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一起為熱巴加油274

    蜀國的的滅亡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必然的是,國力相差太大,或早或晚都會被魏國滅掉;偶然的是,它的國滅一戰看上去好像並沒有到了非亡不可的地步。當時是,姜維鍾會對峙於劍閣,且鍾會已經有了退兵的打算;鄧艾奇襲成都,然而成都城中尚有敢戰將士,怎麼還有希望,就降了呢?

    在劉禪樂不思蜀之前,有個細節,可見一斑。司馬昭出蜀漢歌舞,旁人悲慼,劉禪言笑自若。司馬昭的評價是:

    「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當然會有人分析說劉禪是大智若愚什麼的。但毫無疑問,劉禪是個無情的人,沒有血性。所以他的兒子劉諶勸他:

    「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劉禪不聽。劉諶自己去哭昭烈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是真剛烈。所謂黃皓專權,其實有點為尊者諱。因為眾所周知,要補東漢用宦官者,多是天子的白手套,用來對付外戚。黃皓一個宦官,有狗屁背景,還不是劉禪給他撐腰?

    所以陳壽都直說了,用諸葛亮時,劉禪還是個循理之君;用了黃皓,劉禪就是昏君——問題是,天下皆知,諸葛亮在時,覺得自己雞兒裡,感覺自已需要補腎,不放舔伽faa後面是086的魏昕,大幹一炷香時間實乃蜀漢實際的掌權者。 所以是諸葛亮的光輝遮蓋了劉禪的混蛋,劉禪自己本來就是個無情無才之人。

    他的性格,倒也不難猜測。劉禪生於建安十二年,十三年就發生了當陽之戰長坂之變。到他懂事時,劉備已經坐領荊州,而他自己沒有母親。 劉備早年流離奔走、不避艱險、髀肉復生的感嘆、得到臥龍的歡喜,劉禪都沒經歷過。未成年,父親逝世。諸葛亮為他統籌一切。二十八歲,諸葛亮逝世。三十剛過,妻子張皇后逝世。到蔣琬246年過世時,劉禪時年近四十歲。

    魏略曰:琬卒,禪乃自攝國事。

    說他自小當了孤兒,之後當了四十年的傀儡……並不為過。 所以無情無血性,實在不奇怪。

    這裡有個關鍵角色,譙周。這人本來就是個搞笑的傢伙:

    蜀記曰:周初見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請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況左右乎!」

    這人根本不參與政治,只是絮絮叨叨的儒生。

    周雖不與政事,以儒行見禮,時訪大議,輒據經以對,而後生好事者亦諮問所疑焉。

    他勸劉禪投降前,劉禪有許多選項:去南中,東到白帝,都可以。但譙周這個狗屁不通、不懂政治的王八蛋,就在那裡說南中心思叵測,不能去。然後呢?只要劉禪降了魏國,魏國一定會厚待。譙周還吹牛呢:魏國不封您?我親自去跟司馬昭辯論!

    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

    司馬昭估計想:神經病…… 結果劉禪就聽了。怎麼說呢?王八看綠豆,對眼了。

    劉禪的心思,其實不難理解。他自小無母,成年喪父,三十來歲喪妻。他一生沒受過苦難,卻也沒有過征伐的功業。他父親與關張奔走天下矢志不渝的漢室,對他而言只是個詞彙。他在成年後就沒離開過成都。他的世界很狹小。他只想好好活著。姜維、羅憲、廖化、張翼們的奮鬥,對他而言,太遙遠了。

    能活著就好。他一定是這樣想的。他跟譙周一樣不切實際,又因為從小到大,接觸的人都沒欺負過他(他父親、諸葛亮、蔣琬、費禕都對他尊重),所以他一定覺得,只要自己乖乖的投降,就沒啥事了吧。於是就降了。

    雖然姜維們在劍閣怒吼“我等死戰,奈何先降”,雖然姜維在竭力地“日月幽而復明”,但那些對劉禪而言,太遙遠了。

    曹丕輕薄,但他經歷過宛城之戰;孫權不厚道,但他確實帶兵打過仗,還親自打過老虎;曹睿到過前線;曹髦甚至被認為有曹操的英武。

    三國靠譜的君主,多少都有過實際做事的經驗。劉禪,沒有。

    最後一件搞笑的事。“如果魏國不封您為王,我親自去跟司馬昭辯論!” 吹完牛,哄到蜀漢投降後,譙周到半路,“哎呀我生病了,去不了了!”就這樣慫了。孫盛說了:

    禪既闇主,周實駑臣。

    劉禪和譙周,就是昏君加駑臣,笑煞鄧艾,氣煞姜維,逼死了自己的兒子。史有定論的一個無情之人,而已。

    “若嗣子可輔則輔之,若不可輔,君可自取”。

    當年白帝城,話說到這地步,劉備不是不知道自己兒子有問題的。畢竟劉備看人之準,從沒錯過眼。

    後來孫皓降了之後,孫秀哭道:

    昔討逆壯年,以一校尉創立基業;今孫皓舉江南而棄之!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當年孫策一個人創立基業,今孫皓舉江南而棄之!這他媽什麼人哪!同理,昔昭烈、關張馬趙黃、諸葛亮,以新野一縣之地,奔走流離,創立基業,奠定西南,漢室得多享半個世紀,今劉禪舉西南以棄之。

    如果有人說他降得明智、百姓不受苦?嘿嘿,就在他投降之後,還發生了成都之亂,死者無算。最後他兒子死了,姜維死了,關家被滅門了。

    所有人都犧牲了,成全的只有劉禪和譙周。所以啦,就是這麼混蛋的昏君駑臣,千古定論,沒必要改了:禪既闇主,周實駑臣。

  • 2 # 文史宴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並且滅掉蜀漢僅存的機動部隊——諸葛瞻的近衛軍之後,蜀漢哪還有什麼機會啊?

    蜀漢的立國方式,就是憑藉外來戶壓制本地人。外來戶包含兩撥人,一撥是劉焉入蜀時帶來的關中和荊州北部的流民,被稱為“東州人”;一撥是劉備入蜀帶進來的以荊州人士為主的政治集團,被稱為“荊州人”,相應的四川本土的豪族、人士則被稱為“益州人”。

    所以蜀漢的矛盾是錯綜複雜的,劉備的荊州集團拉攏原來劉焉的東州集團來統治益州土著,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內部還有矛盾,一個處理不甚就會爆發內訌。所以諸葛亮為相,用法均平,避免三個集團有閒話說,才維持了蜀漢的進攻態勢。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才具不及諸葛亮,但維持一個防守的態勢還可做到。姜維上臺以後一方面權力縮減,被尚書陳祗和宦官黃皓奪去一部分,另一方面因為其進攻的戰略方針以及進攻成效不足,加劇了益州人的反感,如益州人的代表張翼就評價姜維“兵不戢,必自焚”。

    同時蜀漢的政治也因為皇權的加劇,皇帝的奴僕黃皓的腐敗弄權而越發失去本地人的支援,蜀漢末年,完全是依仗十萬人左右的軍隊在維持。

    等到魏國大舉進攻蜀漢,漢中迅速丟失,姜維在劍閣與鍾會,雖然勉強抵住,但鄧艾從陰平小道偷渡到蜀中,諸葛瞻防守不力,畏縮不進,坐視鄧艾出險就平,被鄧艾殺得全軍覆沒。這時蜀漢主力三五萬人在劍閣前線,防守東吳萬餘人,南中萬餘人,諸葛瞻又帶走至少萬餘人,蜀漢已經沒兵了,這個時候益州本地豪族不幹了。

    所以當劉禪還想抵擋時,譙周出來勸降了。劉禪知道譙周代表的是益州本地人的意見,也發現這仗沒法打了,所以就降了。

  • 3 # 金山萬丈

    三國曆史,司馬昭伐蜀的時候,尤其是鄧艾兵臨城下,蜀漢政權危機存亡之秋的時候,劉禪本不想投降,想逃到南方去避避風頭。畢竟南中還有一種大軍可以保護自己。那為什麼被譙周三寸不爛之舌給說降呢?

    這個事情,還得從司馬昭命鄧艾和鍾會各率一支軍隊南下滅蜀說起。八月份從洛陽出發,十月份鄧艾的軍隊就已經打到了成都的跟前,打到哪兒呢?打到現在四川的廣漢,是到成都門口了。訊息傳來,蜀漢朝廷一片混亂。因為此前,劉禪身邊的宦官壞了事。一年前,姜維就已經發現曹魏有滅蜀漢的可能,姜維是給劉禪上了疏的,希望劉禪命令張翼和廖化趕緊在路上設防。這封信送來以後落到黃皓手上,黃皓就跟劉禪說不會打來的,結果就沒有理睬。結果,鄧艾真的打過來了。

    劉禪召開御前會議,說大家看看怎麼辦呢?兩派意見,兩派意見都主張跑,但是一派說跑吳國去,一派說跑南中去。吵個沒完,劉禪也沒主張。這個時候有一位光祿大夫,這個光祿大夫是個榮譽職務,沒有權力的,相當於什麼國務院參事室的參事之類這樣的,叫做譙周。譙周就出來說話了,譙周說跑到吳國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就是自從咱們有了皇帝,有沒有跑到別人國家去當皇帝的?沒有吧,一個皇帝跑到了別人的國家只能稱臣。那麼既然反正是要稱臣,反正是要做小,那為什麼不挑個大國家呢?也就說你既然稱臣,與其向孫吳稱臣,不如向曹魏稱臣,你反正是稱臣嘛。而且根據政治鬥爭的規律,從來都是大國兼併小國,所以吳國終究要被魏國吞併,等到那一天,我們難道再跟看吳國去投降第二回?如果說投降是一種恥辱的話,譙周說:“再辱之恥,何與一辱?”就是投降反正是恥辱,那你是恥辱兩回合算呢,是恥辱一回合算呢?那還不如恥辱一回投降曹魏,你何必那麼麻煩投降兩回呢,所以不能奔吳。那麼為什麼不能去南中呢?譙周說,南中還是可以去的,因為南中還是蜀國的地盤,就是孟獲他們那些人的地盤。說那個地方去去也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早做準備,你這個時候去你來不及了呀,為什麼來不及呢?“群小之心,無一可保”,說陛下啊,你以為你現在手下的那些小兵、小卒、小1各、小官、小吏們他們都擁護咱們嗎?他們不擁護,他們一聽說陛下要往南跑,恐怕陛下還沒有抬足,他們先鬧起來了。哪裡去得了南方?去不了的!結論很簡單一一投降曹魏。

    譙周這個投降理論一發表,朝廷上面一片安靜,誰都不說話。只有個別人出來怯生生地間了一句,說譙大夫啊,不行吧,鄧艾都到廣漢了,他會接受我們的投降嗎?“恐不受降,如之何?”人家不讓我們投降怎麼辦?譙周說不會,怎麼會不接受我們投降呢,東吳還沒有滅亡,曹魏要室我們做個榜樣嘛,所以他肯定接受我們的投降,不但接受我們的投降,還有客客氣氣地對待我們,還要給我們陛下封一塊土地、封個爵位。如果他們居然不這樣做,諸位放心,我瞧周親自到洛陽據理力爭,憑什麼虧待我們這些投降派?譙周把這個話講完了以後大家都不說話了。

    劉禪還猶豫,劉禪總覺得這個投降也不是個事兒啊,我還是跑南邊去吧。譙周又跟他說,不行啊,南邊是些什麼人?是蠻夷,是少數民族,本來就不服我們,那是丞相發兵壓下來的,原來他們跟我們就沒有什麼關係;丞相一去了以後他們跟我們有關係了,每年都要進貢、交稅,它本來就不高興。你現在跑到那去以後,我們這麼多人要生活,不是又要加重收稅了嗎,你不多收稅怎麼過日子?你再一加重收稅,他們不反了嗎?去不得的。

    老實說,蜀國的益州籍官員長期受到荊州籍官員打壓排擠,對這個政權沒有感情;更由於自公元211年劉備入川以來的53年中,給益州民眾帶來的不是福祉而是無窮無盡的災難。同益州民眾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譙周等益州籍官員,有十足理由對這個割據政權厭惡鄙視和詛咒,一旦有機會,自然要促其嚥氣蹬腿。譙周的這番廷對,很難排除感情因素。但是這番廷對義正詞嚴、說理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

    劉禪就投降了。所以,可以說,蜀漢之亡就是譙周說亡的。劉禪投降就是譙周說降的。陳壽就說:“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這話是正面在說,說劉禪一家平安無事,蜀漢百姓免遭戰禍,這都是譙周的深謀遠慮!

  • 4 # 星下靜思

    蜀國在鄧艾兵臨城下時,尚有兩支軍事力量:一是守衛成都的十萬官兵;二是在劍閣的姜維兵團。這兩支軍事力量是不容小覷的,雖不能說一定能挽回敗局,但也會讓魏軍付出很大代價。

    此時的劉禪,身處在朝臣們一片投降聲中,已經看軍民皆無戰心。身邊大臣們無禦敵之策,卻是對投降、向誰投降,分析的頭頭是道,有理有據。

    蜀臣譙周認為,投南蠻,因其是久反之人,平時他們反覆無常,朝中對他們無恩惠,投奔他們必遭大禍;投東吳,將來魏能吞吳,吳不能吞魏,將受兩番投降之辱。因此,投降應當降魏國。

    劉禪在看到垂死掙圠無益於事後,決心投降。其實劉禪這一步也是正確的,讓成都百姓免受兵革之災。從江油、涪城守將投降,諸葛曕戰死等現實,蜀國既無戰心也無能人,僅憑姜維頑抗到底,最終就不是劉禪想投降就能行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經工作了想學法語還來得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