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笑閣
-
2 # 甲小佳
文官系統是一種為管理國家而組建的複雜群體集合,這種系統有自己的淵源、運轉模式和弊病,即便是現在,各國依然在用文官系統管理國家,只是跟之前有所改革而已,但本質上沒什麼不同。
明朝文官問題有其自身原因,我瞎胡給你掰扯掰扯。
中國的文官系統最早出現於秦朝,典型特點是唯才是舉,選有才幹的人治理國家。
在漢朝門閥勢力出現後權力逐漸被世家大族控制,之後,隨著科舉制的興起和門閥的衰落,文官系統重出江湖,經過隋、唐、宋的發展,到明朝時,已經非常完善。
明朝的文官系統穩定到什麼地步?舉個例子吧,從嘉靖到萬曆,近一百年的時間裡,明朝上層亂七八糟,但下層依然有序運轉。不但政令通暢,還能保證帝國稅收、文官的考評和升遷和武將的佈防,基本沒出過大的亂子。
甚至還進行過幾次大的戰爭,其過程和結果基本也都不錯,這都是文官系統的功勞。
科舉制和文官系統,是毫無疑問的政治學偉大創新,全球現在都在用這一套東西。
既然是系統,當然有一整套規矩,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麼,即便是個小公司,不也有規矩。
而父母去世要丁憂,這個就是當時的規矩,所謂“在家孝父母,在外忠君王”。這個規矩跟“忠孝”治國的核心是相匹配的,古人認為國是大的家,一個人如果不孝,那就肯定不忠,這個多少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當然,也會出現重要人物在關鍵節點丁憂的問題,不過當時還有“奪情”的規則可以解決,並不是一定要回,比如張居正最後就沒丁憂。
明朝文官系統的問題所有系統都有生命週期,這是客觀法則,究其原因,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系統的缺點會越來越明顯,最終把全域性拖垮。
明朝文官系統的問題一方面在薪水太低,根本養不了家,逼人貪汙。
另一方面在中後期皇帝不願上朝,文官只有少數人能與皇帝直接溝通(有時候還需要透過太監),造成思路不統一,內耗嚴重。
至於題主所講的道德方面的問題,我認為誘因在薪水低。
道德這種東西只要有一次不守,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即所謂的“破窗效應”,明朝薪水那麼低,貪汙是普遍現象,官員只要貪一次,就會貪第二次、第三次。
貪汙在明朝是重罪,數額60兩以上就死刑,基本是個官都能超過這個數,換句話說,明朝的官抓住排隊殺,基本沒冤案。
反正都是死,你猜官員們會不會再往道德的深淵裡多走幾步,乾點別的事情?
我覺得肯定會,一項死刑也是死,十項死刑也是死,反正都要死,幹嘛不浪起來?至於道德,都要死了還管什麼道德,面子上過得去就完事了。
因此明朝整體道德滑坡,偽君子非常多,想流芳後世的其實沒幾個,主要集中在除了噴人啥也幹不了的言官群體。
言官麼,我問都有誰,你估計一個也記不起來,這群人不搞事就根本沒有存在感,權力邊緣人物,不能當主流看。
崇禎自身的問題崇禎其實不算是個稱職的皇帝。
皇帝的核心任務是在保持政局穩定的前提下,儘可能多的控制資源。
這樣就出現一個重大的問題,他需要自己直接面對文官集團,但崇禎並沒有這個能耐,他剛愎自用、朝令夕改,玩不過這群文臣,最後把自己玩死了,臨死前罵文臣不給力,把鍋甩出去了。
但清朝入關後收編了明朝的很多文臣,如果是文臣造成亡國,那清朝應該一入關就亡國,但人家可過得好好的。
明朝亡國的原因非常複雜,文官集團只是一部分原因,而且只算一小部分。氣候問題、糧食問題、資金問題、藩王問題、土地兼併等等,哪個不比文官問題大,他都看不到,更解決不了,亡國一點不虧。
崇禎上臺時候的局面,如果換朱元璋、朱棣這種強硬派,救回來問題不大。即便是嘉靖、萬曆這種制衡派,也能多續幾年。就算是啥都不管的僖宗上去,放任宦官到處搜刮,也能勉強解決資金問題,不至於亡的這麼快。
崇禎唯一的優點是敢自掛歪脖子樹,除此之外基本一無是處。
哦不,還有不好色勉強也算個優點。
以上扯了一大通,其實核心就是想說文官系統有問題不假,但鍋都甩給文官不合適。
至於偽君子的假道學問題,自古以來都不少見,現在依然滿地都是,只不過明朝因為各種原因分外明顯而已。
至於私心的問題,是人都有私心,好皇帝能控制他人的私心為已所用,崇禎這號水平不夠的,只能無奈開罵,但說到底還是他自己的問題。
-
3 # 桂本坤
我認為古時代,文人安了邦,武將定了國。他們都是功臣。犯一些小錯誤是不能置於死地的。他們若是出於利國利民的建議,可以採納,應給予獎賞。但出於禍國殃民之心,應予誅殺。
-
4 # 快變質的老臘肉
文人人人可殺是不對的,全殺了肯定有冤枉的,隔一個殺一個肯定有漏網的。
一個王朝的滅亡,不是一個人的錯,也就是說不是君王一個人的錯,而是整個利益既得者群體日積月累形成的無法逆轉的錯。而這錯需要整個民族買單,人口急劇縮水到可怕的程度,財富損害到可怕的程度。
階級矛盾其實就是生存矛盾。
在明朝只要考中秀才,賦稅徭役就全免掉了,因而秀才的九族為了躲避賦稅徭役,就會把自家的田產掛在秀才的名下;皇族和勳貴同樣不需要承擔徭役賦稅,如此一來,承擔徭役賦稅的自耕農越來越少,而那些把自己田產記掛在特權階層的人家,在經過幾代後,可能就會被特權階層的不良子孫透過各種方式剝削的只能光屁股了。
如此一來,自耕農的負擔越來越重,最後不堪重負,於是破產,於是在生死線上掙扎,於是就有了造反成為流寇,所過之處寸草不生。社會就垮了,王朝就垮了。
-
5 # 張宇鋒
“起於武”的說法是錯的。歷朝歷代爭天下之初,除了武人,文人也不少。
“亡於文”的說法也不對。歷朝歷代結束之時,哪有不戰亂的。
文武各都有很有能力建樹者。
一開始的時候,人人奮勇,有目標,都能認真。所以往往心往一處使。做的很不錯。
後世的文武也未必都不行。可心不往一處使,甚至個人顧個人,只為個人利益謀算,魚肉百姓,相互傾軋。結果自然好不了。
任何時候都要有規矩,任何情況下都要有目標,品質永遠至關重要,有公心公德。這樣才能相對平穩。
-
6 # 日常刷下線
是的你沒說錯,中國文官既不孝忠國家,人民,也不效忠君主,他們只孝忠一個東西,理學邪教!原因就是他們的權力其實是考試給的!當韓琦喊出東華門以狀元喊出者乃好兒時,華夏文明已然完全被考試所綁架!作為考試正確答案和判斷體系的理學邪教,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文官的真正主子。
你要問了既然考試考上了我還靠著這裡理學邪教什麼?問題就是理學邪教透過政策漏洞完整的建立起一整套宗教管理體系。
首先利用言官的風聞言事,實現宗教中的道德審判庭。利用文官死後諡號實現封聖。完美的控制國家的方方面面。
-
7 # 葉飄刀
不對啊
崇禎那就是推卸責任,要真是,他怎麼不殺。
亡於文,真要這麼說,也算對,畢竟重文輕武算是滅亡的一大原因。
但你要先弄清楚一點,選擇重文輕武還是重武輕文,首先是皇帝或者皇朝的大策略。
唐漢為什麼不重文輕武。
所以,皇朝為了防備武官,重用文官,然後亡國了,將責任推卸到文官身上,對嗎?
至於張居正的例子,是想說明什麼呢?別忘了,張居正也是文官。
-
8 # 文戈視點
一個王朝的覆滅,是多種因素促成的,主要是兩個方面:
A、制度的缺陷。世襲制、嫡長制、一夫多妻制,容易產生宮廷內鬥,消耗和削弱了王權資源和力量;
B、王權的旁落。君主庸弱,大臣弄權,派系爭鬥,利益瓜分,致使中央失去對人事、財政和軍事的控制權。
今天讀明朝張居正小說,其中張居正父親去世,張居正要回家丁憂(守孝二十七個月,俗話三年),萬曆用“奪情”挽留。但官員寧可被廷杖也要各個上疏要守綱常,必須回家守孝…想到明崇禎(君王死社稷),最後眼見大明將亡,憤恨寫下“文官人人可殺”的話。真是解氣!
個人覺得中國古代立孔聖,建科舉是為社稷江山,但文人都有私心,就是傳芳後世。最簡單方式就是尊古守道,很多自詡為聖人門生,現實行事能把老聖人氣活過來…
回覆列表
你這個觀點實在是太可怕了。
一個國家如果把文官全部殺掉,這還是國家嗎?這還是政府嗎?這個國家還能夠運轉嗎?
一個王朝起於武這個沒有錯,但是在王朝初期,就沒有文官嗎?沒有軍師?沒有後勤?沒有監軍?
看問題不能這麼片面,張居正回家丁憂,文官不同意,那是因為他的改革觸碰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所謂守綱常不過是藉口罷了。
而崇禎皇帝呢?就是因為他官人人可殺的思想,他殺了多少武將?這種剛愎自用的皇帝雖然令人同情,但是大明亡於他,也不冤枉。
文官治理體系是隋文帝發明,對世界影響最深的治理體制。現代西方的文官制度,包括中國的公務員考試製度,基本上都脫胎於科舉制度。
西方的啟蒙運動,實際上針對的是分封制的貴族領主,就政府體制改革而言,其實就是建立一套文官制度。因為透過考試選拔的官僚,比透過世襲產生的領主,理論上更能治理好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