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光印記V
-
2 # 我兔有蘑菇蛋
劉封不可能的。古代講究血統問題,就算選擇劉封,手下也不服!想當初,劉備就繼承人,問諸葛,諸葛答曰,此乃家事,可問關張,關張直接回答,大哥骨血在,焉可立旁人。
劉封再賢良,手下不服也是徒勞。而且劉封也沒有多麼有才!
相比較而言,劉禪還是一個合格的君主,只是被諸葛的光芒所掩蓋
-
3 # 兵言
肯定是劉禪啊。別被演義誤導了。
首先,劉禪是正統,劉封,正兒八經的備胎。
其次,劉禪重用了諸葛亮、姜維、蔣琬、王平、費禕、董允等諸多賢臣良將,算得上知人善任。
然後,在劉禪的全力支援下,諸葛亮總攬蜀國的軍政大權,開疆擴土,穩定國內局勢。軍事上,在諸葛亮的統領下,數次北伐,取得不俗戰果;平定漢嘉、南中叛亂,保住疆土。政治上,採用諸葛亮的建議,與東吳結盟,讓蜀國得以喘息。
除去朝堂的舉措外,劉禪在位期間,未曾大興土木,多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鼓勵農桑,不行苛政,經常大赦天下。蜀國國庫充足。
但是縱觀劉禪行事作風,或許在太平盛世可做一個勉力維持的君主,但在群雄爭霸的戰國年代,缺少亂世君主的魄力和霸氣,故遠不能被稱為那個年代合格的君王
-
4 # 觀察者文化傳播
當然是劉禪了 劉禪能駕馭諸葛亮這種權臣 讓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劉禪的帝王之術玩的很溜 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能看明白的問題
-
5 # 老實人侃歷史
劉封跟著劉備東征西討屢立戰功,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劉禪也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一個戰功赫赫,聰慧有加的中郎將,一個沒有戰功且資質平庸只知享樂玩耍的阿斗,為何劉備會賜死劉封,而選劉禪為繼承人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一,借用關羽的一句話,“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劉備年過四十無子,初到荊州,為考慮大業繼承,也為拉攏當地計程車族,收劉封為養子。兩人的關係自然好得沒話說,可後來有了阿斗劉禪。傳統封建社會中,“正統”觀念極為重要,以“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傳統承繼制度。
嫡庶尊卑分明,尤其皇位事關大統,庶子都難以越級,何況親疏有別的無血緣的養子。劉備又自詡為漢室宗親,以正統起義,養子即位恐人心不服,造成朝政動盪。
二,坐視關羽兵敗身亡,逼反孟達。關羽守荊州時,被東吳算計腹背受敵,派人到上庸請劉封和孟達救援。劉封和孟達以剛收復上庸立足未穩為由拒絕了,導致關羽敗走麥城被殺,關羽之死,劉備可以不顧國家大計舉傾國之兵伐吳,為其報仇,劉封的不救援劉備自然惱怒。
此前劉封屢屢欺辱孟達,搶走了孟達的儀仗樂隊,導致孟達率部叛投曹魏,後又攻打劉封,失了上庸的劉封隻身逃回成都。劉備為了嚴明軍紀,也必須要忍痛殺掉劉封。
三,為劉禪順利登基鋪好路。劉備認嗣就是為了傳宗接代,不想後又有了劉禪。給劉備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帶來了尷尬,尤其是伴隨著劉禪長大成人,這個問題更加尖銳。
劉封跟隨劉備一同攻進益州,武力過人,所過之地戰無不克,攻取西川時又屢戰屢勝。後攻打漢中時,曹操曾罵劉備“常使假子出戰”,可想戰功也不少,間接也會威脅到劉禪的位置。
劉封謀勇俱加,很有能力,但性格桀驁不馴,在劉備集團樹敵太多,加上他本人恩怨必究的性格。他逼走孟達也可窺見他性格跋扈的一面。他不受群臣支援,尤其連諸葛亮也力諫劉備除掉劉封。
劉備當時年事已高,劉禪又未成年。自古帝王最頭痛的莫過於立儲。既要選出自認為最適合的接班人,又要為他營造出一個平穩無害的政治環境,以防互相殘殺。忌諱劉封的“剛猛”,易世之後恐難制御,不如儘早清除掉以防後患無窮。
劉封越英勇猛武,倒反襯了劉禪的平庸,畢竟孩子還是自家的好,這是人之常情嘛。
他的死,有他自身問題,也有大的政治環境需要。鑑於種種原因,只能賜死劉封了。
-
6 # 鄧眼看世界
劉備的親身兒子劉禪一直都被稱為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實劉備還有一個養子劉封,能力就比劉禪高出不少,但是最後卻在諸葛亮的提議下被賜死。如果劉封沒死的話,劉備有可能把太子傳給劉封麼?實際上也是不太可能的,畢竟劉禪是親身兒子,皇帝位不給親兒子而給養子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如果說劉禪能夠勤奮好學一些,後期蜀國也不會讓諸葛亮一人獨撐了。
在中國歷史上,三國算一個特殊的時代,不僅能人異士英雄輩出,各路人物各顯風騷,在三國的歷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在三國裡,恐怕人們對於劉備是抱有很大的同情心的,他本來是皇室貴族的後代,但是到了他這一代,已經很貧窮了,只能編織草鞋度日。
還好遇上了張飛和關羽,還積累了一點政治資本,當時黃巾軍起義,於是他們去平亂叛亂,立功以後,做了縣令,但是被遣散了。後來投靠公孫瓚,袁紹,呂布,曹操等人,輾轉反側,始終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直到得到荊州以後,才開始了爭霸之路。
在荊州的時候,當時的劉備年紀已經過了40歲了,還是沒有子嗣,於是有一個叫做劉封的人進了劉備的視野,劉封有武藝,性格剛猛,氣力過人,智勇雙全,剛好得到劉備的喜歡,加上劉備沒有子嗣,於是收了劉封為自己的養子。
劉備被劉封可是十分喜愛,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劉備他當做接班人來培養,誰知道劉備既然生下了劉禪,但劉禪命裡有一劫,本來是必死無疑的,誰知道被趙雲救了,畢竟是自己的親骨肉誰不疼,開始讓劉備動搖了。為了不打擊劉封的自尊心,一邊穩住劉封,一邊對劉禪悉心教導。
後來劉封跟誰趙雲,張飛等人南征北戰,立下了很多戰功,但是在關羽受困的時候,關羽向劉封請救,劉封沒有答應,後來還和孟達不和,讓孟達投降曹操,於是諸葛亮建議劉備除掉劉封,劉封自殺。雖然劉封不是劉備的親兒子,但也是兒子,難道劉備這麼狠心。
這也不能怪劉備,因為自己還有一個親兒子,我的江山肯定會傳給劉禪的,而劉封作為嫡長子,你不死劉禪就不能順利繼位,只有殺掉劉封,保劉禪繼位。其次如果不除掉劉封,畢竟劉封在軍中有一定的地位,怕自己死後,劉禪壓不住劉封,發生內亂,劉禪一死,就避免了內戰的可能。
第三就是關羽是自己的兄弟,而作為侄子的劉封,既然看到自己的叔叔見死不救,這是劉備不能容忍的,這也是劉備想殺劉封的直接原因。
-
7 # 歷史神秘人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不是劉備親生兒子。劉封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而劉禪就是和扶不起的阿斗,論智力和能力遠比不上劉封,怎麼劉備就不選劉封當接班人最後還殺了劉封,讓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斗當接班人呢!
劉封從哪方面都比劉禪強,可是有一點你永遠也比不了,那就是血統啊!劉禪可是劉備的親生兒子啊,你劉封只是外人而已,是別人家的孩子,身上沒有留著劉備的血,雖說掛著劉備養子的稱號!劉備就接班人的問題問過諸葛亮,誰適合當接班人,諸葛亮就說這是家事,我不想過問,你問問結拜兄弟關張吧!劉備就問了關張,關羽和張飛就說,大哥你有自己親兒子在,當然立親生兒子啦,不能立外人啊!劉備這時就明白了,劉封再牛也是別人,劉禪再廢物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我劉備辛苦打天下還不是為後代生活的更好嘛,把江山交給一個外人,你劉備甘心嗎放心嗎,當時的宗法傳統就是家天下,有兒子都不傳位,天下人就會恥笑劉備是傻瓜,劉備還有聲譽可言嗎?你劉備不就是打著漢室後人旗號辦事嘛,讓劉封當接班人,那政治意義不就沒了嘛,還怎麼奪取天下爭取民心啊!何況關張等手下的將領肯定不服和反對啦,服從大哥的兒子和一個外人完全是兩回事!家產就應該交給親生兒子,這是所有人都遵守的禮法,劉備只有把家產交給兒子,你才放心和舒心,就算劉禪敗家,敗的也是我的家,沒有心理負擔!
你以為讓劉封當接班人他就會感激你劉備嗎,絕不可能啊,權力鬥爭從來沒有情感可言!劉封真的當了接班人,劉備的家臣和手下肯定不服劉封啦,那劉封肯定會剷除反對自己的人啦,連關張也不放過,甚至劉禪都會被殺掉,這可不是猜測,這肯定會發生的!劉備就看出了劉封殘忍的一面,關羽敗走麥城,關羽是寫信向劉封求救的,可是劉封就是見死不救,連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都不救,你覺得劉封當了接班人會放過劉禪嗎,顯然不可能啦!所以諸葛亮就對劉備說,劉封這個人不能留,留著不僅對劉禪是個威脅,也是會導致蜀國內部不穩啊,劉備就想明白了,所以賜死了劉封!這就是劉備的考慮,劉封必須死,讓他做接班人,那劉禪還有命嗎,蜀國內部肯定內訌亂了,讓劉禪當皇帝就不同了,大家都認可,不就安穩了嘛,再說劉禪也不是無能的嘛,在諸葛亮的輔助下,劉備相信還是能當守成之君的,劉備絕不可能讓劉封當接班人!
-
8 # 信陵小司徒
題主,竊以為,劉禪比劉封,更適合繼承劉備的帝位,原因主要有二人的出身與地位的對比、二人在朝廷中的支援度的對比、劉備的傾向對比與二人的性格能力對比四個方面。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點,二人出身與地位的對比:雖然劉備早年一定有子女,但是因為戰亂原因,子女要麼被擄走,要麼夭折,所以,目前史料已知的,劉禪一定是劉備的嫡長子,正妻甘夫人於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劉備到荊州的第五年,剩下了劉禪,劉備時年四十六歲。
而當時,劉備因為之前膝下無子,所以,在劉備來到荊州後不久,便是收了一個養子,劉封,劉封在阿斗出聲那年,也才十四五歲,且氣力絕倫,武藝高超。
所以,劉備才會給他取名為封,這回給劉禪取名,是為禪,合在一起就是封禪,這也足以看出,劉備對於兩個孩子的看重,以及自己的野心或者說理想。
那麼,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從法理角度來看,誰更適合繼承劉備的位置呢,恐怕,不是劉封,應該是劉禪,因為其主要的法理依據,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從三代以來,一直到劉備時期,似乎還沒有出現過,放棄嫡子立養子的先例。
雖然說後來五代十國時期郭威曾經立柴榮為自己的繼承者,但是那也是實在是因為膝下無子,才如此為之。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劉禪的繼位身份與地位,更加的合情合理。
第二,那就是二人在朝廷中支援度的對比:毫無疑問,二人在劉備集團內部的支援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眾所周知,劉備集團的成分組成很複雜。
具體為徐州(中原)股肱派,包括關羽、張飛、簡雍、孫乾、趙雲、陳到、劉琰等。
荊州派(後與股肱派合併)包括諸葛亮、馬良、馬謖、黃忠、魏延等,這兩派自然是劉備集團的基礎。
緊接著便是東州派,包括法正、董和、劉巴、李嚴等。
然後是益州本土派,包括馬忠、楊洪、李恢、張裔等,還有兼有東州與益州身份的吳懿、吳班兄弟等。
那麼,在這些人的心裡,更支援誰呢?毫無疑問,是劉禪。
首先在荊州時期,趙雲便是全權負責劉禪的安危,更是在長坂坡之時,救回了劉禪。
而等到孫夫人抱走劉禪的時候,他又與張飛共同救回了劉禪,所以說,張飛趙雲的心,一定是向著劉禪的。
而諸葛亮,那自不必說,因為劉封最後丟失上庸,被劉備賜死,主要的參與者,便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怕劉備去世後,劉禪無法管轄住劉封。
至於關羽,其支援的也還是劉禪,這從後來孟達給劉封寫信勸降時所說的話,可見一斑,這也是為劉封內心裡不去救助關羽,有著一定的關係。
所以,有這幾個人在,劉禪的朝臣支援度,想要搬到,那也是無法做到的。
第三,便是劉備內心的傾向性:可以說,對於劉封與劉禪,劉備都很是重視,因為劉封武藝好,有膽魄,且有一定的軍事天分。
在漢中爭奪戰中表現出色,多次被劉備派遣挑釁曹操,並且此後還率領孟達奪取了上庸等東三郡,所以,這樣的大才,劉備很看中的。
可是,和劉禪一對比,劉封也是相形見絀了,否則,當劉封丟失上庸,不救關羽之後,劉備也不會賜死劉封了,所以,在劉備的內心看來,其實,還是更向著劉禪的。
第四,就是兩個人的性格與能力的對比:這一點上,更能看出兩人誰更合適劉備的繼承者,先來看劉封,前文說過,劉封武藝超群,且在軍事上頗有造詣,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夏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劉備集團發動的益州爭奪戰裡,劉封更是將武勇發揮到了極致,所戰皆克!
所以,一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八月拿下上庸等東三郡為止,劉封屢立戰功,且獨自鎮守東三郡,成為了方面軍的統領者,足以看出他的能力以及劉備對他的重視。
但是,劉封此人,於治國理政上,可能稍遜一籌或者說差得很遠,一個很明顯的表現是,此人不善於處理與同僚的關係,不善於分析人物內心,不瞭解當時天下的大勢,且一旦勝利,便是喜歡享樂。
例如,他多次欺負孟達,最終直接促成了孟達的反叛,又如他開始大肆佈置屬於自己的樂隊和出行儀仗。
在上庸等地以統治者自居,他不明白東三郡對於漢中的拱衛意義,不明白東三郡對於蜀中與荊襄的重要地理關係。
他看不出援救關羽的好處,又有虛榮心、私慾在作祟,所以,這樣的短視,他是不適合掌管整個季漢集團的。
而相比之下,由於受到民間傳說以及《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往往認為劉禪就是個扶不起來的蠢材,用兵打仗不行,治國也是白費。
可是,劉禪用兵雖然不可以,但是卻是在朝政上很有智慧,說他是蠢材,的確是貶低劉禪了,但是要說他是有雄心的大才,那也是遠遠不夠格。
但是對於當時的朝局,劉禪繼位,一定比劉封更合適,因為,如果劉封繼位,諸葛亮不可能掌管季漢十一年!
這是一定不被劉封所允許的,只有劉禪,符合當時的朝局。
另外,政治手腕上,劉禪顯然更勝一步,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順利的完成了權力的過渡,並且將丞相取消,以費禕、蔣琬互相牽制,這樣的用人手段,的確是可圈可點,這是劉封所比不了的。
因此,劉禪繼位,季漢還能挺四十年,而劉封繼位,恐怕真的不好說,所以,這也是本人的一家之言,私認為,還是劉禪比劉封更合適一些。
回覆列表
我還是投劉禪一票,無論是立嫡還是立賢。
首先這其中有一個和劉封劉禪本人素質無關、但十分重要的原因:劉封是養子本姓寇氏,在“漢室宗親”身份上存在爭議,而興復漢室是季漢的核心價值立國之本,許多人選擇追隨季漢而非曹魏就是因為這一點。原本在白帝託孤前後季漢就處於一個內憂外患人心不齊、益州本土勢力多有反叛的狀態,若此時政權正當性再產生爭議,恐致分崩離析。
再看這兩位的性格和個人素質。劉封性剛勇,“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三國志·劉封傳》),個人行動力和軍事才能上是勝過劉禪的。但此人也有不小的性格缺陷: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 《三國志·劉封傳》
不支援關羽或許還能找出些客觀理由,逼反孟達就絕對是自我中心、無法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證明。而以“山郡初附”為由拒絕支援關羽,卻又在同樣條件下從容內訌,這個客觀理由也得打個問號了,恐怕自私涼薄、缺乏大局觀等帽子也是要扣一扣的。
而他在之後的表現也稱不上漂亮:
“遣徵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達共襲封。達與封書曰:……封不從達言。
申儀叛封,封破走還成都。……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 《三國志·劉封傳》
未從孟達降魏倒是可以稱道,而事後又嘆“恨不用孟子度之言”,要證明其不自私涼薄亦依據不足。但守上庸短短時間內弄得眾叛親離、又反覆追悔,缺乏大局觀這條基本可以坐實了。劉備責難劉封時首先責難的亦非他不救關羽,而是他“侵陵達”、因私人恩怨破壞組織內部穩定招致惡劣後果的行為。
劉禪則剛好是劉封的反面。劉禪性寬和,個人行動力較低,軍事方面完全沒有成績。他是否也有自私涼薄屬性這個問題爭議很大、解釋起來太費篇幅暫且不提。但他卻可以做到從善如流禮賢下士、在位41年沒發生一起君臣不和。無論是放權配合諸葛亮、“政由葛氏祭由寡人”,抑或信任蔣費、厚納董姜、安撫夏侯、禮敬張嶷,無不展露出不亞於父親劉備的容人之量。
再論大局觀方面。劉禪個人行動力低是公論,但其主見決斷是否果真不堪大任?看看這幾件事的處理:
“先主既稱尊號,徵吳不克,還住永安。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後患,舉郡反,燒臨邛城。時亮東行省疾,成都單虛,是以元益無所憚。洪即啟太子,遣其親兵,使將軍陳曶、鄭綽討元……曶、綽承洪言,果生獲元。”——《三國志·楊洪傳》
“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書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華陽國志》
“秋八月,亮卒於渭濱……大赦。以左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 —— 《三國志·後主傳》
“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 《三國志·譙周傳》
“七年閏月,魏大將軍曹爽、夏侯玄等向漢中,鎮北大將軍王平拒興勢圍,大將軍費禕督諸軍往赴救,魏軍退。……秋九月,禕還成都。” —— 《三國志·後主傳》
“七年春,大將軍費禕北御魏敵,留忠成都,平尚書事。禕還,忠乃歸南。” —— 《三國志·馬忠傳》
類似的排程細讀史料還可以挖出來不少。劉禪雖不曾親率士卒衝鋒陷陣,卻能夠在緊要關頭用人不疑放手將職權交予有能力的屬下、並對人員行動做出妥善安排,他的審時明理不止一次地在重大變故發生時維護了季漢的穩定存續,其功未見得亞於劉封的軍功。而除開晚年寵信黃皓怠政導致的一些昏招,他的整體表現亦穩健持重,極少發生決策失誤。
當然劉禪作為君主也有他的短板,如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以至於晚年消極逃避、識人之明有些問題在後期出現多個用人失誤,這些使得他最終晚節不保;以及他個人行動力較低沒留下什麼引人注目的功名事蹟,執政期間的成就也大多被後人歸功於他的臣子們。
但如果比較物件是劉封,孰優孰劣還是很明顯的。季漢長期穩定治平、國祚綿延四十餘載說起來好像都是諸葛亮和蔣費董姜等賢臣的功勞不關劉禪的事,但倘若把劉禪換成氣量狹隘目光短淺、自亂陣腳窩裡斗的劉封,再加上由此帶來的政權正當性爭議,撐不撐得到五年都是個問題。
受個人英雄主義情結和英雄史觀影響,許多人常有一種勇武過人才華出眾、能帶兵會打仗就能成為好君主的錯覺,但縱觀歷代帝王和當今各界領導不難發現,軍事才華或業務水平並非領袖人物的核心素質,也稱不上多重要的素質。凝聚人心、協調人事、維繫團隊執行秩序並正確引導團隊行動方向才是領袖人物的根本職責,而對於彼時權力交接之初、人心未平內憂外患的季漢而言,保證自身穩定存續亦是比開疆擴土重要得多的事務。在這方面,劉封和劉備之間差了1000個劉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