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汐於子
-
2 # 李鬼讀史
難,所謂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魏蜀兩國,相差太大,不僅是物力人力上的差距,而且是人心向背的差距,政治穩定的差距。
天下十四州,魏國佔十州,人口四百多萬,蜀華人口九十萬,最大限度能拉出來的兵二十來萬,如果北方政局混亂,造反勢力不斷,出現諸葛亮所謂的待北方有變,那時以宣傳,戰力,智慧等可以彌補人力物力上的不足,大軍出,掃蕩中原,以李世民的戰績來看是可以做到的,三國定局後幾十年,北方政局確實多少出現過問題,但很快就被壓下去了,總體來說是比蜀國還要穩定的,即這麼,蜀國又憑什麼叫板!
三國定局之前諸侯混戰,那時雖然各自為政,但都還是在大漢旗幟下蹦躂,三國定局後,天下真的成三國了,亂後思安,大半人口都死了,剩下的也大都希望得到平靜的生活,內心也已承認自己的國家,漸漸忘記大漢。
如果李世民穿越成劉禪,想要北上滅魏統一天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認為,對北方,他會審時度勢,知不可戰而不戰,與東吳結盟,保持三國形式不變,甚至與魏國進行國與國之間友好往來的國禮,不像蜀國那幾個老古董,一心只想恢復大漢,不死不休。
李世民版阿斗會對內穩定政局,對外會與威吳都避免衝突,然後向西面,南面擴張,甚至爬上青藏高原,甚至再翻過去,滅了天竺二百國。
如果沒有進行大的擴張,那麼他在世一日,魏兵絕對進不來成都平原,他一死,終究還是魏滅蜀。除非能再撐過西晉幾十年,到衣冠南渡,北方盡是胡人之時,提天兵,正漢統。
-
3 # 小喵愛嗶嗶
時勢造英雄,劉禪所處的年代,三分天下,劉禪屬於平天下以立國的立場,而李世民卻是翻隋後已立國,繼位後只需安邦治國。就相當於不同行業下的富二代,跨行業經營比在擅長的行業稱霸要難的多
-
4 # 禁街虎1
扯淡,李世民比劉禪晚了一二百年,他出生的時候劉禪早都爛沒了,怎麼附身?附在骷髏上?好嘛,滿大街跑劉禪的骨頭架子,啥對手都得嚇死。
-
5 # 困難要飯戶
什麼人也番不了盤,其因如下:
第一,人口不足,導至可戰之兵有限。劉禪接管劉備遺產時,荊州已掉,版圖只有漢中,益州和南中一小部份,據考究蜀華人口大約有90萬左右,能戰之兵頂多20萬,這侷限了蜀國對外用兵之力,只能割據一方,進入戰述防禦,最終難逃被滅。
第二,缺乏陪養文武幹部,蜀國在立國之初,人材輩出,什麼五虎將之類都有,但當諸葛亮西去後,國家人才凋零,只剩天殘地缺的姜維,費緯,蔣宛,缺乏一個領軍式人物。
-
6 # 紹年英雄
如果解開這個題目首先要明白李世民跟劉禪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又有什麼區別?
李世民:雄才大略,十六歲開始領兵作戰,能文能武,可以說大唐天下都是他打下來的都不為過當皇帝后他又開創了《貞觀之治》,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他有容人之量跟識人之明,之前瓦崗寨跟他作對,後面他還是能不計前嫌大膽引用程咬金,徐茂公這些人,還有尉遲敬德之前也是他的敵人,也是因為佩服李世民而甘心留下來的為他效力,李世民有領袖風範,有氣度,讓人佩服。
劉禪:人主要是懦弱,但是不笨,要不然也能在司馬昭監視下活到終老,甚至說出《樂不思蜀》這樣的話,只能說明他這個人沒有野心,甘心平凡,自然就不會去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也不會收留人才,留住人才都很難,很多人都把蜀漢後期沒有人才怪諸葛亮,但是我覺得劉禪有很大的責任,畢竟諸葛亮治理國家,又平衡朝中勢力,又帶兵打仗,想想劉禪幹了什麼事情,有沒有盡到一個君王的職責,都是添亂而已吧!
決定一個國家的興亡是看君主的,即使諸葛亮有再牛逼也沒辦法能決定國家的未來,主要看皇帝,要不然歷史上那麼多牛逼的謀士跟丞相,天下早就由他們定了,齊桓公有管仲,劉邦有蕭何張良,朱元璋有劉伯溫,他們才能成大事,試問諸葛亮跟劉禪這種組合怎麼能打下江山,跟劉備還可以,只是劉備死的早了。
所以如果李世民穿越到蜀漢,絕對能跟諸葛亮起到合作作用,諸葛亮忠心耿耿,李世民寬容大度,相信會合理運用好諸葛亮,讓他專心治理國家,畢竟帶兵打仗不是諸葛亮的長項,那樣諸葛亮就不會累死,而李世民也會招攬人才,到時蜀漢就蒸蒸日上,打敗魏朝跟東吳也不無可能阿!而且李世民帶兵打仗也是一流,能文能武,所以李世民穿越到劉禪身上絕對比會比劉禪統治蜀漢好很多,
-
7 # 當歷史如塵埃
這個問題就跟關公戰秦瓊一樣大道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基礎,是沒辦法做如此簡單的推斷。即使你是穿越,也難。我想從兩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第一、 三國時代蜀漢所處的位置跟實力。簡單來講,魏強蜀弱,吳中庸。無論是經濟、軍事、人才,蜀漢都跟魏、吳無法比擬;要不然劉備也不可能在夷陵之戰中打敗;
第二、 李世民是能人,成就千古霸業。但我們仔細來看。首先隋末烽煙四起,三十六反王,七十二路煙塵,李家所處的關隴畢竟較少;其次就是這些反王在其他的混戰,彼此消耗,所以讓李家坐收了天下,到後期他的實力最強。
-
8 # 職場簡單說
這個假設本身就不成立,即使成立歷史環境,背景和當時的各個事件串聯在一起,我覺得歷史是無法改變的,歷史本身就有著自己的規律,規律有時候是無法人為可以變得,這也就是所謂的道。時事造就英雄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回覆列表
蜀漢從國家實力來看,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環,甚至可以說,蜀漢和魏吳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國家。對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一開始就坦承:“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從三國後期來看,在天下十四州中,魏國一家就有十州,吳國有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州(荊揚兩州與魏國共有),而蜀漢只有益州一州。在那個時代,人口可能是比領土更為重要的國家實力指標。根據當時的官方資料,蜀汗滅亡時的人口只有28萬戶、94萬人,而吳亡時則有52.3萬戶、230萬人,魏的人口則有66萬戶、443萬人。很明顯,吳華人口只有魏的一半,而蜀漢則更只有吳國的一半不到。
國力人口上的不足的,還有人才的凋零,常年征戰民不聊生,這些都是北伐留下的弊端。縱使李世民附身在劉禪身上,也是很困難的,畢竟他就一個人,治理國家要很多的文臣謀士。再者蜀漢地理位置也使得它出川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