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WE王者
-
2 # 歷史微點
周總理就是歷史上少有的道德高尚的人,是一個連他的對手都非常佩服的人,華人推崇的道德標準在周總理身上有著完美的體現,也正因為如此,周總理在全華人民的心中擁有著至高無上的聲望。
周總理的性格品質與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因受傳統習俗影響,周總理自幼就過繼給膝下無子女的小叔父家,他的養母陳氏受過良好的教育,性格溫和,待人誠懇,仁慈禮讓,公正無私,周總理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繼承了養母的優秀品質,他道德高尚的人格是從小就養成的。
周總理的道德高尚表現的諸多方面,特別是公正無私的人格魅力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戰爭的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他沒有爭過自己的利益,而是兢兢業業、全力以赴的輔佐主席主持大局,從戰爭指揮到外事處理再到後方穩定,裡裡外外無所不能,展現了他全能的過人才幹,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蔣校長夫人曾經對蔣校長抱怨:‘為什麼我們沒有周那樣的人才?’
建國後,周總理成為全國最忙碌的人,他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為祖國和人民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以致身心俱疲,積勞成疾,逝世後把自己的骨灰撒入祖國大地,不給後人留下一絲痕跡,縱然如此,周總理卻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在風浪襲來之時,周總理義無反顧地苦撐危局,殫精竭慮穩定形勢,全力維護國家的發展,在自身受到衝擊的情況下,竭盡全力保護著自己的戰友、同事、部下,為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居樂業盡其所能,處處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場景,也許將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唱。
周總理忠貞的愛情也讓人們交口稱讚,他的婚姻是舉世公認的楷模典範,恩愛相知,相濡以沫,不離不棄,陪伴一生,直至化蝶相隨,周總理的品德高尚處處有著閃光的體現。
周總理道德高尚還體現在許多方面,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在周總理身上卻很難找出不足之處,古往今來,人們敬仰的道德高尚的英傑大有人在,但如同周總理這樣受到所有人推崇、舉世公認的德高望重的人卻寥若星辰!
回覆列表
歷史上道德高尚的人有很多,如果一一去說的話,怕說到明天都說不完,因為實在太多了!
第一位:張良(90%的人肯定聽說過他的故事)
張良拾鞋.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隱居。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遇到位白髮蒼蒼、鬍鬚長長、手持柺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橋下,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又讓他幫著穿上.張良便去做.張良的恭敬從命,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經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終於將自己用畢生心血註釋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張良。
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第二位:楊時(相信知道他的人在少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第三位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孔老了。
有一天,項橐見到孔子時說:“聽說孔先生很有學問,特來求教。”孔子笑著說:“請講。”項橐朝孔子拱拱手問:“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聽後說:“你真是問得怪,江河湖海,什麼水都有魚;不管柴草燈燭,什麼火都有煙;至於植物,沒有葉不能成樹;沒有枝也難於開花。”項橐一聽格格直笑,晃著腦袋說:“不對。井水沒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孔子嘆道:“後生可畏啊!老夫願拜你為師。”
第四位就是范仲淹老前輩
范仲淹“斷齏畫粥”的故事
北宋大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給後人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受到了人們的讚譽。可是他幼年卻很不幸,出身貧寒,無力上學,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間僧房中去讀書。
在寺廟讀書期間,他將自己關在屋內,足不出戶,手不釋卷,讀書通宵達旦。
由於家貧,生活得也十分艱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凍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二塊,晚上再吃二塊,沒有菜,就切一些醃菜下飯。生活如此艱苦,但他毫無怨言,專心於自己的讀書學習。
後來,范仲淹的一個同學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艱苦仍好學不輟,就回家告訴了父親。同學的父親聽說後,被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貧窮處境,於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魚肉等好吃的東西,叫兒子帶給了范仲淹。
那個同學將做好的魚肉送給范仲淹,說:“這是我父親叫我送給你的,趕快趁熱吃吧!”
范仲淹回答說:“不!我怎麼能夠接受你的東西呢?還是帶回去吧!”
那個同學以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辭,連忙放下東西,就回家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同學又來到范仲淹的住所,發現上次給他送的好吃的東西絲毫未動,已經變壞了。就責備范仲淹說:“看,叫你吃你不吃,東西都變壞了,你為什麼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說:“並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經過慣了艱苦的生活,如果吃了這些美味佳餚,以後再過這種艱苦的生活就不習慣了,所以我就沒有吃。感謝你父親的一片好意。”
那個同學回家,將范仲淹的話如實告訴了他父親。他父親誇獎說:“真是一個有志氣的孩子,日後必定大有作為呀!”
范仲淹正是憑著“斷齏畫粥”這股苦讀的勁頭,最後終於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
第五位就是我們從小所學的《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係,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係,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