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來的原
-
2 # 文鑫文
近期在自媒體上想轉向短影片自媒體的製作。我不是單單讀了一本關於影片後期製作的書,我是瀏覽了關於影片後期製作系列叢書,現在逐步消化書中知識,影片製作質量有所賞心悅目。
-
3 # 嘀嘀影評
最近讀的書都是半年前了,沒看完,因為是圖書館借的,所以到期前幾天就還書了,收穫的話,算是回顧了一下自己的專業知識吧!然後又有深一點的理解!
-
4 # 腦洞奇妙嗨歷史
挪威的森林
人是孤獨的,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做如是說。
一曲熟悉的披頭士的<挪威的森林>叫醒了人到中年的渡邊沏糾纏多時的回憶:那多愁善感,柔情似水的直子;那野性未脫,靈動活潑的綠子;那滿腹才華,封閉清高的木月;那倜儻風流,外向又自我矛盾的永擇微笑.這些曾經是生命中最絢麗的痕跡,留給渡邊的卻都是那不無惆悵的傷感。
也許是見證了太多的離別和死亡,所以村上春樹用寂寥的眼神告訴或許和他同樣落寞的讀者: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是啊,寂寞。孤獨。無奈是人生最忠實的夥伴,它不期然的到來,卻固執地守候著你一同離去,也許,在那無邊地黑暗中,它是你唯一地同行者;是啊,沒有人會喜歡孤獨,會喜歡無奈,現實的蒼白已經讓多少人窒息了,只不過更害怕現實與期待的鴻溝。
當宿命式的孤獨和無奈如影相隨時,當所有的喧譁。忙碌掙扎都是徒勞的時候,不防停留下來,看看村上春樹式的消遣: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春天的原野裡,你一個人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眼睛鼓鼓的,它是這麼對你說:你好,小姐,和我一起打滾玩,好麼?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
其實,孤獨。無奈是不過是一種心境,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也不過是另一種心境。那麼當我們孤單落寞時,為什麼要頑固的沉溺於那份消沉的心情?既然孤獨,寂寞是註定的,不妨坦蕩面對,把玩之,欣賞之。
朋友,當寂寞在白天到來,不妨戴上耳機,騎上單車,就著那藍天青草,與融入你眼中的風景一道融入風景:朋友,當寂寞在夜晚降臨,不妨捧上喜歡的書,就著那一彎清茶,隨同腐蝕著你的落寞一道銷蝕時光。
但願無寂寞。
-
5 # 老衲侃春秋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孫皓暉所著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這本書。
書中許多人物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首先,是商鞅,正是他制定的《商君法》,奠定了秦國的法制基礎,秦國得以逐步強大起來。
李斯。這是我想重點說的人物。他為秦國貢獻是全方位的。但正是由於性格的缺陷,幹什麼都功利性太強,私心太重,可以說,秦國不是毀於趙高之手,真正的是斷送在李斯的軟弱和權衡利弊的優柔寡斷中的。
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體會,就是國策的延續性,從秦孝公時代就制定的國策,一直延續到秦始皇,歷經6代,100多年。正是國策的連續性,才成就了秦國的日益強大。最後吞併六國。這給我們今天也提供了一個啟示,我們今天的發展也需要有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才行啊!
-
6 # 其實黒執事葬葬很帥
我沒法兒給一本書定性好還是不好,但我知道這本書我喜歡還是不喜歡。而今天要談到的這本書,大概它是屬於『喜歡』這個分類裡的『一見鍾情』吧。
沒錯,我的一見鍾情物件往往不是人類(捂臉),是一本書,叫做《長安十二時辰》。
人與人的交往會首先被外貌吸引,人對書的選擇會被書名影響,在對親王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驅使我點開這本書的就是它的名字了,本來古風文就是我的菜,“長安”二字更是凝聚了我對漢唐盛世的一切幻想,當下便毫不猶豫點開閱讀。說讀完第一句話時我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是誆你,但憑良心講,幾頁看下來之後,心就有點撲通跳了——這本書絕對合我胃口。
故事發生在唐天寶三載元月十四日的長安。大唐皇都的居民不知道,上元節輝煌燈火亮起之時,等待他們的,將是場吞噬一切的劫難。突厥、狼衛、綁架、暗殺、烈焰、焚城,毀滅長安城的齒輪已經開始轉動。而拯救長安的全部希望,只有一個即將被斬首的獨眼死囚和短短的十二個時辰……所以,你能想象整整一本書所講的故事是發生在十二個時辰之內的嗎?翻看目錄,從第一章“巳正”,“午初”,“午正”……一直到最後一章又回到“巳初”,整整十二個時辰,被稱為“大唐反恐二十四小時”,節奏緊張,情節跌宕。
這本書裡你會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賀知章,李泌,李亨,岑參,元載……還有不熟悉但歷史上確實存在過的小人物——張小敬,他正是本書的主人公,有“五尊閻羅”之稱的萬年縣不良帥。
不願意劇透所以在這裡儘量避免談到劇情,幾個月前看得這本書,情節也不能全部回憶出來,但仍然記得,書中每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個性都那麼鮮明,人性的崇高與卑劣在這裡激盪對決,進與退的兩難局面讓你跟著一起揪心。是非似乎難以給出公斷,但最後總會讓你找到那個善與惡的平衡點。
“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句話在書裡前後出現了十餘次,這是張小敬的人生哲學,也是“十年西域兵,九年長安帥”的軍旅生涯給他最重要財富。他選擇了長安百姓,他也選擇了犧牲與孤寂。上位者紙醉金迷,墮落腐敗,張小敬雖然心中痛恨但還是幫助他們守住了長安,不為他們,而是為了他心中的義,還有闔城百姓。
長安城終於展露出它的怪獸本性,一點點吞噬掉那些拒絕同化的人。好在,雖然張小敬拒絕同化,他身邊還是有跟他一樣傻的,同仇敵愾的戰友。
三、十一、八、四、五、十八這是《唐韻》裡的次序,靖安司的人都很熟稔。三為去聲,十一隊,第八個字是“退”;四為入聲,第五物,第十八字是“不”。翻譯過來就是兩個字。這是姚汝能的心志、檀棋的心志,也是張小敬從未更改的心志:不退。每次讀到這裡都熱淚盈眶,如果全世界與你為敵,你會退縮嗎?“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我,不退!
《長安十二時辰》結局片段:李泌從地上艱難地爬起來,用袖子擦了擦嘴角的鮮血。剛才那一拳,可是把他打得不輕。不過李泌倒沒生氣,他的聲音裡透著深深的疲憊和心灰意冷:
“這一次我身臨紅塵,汲汲於俗務,卻落得道心破損。若不回山重新修行,恐怕成道會蹉跎很久——你又如何?”
張小敬搖搖頭,沒有理睬這個問題。他一瘸一拐地穿過賀府廢墟,站在高高的樂遊原邊緣,俯瞰著整個長安城。
在他的獨眼之中,一百零八坊嚴整而莊嚴地排列在朱雀大街兩側,在太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氣勢恢宏。他曾經聽外域的胡人說過,縱觀整個世界,都沒有比長安更偉大、更壯觀的城市。昨晚的喧囂,並未在這座城市的肌體上留下什麼疤痕,它依然是那麼高貴壯麗,就好像永遠會這樣持續下去似的。
一滴晶瑩的淚水,從張小敬乾涸已久的眼窩裡流淌而出,這還是他來長安九年以來的第一次。
(全文終)
P.S.同名電視劇由雷佳音、易烊千璽主演,2017年11月開拍,雷佳音飾演張小敬,易烊千璽飾演李泌。
-
7 # 窗外的白楊
感謝邀請!我看書有個習慣,一段時間內不是看一本書而是同時看幾本書,這是根據我每天空餘時間多少決定的。白天看餘華《兄弟》,晚上看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和《中庸》。餘華《兄弟》,我已經看完上半部。這部書我看得很壓抑,讓我喘不過氣來。在那個特殊的歲月,是非顛倒,很多人成為幫兇,人的獸性得到極大的膨脹,真是慘不忍睹,我哭著看完的,歷史不能重演,社會不能倒退!餘華的作品,像是在敘述,更像是在控訴。我前期是在看完他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這兩部作品後,才果斷地選擇看這一部,主要被他力透紙背的現實手法所打動。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這部書是本暢銷書,近年來被推崇。他主要用一個大歷史觀、選取一個普通一年:萬曆十五年,講述卻是一個超級大國大廈將傾前的種種弊端。到了明朝,封建王朝的文官制度已很完備,即使皇帝不作為,但由於制度的完備,國家機器還照常運轉。但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對加在自身上的條條框框都不滿,卻又無能為力,只有軟抵抗 ,他們缺少應有的制度創新。所以,社會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要不斷地去創新,落後就要捱打。創新,是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庸》,是我晚上睡覺前看的這本書。夜深人靜了,可以邊看邊思考。中庸之道,歷來被人們被鄙視,認為是牆頭草、沒主見、和稀泥,果真如此嗎?看看孔子怎麼說的:“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意思是說:中庸大概是最高最好的德行了吧!但人們很少能做到,而這種狀況已經很久了!昨晚我看了第四章:“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才知道:中庸之道不能推行的原因,聰明的自以為是,過了頭;愚蠢的人水平有限,理解不了。中庸之道不能大行其道的原因,賢能的人做過了,愚蠢的人又做不到。
-
8 # 大鵬飛歌楓醉美
一、滿滿的正能量。孩子讀書是從來就是家長們最牽掛頭疼的問題,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學四年級,圍繞需買什麼樣的書、要讀哪些書、怎樣讀、如何激發讀書興趣等問題,似乎在該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或者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在國學興起熱潮的當下及國家大力提倡全民閱讀的時代社會里,真可謂為每一個社會家庭注入了滿滿的正能量。
三、大大的啟發感。讀罷該書,本人頗受啟發,書裡雖然是敘說作者母女兩讀書生活的點點滴滴,看似平平淡淡,實則很不平凡。它教會了我行之有效的讀書、選書、購書、陪伴孩子閱讀、愛上書籍的方式方法。
-
9 # 自由小小影
今天我要推薦的書名是《轉念》,這本書主要是著眼於情緒的自我調控,或者也可以稱為修養身心。
這本書就好像是文字版的瑜伽課程,作者以淺顯易懂的一些真實的小故事來解釋心之大道理,為我們展示了一堂自我心理調節的課程。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改善自己的情緒,並提出了“轉”的概念。大凡遇到心情波動時,人們至多會從正、反兩方面自我開道。作者卻在這裡提出了第三條路“轉”。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很難改變別人的觀念和決定,沒有辦法弄走他,自己又不願離開……那就只有設法改變自己的心態了”。這話看似“無奈”,難倒不是以退為進,峰迴路轉的啟迪嗎?
其次,作者進一步提出了發揮自我潛能的方法,以“靜”字引領全文。
最後,作者提出“修”的概念,將讀者引入了修身養心的哲學課中。
我喜歡作者在書中寫的故事,說一位妻子埋怨丈夫兩年沒有工作,無法養家餬口。後經其母親勸解改變了對丈夫的態度。一家人雖生活貧窮卻也快樂平安。四年後,她的丈夫終於成了一位成功人士。透過這則故事得出的結論是:“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開始的過程很相似,但是結局卻天差地別,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情緒或者心態。從小,有人教我們寫字,有人教我們算術……卻很少有人教我們管理情緒。
“轉念”不是一時的選擇,而應該是我們一生的堅持,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最終我們才能窮著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
順便在這裡我也列舉一些關於情緒方面的小知識:
(1)八種情緒覺知的扭曲現象
固執性扭曲、選擇性扭曲、比較性扭曲、以偏賅全扭曲
聯想性扭曲、錯覺性扭曲、習慣性扭曲、累積性扭曲
(2)意識狀態的四種層次
焦點意識、冷靜意識、朦朧意識、熟睡意識。
(3)靜心五調適
調食、調眠、調身、調息、調心。
(4)靜心五法
數息法、隨息法、參話法、誦唸法、默坐法。
所以《轉念》這本書是告訴我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發揮潛能的心靈哲學。就好像是心念有如煮沸的氣泡,一念未滅,一念又生,只要我們及時地抑制住它即可。轉念可療心,當我們一旦轉變注意力,前念很快就沒有了,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專注在想做的事情上,達到專一,聚精會神!
本書推薦詞:
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有情緒問題,那麼只有兩種情況:
(1)你已經是得道的高僧,達到情緒五年級(或者100歲)的水準。
(2)你對情緒不知不解,諱醫忌醫,你的情緒隨時會像脫韁的Mustang,放蕩不羈!
a、起心動念,人人難以自制。
b、學會轉念,人生難經得以破解。
c、養身之前先學會養“心”。
d、每個人都有四顆心,看透別人,看清自己
e、一本把人心徹底讀白了的心血之作
f、一念之差,人生徹底逆轉!有人因為一念想錯,導致幸福人生徹底顛覆;有人則因為一念轉變,而後絕處逢生,迎來幸福曙光!
g、迷茫的青春,人生之路山水阻隔,障礙重重。學會轉念,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之後,總能找到通往幸福的曲折之路,沿途經歷的險阻,都成了風景!
-
10 # 雲淡風清1883506
我最近讀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裡。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頭去關心身後的種種是非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
我們只有活在當下,隨著自己的心,做真實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塵世間惺惺相惜,過去的,都讓他隨風而去。未來的,都讓他自然而然。現在的都讓他珍惜擁有。如此這般,只有懂得珍惜,才配得上擁有。只有這樣才能寧靜致遠,只有知足感恩,才能笑對人生。
無論我們遇到怎樣的人生牌局,我們都能以合適的方式打出去。
-
11 # 無忌亦不悔
我最近看了東野圭吾的《惡意》、《解憂雜貨店》、巴西作家(忘了名字)《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東野圭吾的作品之所以讓我有種拜讀的想法,是因為看過韓版跟日版《嫌疑人X的獻身》帶給我的震撼。就電影本身而言,我覺得韓版的要好看些,日版的有些情節感覺不是很合理,也可能是先觀看的,導致的先入為主吧,扯遠了。
《惡意》這本書講了原本是兩個童年好友的人都有志成為作家,正直而有才的日高先野野口成為銷售量作家,野野口則成了一名教師,但仍不忘往作家路上進發。此書在情節上反轉再反轉,日高被野野口殺害了,他的口供卻道出了日高以野野口迷戀其妻暗夜欲殺自己威脅野野口代筆,在偵探加賀的追蹤下,發現野野口是因為在悲慘的學生時代及單親環境下,萌發了對日高用盡一生也要毀謗他,毀滅他的惡意。患晚期癌症的野野口在醫院病床上對加賀的詳細推測最終供認不諱,等待他的是法庭審判。
我對此書輾轉反側的情節描述不甚清楚,有興趣的劇友可自行閱讀。看完此書的體會:一個人的年輕時代的經歷及形成的觀念影響著他(她)的一生。我們在與人交流交往時需多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及態度,換位思考下,得罪了君子還好,只怕得罪了小人。也別覺得別人好欺負,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那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本書看過之後,好像並沒有像其它名人所說的那樣勵志、心靈獲得開釋的感覺,可能自己經歷太少 或者讀的遍數不夠多吧,
《解憂雜貨店》是篇像漁網一樣的縱橫交錯的人,為了自己的夢想與愛情,生存與親情,志向與奉獻等糾結不已,三個盜賊陰差陽錯的進入了浪矢雜貨店,並替已故店主浪矢為前來說憂的各類人排憂解難,在此過程中獲得了心裡的解脫與自身救贖。雖然書中有些瑕疵,但不失為一部良好的扣人心絃的懸疑小說。人啊,一定不要失去希望,但最重要的是,借用《鼠膽龍威》反派醫生的一句話“人一定要靠自己”
-
12 # 大洲文苑
【大洲書話:覓詩有道】下午偷得片刻閒,外孫女地板上自顧積木電子琴,我則橫臥沙發看韋力《覓詩記》。還要再感嘆一次書印製得太精美,捧在手裡已是享受。篇首覓的是詩經。所述四事:總集還是選集,刪詩與否,詩祖尹吉甫墓,氓詩遺址頓丘。史籍與實地尋訪,典故與實地考察,更有訪者感受與思考娓娓道來,彷彿聽健談博雅高士神侃,經受了一次詩經風情洗禮: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文字意境之雋永優美,今人何以寫得出?
-
13 # 酒無止境
謝邀。我最近讀得最多的是我發在各家自媒體的拙作網友看到後給我的留言。我記得我最多的一篇文章居然有七八百條網友留言,現在過去幾個月了我還不時會看到有新的留言,還好那篇文章批評我的聲音少,鼓勵和贊同我文中觀點的多。有時候看網友的留言,我認為不僅指拙作,還包括其他文章在內,會讓我覺得有些網友的留言就比他們評論的有些文章還精彩有意思。
-
14 # 電影鏡頭讀名著
近期讀的很重要的一本書是《知識分子與社會》,作者是美國知名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這本書的重要性是幫助我們認清知識分子的侷限性。經濟學家寫了一本關於知識分子的書,自然跟其他人寫的不一樣。有什麼不一樣呢?讓我們分析一下。
第一個不同,索維爾把知識分子定義為“理念的處理者”。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知識分子的工作開始於理念並終結於理念,不管這些理念可以能會對具體事情帶來何種影響;理念所影響的這些事情和理念所帶來的這些影響,往往並非由知識分子所承擔,而是由別人所承擔、承受的。亞當·斯密從未經營過商業,卡爾·馬克思從未管理過古拉格。亞當·斯密和卡爾·馬克思都是知識分子。理念本身不僅是知識分子功能的核心,而且也是知識分子成就的評判標準,同時還是這種職業經常具有危險誘惑力的根源。
在索維爾看來,知識分子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假定了這一點;他們在某個特定領域內的優秀能力,能夠普遍化為各方面的優秀智慧或美德。但那些像著名知識分子一樣在專業領域內享有盛名的其他職業人士,如象棋大師、音樂天才和其他一些人,卻很少犯這類錯誤。
流行於當代知識分子中的構想,其最核心的信念就是:社會中存在著由現有機制所製造出來的“問題”,而知識分子能夠研究出針對那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這既是一個社會構想,又是一個對社會中的知識分子的角色的構想。簡單來說,知識分子不單單自視為精英,因為從消極意義上看,大地主、食利者或者各種身居高位卻無所作為之人,也可以算作精英;知識分子還將自身視作聖人般的精英,即自視為負有這種使命的人——要去領導給社會其他人,以這種或那種方式邁向更美好的生活。
許多知識分子都有強烈的偏見——認為他們自己的特殊知識勝過其他成千上萬普通人的平均特殊知識,這致使他們忽視了一個更為重要的事實,知識分子的世俗知識甚至達不到那些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全部世俗知識的十分之一。然而,對知識階層中的許多人來說,將大眾的決策轉交給他們,就是將在較少知識下的決策轉變為較多知識下的決策。那樣做的結果就是致命的錯誤,包括一再發生的中央計劃的錯誤,以及其他形式的社會工程——這些都是將人民手中的權力集中到擁有更少總體知識的人的手裡。這些人因為他們具有更多的平均特殊知識,就妄自推定自己擁有更多的總體世俗知識。
所以這樣的知識分子最終會造成很多負面的影響,給歷史造成了巨大的錯誤。有無數統治者身邊為什麼聚集了很多知識分子?他們想成為世間的立法者,妄想成為哲人王。但是,借用一句名言,那些妄想拯救世界的人,最終都製造了災難。知識分子應該警醒這種對歷史的影響。
-
15 # 心靈淨化師
唐詩三百首。
最近和孩子一起讀,雖然我家寶寶剛三歲。收穫了許多快樂。能看著孩子成長,真的很幸福,人生的快樂也不過如此。
-
16 # 知世達人
我近來在悟讀南宋著名的文學家洪邁的名著《容齋隨筆》。該書涉獵極廣,經史典故、天文地理、軼聞異說、諸子百家之言及詩文語詞,無所不包,其中對經史藝哲,考訂博錄,卓有獨見。此書一問世便受到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宋孝宗趙慎的稱譽,從此成為歷代皇家必藏珍籍,千百年來一直為學界津津樂道。
身為一代偉人毛澤東,對《容齋隨筆》百讀不厭,鍾愛有加。就是在他老人家離世的那一刻,枕邊也安靜地躺著《容齋隨筆》,陪伴著老人家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如此令偉人愛不釋手的書,其中一定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鑑和學習的。
因而,建議朋友們:每天清晨或夜晚,抽出一點時間翻看一二篇章,終年如一日,從不間斷,其中的妙處定會使您心繫其中,流連忘返。
-
17 # 筆記研究所
最近參加了一個打卡活動,讀了5本書,下面是我每天的收穫。
美好生活營-讀書行動打卡Day 1/5@ 今日踐行:
《學習力:如何成為一個有價值的知識變現者》
書還沒讀完,但確實學到了很多,有老師自己的故事,有大的人生規劃,有具體的操作方法。關於時間管理,關於打卡學習,關於社群成長,關於夢想清單,真的學到了很多。
有些遺憾,自己現在大三了,若是大一時能看到這本書,應該能少走不少彎路。
Day 2/5@ 今日踐行:
《大師們的寫作課:好文筆是讀出來的》,舒明月著
@ 今日體會:
書中的很多觀點是比較新穎的,作者的文筆也很好。作者分析了眾多知名作家的作品,對作品中的片段進行解析,拓展。
有點類似工具書的感覺吧,實際作用嗎?好文筆不是看一本書就能解決的,多讀多看多練,自然是免不了的。從閱讀來看,還是很好的,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分門別類的寫作技巧,有一定實用價值,也具有趣味性,值得一看。
Day 3/5@ 今日踐行:
餘華的《活著》
@ 今日體會:
一天時間看完了這本書,很小時就看過本書改編的電視劇,大致內容即使過去多年,依然清晰的記著。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昔日的地主之子,浪蕩少爺,賭沒家產,氣死父親,自己被抓去當兵,母親病逝而難以相見;回到家鄉,種地為生,女兒成為啞巴,兒子因獻血而死,妻子患軟骨病而死,女婿因工地出事而死,外孫因家貧吃多豆子而撐死……似乎人世間所有的苦難都留給了他,福貴,他這一生,無福亦無貴,他所能做的,僅僅是活著,活著就意味著一切。
Day 4/5@ 今日踐行:
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
@ 今日體會:
又讀了一遍這本書,真的很喜歡。不想說雜貨店的神奇之處,構思的巧妙,人物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在想,是什麼信念讓浪矢持之以恆的寫信幫助他人解決煩惱呢?真實的生活中可能會有這樣一個願意為他人分憂解難的浪矢爺爺嗎?如果真有這樣的人,會有人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煩惱向他人傾訴嗎?
“人的心聲是絕對不能無視的。”可我們無視了多少別人的心聲,甚至,我們連自己的心聲也無視了,你,究竟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用東野圭吾的話作為總結“
我從未讀過這樣的小說。”僅此而已。
Day 5/5@ 今日踐行:
馬伯庸的《我讀書少,你可別騙我》
@ 今日體會:
怎麼說呢,之前看序言時覺得這本書應該是比較嚴肅的,“小說不是模仿著生活的世界。它自己就是生活,就是世界。”
但是看了內容後……我想,“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應該是對這本書比較恰當的評價吧!
若末日來臨,只能靠燒書取暖,你會先燒掉什麼型別的書?這是第一個故事。
趕屍匠透過飛機來運送人的屍體,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這是第二個故事。
西遊究竟承載了多少華人的夢?當師徒四人在音樂的世界中西行,又是何種情形?這是第三個故事。
金庸武俠風格的女英雄貞德,又是何等的風姿?這是第四個故事。
嬉笑怒罵之間,也許每個人都能讀出屬於自己的感悟。
-
18 # 蘇菲貓之我的分享
最近,一直有意識地想學一些心理學知識,正在讀德國心理學家希薇亞洛肯的《內向也好,外向也好》。
但是內向者也有他們的優勢啊,比如他們會從與人交流時看到、聽到的事情中過濾重要資訊。他們能夠從中推測局勢和需求;他們更容易集中能量,緊張而專注地處理某事,他們通常比較謹慎,可以避免前途未卜和不可預測的風險...
其實正好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說的『不要試圖讓每個人都像你一樣。你知道,上帝也知道,一個你已然足夠』。我們要學會接受他們,也要學會接受自己。
《內向也好,外向也好》這本書分析了不同性格的生理與社會基礎,分析了他們各自的優勢與障礙,讓我們學會接受差異,感謝差異,利用差異,做更好的自己。
-
19 # 安小念說情感
最近在讀蕾秋•喬伊斯寫的《時間停止的那一天》,選擇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在書店看見“別害怕失去生活的勇氣,因為它一刻也未曾離開過我們”這句話打動了我,店員也極力推薦,想著之前對《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有所瞭解,便買來看了。
書拿到手後沒有讓我失望,花了兩天時間緩慢讀完,讀完這本書後有些感慨,當時我就在想,在時間面前,我們能夠做的是什麼?或者如果多給你閏秒時間,你會怎樣做?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會珍惜身邊陪伴的人。
《時間停止的那一天》是以孩童的角度去講述“閏秒”的故事,作者沒有用大刀闊斧的筆墨去抒發洶湧的情緒,也沒有用什麼華麗的句子去點綴字裡行間的意境,敘述手法很平淡也很平緩,像是書中的兩個小男孩在給你說故事。其實,書中的兩個小男孩無非是同一個“我”,只是以兩個性格不同的人物去講述各自面對閏秒時間的意義與人生,以及探討這本書與時間有關的主題。
讀完《時間停止的那一天》,我得到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珍惜時間,也學會原諒了時間。在時間面前,如果你總是覺得不夠用,可能你並沒有好好去珍惜,你只是以繁忙來掩蓋自己而已,真正的珍惜時間,是在時間這段過程裡好好陪伴身邊的人,讓生活過得有意義,並且,原諒過去時間裡的情仇傷痛。
想來,每個人在學生時代都寫過與時間有關的作文,那時候寫自己要珍惜時間也只是紙上談兵,為了應付作業而已。現在,當我讀完了這本書,收穫的是對時間另一番理解,以及懂得了在時間面前,我們沒有來日方長,只有珍惜當下。
-
20 # 在下千城
最近買了一本書,名字叫《彼得·德魯克管理思想全集》,這是一本普及德魯克所有管理學思想的書籍,作者並非德魯克本人。個人認為,如果你對德魯克的管理學思想很感興趣,但又沒有時間讀完他所有的30多本管理學著作,也不打算深入學習枯燥的、專業的管理學知識,那麼這本書或許是很好的選擇。
這本書將德魯克的100多個重要的管理學思想做了提煉和歸納,每個管理學思想2-4頁,非常適合隨身攜帶並隨時閱讀,整本書的體系也非常完善,即使每天讀一個管理思想,也需要100多天讀完。
但讀完以後,對德魯克所開創和搭建起來的管理學科就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個人認為最核心的是兩點:管理不僅是企業管理,那只是一個方面,也包括個人管理,或者所謂的企業家管理等等。
德魯克的管理學思想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內容,即使你不是企業老闆、公司高層、團隊領導,但至少我們應該管理好自己,而這也需要管理學知識。因此,透過這本書一窺德魯克管理思想的全域性,從而入門管理學,非常有幫助。
回覆列表
最近讀了《微習慣》,用法式大餐七步法總結一下自己的收穫。
【情境】習慣是做起來容易,不做反而更難的一種行為,是在長期不斷重複中被塑造出來的。建立習慣就好像騎腳踏車上陡坡:爬坡、到頂、下坡。剛開始,你必須用雙腿的最大力量蹬腳踏車,之後會漸漸變得輕鬆,但是你必須一直蹬到山頂,否則就會倒退回原地,讓之前的所有進步付諸東流。你是否也曾經希望建立一系列好的習慣,健身、減肥、閱讀、學習等等,但是苦苦掙扎後收效甚微。今天我給大家介紹最有效的習慣養成法——微習慣法。微習慣就是你強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積極行為。輕鬆達成並能保持成功的感覺真是太美妙了。
【目錄】實施微習慣法有三個步驟:設定、執行、養成。首先是設定合適的微習慣目標。遇到壓力時,意志力會減弱或令人感到不知所措,人們無法輕易做出決定,往往會重複平時的做法。壓力越多,生活就越難改變。所以,微習慣的目標必須是那種極端情況下,你都不會感到有壓力的,小到不可思議的行為。其次是執行微習慣計劃,並及時給予自己恰當的回報,逐步拓展自己的舒適區。最後,在養成微習慣時,一方面自己要有一個合理預期,不能圖快,另外一方面,要留意習慣養成的幾個訊號。據科學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平均要66天,不同的習慣需要的時間相差很大,從18天到254天不等。
【沙拉】步驟一:設定。挖掘價值,制定計劃,納入日程。把你的習慣變成小得不可思議的一小步,小到不可能失敗。把它們念出來,如果你笑了,那麼它就合格了。多問自己幾個為麼?依從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別因為膽怯而選擇不適合你的目標。別忘了把這個微習慣賦予意義,比如每天一個俯臥撐是為了擁有健康的體魄,每天一次對他人的讚美是為了讓自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每天閱讀50個字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溝通能力。每天的微習慣目標不宜超過4個,確定好後,制定切實的實施計劃,納入自己的日程中去吧。
【肉類】步驟二:執行。明確依據,堅持踐行,及時回報。傳統的培養習慣模型“選擇依據——採取行動——獲得回報”中,常見的依據有時間和行為方式兩種。前者嚴格但缺乏靈活度,後者靈活但更含糊。微習慣的根源在於自主、自由和靈活度,其目標是給予你能量,讓你不斷取得成功。微習慣小到不可能失敗,所以有沒有依據無所謂。把上床睡覺作為一天結束的標誌,只需要把“必須在晚上睡覺前完成”作為每天的截止時間就夠了。一天一次,隨時可做。完成每天的微習慣後,記得要及時給予自己恰當的回報。比如說美食、鼓勵、微笑等等。堅持做,重複做。生活中最強大的武器就是堅持,因為這是讓行為轉變成習慣的唯一途徑。
【麵包】步驟三:養成。記錄追蹤,服從計劃,習慣養成。無論是紙質的還是電子的,一開始就寫下你的微習慣,然後隨著計劃進展檢查進度。堅持記錄完成情況,把記錄放到一個顯眼的位置提醒自己。記住要微量開始,超額完成。大腦不斷“登記”的是行為,而不是意願。我們要把期待值和精力放在堅持目標上,而不要對任務量抱有較高的期待,消除期待值帶來的壓力,嚴格按照計劃執行。知道某天,當你發現在執行某些行為時已沒有牴觸情緒、行動時無需考慮、不再激動或擔心了,那麼恭喜你,這說明你已經成功將改行為養成了習慣。
【飲料】在上述過程中,請一定不要隨意調高期待值,滿意每一個微小進步,保持頭腦清醒。用多餘精力超額完成任務,而不是制定更大的目標。時刻提醒自己,這件事很輕鬆。容易和困難是相對而言的,為什麼有人會參加馬拉松,而有人要掙扎著起床才能去大街上跑步呢?差異在於思維。
【甜點】普通的習慣培養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自己給自己打雞血,叫動力策略。一種是咬牙堅持,叫意志力策略。動力並不可靠,很難按需培養。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是動力讓我們失敗的原因。意志力很可靠,可以被強化,可以透過計劃執行,前提是你沒有把它耗盡。幸運的是,微習慣策略可以有效避免意志力的損耗。目標渺小、結果豐碩的狀態,比反過來好多了。如果你的意志力較弱,微習慣有時是你前進的唯一途徑。勇敢地邁出你的第一步,我已準備好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