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糊塗著清醒

    拖延?可以理解為變相的慢節奏嗎?每天拖到全家最後一個洗澡,上床睡覺還拖延著不願意睡覺,手機刷刷刷……早上鬧鐘響了N遍,拖延著不願意起床,上班拖延到最後幾分鐘出門,還暗自慶幸時間卡得剛剛好……望著辦公室堆積如山的檔案,資料,想馬上完成工作似乎不太可能,失去工作的熱情,慢慢做吧……呵呵,誰讓我是人不是神,也不是機器,情緒會影響我的行動力,不似上了發條的鬧鐘,可以均勻的一步一步按步就班走完一生……

  • 2 # 戰拖成長學院

    解決拖延問題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想徹底告別拖延,你可能需要深入瞭解你自己,重新審視你與工作之間的關係,發掘拖延的原因,明確你做事的動機,制定合理的目標和計劃,並在此基礎上尋找適合你的方法和工具。

    如果你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可以讀一讀加拿大心理學家、拖延領域權威之一蒂莫西-皮切爾的《戰勝拖延症》。關於拖延的好書有不少,不過這本是最容易讓你著手行動的,而且很薄。

    不過,只給你一套系統的理論和方法,你未必就能戰拖成功,因為戰拖的最大敵人是“拖著不去戰拖”,我們簡稱為“拖戰”。

    如何避免“拖戰”呢?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即刻行動。一旦開始了,有些事情就沒那麼難了。

    尤其是,當你正處於這個怪圈的某一環節,被 Deadline 折磨得火燒眉毛時,你急需一款能讓你迅速止住拖延的神藥,一款速效救心丸。

    沉浸工作法可能就是這樣的速效救心丸。這個方法由高地清風發明,它曾經讓一位編劇三天搞定拖了半年的兩萬字劇本,讓一位大學生一天半寫完畢業論文,有人稱這個方法“讓效率猛增十倍”……步驟:找一件你現在就能開始,卻拖延已久的任務。你的任務是:_______用手機定4個鬧鐘,每15分鐘一個。即:分別設定在15分鐘、30分鐘 、45分鐘和60分鐘後。首次體驗設定4個,平時你可以自定義鬧鐘個數。啟動任務時,以及每次鬧鐘響起時,默唸咒語1:“眼前的15分鐘,我選擇沉浸還是休息?”如果選擇沉浸,就讓自己專心做這項任務,15分鐘內排除所有外界干擾。如果選擇休息,就以“非參與”的方式完成15分鐘休息,比如喝水、散步、聽音樂、打電話、閒聊等。不陷入電腦或手機,即是“非參與”。如果太專心而沒聽到或者忘了鬧鐘,視為自動選擇一次新沉浸。規則:每15分鐘一次,每次只考慮眼前的15分鐘。在每個15分鐘的過程裡,只需要履行剛剛的選擇。做決定時,務必只考慮眼前的15分鐘。想象有一條青銅巨龍踩斷了時光河流,世界上只存在眼前的15分鐘。不存在過去,也不存在15分鐘以外的未來。15分鐘後的你,已經不再是現在的你。你有權利不對另一個你指手畫腳。如果啟動困難,就默唸咒語2:“再可怕的任務,我也有能力安全地沉浸1次。”沉浸的意思是:專心享受一件事,直到完成,或者鬧鐘響起。盡全力避免外界的打擾,比如手機靜音、倒扣,告訴同事或家人你要專心一段時間等。如果遇到外界干擾,儘量告訴對方:“15分鐘以內我來找你/給你打電話”;如果在沉浸中產生了其他靈感,或想起某件要事,就速記在紙上或記事本程式裡,然後繼續沉浸原來的任務。如果在沉浸中難以堅持,就默唸咒語3:“用不了15分鐘,我就有休息的機會了。”不要在意你的沉浸次數。真正值得你在意的,是你在沉浸中的感受,而次數則絲毫不重要。如果你進入了物我兩忘的狀態,無論長短,請記住它,經常回味它。

    就這麼簡單,現在開始吧!試試用它來完成一件你拖延已久的事情。

  • 3 # 心理諮詢師簡慧

    拖延就是面臨重要的、有時間限制的事情能拖就拖,習慣性地用一些無關緊要但又相對愉悅的事來代替馬上行動,直到不能再拖才去行動的不良習慣。造成拖延的原因有很多:害怕失敗、逃避壓力、追求完美等。其實,每個人都會拖延,只是輕重程度不同,具有拖延行為的人往往內心不停地發誓下次一定不會再這樣了,但下次遇到重要事情仍然會一如既往地拖延。有拖延行為的人不妨試試透過改變消極思考方式(拖延思維)、緩解焦慮、壓力等情緒、採取積極主動行為來終結自己的拖延行為。

    1.察覺拖延行為背後的情緒,斬斷拖延思維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拖延時,覺察你當下的情緒感受,你慣用什麼方式去應對這種感受?一般而言,拖延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恐懼、焦慮、憤怒等情緒。這些負性情緒體驗促使你常常用迴避代替行動,逃避壓力和衝突。看清拖延行為是怎樣運作的,果斷斬斷拖延思維。可以嘗試採用ABCDE法斬斷拖延思維:1.看到誘發拖延行為的事件A;2.覺察拖延信念B; 3.“明日再做”的這種信念掌控下的結果C就是被無可奈何地拖延了;4.對拖延思維進行辯駁D,用“立刻行動”的理念來代替原來 “明天再做”的想法;5.E代表效果,將“立即行動”與“明日再做”的結果進行對照做出選擇,反覆練習這五步,慢慢就會斬斷拖延思維。

    2.提升意志力和行動力,擺脫拖延行為

    戰勝拖延的路上,不是僅僅依靠想象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你的意志力和行動力!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建立正向聯絡來克服拖延,將拖延的事情與愉快的事建立聯結,培養應對艱難任務的積極情感,以此為基礎,不斷練習提升自己面對事件的忍耐力和對挫折的鈍感力,增強行動內驅力。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先設定清晰、具體化的目標 然後馬上行動,不過度準備(即不要等到你認為一切都準備的完美了再行動),與目標任務相關的行動開始後一段時間內只專注於這一件事,做到後及時獎勵自己,充分體驗對自己行動的掌控感和成功的喜悅感,逐漸形成行為的良性迴圈,擺脫拖延行為。

    3.重視家庭對改變拖延的作用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父母可以從以下方面幫助孩子:首先,以身作則,遇事不拖延,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第二,幫助孩子摘掉“我是拖延者”的標籤,做到在生活中不指責孩子拖延,避免孩子以拖拉為藉口降低“立馬”採取行為的動力;第三,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增強面對任務事件的行動力;第四,積極強化孩子戰勝拖延的行為,反饋要及時、具體,語言中肯。有了父母的幫助和支援,孩子更容易擺脫拖延行為。

  • 4 # 心理老師左叔

    第一,拖延,從本質說是人懶惰的表現,人類這種動物雖然進化成有靈性、有思維的高階動物,但是我們還和幾十萬年前一樣,好吃懶做、喜歡安逸、貪圖享受,不喜歡吃苦、不喜歡麻煩;可是,人類在幾百萬年的進化中又發展出理性腦,這個腦的最大特點是意志力,它會要求人類個體去做自己不想做、不喜歡做的事;簡單的說,本能腦是一個“我不要”和“我想要”的腦,而理性腦是一個“我要做”的腦,於是“我不要”與“我要做”這兩個腦就開始了自人類進化以來的鬥爭;理性腦要去做老闆安排的工作,而本能腦說還早呢急什麼,這就是拖延的本質;

    當然,拖延還與一個人的行動動力足不足有關,與一個人已經養成的做事習慣有關,與一個人對要做的事情的看法有關,但本質上還是一種懶惰的表現,即意志力不強的反應。

    第二,如你所說,如何走出拖延怪圈?對此,我分享幾點解決拖延的方法。

    一是從心態上積極意識到自己的拖延行為,並從心裡承認自己確實在拖延,我為何要拖延?二是分析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要做的這件事;三是無論學習、工作都要有一個備辦錄,也叫計劃表,把自己每天要做的事事先寫出來,按照輕重緩急做出安排,然後去行動;四是養成好習慣,遵守時間的習慣、有事立即去做的習慣、今天事今天萬的習慣等;五是提升自己的自控力,即自知力、自律性、自覺力,不斷磨鍊自己的意志力;六是偶爾也要允許自己拖延,不要對自己要求太苛刻,不要用完美主義心理對待自己,允許自己不完美。

    拖延不可怕,每個人都有拖延心理,關鍵是能對拖延有一個理性健康的態度,一是無論生活、工作、學習都不放縱自己,二是每當自己有拖延行為時,不要消極看待拖延,例如我就是一個懶惰的人,我就是一個不自律的人,我永遠不會改掉拖延。要相信自己,要鼓勵自己,從今天開始,每天進步一點點。

  • 5 # 知我心理學

    越來越多人會說自己有拖延症,但是,你真的瞭解拖延是一種什麼心理嗎?其實很多時候,拖延是一種逃避心理,要想走出拖延怪圈,就要知道自己為什麼一直在逃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崔龍洙在中超的執教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