,覺得他奇怪就跟著一起走,走著走著到了黃龍山和青龍山。突然間,僧人消失了。長者四處尋找,看到好幾處新開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種顏色的陶土。長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鑄燒,神奇般的燒出了和以前不同顏色的陶器。一傳十,十傳百。就這樣,紫砂陶藝慢慢形成了。 -
3 # cassie0309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供春)。“餘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時人稱讚“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6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麼珍貴。供春傳時大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緻,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樸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不允。此時一真牛從屋外經過,徐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加讚賞,認為他很有才華,於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後來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為第一期時代的紫砂壺大師。
-
4 # 手機使用者6267397603
到目前為止我看了很多小篇寫的紫砂壺的大師。可能你們的功底不夠。另外一個特大級的大師從來沒有人編寫過。孟臣。名氣不會差時大杉。顧景舟比他差得遠。
據考古界的實物證據,明代大太監吳經墓裡發現的那把把粗糙的紫砂壺,是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最早的宜興紫砂壺實物。小太監在古代社會沒有地位,但大太監則另論,吳經至少在當時應該算是個有頭有臉的上層人物,說明紫砂壺至少從明代開始就已經深得上層階級的認可。但凡得到高大上階層認可的東西,無論是紫砂還是玉石還是其他器物,無一不具備耐久審美有內涵的特點,這是本質,沒有內涵的東西是永遠不會在高階階層火多久的。而紫砂讓人覺得著迷的地方有哪些呢?首先泡茶特性,用紫砂泡茶確實香,我也不再跟大家介紹什麼雙氣孔結構啥的爛大街的理論,古代人也不懂這些,咱來實際的一聽就懂的:無論什麼茶葉,只要用紫砂壺泡出來的,一定比其他器皿泡出來的味道好,(個人感覺,以前用明火窯燒製的壺比現在電窯燒的壺泡茶要更香。一家之言,僅作參考);其次,紫砂泥料天生的特性,經過茶葉泡養之後會自然形成一種令人疼愛的包漿折射出歲月的光輝。一把經過你手泡養得上了年代的老壺,主人會產生一種不捨的情懷,無論當初該壺檔次如何,跟你久了就不捨到扔了,這是我親生經歷的感悟;第三,紫砂壺器型從大到小,從粗糙到精緻,歷代壺藝從業者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以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等歷代傑出人物的改良與創新,不斷將紫砂壺的藝術性推向一個又一個的高峰,使得紫砂壺的藝術性發展到今天已經登峰造極。第四,一種工藝品脫離了人民群眾的支援是不會長久的。這裡要說的就是紫砂壺兼具的實用性。古代的紫砂壺,高階產品被上層人物喜愛,低端廉價產品也被廣大勞動人民接受。中國以前一直是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國,熱水瓶這洋玩意進入中國晚還貴。廣大下地勞作的基層百姓需要帶水解渴,價廉物美的紫砂“壽星壺”就成了首選,所以紫砂壺自古以來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的性質,適用性極廣。第五,隨著改革開放,國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教育的發展,有錢有文化的人群比例高了,對於高階紫砂壺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所以現在中高階壺的走貨量越來越大。事實上你看看建國之後紫砂興盛的時間軸也是這樣的:紫砂業在建國之後大面積走精品路線的就是改革開放之後的1980代初期,老百姓口袋裡逐漸有幾個零花錢了,開始是幾個廣東人最早到丁蜀山收貨,開始還挑三揀四的只要七大藝人以及民國清代名家的壺,後來一些臺灣人揹著整馬桶包的人民幣到丁蜀山,有力地把紫砂壺全面地推向了臺灣和東南亞市場,從此紫砂業再度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