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浩然之氣:現在的人是否需要有這“氣”呢?
5
回覆列表
  • 1 # 張翼遠

    俠之大者,國也。浩然之氣簡單地說,就是問心無愧,內心坦蕩,光明正大的氣。

    浩然之氣就是靜寂而產生的純陽之動。該氣無形無狀,無孔不入,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充斥整個宇宙。

    據《孟子·公孫丑上》記載,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說:“請問老師,您的長處是什麼?”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公孫丑又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孟子說:“它是充滿在天地之間,一種十分浩大、十分剛強的氣.這種氣是用正義和道德日積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沒有正義和道德儲存其中,它也就消退無力了.這種氣,是凝聚了正義和道德從人的自身中產生出來的。" 由此不難理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剛正之氣,就是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一身正氣.孟子認為,一個人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也好,威脅也好,都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經說過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浩然正氣寄寓於宇宙間各種不斷變化的形體之中.在大自然,便是構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氣;在人間社會,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時,便表現為祥和之氣,而在國家、民族處於危難關頭時,便表現為仁人志士剛正不阿、寧死不屈的氣節.社會秩序靠它維繫而得以長存,道義是它產生的根本.他還列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如不怕殺頭仍秉筆直書的晉國史官董狐;堅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載的蘇武;被俘後大喝“蜀中只有斷頭將軍,而無投降將軍的嚴顏;率部渡江北伐、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的東晉名將祖逖,還有充滿忠貞正直之氣的諸葛亮的《出師表》……等等,作為例證,說明浩然之氣長存於天地之間.

  • 2 # 開心家影視

    這個浩然之氣吧又分為,柯浩然的浩然氣,那可是人間除了夫子以外,最強著,可謂是千百年來,最聰明最有潛質的人,一生只練自己創造的浩然劍,一通萬痛,不管是陣法還是符道,以劍為道,樣樣皆通。

  • 3 # 十八員外

    孟子,亞聖,是我們每個人應學習的物件,尤其是講的浩然之氣的內容,更是踏入聖門的鑰匙。我們先看原文:

    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吾知言,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這段文章的關鍵是“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後面是養這個氣的方法,值得我們深入地研究學習。

    “吾”指個體的生命,色身,“吾”,指心性,真心,也有叫法身的,一般人都知道這個色身,而對於法身真性所知甚少。“先聖後聖,其揆則一”,認識到真心是入聖的標誌。後面接著“浩然之氣”,儒家一般講心,怎麼這裡孟老夫子出來講氣呢?我們知道心是氣之靈,氣為心之用。氣不動,神就寧,神一寧,心就泰,心猶魚,氣猶水,魚得水則安,心得氣則養,所以孟子講存夜氣,集義以生浩氣。

    我們由這個平旦之氣入手,操存固守,久久自然有剛大之氣充塞兩間,自覺天地萬物無不包羅,古今萬物無不貫注,行人思之,此是心?是氣?心也,氣也,只是我們的命名,難道不能說是我們的廣大的法身真性嗎!此是真正的見性也!

    所以,孟子在這裡給我們普通人提供了一個向上的方法。平時生活中,學人應常常操持,不使流於非義非禮之事,制外養內,由中達外,日久功深,自有浩氣沖霄、丹心貫日之勢,誠天地間真正大丈夫也!

  • 4 # 丹陽子

    我來回答一下孟子的“吾善養吾之浩然之氣”裡的“浩然之氣”怎麼理解。

    在周朝的時候,小孩子到了八歲就要上小學,學習灑掃、進退、禮儀、術數等。到了15歲上大學,學習修身,怎麼修身呢?具體的方法是透過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彰顯光明的德性,親近百姓,達到至善的境界。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是去做事情,研究事物的發展規律。“致知”是獲得知識,明白道理。透過這樣的具體修煉就能夠修出孟子說的“浩然之氣”。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談“浩然之氣”到底是什麼?年輕的時候,早上起來,站在教學樓的走廊上站樁,意想宇宙中的真氣從頭頂百會穴,兩掌心勞宮穴,兩腳心湧泉穴進入體內。站了一會兒以後,感覺到白色的霧狀氣體在體內瀰漫,慢慢的充滿了全身,練完之後神清氣爽。熟練之後只要身體放鬆就會有這種感覺。繼續練下去,這種氣的範圍會逐漸擴大,直至感覺到充滿了整個宇宙。這就是孟子說的“浩然之氣”,實際上是道家說的練精化氣階段。下個階段是氣化神階段,氣就變成了光,五顏六色的光或者白色的光在體內飄蕩。

    至於現在的人要不要有這種氣?“上士聞道,勤而習之;中士聞道,若從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 5 # 水滴紋繡

    我對孟子“浩然之氣”的理解是:光明磊落、心底無私、正義凌然。

    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問孟子:請問老師您擅長於哪一方面呢?孟子回答說:我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公孫丑又問: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幫助它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於是到地裡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對他家裡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裡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於死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隻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孟子認為,浩然之氣這種東西,是一個人的德行修為到達一定境界之後自然而然的散發出來的一股無形的力量。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浩然之氣是一個人的氣場,一一種精神名片,是裝逼裝不出來的。

  • 6 # 王老師17033

    孟子的浩然之氣,指的是人精神狀態,更是人們處世的一種作風和習性。

    孟子之所以不同凡人,就在於他的浩然之氣,

    積極向上,如日月無私,如天地氣正,不畏懼邪惡,不恃強凌弱,更不會諂媚卑賤,而是坦坦蕩蕩,高風亮節,令奸侫小人不敢直視。

    這股正義之氣,有壓倒一切的氣勢和力量。

  • 7 # 末學王五

    這股氣比骨氣還要寶貴,它是保證你死後不墮落的依靠,是正能量,保證你的來生比今生強,起碼也有你的神位,恭喜恭喜!

  • 8 # 節度使95

    題主,你自己去讀讀《孟子》吧!裡面亂七八糟的邏輯,看起來頭疼,我若不是為了寫中華文明解讀,上鞭子趕我都不會去看的!孟子,詭辯之徒而已。你自己讀,一直讀到魚和熊掌篇就懂我的意思了。

    《孟子》是明朱熹利用來為資本服務愚民惑眾的書!日本人為什麼只尊孔子不提孟子?日本人為什麼先進了?只抓聖人之道,不管讀不讀得懂反正不存在誤導民眾的問題。當然你可能會說孟子書其它的可能有問題但這個沒問題,邏輯架構基礎有問題等於是邏輯的斷裂啊!等於整個體系是坍塌的!

    我懶得看他說的啥浩然之氣,反正說來說去都是為了給他自己掙個高大上的名聲好樹立他的光輝形象,我呸!文明解讀裡我修訂了孟子書解讀,複製給你。還有修改的餘地,大框架就是如此了,是我讀書的心得。

    “中華文明解讀……孟子篇

    接下來介紹秦國的天然盟友,孟子(前372-前289),魯國沒落貴族後裔、“鄉愿,德之賊也。”從春秋到戰國諸侯混戰已經四百年,民心思安。當秦國實幹興邦赴大一統之際,孟子四處找諸侯談仁義。孟子當齊威王時遊梁見惠王襄王,返齊見宣王,得益於孟子的長期教化,公元前221年齊王建不戰而降。孟子見的都是思維能力不夠的決策者,稅賦田制好像都懂,其實什麼也沒說也不能實行。只要對比一下後來商鞅見秦孝公的情況就懂決策者的思維差距了。當他把“陽虎曰為富不仁為仁不富”拿出來說時,心裡是深深認可了這個觀點的,而孔子是說富而無驕易、主張富民而教。

        《孟子》首篇即把義利對立“王曰仁義何必曰利”,“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並沒說富貴就等於不義;至於魚和熊掌,生和義二者難道不可得兼嗎?仁為本心、公心而行為義,人本生而有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如果生與義只能是二選一,孟子的價值觀裡哪有仁可言?取義,所以不要利不求生,孟軻在教人為奴!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因為道對了自然有食祿能持續,求治也是庶富教三步走。所以荀子評價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博雜”,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你瞎我不傻。

       《告子上》第一章將習性和本質心地混淆,二章將使不善和本質混淆,三章質色並不能類比,四章混淆德政…第六章:“惻隱之心仁也,羞恥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那儒行在哪?!七章“謂理也、義也”、“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義到底是哪個意思?本心為道不懂嗎?荀子斷其“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意思孟軻的價值觀混亂。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社稷,生而平等為用、君不輕,決策思維需要逐層連結。聖人儒的民本建立在德政基礎上,上政下俗為教,禮是資源配置和價值觀引導、法為制。民本不是民貴,任何管理都以決策思維為框架主導下級思維的逐層連結和執行,否則不成為管理運轉。“民貴君輕”否定了天賦和後天訓練不同造成的思維層次差異,而且根本不可行,是畫大餅哄人。甚至於“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以什麼標準定義盛德?承《大學》價值觀標榜自我?為人天生的孝慈心都沒有?這話不合平等觀。以德行道,聖人儒說要心行合道,並不是公道之上誰的道更好。 道可道,非常道。   

       至於“無恆產者無恆心”,完全站在私心立場說話,恆產指什麼?國政給予全民社會保障的前提下恆產有什麼所謂?這完全取決於大政統籌。“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又把士與民割裂,士民本為一體。“民之為道”並不在產業區分,這是戰國時期以資本割裂人類的價值觀灌輸!孟子用職分定大人小人的等級,分工合作哪有等級之分?“勞心者治人,治人者食於人”,這心是為什麼目的?仁心為治是分工,不是以產業或心計為憑剝削別人成為得上等享受的人。孟子打著民為貴的旗幟,實則行奴役人民之事:以其稱季氏反叛家臣陽虎為士大夫,即知其人崇尚強權壓迫為上――“強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孟子的思想配不上決策思維層次。孟子不懂道,也沒有德、自己口稱並不是德!《孟子》裡大段文章不好篡改,是他本人所作,狡辯與墨子一脈。因為符合了既得利益者們維護私利且奴役人民的目的,所以孟子被稱為“亞聖”。前人若能找出他偷換概念的話,早被一腳踩地下了。”

  • 9 # 浸淫之辭

    現代人不用學,本身就會。

    這種氣有時可以讓蠻牛飛翔,有時又如清風拂面,雖鼻子靈者或感不適,但畢竟無傷大雅。

  • 10 # 冷國儉

    孟子的‘浩然之氣”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的第二章。原文“……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朱熹《孟子集註》雲:“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此語是孟子回答弟子公孫丑之問。公孫丑問什麼是浩然之氣?孟子答曰:我很難說明白。那一種氣,最偉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一點不加傷害,就會充滿上下四方,無所不在。第二,那種氣,必須與義與道配合,不這樣,就喪失勇氣。第三,這種浩然之氣由正義經常積累所產生,不是“義襲”而取得的,即不是因襲也不是突擊的正義行為而取得的。所以,只要做一件有愧於心的事,就會失去勇氣。接下去,孟子講了一個宋人揠苗助長的故事,影射培養浩然之氣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欲速則不達,無益又害之。

  • 11 # 亦有所思

    和殺氣,戾氣,貴氣一樣,浩然之氣同樣屬於一種氣場!

    只不過這種氣場是正義的,正直的,自信的,就像歷史上無數勇士在慷慨赴義之時,所散發出來的強大氣勢,或氣場。

    這種氣勢或氣場,讓人自愧不如,自慚形穢,從而讓人產生一種追隨他或者毀滅他的慾望。

    按孟子所說,浩然之氣是要“養”的,這個“養”字取本義即可,就是一點一積累,當然,積累的目標是德操,是修養,是本心。

    這個浩然氣可以支援一個人的信念,讓人無所畏懼。在古詩中經常可以看到,比如白樂天“我心久養浩然氣,亦欲與爾表裡相輝光”,如劉禹錫“惟存浩然氣,相共賞煙霞”,如蘇東坡“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如黃庭堅“胸中浩然氣,一家同化元”,如蘇轍“空餘浩然氣,凜凜接清昊”

    文天祥有一首《正氣歌》,對浩然之氣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文天祥認為,浩然氣就是正氣!

    我們沒有理由反對這一點!

    至於現在的人是否需要這種“氣”呢?

    我想說需要,但是聲音卻大不起來。

    我無法說不需要,因為這是人類的美德和底限,沒有人可以褻瀆那些為了正義而獻身的志士。

    很多時候,公平和正義就像就像是印在書上的宋體字,僅僅是一種資料,僅僅是一個名詞,卻不是一個動詞。

    浩然之氣就像一個笑話,笑著笑著就淚流滿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明明本來很相愛的人,咋就剩下一個人苦苦不能放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