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袁載譽

    公元1644年,萬壽山上,大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望著往日一片寧靜的京城變成一片火海,在燃燒的火焰和百姓的驚慌聲中,他懷著痛苦與悔恨等等複雜的情緒自縊而亡。李自成進京、清軍入關,就此,存在了將近三百年的大明宣告滅亡。

    而要說起明朝的滅亡,就不得不提東林黨這一組織。明朝末年的東林黨爭是導致其滅亡的重要誘因。那麼,東林黨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呢?

    東林黨

    什麼是黨呢?在明朝那個時候,黨,指的是朋黨,大意就是對在朝廷中拉幫結派,組成勢力的一些人的稱呼,是個帶有貶義的詞。而東林黨是否也是個貶義的指稱呢?

    東林黨的最初起源其實是東林書院,該書院是萬曆時期被朝廷罷黜的吏部大臣顧憲成回到老家無錫後為講學而設立的。該書院的前身是宋朝時期著名的學者龜山先生的講學之地。

    被罷免的顧憲成歸鄉後,鑑於當時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境況,再加上上門求學者眾多,便和弟弟顧允成以及好友高攀龍等一起興修了這所書院,擴大其規模,用來宣講儒學,培養人才。《東林本末》記載,“自顧涇陽削歸而朝空林,實東林之門戶始成,夫東林故楊龜山講學地,涇陽公請之當道,創書院其上,而因以名之者。”

    而他們宣講儒學,一是針對時人因誤導陽明心學而產生的清談空談之風,闡明真正意義上的孔孟之道,提倡學者、士大夫等務實;二則是在講學過程中涉及到對時政的批判與建議。除了日常的講學與授課,東林書院還會開展講會,“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並且不限制參加的人員。

    就這樣,東林書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們的言論所產生的輿論作用也越來越大。“憲成講學,天下趨之”、“而四方來觀者上自名公卿,下迨布衣,莫不虛已悚神,執經以聽,東南講學之盛遂甲天下”。

    而在此過程中,東林書院的一些觀點,諸如廣開言路、反對礦監、稅使,提倡工商皆本等,觸犯到宦官以及其它官員的利益。而其所宣揚的觀點和掌握的輿論主動權也引起了朝中其它勢力的不滿,比如浙黨、齊黨等以地緣關係結為一夥的官員。

    由此,贊同和宣揚東林一派觀點的官員被認為是東林黨,而東林黨這個名稱正式出現則是在熹宗時期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整理出的《東林黨人榜》、《東林點將錄》中。

    東林黨之得失

    東林黨所提出的求真務實,反對空談的觀點,確實有利於人才的培養。而其所宣揚的廣開言路等觀點以及對時政的批判所產的輿論效力確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朝廷的決策。最為重要的是,東林黨提倡的文人士大夫的氣節,不畏強權、視死如歸的精神,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態度對時人乃至後來人產生了很好的引導和鼓舞作用。

    但與此同時,東林黨所產生的輿論影響也讓朝中其它勢力對其虎視眈眈,這加劇了朝廷的黨派鬥爭,對於朝廷的穩定與執行具有極其惡劣的影響,十分不利於政治的穩定與王朝的安危。這也是前文我們提到明朝滅亡離不開東林黨爭的原因之一。

    不過,這只是一方面,還有另個更為直接的因素,那就是東林黨爭催生了明末的農民起義。崇禎繼位以後,一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勢力基本被剿滅,反東林黨的勢力一夕之間分崩離析,東林黨的主張也得到重視。因此,工商業者原本要繳納的貿易稅、礦稅等多被減少或取消。

    這對於工商業者而言無疑是一件好事,可對於朝廷來說就不是如此了。至少短期內,朝廷的財政收入會縮水很多。而為了彌補這一部分缺失,朝廷不得不對農民下手,增加賦稅。這就導致農民原本就居高不下的稅收更加高昂,交不起稅、吃不起飯的人也越來越多。再加上天災,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爆發了。

    在某種程度上說東林黨“直接”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

    東林黨人

    明朝的滅亡,東林黨或許有一定的責任,但它絕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在筆者看來,東林黨人為國為民,不畏強權,敢於諫言,敢於同腐敗的吏治作鬥爭的行為與精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時光輪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句子伴隨著他們的氣節與故事流傳到現在。

    參考資料:劉中興.論晚明東林黨的輿論活動及其影響[J].安徽史學,2016,(6):29-35.

    樊樹志.東林非黨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56-63,72.

    劉舒曼.東林書院與東林黨淺析[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7,23(1):115-121.

  • 2 # 0孤獨的行者0

    東林黨是一個學派叫東林學黨好像是叫東林書院的私塾凡事從哪裡考上進士的都是東林黨的。如果說明朝亡於東林黨有冤也不怨,明朝皇帝為了自己偷懶故意挑動黨爭說東林黨冤枉是因為即便沒有東林黨也有其他黨只是後期閹黨和東林黨鬥得太狠啦!說他們不冤枉是因為他們掌握著著江南的工業雛形的大批財源眼看北方大旱民不聊生不管看著遼東戰亂國庫枯竭不管最後改朝換代寧願給李自成也不給崇禎可是李自成你給我的我要你不給我搶最後雞飛蛋打。閹黨在的時候相互制衡東林黨還不敢太放肆閹黨倒臺明朝滅亡的開始!

    明朝亡於東林黨是有道理的。

  • 3 # 譚氏茶莊

    東林書院 相當於一個教育培訓機構 透過科舉制度把控了國務院和地方政府單位 (吏戶禮兵刑工 地方的州府縣) 這個天下還能是老朱家的嗎?單單看鹽稅一項 閹黨在位和東林黨在位 收繳差距差不多近100萬兩

  • 4 # 我沒忘記home

    一個帝國滅亡的原因是極其複雜的,東林黨是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但因此把明朝滅亡的罪因歸結於某一個人或團體是極不合理的。我們來看一下“東林黨”的形成,這是明朝末年的一個以江南文官為主、各省仕林相依附而成的一個儒家政治集團。它的雛形是嘉靖朝時以徐階為首的“江南官僚集團”,成名於萬曆年間,“南北言官群擊李三才、王元翰,連及里居顧憲成,謂之‘東林黨’。”(《明史·孫丕揚傳》)

    “東林黨”的起源

    自土木堡以後,文官逐漸掌控明朝朝廷,文官中又以經濟、文化發達的江南人士為主。他們逐漸形成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妖書案、明末三案、京察之爭等就有江南士大夫集團的影子。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原吏部文選清吏司郎中顧憲成和禮部主事顧允成兄弟被彈劾離職,回到無錫,顧氏兄弟開始為慕名而來的人講學。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顧憲成兄弟與高攀龍、錢一本等人開始在宋朝理學家楊時主講的無錫東林書院講學,他們“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這些失意文人逐漸形成了一個在野的政治集團,被稱為“東林黨”。

    《明史紀事本末》雲:“今日之爭,始於門戶,門戶始於東林,東林始於顧憲成”。“東林黨爭”

    東林書院是當時國內最鼎盛的四大書院之一,講學的大儒們對朝堂上的年輕官員們影響極大,因此東林書院逐漸成為江南人士談論國事的輿論中心。這些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在野政治集團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時政等意見,得到江南士紳的廣泛支援,但同時遭到朝臣、宦官的激烈反對。同一時期,以浙江人沈一貫為首的浙江籍官僚結成“浙黨”、以湖北人官應震、吳亮嗣為主的“楚黨”和山東人亓詩教為首的“齊黨”結成東林黨的反對派。

    這些以地緣關係結成的黨派合稱為“齊楚浙黨”,他們與以師生人際網路結合而成的東林黨相互攻擊,是為“東林黨爭”。

    夏允彝在《倖存錄》中說:“自萬曆以前,未有黨名,及四明(沈一貫)為相,以才自許,不為人下,而一時賢者如顧憲成、孫丕揚、鄒元標、趙南星之流,蹇諤自負,每相持。附四明者,言路亦有人。而憲成講學於東林,名流鹹樂於趨之,此東林、浙黨所白始也。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鬥爭

    東林黨與“齊楚浙黨”從國本之爭引爆的二書二楚(第一次妖書案、第二次妖書案、楚太子案、楚宗劫槓案)、明末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鬥爭數十年,他們以六年一期考核官吏的京察作為打擊對方的手段。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東林黨人楊時喬與左都御史溫純主持京察,藉機打擊浙黨官員錢夢皋、鍾兆鬥以及御史張似渠、於永清,浙黨領袖沈一貫稱病不出,最後內閣只剩朱賡一人。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吏部尚書孫丕揚主持京察,黨爭愈發激烈,京畿道御史徐兆魁說:“東林所至,傾動一時,能使南北交攻,角勝黨附”。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浙黨主持京察,齊、楚、浙三黨大肆打擊東林黨人,至此朋黨之爭你死我活。

    天啟三年(1623年),東林黨主持京察,進而打擊齊楚浙黨,亓詩教、趙興邦、官應震、吳亮嗣等以“先朝結黨亂政”,議當罷黜。

    東林黨人在這一時期佔據優勢,因此齊楚浙黨在天啟年間大多投靠於魏忠賢,形成所謂的“閹黨”。天啟四年(1624年),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但在天啟帝的庇護之下逃過一劫,魏忠賢遂開始大肆迫害東林黨人,“東林六君子”、“東林七賢”都慘死。天啟七年(1627年),崇禎帝即位,魏忠賢自殺。東林黨人此後短暫抬頭,但在袁崇煥被殺後又告衰落,崇禎最後也只能信任宦官。

    如何評價“東林黨”

    從歷史角度來看,東林諸黨人視個人聲名遠重於國家利益,爭一時意氣而不爭是非,凡不合東林人士之意者就被視為小人,齊、楚、浙黨在走投無路後竟然多投靠於宦官魏忠賢門下,可見一般。由此可見,明末局勢的不可挽回,雖是自嘉靖以來便埋下了禍根,但東林黨必是要負一定責任的。

    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說:“天下君子以清議歸於東林,廟堂亦有畏忌。”“東林中亦多敗類,及攻東林者,亦間有清操之人。”“方東林勢盛,羅天下清流,士有落然自異者,詬誶隨之矣。”清朝康熙帝曾說:“但謂明之亡、亡於太監、則朕殊不以為然。明末朋黨紛爭,在廷諸臣置封疆社稷於度外,惟以門戶勝負為念,不待智者,知其必亡。”

    此為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與討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深冬天氣如何出釣不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