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民謠原來是個很小眾的東西,原來他的受眾並不是很廣,最初只在大學生範圍內流傳比較廣,但是現在卻又很多人喜歡民謠
8
回覆列表
  • 1 # 用車認識

    中國聽眾一向不尊重編曲作曲,最尊重歌手,最關心歌詞,民謠嘛,大部分作曲不要太簡單,但是歌詞,嗯,中國聽眾還是比較喜歡聽故事,類比電影,中國觀眾絕對不會對荒野獵人,愛樂之城,地心引力等非劇情見長的優秀電影在話題度低時(也就是微博上沒人安利時)有多少關注,而一些製作十分粗糙的南韓電影,卻僅僅因為劇情合口味即會取得很多關注。說白了,我們才剛剛小康沒多少年,絕大部分人真的並沒有什麼能力去欣賞一些需要從小起就薰陶的東西,只能聽聽故事看看故事罷了,等到我們經濟進一步發展,大眾的審美情趣自然百花齊放,聽音樂不是為了治療失戀,看電影不是為了去談戀愛,一個人去看電影是一種正常的觀影行為而不是什麼孤單寂寞,生育率,結婚率都會降低(參考大多數發達國家以及中國部分發達地區),知乎上提問你拍的最好的一張照片,不會有人扯張曝光不足對焦不準的照片然後講一堆自己與另一半的感情故事,選秀節目也不會成為比慘大會,到那時候中國觀眾也就不會侷限於聽個故事了感悟下自己的情感歷程了。

    綜上,我認為目前部分民謠火起來的原因還是在於故事講得好,或者說是有很多人喜歡那些歌詞。

    以上答案只為提出觀點,僅針對目前國內網際網路上廣義上的民謠作品,我個人完全明白存在有極為優秀的中國民謠作品以及南韓電影作品,以及以上答案僅針對部分中國聽眾或觀眾,請各位見諒

  • 2 # 潮流音樂西區叄貳柒

    首先是門檻低,因為它只要六個和絃再配合變調夾就可以出門浪了,而且和絃的行進有那麼幾個常見的套路,這樣做伴奏的時候就會很簡單。五月天不是有首歌叫…《你說那C和絃就是》,說的就是學長彈吉他撩妹的故事,一個男生彈著吉他唱著歌,畫面確實還可以,如果你不會灌籃,就試試彈吉他。另外是民謠接地氣呀,任何流行歌曲都可以現學現用,流行歌帶著歌詞能表達含義,它的律動感更容易把周圍人催眠,這種流行趨勢已經延續了百來年,要不然為啥子現在現在聽莫扎特的人遠沒有周杰倫多呢。

  • 3 # 麻切糕

    少女情懷總是溼,民謠情懷總是深。

    假期跟朋友出去玩,在KTV裡點了首七月上,易燃易爆炸,可能mv風格太誇張,他們很好奇我為什麼喜歡聽這種沒有調調聽起來又很喪的民謠!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他們眼中民謠是這樣的。

    我聽到的第一首民謠是在文學課,老師將民謠詩歌歌詞放在PPT上,那首歌是《關於鄭州的記憶》

    關於鄭州我想的全是你

    關於鄭州我愛的全是你

    關於鄭州只是偶爾想起

    這樣的歌詞,像是故事的段落,層巒迭起。

    從此我開始進入民謠世界,從聽一個又一個故事到聽一種又一種的感覺,或許喪或許暖,但都讓我的心有了暫時的停留與治癒。

    首先民謠有故事,有關於人物宋冬野的莉莉安,董小姐,有關於城市趙雷的成都,有關於愛情李志和你在一起,有關於生活萬曉利的答案。故事的種類很多,而你就是故事裡的董小姐。

    其次民謠有情感,很多民謠聽起來有一種莫名的喪氣,可很奇怪,聽起來好舒服。民謠歌手像一個歷盡滄桑的詩人,緩緩的訴說著他的故事。一首歌出去,所有的情感都是你的。

    最後民謠有厚度,有人說民謠歌手像無病呻吟的患者整天除了姑娘就是遠方。可我聽到的並不是這樣。我聽到的民謠有各種各樣的訴說,不同深度的厚度。

    這世上很多音樂讓人振奮,讓人激動,讓人瘋狂,但也有一種音樂它讓你安靜,讓你釋懷,讓你流淚,我可以在李志的《你好,明天》一開頭被醫生殺死,也可以在結束時,勇敢的對明天這個類似張三李四的名字說:你好!

    而這就是民謠!

  • 4 # 獨處者

    民謠之所以在當下如此受人追捧,還得回到民謠自身身上尋找原因。從音樂的專業性角度來看,絕大多數民謠的旋律並不屬於耐聽的範圍,對於許多普通人而言,第一次聽民謠決然不會獲得高質量的聽覺享受;同時,民謠的歌詞往往並不採取傳統的押韻規則,有些歌詞的內容甚至有些粗鄙,還包含了大量葷段子。可見,在歌曲的傳播上,若論音樂性,民謠並沒有突出的優勢,甚至有劣勢。拋開一些較為低劣、粗製濫造的民謠不談,許多民謠在編曲上非常簡單,甚至有網友調侃,“民謠就是那些三個和絃就能搞彈唱的歌曲”。同時, 民謠的演出形式也不存在較高的門檻,一把破吉他足矣,這反過來也促進了民謠傳播的效果和人們追求民謠、學習創作民謠的熱情。

    然而,民謠超越當下的流行音樂,靠得並不是旋律和歌詞,而是情感表達方式的轉變。傳統流行音樂的情感表達模式是“一對多”,即一位歌手面對的是千萬聽眾。因此,如若想成功傳達歌曲的情感,從而讓聽眾形成共鳴,流行音樂必須實現“歸類”——從眾多的情境、場景中抽象提煉出普遍的情感,這種感情或是愛情、友誼,或是成長、迷惘。但分工模式下的流行音樂,往往很難實現“一對多”的傳播效果,所以雖然流行歌曲中最不缺少情與愛,但卻非常空洞乏味,更似陳詞濫調。

    但民謠實現了流行音樂中難以實現的一點:從“一對多”到“一對一”。與強調情感的“歸類”不同,民謠恰恰著重於“區分”:對不同的姑娘有著不同的情愫,對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體悟。民謠從不宣稱自己具有某種普遍性,它生來是具有特殊性的。幾乎所有的民謠歌手都強調自己創作時的情境以實現情感表達的不可複製性。

    然而,如何才能實現情感表達的不可複製性呢?民謠歌手的選擇是用不可複製的、故事性的歌詞來表達內心的情感。“每一個民謠都是一段故事”,這是民謠喜愛者認同民謠的重要理解。

    同樣是講愛情,流行歌曲往往只能模糊、抽象地去感傷、渴望一段愛情。但當下人們希望的則是對愛情的感同身受,愛情總是孕育在不同的場景中:或是微醺的酒吧、或是雨中的校園、或是離別的車站。同樣是講理想,流行歌曲往往只能告訴你堅持夢想,不在世俗中苟活,而現在的人則迫切地知道,身處於何種環境,需要多大的意志力才能夠活出自己,讓自己遠離世俗的侵擾。

    這些答案很難在流行音樂中找到, 但卻能在民謠中被髮掘。民謠中的歌詞往往就是由一個歌手親身經歷的故事組成。這個故事往往具有很強的地方性特徵,許多歌曲甚至讓聽眾聽完之後有了去這個城市旅行的衝動,例如趙雷的《成都》、《南方姑娘》、《再也不會去麗江》、李志的《關於鄭州的記憶》、《山陰路的夏天》,宋冬野的《安河橋》,低苦艾的《蘭州蘭州》,六個國王的《一個西藏》。

    甚至許多民謠裡的故事往往就是歌手的親身經歷,例如花粥的《二十歲的某一天》講述的就是一對男女的愛情故事;邵夷貝的《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則直接表現了所謂“剩女”的結婚困境。

  • 5 # 韓松落

    很多藝術家,都對“家”有深深眷念。

    我曾問一位音樂人,怎樣才能寫出好歌?他的回答就是,你得有個家鄉,然後在歌裡把你的家鄉放進去。

    曾經滋養過我們的那些景色、那些悠長緩慢的早年生活,對藝術家至關重要,那簡直如同植物根鬚上的根瘤菌、冬眠動物身上的脂肪一樣,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提供養分以供消耗。我喜歡的那些音樂人,都是有家鄉,並且把家鄉放進了自己的音樂裡的。這家鄉或許在地理上,或許在心理上,但正是家鄉,讓他們與眾不同,神采奕奕。

    例如歌手洪啟。他出生在和田,是維族人,被漢族人收養,20歲以前,一直生活在新疆,受新疆音樂的滋養長大,後來他寫的歌,都和新疆有點關係。即便詞曲沒有直接反映新疆,也會在精神氣質上帶著新疆的味道。

    還有何力。他是維吾爾族人,生長在新疆,大部分時間,也在新疆生活。他寫作的,是一種融匯了西部多種民族音樂風格的作品,節奏非常的奇特,既焦灼、細碎、火燒火燎,卻又沉靜、質樸,結構宏大。我總是能輕易地從一大堆音樂裡,輕易地認出他的歌來,也能瞬間被他的歌,帶到那個荒原上去,那裡岩石焦黑,植物枯瘦,飛鳥匆匆掠過。

    每次和他在新疆或者新疆以外的地方相遇,他總是說,下次到我們家裡來,讓我媽媽給你做好吃的,我特別盼望能去他家裡,吃到他媽媽做的食物,也許,那裡面有他音樂的秘密呢,也說不定。

    ▲歌手洪啟、何力和畫家張敬,曾經在2009年組成過“一品三人”這樣一個以詩、歌、畫為主題的組合。

    還有張淺潛。她是西北人,少年時候的生活足跡,遍佈西北各地,在1990年代,她去了廣州,又去了北京,憑藉音樂作品,拿遍了當時華語樂壇的所有重要獎項。90年代初,她寫下了她非常重要的一系列作品,《倒淌河》就在其中。這首歌,寫的就是她生活過的地方,青海西寧附近的草原,她曾在那裡,度過了她的童年和少年,她也是在那裡,接受了音樂啟蒙,並且擁有了人生中第一把小提琴。

    不論境遇如何變化,她的歌,卻始終沒變,始終簡單而純真,每次聽她的歌,都像是回到天高地闊的西北,“在倒淌河水岸,晚風吹著樹影,安慰著青春,寂寞的臉”,就是這麼簡單的歌詞,每次都能瞬間擊中我。在我的第一個IPOD於2011年爆炸之前,播放計數顯示,我聽過1800遍《倒淌河》。

    ▲倒淌河,發源於日月山麓的察汗草原,全長只有40多公里,是中國唯一一條自東向西流淌的河。張淺潛把這條河寫進歌裡,讓這條河成了很多年輕人去青海時,必須要去的地方。

    還有吳虹飛。她的專輯《胭脂》沉靜、流暢,有種潮溼的味道,像水草,像南方的黃昏,像海子詩歌裡的那種南方,村莊遠煙嫋嫋,溼地上飛著水鳥,江面上泊著破輪船,倚門的人等著歸人。她的《宇宙第二定律》,以女性的方式,去構築宇宙史詩。

    她的歌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幾年後,她開始做侗族大歌的傳播工作,我就有了答案。她是侗族人,在侗族音樂的氛圍里長大,她歌裡的那種溼潤、幽暗,甚至神經質,都能在侗族的音樂裡,找到一些根源。

    ▲ 從2009年開始,吳虹飛致力於侗族大歌隊收集和傳播工作,組建了侗族原生態歌隊,舉辦了上百場演出,製作了唱片《薩歲之歌》。2016-2017年,她陸續在聯合國和美國的若干大學,做了“侗族大歌和中國搖滾樂現狀”等相關講座。

    家鄉、民族是根,是文化的起點,也是他們最終回去的地方。這也是民謠受到喜愛的原因之一,它們在尋根、找家這點上,功不可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剛上一年級,要送去託管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