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磚家
-
2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克里米亞戰爭,是指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
對於俄國來講,這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可以說是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全方位的失敗,俄國看到了農奴組成的軍隊與英國、法國自由民組成的軍隊之間的差異,此戰暴露出了俄國農奴制的弊端;俄羅斯軍隊的訓練與武器與英法也有很大差距,這促使俄羅斯進行農奴制與軍事改革。
這場戰爭中,俄國損失了52.2萬人,消耗了8億盧布,極大消耗了國力,但是最終結果卻令人沮喪,俄軍不僅傷亡慘重,還耗費了大量物力和財力,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農民起義不斷,最終迫使俄羅斯進行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鉅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但是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殘餘,對俄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既得利益群體並未受太大影響,農奴的地位和條件並未得到提高,為革命埋下伏筆。
在國際上,儘管戰後簽署的《巴黎和約》俄羅斯收復克里米亞半島被佔領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摩爾達維亞,高加索的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並放棄對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的保護權;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國軍艦透過兩海峽,禁止俄羅斯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廠;塞爾維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宗主權仍歸土耳其,由列強共同保護。
這一條約極大損害了俄國的利益,俄羅斯迫切需要的在地中海的出海口被封閉,嚴重降低了俄國的國際地位,歐洲憲兵的地位陡然無存,原本俄羅斯在拿破崙帝國崩潰之後獲利最大,到處在歐洲揮舞大棒干涉他國內政,但是此戰之後俄羅斯再也不能繼續揮舞大棒,因為這一戰讓歐洲各國看清了俄羅斯的家底兒,誰還鳥你。
而且因為克里米亞戰敗,俄羅斯意識到往西南尋找出海口的企圖已經破產,還廉價甩賣了阿拉斯加,讓美華人撿了個大便宜,因此將戰略重心轉向遠東,開始與列強爭奪遠東的利益,並且與日本爆發戰爭,加速了俄羅斯的滅亡。
-
3 # 真誠地看著你
歐洲列強奉行均衡,(英國尤其如此,大陸均衡政策是英國的基本國策之一),誰強,其他國家就會聯合起來搞它。克里米亞戰爭表現了沙俄的強勢,同時也引來了英法等國的干涉軍,最終空耗國力,也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地中海不凍港。
-
4 # 我沒忘記home
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第一次現代化戰爭”,“工業革命”後實力大幅增強的英、法徹底擊敗了俄羅斯帝國,曾經的“歐洲壓路機”威名掃地。這場戰爭從軍事上、政治上改變了歐洲列強之間的地位和關係,在19世紀的歐洲歷史中,它與隨後的《巴黎條約》是繼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的第二大重要外交事件。
附圖,弗朗茨·魯鮑德筆下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1904年)
克里米亞戰爭——縮小版的世界戰爭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以“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為由,要求在奧斯曼境內的“聖地”巴勒斯坦建立俄羅斯的保護地,俄羅斯在被拒絕後決定採取軍事行動。1853年7月,俄軍出兵多瑙河流域,並進攻奧斯曼土耳其的兩個屬國: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1854年3月底,英國、法國與奧斯曼土耳其結盟,對俄羅斯宣戰。
1854年9月,聯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並圍攻俄羅斯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俄軍戰敗並向聯軍投降。1856年3月30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俄羅斯、撒丁王國、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巴黎條約》,主要內容如下:
同盟國歸還所佔俄國之地,但俄國不得在塞瓦斯托波爾設立防禦工事;各交戰國撤軍,黑海劃為中立地區,禁止建立任何軍事設施;重申1841年簽訂的《海峽公約》,即和平時期,達達尼爾海峽與博斯普魯斯海峽不得允許外國戰艦透過;重新保證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確保的多瑙河向國際開放,自由航行的權利;俄國放棄對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兩地的控制權,南比薩拉比亞割讓給摩爾達維亞。附圖,錫諾普海戰
俄國的農奴制與軍事改革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著手國內改革,它的改革主要為實行解放農奴政策(二一九法令),設立地方自治議會,修改司法制度,大力發展初等教育,改革軍制,以謀求俄國的近代化革命。
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大大刺激了沙俄軍隊,普遍由農奴組成的俄軍與自由民組成的英軍、法軍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俄軍的訓練、裝備等也嚴重落後於英,法,這促使俄國對農奴制與軍事進行改革。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佈農奴解放宣言,這使超過2300農奴獲得自由。農奴被授予自由公民的所有權利:包括無需獲得許可就可結婚的權利,擁有財產的權利,擁有自己事業的權利。
阿拉斯加購地案1741年,俄羅斯探險家白令第一次發現阿拉斯加,阿拉斯加隨後成為俄屬北美殖民地。1853年到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英國、法國聯軍擊敗,國庫空虛。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堪察加半島上的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遭到英法聯軍圍攻,俄華人擔心英國會向阿拉斯加發動進攻,因此有意拉攏美國以牽制英國的擴張。綜合考慮國家安全以及戰略考慮,俄國遂於1859年首次向美國提議賣出阿拉斯加,當時正值美國南北戰爭而無果。
附圖,沙皇批准出售阿拉斯加檔案
美國內戰結束後,沙俄再次與美國談判。談判在1867年3月初開始,並最終於1867年3月30日凌晨四時成交。美國以700萬美元外加20萬美元的手續費購買阿拉斯加,平均每英畝土塊僅值兩美分。
克里米亞戰爭所造成的更深遠後果是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神聖同盟終止。普魯士在戰爭中保持中立,戰後與俄羅斯交好。戰爭中,奧地利軍隊進入摩爾達維亞與瓦拉幾亞,從而迫使俄軍從上述兩地撤軍,戰後俄奧關係惡化。為壓制奧地利,英國與法國在戰後開始與俄羅斯修好,奧地利日趨孤立。
-
5 # 榮華之武器堂
這場戰爭對於俄國的影響非常大。
這場戰爭的實質是俄國同英法爭取土耳其的戰爭。如果俄國獲勝,它不僅會奪得覬覦已久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同時會大大加強它國際憲兵的地位。在國內則可以進一步鞏固沙皇專制,延長封建農奴制壽命。不過這個如意算盤打空了。
在這場戰爭中,俄國始終都是孤軍奮戰,沒有任何盟國,陸軍100萬人,海軍9萬人(艦船380餘艘)。而另一方的英國、法國和土耳其等,總兵力100餘萬,艦船近500艘。
1853年6月26日,俄國渡過普魯特河,開聲稱保衛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兩個公國,揭開了戰爭的序幕。最初,主要是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的較量,戰場涉及巴爾幹、高加索和黑海。在最初的作戰中,俄國取得了錫諾普海戰的勝利。這場海戰是俄國海軍取得的最後一個勝利,使俄國獲得了戰爭初期的黑海制海權,然而卻並不能決定整個戰爭的結局。
1854年3月,英法對俄宣戰。從此以後,戰爭不僅在黑海、巴爾幹和高加索進行,而且擴大到波羅的海、白海和遠東。俄國在外交上陷於完全孤立,軍事上則面臨優勢敵軍從各個方向的進攻。
1854年秋,英法改變了其參戰初期兵力分散的戰略態勢,將注意力轉向克里木,準備攻佔克里木半島,奪取黑海制海權,進攻矛頭首先指向黑海艦隊主基地塞瓦斯托波爾。
1854年9月-1855年9月,經過319天作戰,英法終於奪取塞瓦斯托波爾,不過佔領這個不是當時俄國中心位置的地區,而且耗費如此多的兵力和時間,從戰略上來說不值得。
在別的戰場,俄軍在高加索戰場攻佔卡斯。而在波羅的海、白海和遠東,由於沒有制海權,英法艦隊四處出擊,而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堅持雷炮戰,不與對方艦隊海戰。
1856年3月,交戰各方簽訂了巴黎和約。和約規定俄國無權在黑海保持艦隊,同時必須撤出比薩拉比亞部分地區和多瑙河河口,將卡斯城交換土耳其,放棄對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和塞爾維亞的“保護”。不得在波羅的海阿蘭群島設防。這場戰爭使得俄國長期以來在巴爾幹和黑海的擴張擴張成果幾乎前功盡棄,甚至在波羅的海的霸權也受到限制。這是俄國對外政策遭到空前沉重的挫折。
回覆列表
作為最富侵略性的帝國,沙俄在軍事擴張方面一向鮮有敗績,不過1854-1856年間的克里米亞戰爭卻讓它遭受重創,不僅傷亡極其慘重、割讓大片領土,還迫使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殺,堪稱俄國史上最恥辱的一場敗仗。而這場戰爭的起因,無疑源自沙俄跟土耳其之間的矛盾。
沙俄與土耳其之間的矛盾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位時(1462-1505年)。當時,奧斯曼帝國滅掉東正教世界的領導者-拜占庭帝國,而伊凡三世則迎娶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亞為妻,並宣佈全國改宗東正教。由此,俄國開始以東正教世界的領導者自居,並將消滅奧斯曼帝國、恢復拜占庭帝國昔日的輝煌,作為始終不渝的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終極目標,從1676年開始,沙俄先後發動8次針對土耳其的戰爭,打著“驅逐異教徒”的旗號,奪取奧斯曼帝國的大片領土,並在其境內不斷地鼓動東正教徒發動起義,以實現最終瓦解敵國的目的。這一次,沙皇尼古拉一世所採取的措施,跟以往沒有任何新意。
1853年2月,尼古拉一世派遣緬希科夫親王出使君士坦丁堡,要求蘇丹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給與俄國對聖城教堂的保護權,承認沙皇對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臣民有特別保護權,土耳其軍隊撤出黑山。這三項要求一旦得到滿足,將造成奧斯曼帝國放棄巴爾幹半島、耶路撒冷的局面,其影響將是災難性的。正因如此,蘇丹一口回絕了沙皇的要求。
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的拒絕正中尼古拉一世的下懷,很快,沙俄便以此為藉口,宣佈斷絕與奧斯曼帝國的外交關係,並在1853年7月攻佔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兩個附屬於土耳其的公國。緊接著,沙俄海軍又在錫諾普海戰中重創奧斯曼帝國的艦隊,並試圖奪取土耳其海峽,攻佔其都城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
錫諾普海戰的結果令英、法感到震驚,他們非常擔心,一旦沙俄奪取土耳其海峽、進入地中海,勢必會威脅到兩國在當地的利益。為防止這種糟糕局面的發生,英、法宣佈支援奧斯曼帝國,並在1854年1月派艦隊進入黑海作戰,著名的“克里米亞戰爭”由此爆發。除此之外,在高加索、波羅的海、堪察加半島、白海等地,英法聯軍也於沙俄軍隊交戰,但規模遠不及克里米亞戰爭。
1854年4月,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隨即向沙俄重要的海軍基地塞瓦斯托波爾發動進攻。然而,英法聯軍在塞瓦斯托波爾遭遇頑強的抵抗,戰事很快便呈膠著狀態,並導致交戰雙方死亡慘重。起初,俄軍尚能堅守陣地,但由於它的裝備落後、醫療條件奇差,加之外援斷絕,遂導致局面愈發不利。到1855年2月,俄軍的敗局已定,要塞的陷落只是早晚的事兒。
就在俄軍敗局已定之際,盟友奧匈帝國突然變臉,要求沙俄撤出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否則將加入聯軍作戰。奧匈帝國的背叛,再加上敗局已定的局面,讓尼古拉一世羞憤不已,為避免看到國家戰敗投降的一幕,他決定提前結束生命。2月18日,尼古拉一世服毒自盡,並在臨死前拍電報給莫斯科、基輔、華沙等地,稱“皇帝正在死去,並向所有的人道永別。”
尼古拉一世自殺後,太子亞歷山大即位,史稱亞歷山大二世。新君即位後,並沒有立刻調整戰略,而是繼續堅守塞瓦斯托波爾。然而,俄軍的頑強抵抗並沒有換得命運的眷顧,當年9月8日,塞瓦斯托波爾淪陷,英法聯軍基本上控制整個克里米亞半島。經此一戰,俄軍傷亡53.6萬、耗資約8億盧布,可謂慘痛至極。
輸掉克里米亞戰爭後,沙俄無疑面臨著山窮水盡的境地,除非接受屈辱的求和條件,否則將有亡國之憂。經過長達數月的痛苦考慮後,亞歷山大二世被迫做出對英、法、土三國求和的決定。1856年3月30日,沙俄與英國、法國、土耳其等國在巴黎簽訂合約,克里米亞戰爭就此結束。
根據條約,沙俄放棄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把多瑙河口、南比薩拉比亞、卡爾斯等地割讓給土耳其,並放棄對聖地教堂、奧斯曼帝國境內東正教教徒的保護權。與此同時,沙俄還承諾黑海中立化、不保有6艘以上800噸的輪船和4艘以上200噸的船隻,也不會在黑海沿岸設立海軍兵工廠和海軍要塞。透過這項條約,沙俄不僅割讓大片領土,而且還被限制在黑海的各項軍事活動,代價可謂慘痛。
不僅如此,拜克里米亞戰爭失敗“所賜”,沙俄的國際地位迅速下滑,沙皇的威信掃地,國內矛盾日趨尖銳,誠如列寧所言,“克里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而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亞歷山大二世開始進行農奴制改革,並在蟄伏數十年後才重新開始對外擴張。由此來看,克里米亞戰爭絕對是俄國史上最恥辱的敗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