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袁大大
-
2 # 紀錄影像
作為一種持續已久的文化現象,關羽崇拜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積澱為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關羽崇拜離不開關羽形象的塑造。關羽形象的塑造有文學、戲劇、曲藝、影象等多種形式,其中影象最方便易得、最流行普及,因而對關羽形象的建構也最複雜多元。尤其是,不同歷史時期藝術家的各種創作,體現了時代的特點,切合了群眾的需求,使關羽形象深入人心。
真實人物本身並非完美無缺
中國傳統社會歷來存在多神崇拜,歷史、戲劇、神話及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凡能解困消災、增福添利的都有可能受到崇拜。但只有對關羽的崇拜超乎尋常,不僅長盛不衰、香火鼎盛,而且遍及全國乃至海外。他被尊為“武聖”,風頭甚至較“萬世師表”的孔子有過之而無不及。清人趙翼曾感慨:“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
關羽為何會受到古往今來華人的普遍崇拜呢?毛宗崗認為,《三國演義》塑造了智、義、奸三個奇絕人物,關羽即為義絕,“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則極其英靈。秉燭達旦,人傳其大節;單刀赴會,世服其神威。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是古往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因此,儘管關羽作為真實的歷史人物並非完美無缺,史稱其“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但他身上所被賦予的忠、義、仁、禮、信、勇等品德,卻是中國傳統社會所向往和追求的。
大體說來,中國的關羽崇拜經歷了這麼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一名戰將,關羽在荊州和蜀地民間被蓋廟祭祀。
第二階段是隋唐時期。佛教介入民間的關羽崇拜,製造關羽顯靈傳說,封其為護法神,而官方也將之作為諸多武將之一配享武成王廟。
第三階段是宋元時期。道教、儒家追隨佛教,分別將關羽列入自己的信仰或學說體系之中,使關羽崇拜不僅僅處江湖之遠,而且居廟堂之高。宋朝皇帝還為關羽賜廟額,初封忠惠公,再多次封王,成“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朝皇帝除繼續封王外,還“遣使祠其廟”,以至於關廟林立,遍佈城鄉。
第四階段是明清時期。儘管明朝官方也敬關羽如神明,祈求其佑護海疆,但並未給予特別的待遇。倒是清朝十分尊崇關羽,還在關外時就已立廟祭祀,並賜廟額“義高千古”。入關後,更是將關廟載入祀典,歲時致祭,並不斷製造關羽顯聖的故事,予以加封。從順治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起至光緒五年,累封字數達到26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君王好高髻,城中高一尺。清朝歷代皇帝對關羽的垂青和抬愛,把全民的關羽崇拜推向了高潮。嘉慶初年,洪亮吉流放伊犁時,就見到當地凡有人家集居的地方必有廟,廟必祀關羽。
第五階段是民國時期。雖然帝制被推翻,但關羽崇拜依然繼續。民國三年,袁世凱下令將關羽和岳飛合祀武廟,凡軍人宣誓大典都要在武廟舉行。
從令人畏懼到忠義勇的化身
關羽從一名武將被推上神壇是一個人為的漸進過程。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文化現象,反映了千餘年來民眾的心理訴求和價值取向。既然將關羽尊之為武聖,奉之為神明,那必然要供奉關羽像,才能夠頂禮膜拜,於是便出現了許多畫作和雕像。
關羽畫像的最早記錄出現在《三國志·于禁傳》中。據載,魏文帝曹丕趁于禁拜謁曹操高陵時,預先令人在陵屋中畫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事。于禁見後,羞愧發病而死。但文中沒有敘述關羽的樣子,其真容如何不得而知。此後,相傳唐代吳道子、五代後蜀趙忠義等都曾畫過關羽像。據此,清代學者俞樾推斷至遲至五代時關羽影象已經盛行。但嚴格說來,別說五代,就是宋元時期的關羽像,至今都難得一見。
不過,藉助文學作品及戲劇舞臺,約略可以彌補一些缺憾。根據唐宋筆記小說,在宋以前,關羽雖然具有神力,能夠顯靈,但主要是以厲鬼的形象出現,人們“懼神之靈,如履冰谷”。由此可以想象,關羽的形象不會好到哪裡去。
入宋以後,中國的政治文化出現轉型。剛剛經歷的一場亂世,不僅破壞了漢唐以來的社會權力結構,而且改變了人們的文化思想觀念,關羽由此從令人畏懼逐漸轉至受到敬愛。宋孔平仲雲:“京師有富家子,少孤專財,群無賴百方誘道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某,輒為之泣下,屬弄者且緩之。”
影戲只是宋代興起的“說三分”行業的一種形式,此外還有說書、雜劇、傳奇等。這些俗文學樣式塑造了不少三華人物,“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關羽的形象自此日益豐滿起來。
隨著宋代民族鬥爭的加劇以及理學正統觀的興起,蜀漢成為正統,關羽更被作為忠、義、勇的化身廣為渲染。同時,宋朝皇帝對關羽多次追封,又進一步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於是,在《三國志平話》和元雜劇裡,關羽被有意美化和神化,其形象為“雄赳赳九尺二寸虎軀立,棗紅臉兒,圓睜睜丹鳳眼,左右緊橫臥蠶眉,三綹美髯過玉帶”,舞臺扮相則是“蟒衣曳撒、紅袍、項帕,直纏、褡膊、玉帶、帶劍、三髭髯”。歷代文人共同創造的“典範”
《三國演義》是一部集《三國志》以降的史書、平話、傳說、雜劇之大成的通俗小說,被金聖嘆評為“第一才子書”。作者羅貫中將歷史上的各種關羽故事進行加工整合,賦予關羽忠義品質和儒者氣象。同時又不過分溢美,也寫他的缺點和錯誤導致其兵敗被殺、身首異處,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和惋惜。在不以“成敗論英雄”中,世人對他更加敬重和愛戴。
由於羅貫中對關羽的刻畫“故事有趣、情節生動,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符合人們的理想和想象,所以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喜聞樂道。誠如清人王侃所言:“《三國演義》可以通之婦孺,今天下無不知有關忠義者,演義之功也。”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藝術形象進一步定型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隨著小說的風行,關羽高大、紅臉、美髯、丹鳳眼、臥蠶眉的外在形象便深深地定格了。這個形象實際並非一人之力,而是成於眾手,乃歷代文士、藝人等共同創造的一個理想的偶像。
在創造這個偶像的過程中,除不斷改進的外形設計外,人們還逐步為關羽編造了一些附屬元素,使其形象更加鮮明突出。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穿戴方面,頭裹青巾,衣著綠袍;用具方面,坐騎為赤兔馬,兵器為青龍偃月刀;隨從方面,有周倉、關平伴隨左右,通常是前者持刀、後者捧印。這些元素在《三國演義》中全部得以展現。毛宗崗在《三國演義》寫至關羽兵敗被殺時評論:“平也、倉也、馬也、刀也、巾袍也,皆宜與雲長並垂不朽者也。”可見,關羽的形象經《三國演義》塑造後便典範化了,而“平也、倉也、馬也、刀也、巾袍也”作為標配一樣模式化了。
如今可見的最早關羽畫像,是1909年出土的金代版畫《義勇武安王》。這幅畫描繪的是關羽指揮作戰的場景。關羽居中坐在靠背椅上,威武堅毅,雙手握拳放在膝蓋上,眼睛緊盯前方,似在一邊關注戰場上的瞬息變化,一邊聽前立兩戰將彙報戰況。
關羽背後立著三員將領,一人捧印,一人擎著關字旗,一人緊握青龍月偃刀,背景則是松樹、岩石等。
從畫面內容來看,可以看出四點內容:一是版畫以“義勇武安王”為題,表明關羽已被封王,但畫中並未賦予其王的扮相,仍然如實反映關羽本來的戰將身份; 二是至遲在金代關羽已是“丹鳳眼,臥蠶眉,五綹美髯”的形象,比《三國演義》所描寫的“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早;三是構圖以關羽為中心,其他人如眾星捧月般環繞在四周;四是關平捧印、周倉握刀的組合已經出現。這種畫法後來得到延續,成為關羽畫像的一個基本樣式。
由武將演繹為儒士財神帝王
到了明代,朝廷注重關羽的軍事能力,希望他能夠幫助鎮撫海疆、佑護百姓。因此,明代畫家延續金代的畫風,著重表現關羽作戰神勇的一面。宮廷畫家商喜的《關羽擒將圖》即是如此。該圖取材《三國志》,描繪關公水淹七軍、生擒龐德的故事。
圖中,關羽坐在岩石上,身材魁梧,雙手抱膝,內著盔甲,外披綠袍,“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其他人分佈在周圍,且身材比例相對較小;畫的背景是松樹、岩石等,這當然是為了映襯關羽的偉岸和威猛,但也與文人畫的流行有關。
文人畫追求意境,專以山水、花鳥等為題材,自唐代出現後,逐漸被文人推崇,成為畫壇主流。所以,為了追求所謂雅趣並躋身文人畫行列,很多畫作往往會以山水入畫,這在關公畫像中同樣體現得比較明顯。金代關羽版畫及商喜《關羽擒將圖》都有山水畫的內容,但好在全圖重在突出關羽,因此沒有喧賓奪主。
與此相反,明代另一個畫家李士達的《關壯繆立馬圖》顯得有些另類。在這幅圖中,關羽騎馬,周倉肩扛青龍月偃刀緊隨其後,背景卻是崇山峻嶺、繚繞的雲霧、潺潺的溪流以及高聳入雲的松樹,使得作為主體的關公顯得渺小,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
進入清代,關羽受到更廣泛的喜愛。有關畫作不僅數量多,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關羽的形象也呈現多元性,有戰將、儒士、財神甚至帝王等。
丁元公《關公像圖》描繪的是作為武將的關羽和周倉立於雲端的情形。此圖構圖簡潔,作為背景的白雲除了點明地點外,還使整個畫面富有動感,烘托出關羽作為戰神、武聖的形象。焦秉貞三華人物冊頁中的“關羽像”則是儒士打扮——頭戴藍色雷巾,身穿圓領綠袍,手撫腰帶,面色紅潤,略帶笑意,儼然一位飽學之士。
焦秉貞是宮廷畫家,他創作的關羽應該反映了當時清朝帝王對關羽的想象和認知,即關羽是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儒將。
財神原有好幾位,基本都是文人,關羽加入之後,遂有文武之分。身為武財神,關羽有被單獨供奉的,也有與文財神一起被供奉的。這幅年畫屬於後一種,圖中關羽是帝王裝束,端坐龍椅上,神態安詳,氣象莊嚴。因為“關”和“官”諧音,因而還有官運亨通、財源廣進的寓意,在民間很討口彩。
-
3 # 海學390
關羽成為武財神,其實是古代人民關羽崇拜的演變過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一名戰將,關羽在荊州和四川民間被蓋廟祭祀。
隋唐時期。佛教介入民間的關羽崇拜,製造關羽顯靈傳說,封其為護法神,而官方也將之作為諸多武將之一配享武成王廟。
宋元時期。道教、儒家追隨佛教,分別將關羽列入自己的信仰或學說體系之中,使關羽崇拜不僅僅處江湖之遠,而且居廟堂之高。宋代皇帝還為關羽賜廟額,初封忠惠公,再多次封王,成“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代皇帝除繼續封王外,還“遣使祠其廟”,以至於關廟林立,遍佈城鄉。
清朝十分尊崇關羽,還在關外時就已立廟祭祀,並賜廟額“義高千古”。清入關後,更是將關廟載入祀典,歲時致祭,並不斷製造關羽顯聖的故事,予以加封。順治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至光緒時,所封字數達到26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清代年畫《上關下財》把關羽塑造為財神形象。關羽在民間深受歡迎,各行各業爭相奉之為保護神,財神即為其中一種。財神原有好幾位,基本都是文人,關羽加入之後,遂有文武之分。身為武財神,關羽有被單獨供奉的,也有與文財神一起被供奉的。“關”和“官”諧音,因而還有官運亨通、財源廣進的寓意,在民間很討口彩。
-
4 # 大李冠軍侯
關羽(?-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人們之所以奉關公為財神,是因為關羽不為金銀財寶所動,與一些世間貪利妄義之徒形成鮮明的對比。世人尤其是商賈們都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希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另外,人們希望商賈堅守誠信進行交易,把關公奉為公正人,來維護傳統的道德秩序。《三國演義》稱,關羽因原籍惡豪倚勢凌人,遂殺惡豪後奔走江湖。其實,當時所殺之人乃解州鹽池稅吏,由於關羽將所販私鹽藏於竹槓之中,被稅吏用木棍敲擊時發現,稅吏藉機勒索,關羽不從,鬥毆中失手將稅吏殺死。從此,民間有了把獲取不義之財稱為“敲竹槓”的說法。東漢末年,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誓共生死,同起義兵,爭雄天下。關羽一生忠義勇武,堅貞不二,不為金銀財寶所動,被佛、道、儒三教所崇信。明清時代,關羽極顯,有“武王”、“武聖人”之尊,不但在佛教界擔任了警衛局局長,位居伽藍殿之尊,商賈們更是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把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奉為武財神。
-
5 # 破乞
作為一種持續已久的文化現象,關羽崇拜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積澱為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關羽崇拜離不開關羽形象的塑造。關羽形象的塑造有文學、戲劇、曲藝、影象等多種形式,其中影象最方便易得、最流行普及,因而對關羽形象的建構也最複雜多元。尤其是,不同歷史時期藝術家的各種創作,體現了時代的特點,切合了群眾的需求,使關羽形象深入人心。
真實人物本身並非完美無缺
中國傳統社會歷來存在多神崇拜,歷史、戲劇、神話及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凡能解困消災、增福添利的都有可能受到崇拜。但只有對關羽的崇拜超乎尋常,不僅長盛不衰、香火鼎盛,而且遍及全國乃至海外。他被尊為“武聖”,風頭甚至較“萬世師表”的孔子有過之而無不及。清人趙翼曾感慨:“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
關羽為何會受到古往今來華人的普遍崇拜呢?毛宗崗認為,《三國演義》塑造了智、義、奸三個奇絕人物,關羽即為義絕,“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則極其英靈。秉燭達旦,人傳其大節;單刀赴會,世服其神威。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是古往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因此,儘管關羽作為真實的歷史人物並非完美無缺,史稱其“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但他身上所被賦予的忠、義、仁、禮、信、勇等品德,卻是中國傳統社會所向往和追求的。
大體說來,中國的關羽崇拜經歷了這麼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一名戰將,關羽在荊州和蜀地民間被蓋廟祭祀。
第二階段是隋唐時期。佛教介入民間的關羽崇拜,製造關羽顯靈傳說,封其為護法神,而官方也將之作為諸多武將之一配享武成王廟。
第三階段是宋元時期。道教、儒家追隨佛教,分別將關羽列入自己的信仰或學說體系之中,使關羽崇拜不僅僅處江湖之遠,而且居廟堂之高。宋朝皇帝還為關羽賜廟額,初封忠惠公,再多次封王,成“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朝皇帝除繼續封王外,還“遣使祠其廟”,以至於關廟林立,遍佈城鄉。
第四階段是明清時期。儘管明朝官方也敬關羽如神明,祈求其佑護海疆,但並未給予特別的待遇。倒是清朝十分尊崇關羽,還在關外時就已立廟祭祀,並賜廟額“義高千古”。入關後,更是將關廟載入祀典,歲時致祭,並不斷製造關羽顯聖的故事,予以加封。從順治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起至光緒五年,累封字數達到26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君王好高髻,城中高一尺。清朝歷代皇帝對關羽的垂青和抬愛,把全民的關羽崇拜推向了高潮。嘉慶初年,洪亮吉流放伊犁時,就見到當地凡有人家集居的地方必有廟,廟必祀關羽。
第五階段是民國時期。雖然帝制被推翻,但關羽崇拜依然繼續。民國三年,袁世凱下令將關羽和岳飛合祀武廟,凡軍人宣誓大典都要在武廟舉行。
從令人畏懼到忠義勇的化身
關羽從一名武將被推上神壇是一個人為的漸進過程。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文化現象,反映了千餘年來民眾的心理訴求和價值取向。既然將關羽尊之為武聖,奉之為神明,那必然要供奉關羽像,才能夠頂禮膜拜,於是便出現了許多畫作和雕像。
關羽畫像的最早記錄出現在《三國志·于禁傳》中。據載,魏文帝曹丕趁于禁拜謁曹操高陵時,預先令人在陵屋中畫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事。于禁見後,羞愧發病而死。但文中沒有敘述關羽的樣子,其真容如何不得而知。此後,相傳唐代吳道子、五代後蜀趙忠義等都曾畫過關羽像。據此,清代學者俞樾推斷至遲至五代時關羽影象已經盛行。但嚴格說來,別說五代,就是宋元時期的關羽像,至今都難得一見。
不過,藉助文學作品及戲劇舞臺,約略可以彌補一些缺憾。根據唐宋筆記小說,在宋以前,關羽雖然具有神力,能夠顯靈,但主要是以厲鬼的形象出現,人們“懼神之靈,如履冰谷”。由此可以想象,關羽的形象不會好到哪裡去。
入宋以後,中國的政治文化出現轉型。剛剛經歷的一場亂世,不僅破壞了漢唐以來的社會權力結構,而且改變了人們的文化思想觀念,關羽由此從令人畏懼逐漸轉至受到敬愛。宋孔平仲雲:“京師有富家子,少孤專財,群無賴百方誘道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某,輒為之泣下,屬弄者且緩之。”影戲只是宋代興起的“說三分”行業的一種形式,此外還有說書、雜劇、傳奇等。這些俗文學樣式塑造了不少三華人物,“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關羽的形象自此日益豐滿起來。
隨著宋代民族鬥爭的加劇以及理學正統觀的興起,蜀漢成為正統,關羽更被作為忠、義、勇的化身廣為渲染。同時,宋朝皇帝對關羽多次追封,又進一步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於是,在《三國志平話》和元雜劇裡,關羽被有意美化和神化,其形象為“雄赳赳九尺二寸虎軀立,棗紅臉兒,圓睜睜丹鳳眼,左右緊橫臥蠶眉,三綹美髯過玉帶”,舞臺扮相則是“蟒衣曳撒、紅袍、項帕,直纏、褡膊、玉帶、帶劍、三髭髯”。
歷代文人共同創造的“典範”
《三國演義》是一部集《三國志》以降的史書、平話、傳說、雜劇之大成的通俗小說,被金聖嘆評為“第一才子書”。作者羅貫中將歷史上的各種關羽故事進行加工整合,賦予關羽忠義品質和儒者氣象。同時又不過分溢美,也寫他的缺點和錯誤導致其兵敗被殺、身首異處,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和惋惜。在不以“成敗論英雄”中,世人對他更加敬重和愛戴。
由於羅貫中對關羽的刻畫“故事有趣、情節生動,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符合人們的理想和想象,所以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喜聞樂道。誠如清人王侃所言:“《三國演義》可以通之婦孺,今天下無不知有關忠義者,演義之功也。”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藝術形象進一步定型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隨著小說的風行,關羽高大、紅臉、美髯、丹鳳眼、臥蠶眉的外在形象便深深地定格了。這個形象實際並非一人之力,而是成於眾手,乃歷代文士、藝人等共同創造的一個理想的偶像。
在創造這個偶像的過程中,除不斷改進的外形設計外,人們還逐步為關羽編造了一些附屬元素,使其形象更加鮮明突出。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穿戴方面,頭裹青巾,衣著綠袍;用具方面,坐騎為赤兔馬,兵器為青龍偃月刀;隨從方面,有周倉、關平伴隨左右,通常是前者持刀、後者捧印。這些元素在《三國演義》中全部得以展現。毛宗崗在《三國演義》寫至關羽兵敗被殺時評論:“平也、倉也、馬也、刀也、巾袍也,皆宜與雲長並垂不朽者也。”可見,關羽的形象經《三國演義》塑造後便典範化了,而“平也、倉也、馬也、刀也、巾袍也”作為標配一樣模式化了。
如今可見的最早關羽畫像,是1909年出土的金代版畫《義勇武安王》。這幅畫描繪的是關羽指揮作戰的場景。關羽居中坐在靠背椅上,威武堅毅,雙手握拳放在膝蓋上,眼睛緊盯前方,似在一邊關注戰場上的瞬息變化,一邊聽前立兩戰將彙報戰況。關羽背後立著三員將領,一人捧印,一人擎著關字旗,一人緊握青龍月偃刀,背景則是松樹、岩石等。
從畫面內容來看,可以看出四點內容:一是版畫以“義勇武安王”為題,表明關羽已被封王,但畫中並未賦予其王的扮相,仍然如實反映關羽本來的戰將身份;二是至遲在金代關羽已是“丹鳳眼,臥蠶眉,五綹美髯”的形象,比《三國演義》所描寫的“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早;三是構圖以關羽為中心,其他人如眾星捧月般環繞在四周;四是關平捧印、周倉握刀的組合已經出現。這種畫法後來得到延續,成為關羽畫像的一個基本樣式。
由武將演繹為儒士財神帝王
到了明代,朝廷注重關羽的軍事能力,希望他能夠幫助鎮撫海疆、佑護百姓。因此,明代畫家延續金代的畫風,著重表現關羽作戰神勇的一面。宮廷畫家商喜的《關羽擒將圖》即是如此。該圖取材《三國志》,描繪關公水淹七軍、生擒龐德的故事。圖中,關羽坐在岩石上,身材魁梧,雙手抱膝,內著盔甲,外披綠袍,“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其他人分佈在周圍,且身材比例相對較小;畫的背景是松樹、岩石等,這當然是為了映襯關羽的偉岸和威猛,但也與文人畫的流行有關。
文人畫追求意境,專以山水、花鳥等為題材,自唐代出現後,逐漸被文人推崇,成為畫壇主流。所以,為了追求所謂雅趣並躋身文人畫行列,很多畫作往往會以山水入畫,這在關公畫像中同樣體現得比較明顯。金代關羽版畫及商喜《關羽擒將圖》都有山水畫的內容,但好在全圖重在突出關羽,因此沒有喧賓奪主。與此相反,明代另一個畫家李士達的《關壯繆立馬圖》顯得有些另類。在這幅圖中,關羽騎馬,周倉肩扛青龍月偃刀緊隨其後,背景卻是崇山峻嶺、繚繞的雲霧、潺潺的溪流以及高聳入雲的松樹,使得作為主體的關公顯得渺小,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
進入清代,關羽受到更廣泛的喜愛。有關畫作不僅數量多,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關羽的形象也呈現多元性,有戰將、儒士、財神甚至帝王等。丁元公《關公像圖》描繪的是作為武將的關羽和周倉立於雲端的情形。此圖構圖簡潔,作為背景的白雲除了點明地點外,還使整個畫面富有動感,烘托出關羽作為戰神、武聖的形象。焦秉貞三華人物冊頁中的“關羽像”則是儒士打扮——頭戴藍色雷巾,身穿圓領綠袍,手撫腰帶,面色紅潤,略帶笑意,儼然一位飽學之士。焦秉貞是宮廷畫家,他創作的關羽應該反映了當時清朝帝王對關羽的想象和認知,即關羽是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儒將。
清代年畫《上關下財》則把關羽塑造為財神形象。關羽在民間深受歡迎,各行各業爭相奉之為保護神,財神即為其中一種。財神原有好幾位,基本都是文人,關羽加入之後,遂有文武之分。身為武財神,關羽有被單獨供奉的,也有與文財神一起被供奉的。這幅年畫屬於後一種,圖中關羽是帝王裝束,端坐龍椅上,神態安詳,氣象莊嚴。因為“關”和“官”諧音,因而還有官運亨通、財源廣進的寓意,在民間很討口彩。
-
6 # 環宇同城
關羽是誰
說起三國英雄,關羽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頭戴綠帽,留著一束長髯,手持一把青龍偃月刀,叱吒風雲。留下了“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等膾炙人口的典故。
跨界的始祖
人到神
羸弱的兩宋政府,外敵環伺,軍隊戰力孱弱。於是想出將關羽樹立為軍隊精神領袖的想法,不斷給關羽加封,一路從“忠惠公”追封到“義勇武安王”,且不過癮。宋徽宗更是御賜“神勇”,將關羽徹底神化。
財神源自傳說
傳說宋真宗時,產鹽重鎮解州(山西)上報當地鬧有妖物作祟,致使鹽產量大減。宋皇遂請龍虎山張天師解救,張天師召來解州籍將軍關羽,關公降伏妖物,鹽池得以修復。
後來,販鹽起家的晉商,生意越做越大。感念關羽的功德,便建了關帝廟,並在關帝廟談生意。鑑於晉商強大的影響力,全國各地商人也開始祭拜關羽,並將此習慣帶到海外。
終於,關羽完成從人到神,再到財神的化身。與比干、范蠡、趙公明等人組成了“四面八方一箇中”的九路財神,世受百業百姓的香火。
-
7 # 書影漫漫
在談關羽為什麼是財神前,我想有一個問題可以在這一起談,大家都知道四書五經,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自秦統一六國以來,五經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但從魏、晉、南北朝、隋、唐以來,印度文化主潮的佛學,逐漸由輸入而發展;它不僅取得僧侶們的尊信,而且引起士大夫們的研究,而且逐漸動搖了支配當時社會的儒教的理論基礎。宋代朱熹對佛學相當有研究,他深切地感到僅僅依靠“五經”,絕不能維持儒教的尊嚴,因為五經裡面所說到的哲學上的本體論和方法論,都遠不及佛教經典博大精微。想維持儒教的支配地位,非針對佛教的本體論和方法論,在舊有經典中另尋新材料、另加新解說不可。結果,朱熹在《禮記》中找到兩篇前人所忽略而在他眼光裡卻顯出非常重要性的文章,這便是《中庸》和《大學》。就朱熹的研究,中庸裡提倡的“中”是儒教本體論的核心;《大學》裡所敘述的“致知在格物”是儒教方法論的究竟。從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教內聖外王的一套理論;從喜怒哀樂未發的“中”做到發而皆中節的“和”,再做到‘天地位’、‘萬物育’的境界,這又是儒家內聖外王的一套理論。南宋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因為朱熹本身思想的體系,仍舊只是統治群的代言者,這就導致朱熹像孔子一樣被後世君主所利用,用《四書》將儒教‘內聖外王’的統治哲學與現實哲學,抗衡了佛教的‘超凡入聖’的反統治哲學與出世哲學,其實之所以要成立‘四書’,完全處於當時哲學爭論的一種手腕。
下面我們再說關羽為什麼成為武財神。
忠、義、仁、勇、信是關羽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最早是在隋朝,天台宗的一位僧人為了在荊州擴大佛教的影響力,於是將關羽封為“伽藍護法神”,納入佛教體系。
北宋時期,道教興盛,又是為了擴大影響力,道教把關羽納入道教的神仙體系中,又被信奉道教的宋徽宗官方加封“崇寧真君”。
明朝時期,佛教在民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民間出現的關公廟也越來越多。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南京關公廟。明神宗萬曆皇帝是一個十分信奉道教的皇帝,而且萬曆皇帝在1605年,又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這是官方再次確認的一位大神。
到了清朝,皇權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收買漢人的人心,清朝多位皇帝都對關羽進行了加封,順治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光緒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首先是佛教、道教為了擴大其影響力,把關公納入了自己體系,就好比現在一些商家請明星代言自己的產品,打廣告一樣。在官方“冊封”事件的推動下,民間更是興起了對關羽的頂禮膜拜,一些專供關羽的神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且經過文人墨客、畫師及雕刻師的全新詮釋和美化,關羽形象變成手握青龍偃月刀(據陳壽的《三國志》裡記載,當時關羽手持的是一種類似於矛的兵器,青龍偃月刀是宋代才有的兵器),關羽的武聖形象就逐步形成。
到清朝為止,先後曾有16位皇帝,23次為關羽頒旨加封,且一個比一個高。清朝中後期,對於關羽的信奉又更進了一步,把關羽當成眾多行業的保護神和祖師爺,比如豆腐業(關羽早年賣過豆腐為),鐵匠業(關羽年輕時打過鐵),理髮業、屠宰業、刀剪鋪業(這些都跟青龍偃月刀有關),反正是理由千奇百怪,目的是保護他們的行業、生意和財富, 此時關羽已成為全能神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了。
《四書》成書為了儒家理論抗衡佛教理論,關羽封神最初是佛教為了提高影響力的手段,最後都被統治者所利用。不過幾百年來,“四書”在中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關帝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義字當頭、福澤萬世。
回覆列表
1、據說關羽在離開曹操時,不僅將歷來所賜之物分門別類放好,而且還留下了一本賬冊,將曹操的所有賞賜都按“原、收、出、存”記錄在案。這本賬冊,分門別類一目瞭然,被後人所採納,關羽也就在無意之中發明了“商用薄記法”。所以,他能當上財神並不稀奇。
2、商人們行走各地,經常會遇到很多危險。於是,他們聯合起來,建立關羽的廟宇,希望商人之間能夠發揚關羽忠義的精神,互相信賴,互相友愛。久而久之,關羽也就成為了財神。
3、很多小商小販都因敬服關羽,而搶著認他作各行各業的祖師爺。比如賣棗的說關羽是祖師,賣刀的也說關羽是祖師。最後,關羽的形象不斷神話,成為全能的保護神。當然,成為財神也就沒什麼好稀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