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山堂風水館

    舊時說書先生、賬房先生與大掌櫃、郎中大夫、私塾先生等,都是民間識文斷字之人。特別是郎中大夫與教書先生,大都是些考不上功名(或不能去考功名)的秀才出身。

    在唐代,就出現了一種曲藝藝術和評書的表演方式相似,即“說話”。事實上如《三國演義》、《水滸傳》最初都是說話的話本。《三國演義》話本為《全相平話三國志》,《水滸傳》則為《醉翁談錄》。晚唐詩人李商隱有《驕兒》一詩寫到:“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說明當時喜歡說話這門曲藝的百姓是非常多的。但很多證據表明“說話”雖類似於“評書”,兩者似乎沒有任何確實的傳承關係。雖無法歸為一支,但可見,此種"說故事"形式在民間歷史悠長,百姓津津樂道。

    在宋代,說書就開始流行,且各地的說書人以地方方言,講述本地區喜聞樂見的傳奇故事。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說三分”著名,“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說三分即講三國故事。

    至於報紙,民國期間茶館肯定有說報紙上面的事情,畢竟那時候能買得起報紙的人少,民國時期文盲也多,大部門獲取新訊息的渠道就在茶館,聽說書的講時局。

  • 2 # 西山齋老楊

    說書先生其實最早是作為民間傳播知識、資訊、文化的一種載體出現的,為什麼要稱為先生,因為可以傳播知識,有的是透過故事,有的是透過傳說,有的是透過國家大事小情,因此說報紙時事是非常普遍的,不過後來因為國家政策和環境的原因,才逐漸轉變成了單純的說評書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要靠才華,這句話是否形成錯誤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