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百科

    童生: 透過鄉級考試 考取童生後才有資格到縣裡去考秀才.

    秀才: 透過縣級考試 考取秀才後才有資格赴省城考舉人,秀才已經可以見官不跪了

    舉人: 透過省級考試 考取舉人後才有資格赴京考取功名做官出仕,舉人犯法治罪是要報省級官員批准的.

    進士: 透過國家級考試 考取進士後有資格參加殿試(皇帝主考.所以稱為天子門生) 前三名分別為狀元, 榜眼. 探花。

    秀才大概相當於985大學的本科生(可能更難)。

    舉人大概相當於清華北大的本科生(乾隆年間的江蘇省每三年錄取約110舉人)。

    進士,由於極其稀少(清代每三年的全國平均錄取約為240人),大概可以媲美院士。現在你知道為什麼范進中舉會發瘋了,孔乙己一輩子也考不上秀才了嗎?說秀才是初中生,舉人是高中生都是傻X,他們回到古代只能一輩子種地。

  • 2 # 蕭十一瀾

    完全沒有可比性……

    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相對公平競爭,緩和社會矛盾,選拔寒門人士,當然,也因為偏科,八股,侷限並專注於四書五經儒家經學理學,造成桎梏思想,束縛人才等等等惡果。和現代的考試相比,其有很大的一個缺陷:沒有標準答案……

    形象一點說就是,現代考試首先都有標準答案(個別如作文也有很詳細的給分標準),中外通行,國際通用。其次,現代考試科目繁多,數理化語外史地體育甚至音樂美術生理衛生……而在古代,幾乎就是一篇或者數篇策論文章搞定,唐代科目稍多些,但不是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嗎?主流就是主流,明經根本不值錢。再簡單一點說就是科舉以作文(策論,駢文,御製詩)定名次,以書法做參考,還要看考官和主考官的喜惡,臉色,甚至自己的長相和名字也會成為名落孫山和招災惹禍的原因,最最要命的就是:因為沒有標準答案,考生不能夠估分,官府定不了錄取線,於是上上下下都只能求神拜佛,花錢送禮,哈哈……

    那麼,這種科舉考試取得的童生,秀才,舉人,進士……誰敢說誰比誰厲害一點呢?比什麼呢?古人說得好:武無第二,文無第一。這種文章的好壞是見仁見智的,和現在的大學生,尤其是名校的大學生,肯定比小學生中學生利害得多的多,懂得多的多,知識面廣得多,完全不一樣……

    總結一下,古代的童生也好,進士也罷,更多的是功名,或者說意味著工作和官品,或者免除賦稅,免除徭役,免除兵役的一紙憑證,而根本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學歷和能力。而現在的文憑和學歷,自然也有很多缺陷,也不能完全代表能力和水平,但基本上還是較為科學,客觀,綜合,全面地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的。

    一個是功名,工作,一個是學歷,能力,這倆能放在一起比較嗎?

  • 3 # 穀米

    童生:府州縣學院組織入學考試,合格者為童生。相當於大學專科。

    秀才:童生參加縣州府學,並透過縣試、府試、院試的畢業考生,合格者為秀才。相當於大學本科(學士,科員級)。

    舉人:秀才參加在省會的鄉試(省考),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相當於碩士研究生(碩士,副主任科員、副科級)。

    貢士:舉人參加在京城的會試(國考),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相當於博士研究生(博士,副調研員、副處級)。

    進士:貢士參加殿試(皇帝面試),確定最終名次,取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二甲三甲數名。一二三甲稱進士。基本上相當於博士後(博士後是崗位不是學位,等同於副巡視員、副廳級)……

  • 4 # 品牌社交傳播

    看到回答裡有人說:

    童生相當於小學畢業生,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生,舉人相當於大學本科畢業生,貢士相當於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進士相當於特別優秀的博士及博士後。

    其實這種說法很荒謬。

    首先,性質不一樣:

    科舉的目的不是給人的文化水平定級,而是國家作為選拔官員的依據和普通人進入仕途的途徑。

    現代人的高中、中專、大學、研究生,是為了獲得更高一級的知識和文憑,所以科舉和現代教育的目的完全不一樣。

    ps,即使你的文化水平在全省幾十萬參加高考的人裡排前三,能夠有機會進入北大這樣的頂尖學府,大學畢業之後,也可能碌碌無為。但是如果你在古代考上進士,甚至是狀元,可能成為宰相,參考唐代王維,再不濟也能隨便混個地方父母官噹噹,只要不犯錯,衣食無憂是肯定的。

    其次,科舉考的東西對於現代人來說有點小兒科。

    要知道,科舉考試的內容一般是儒家經典,也就是四書五經。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明清考試形式叫“八股文”,換成現代的說法就是按照某種規定好的格式來寫作文,當然你要熟讀上面這些儒家經典才可能考上進士,所以古人喜歡死記硬背。。。

    回到上面的問題來:

    可能古代的進士文化水平被當代城市裡的高三學生秒殺,因為高中生要學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生物等學科,知識面更廣。古代人平均文化水平可能是青銅,現代華人的文化水平估計在鑽石起步,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美華人比我們文化水平更厲害,他們估計有大師、王者水平。

    最後,古代文盲率極高,你在矮子裡拔高個,其實也高不到哪裡去。現代中國有九年義務教育保障,而且現代年輕人普遍教育程度高、本科佔據中國全部人口達4%之多,超過5000萬人數。;古代人90%以上的人是文盲,只有少數人家才能上得起學;現在在中國,30歲以下的文盲基本見不著了,即使初中文化水平,有了網際網路,他們也大多見多識廣。

    所以,綜合上面,進士的文化水平頂多相當於現在學習成績優秀的高三學生吧,當然稀缺程度可能超過北大、清華的博士研究生。

  • 5 # 傳播農產品真貨

    這種比較沒有意義,科舉的選拔標準是,治國平天下的本領,我們現在的文憑考試目的是獲取知識點建立基本的知識結構,如果非得要對應的話,那童生試跟高考差不多,秀才雖然以考知識點為主,但是已經開始要加入對治理國家的方法觀點看法了,所以從秀才開始,越往後跟現在的文憑越無法對應。進士是選拔基層官員(7品以上)並培養成中層官員的考試, 所以,考試是以思想策略為主,跟面試一個人是否具備做基層官員並是否有培養價值差不多。成天看到什麼秀才舉人進士跟什麼高中生大學生之類的對應的觀點,這是對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完全一無所知的表現,跟我們現在大多數人以為的古代讀書人只要會背幾句聖賢語錄就可以有關,對八股文完全一無所知有關。再說一遍結論,從秀才開始,往上的各種功名,與現今的文憑沒有任何可對應性。

    再科普一下,所謂的八股文,就是議論文,不值得我們不以為然,該正名了。不要覺得古人的考試就是考儒家經典,會背會寫就行了,那只是能考上童生秀才的要求,這是讀書人的基本功,舉人進士考的是錢糧外交吏治司法防災等等學問,還得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提出可行的方案才行。

  • 6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是一個非常流氓和不要臉的問題。

    古人治學之艱難是咱們現代人不能想象的,宋濂幼時一本書都難得,酈道元用了一生,走遍大半個中國才完成水經注,王陽明近不惑之年才悟得大道,而咱們現在想看啥想了解啥,翻翻書敲敲鍵盤就來事。咱們現在一本書一個學期學完,但是那本書的內容確是先人幾百年,乃至上千年才總結出的道理。牛頓都說他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咱們這幫吃現成的又哪裡來的自信去狂妄呢?

    從古代科舉到現代教育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一個高中生隨便穿越到古時任何一個朝代那都是神仙。

    硬要比,也不能拿所學習的內容和掌握的知識去比,得綜合不同時代的一切因素。

    從學習的意義上來說,咱們小初中都是在積累基礎知識,上了大學你才開始突破。而古代士子的基礎是在什麼時候打的,是在童生以前。

    從內容上來說,咱們學得多,是因為咱們現在的知識總量更多,古代學得少,是因為古代就那麼多東西,再想學,那你就只能自己去研究了。

    從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來說,古代士子考上秀才,那在清朝就能穿長衫了,就高人一等了。要考上舉人,同鄉,乃至同縣的地主豪紳、富商員外都會上門道賀,送禮送情。要是進士及第那就不得了了,光耀門楣,名振四方不說,沒幾年就都成朝廷命官了。

    咱們現在考個高中有人問你嗎?考個省重點估計也就是親戚朋友吃頓飯。上個九八五二一一村裡縣裡給你送點盤纏,就算你博士出來,你能當官嗎?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說不能這麼比。不是不能這麼比,壓根就不能比也沒法比!

    再說兩句,不要小看古代士子們讀的聖賢書。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守仁君沒怎麼讀過聖賢書,但是知道里面微言大義,充滿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哲理,一句知行合一就夠守仁君琢磨半輩子,用半輩子了。

  • 7 # 北斗家園

    沒可比性,現在的學生只能說技術高一點,語文和歷史上秀才不能相提並論。再者晚清最後一批秀才三千多人,這還是三年一次,平均一年一千來人,還是四億以上的總人口,大家說怎麼比較?

  • 8 # 64917912525

    我認為童生相當於現在的大專中文系畢業,秀才相當於本科中文系畢業,舉人相當於985或211高校中文系畢業,貢士相當於碩士文學系畢業,進士相當於博士文學系畢業。

  • 9 # 程保成936

    進士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取前三名,頭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土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個家庭主婦,你會經常買鮮花擺在家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