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聆聽久久
-
2 # 南方姑娘紫晗
首先,告訴大家,什麼叫愚孝?愚孝是指孩子會不惜犧牲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對父母或長輩做出極大的犧牲。通俗來講,愚孝是愚蠢的孝道,不明是非的孝道,即使父母無理取鬧也言聽計從,比如說婆媳關係比較緊張,離異單身的婆婆很強勢,故意在兒子面前誣陷兒媳打罵老人還偷家裡的錢給孃家人等等,而當兒子的非常孝順母親,不分青紅皂白不顧平時自己媳婦是如何的勤勞賢淑,上去就把老婆造成離婚的結果,而自己後來的生活一團糟糕...這就是愚孝。【大家可以看看埋兒奉母的故事】
什麼叫孝順?孝而不順,孝是我們應盡的義務。是我們對父母長輩不可缺少的一種態度和思想。但“順”卻未必,因為父母長輩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然一味的盲從,一味的聽取,那不叫“孝順”那叫“愚孝”。而且如果一味的順從會對他們產生一種唯我獨尊的感覺,這樣反倒不好。 不順,只是一時的,而孝,卻是一輩子。
鳳凰男和媽寶男是愚孝的最真實的體現!身邊有活生生的案例!好好的姑娘,嫁了愚孝的男人,生活過得一團糟!脾氣暴躁,心情壓抑,孩子的哭鬧,生活的壓力,老公的無端指責,公婆的冷眼旁觀,指桑罵槐,善良美麗的小媳婦兒,變成了人們口中的潑婦,其實,沒有一個女孩子天生不是溫柔的,只是要看嫁什麼樣的男人,什麼樣的婆家,才能決定女人生活幸不幸福!假裝堅強微笑的背後,很多人是體會不到的痛楚!
讓我們都做一個孝順的人,陪伴,感恩,用心對待父母!
-
3 # 有譯思
感謝提問!
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而愚孝是一種愚蠢的表現。
我個人認為,在明辨是非之後的孝順,是孝順;而不明是非,只顧孝順是愚孝。
陸游唐婉,焦仲卿劉蘭芝的故事,就是男主人公聽惡婆婆的話,休掉賢妻的愚孝,而《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講得才是真孝順。
香九齡,能溫席典故解釋:
黃香9歲的時候,某天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麼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裡,小黃香心裡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裡,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
所以,我認為,先明辨是非,再談孝順!我們要抵制譴責那些打著孝順的幌子,幹蠢事兒的愚孝子!
-
4 # 有塵415
我想說的是,孝的後面還有一個順呢,孝順和起來那才是天倫呢,愚孝也很好了,畢竟他還有個孝心呢,總比不孝之人強的太多了,百善孝為先,人若不孝,人神共憤,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阿彌陀佛,
-
5 # 黃裳65
我們在推崇“孝”道,批判“不孝”的同時,辦析清楚“孝”與“愚孝”的區別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在世,無非身心兩方面需求,為人子女,盡孝也自然是要滿足老人這兩種需求。
就物質層面而言,正確的盡孝之道應以父母的具體身體狀況為依據,以科學的養生之道為指南,從而為父母為父母提供健康的衣食住行,讓父母得以頤養天年。而“愚孝”則表現為單一的物質至上主義,富人以奢侈享受為孝,經濟條件不濟者也向此看齊,就未免過矣。老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已經退化,過量的營養供給反而適得其反。
在感情上,正確的盡孝之道當以合理合法為前提,幫助老人豐富精神生活,共享天倫之樂。但實際操作中就沒說起來這麼簡單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代溝在所難免,既然是盡孝,子女理所應當關注老人心理及情緒變化,並多方學習參照有關老年人的研究資料,有備無患,使兩代人得以順暢溝通交流。“愚孝.”則一貫表現唯父母之命是從,忽視社會乃至國家,而只顧“小孝”,也可以理解為子女對孝的執迷,進而導致的是非不分,忠奸不辨。古代王朝統治者將“孝”作為政治手段、愚民政策,宣揚泯滅人性的“愚孝”事蹟,就為我們留下了不少反面案例。
總之,“孝”是一門學問,既不能簡單化,更不能禮教化,伴隨著社會進步,“孝”的形式會更加多樣,我們既要包容理解,也要批判糾正。
-
6 # 常道文化
“孝”跟“愚孝”的區別
俗話說:「百姓孝為先」,一提到“孝”字,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因為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美德。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詞在我們傳統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大家一提到“孝順”兩字,相信大多數人第一個反應就就是聯想到自己的父母、長輩等等。普世對“孝順”兩字的解讀也基本都大相徑庭,解讀的內容基本離不開贍養父母、恭敬長輩等一系列的做法。
“孝順”的解釋為:對父母、長輩盡心奉養並順應他們意願的意識和行為表現,順應滿足他們的想法和需求。
因為一旦“孝”和“順”以一個絕對的形式存在,那麼這裡的“孝”就會變成了“愚孝”。
此話怎講呢?
首先,“孝”是一種感恩父母的道德和行為的準則要求,每個人都得遵從,我相信這點對大家來說都非常贊同。守“孝”道,做到“孝”,是我們每個做子女、做晚輩都必須要做的。
但是“順”則不然,它是對一種對長輩意願要求執行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長輩都會有犯錯的時候。而當父母和長輩提出的一些錯誤的觀點或者與你自身的三觀嚴重不符的思想時,倘若還一味的贊同並執行的話,那麼分分中會釀成大錯。
我舉一個非常顯著的例子:重男輕女。
在重男輕女的環境里長大的女孩,要麼被漠視,要麼被輕視,然後就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慢慢毀掉。
之前在網上看到有網友說過:“我二十多就嫁人了,我媽說養我這麼大都沒得到過一分錢,別人家初中沒畢業就出去打工,二十歲掙了好幾萬給父母了,我十六歲就去打寒假工暑假工了,除了學費我都給我媽了,我弟則是一分錢都沒掙過,她們根本不說。”
這些女性成了奉獻犧牲者,是沒有自我者,也是最不受待見,最不被尊重的群體。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女生一般情況下的自我價值感都很低,她們容易自卑、敏感和多疑,容易形成焦慮或抑鬱等心理疾病。
這時,面對上一輩或上幾輩這樣錯誤的教育環境,你是選擇“順”呢?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呢?
孝敬父母是應該的,但我們每個人在世上都是單獨的個體。我們要做自己該做的,不要百依百順。
有時候,我們在盡孝的時候盡到自己的心意,無愧於心就可以了。
當然,我在這裡並不是要告訴大家不要去孝順,而是想告訴大家,你在盡孝的時候,要帶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思想。
因為這萬事都會有對、錯之分,正、誤之別。面對父母、長輩提出的正確的事,我們應該赴湯蹈火、全力以赴去支援,該順的就要順。
但對於父母、長輩提出的錯誤要求,我們就不應該聽從,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
著名作家劉墉曾在《及時死去的父親》一文中寫道:“這些父親,是不是也應該"及時地死去"?那死去不是真死,而是如同已經死亡,不再給孩子任何指導,甚至不提供任何意見。把該屬於他的地盤交給他,像雄獅一樣,把長大的幼獅逼出去,逼他走向他自己的世界。他的世界裡,有他的愛人、妻子、兒女與群黨。用他的價值觀衡量,用他的方式生活,用他的方式成功,也用他的方式失敗….”
沒錯,子女在面對父母長輩時,需要做到“孝”,但不一定要“順”。
而父母、長輩在孩子們的面前,應該學會“及時的死去”。
由於受到傳統的教育影響,許多父母在孩子到30、40歲的時候都還沒“死去”,一味的“關心”自己的孩子,殊不知這缺是深深害了自己的兒子。
對於“孝順”我們應當“孝”,但不一定“順”,當順則順,不當順則必須另行處理。
如果不帶自身的思考,一味的聽從父母、長輩的言行,那麼不但達不到行孝的目的,而且還會對導致事情出現不好的結果,最後給生活帶來許多遺憾和無奈,這就叫做“愚孝”。
所以,要學會區分“孝”與“愚孝”的話,還需要我們自身有一定的修煉和思考,希望大家都能悉知這其中的利弊。
-
7 # 歲月痕320201
愚孝的男人遍地都是,所謂的愚孝就是哪怕忤逆全世界,都不能讓自己的父母受到一點委屈,但是父母們在驕傲之餘有沒有想過,你們的兒子以後還是要和他的枕邊人共同度過一生,你們把他的生活搞的一團亂是想讓他總是沒有好日子過麼?反過來講,如果你們的老公也這樣呢?
“百善孝為先”在我們中國孝道是被人較為看重的責任,不孝順的人會被很多人鄙視、不恥,隨著當下的發展,有的孝順變成了愚孝。那麼我們怎樣做到不愚孝呢?第一點,從小可能我們都會被教導一句話,那就是要聽父母的話,這話是對的,但也不絕對。因為聽從父母的話是對的,前提是聽從的話是正確的,而不是那種不利於我們的成長的話,這種錯誤的話語我們不應聽從,在父母裡我們要做到聽從而不是盲從。第二點,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當然父母也會有,當有錯事情發生了,我們要指出父母的錯誤出來,讓他們明白並改正,不能因為是自己的父母而包庇,要做到幫理不幫親的行為。第三點,愚孝的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以父母為中心,會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會因為父母而不顧一切哪怕是傷害他人的行為。永遠不要以父母的標準作為自己的標準來行事。第四點,父母養育我們長大成人,當他們老了,我們就要懂得報恩,因此,在很多事情上,哪怕父母出錯了,也會寬容去對待,一些小錯誤也會容忍他們發生。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寬容但不代表是縱容,別縱容一個人去犯錯,因為他們會把這種錯誤當作理所當然。第五點,愚孝的人,都是有一顆孝順的心,但在孝順這一事情上我們必須要有一定的限制,報恩父母是對的,也是一定去做的,但別把自己的原則也報答進去,也別因為一些愚孝的行為而造成家庭的不和睦。
回覆列表
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叫做「孝」。上一代念念想著如何培養好下一代,以對祖先和社會有所交代;作子女的念念把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讓父母更快樂,生活更圓滿。
父子關係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孝道。這個「孝」字是會意字,是一個「老」跟一個「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叫做「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象一個兒子揹著一個老子,所以上一代念念想著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甚至於是對社會教出一個好孩子,也是對社會有所交代。而孩子念念揹著父母,也就是說念念把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如何讓父母更快樂,生活更圓滿。所以古代的孝子確確實實他那個存心都能夠時時刻刻念著父母。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的人講“孝順”,一般人的心中,“孝”是針對父母的,“孝”就是“順”,順從父母就是“孝”。可是您知道嗎?真正的“孝”其實有著更深層的含義,是更廣義的做人的品德。它並不僅僅是針對父母的,對父母的“孝”只是其內涵中的一部份,更不是簡單的順從父母就是“孝”。
儒家經典中有一部書叫《孝經》,非常詳細的記載了孔子對“孝”的內涵的解釋。
孔子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意是說,孝,在小處體現在同親人的關係上,中體現在同君主的關係上,在大處體現在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上。換句話說,對父母的孝,是孝在小處的體現,孝是一個更廣義的人的品德。
因為一個人所處的地位的不同,所要承擔的責任也不同,“孝”的具體表現也不完全一樣。對於天子來說,愛自己的親人,就不敢對別人不好,尊敬自己的親人,就不會怠慢他人。將對自己親人的愛敬應用於天下人身上,百姓就會深受其惠,這是天子的“孝”。對於士大夫來說,用對自己父母的愛敬來對待君主和年長於自己的人,不失忠順,是士大夫的“孝”。而對於尋常百姓來說,遵從天地之道,勤儉節約,供養父母,就是尋常百姓的 “孝”。也就是說,真正的“孝”是指一個人能夠 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身邊的一切人,“孝”是一種超越了血緣關係的更廣意義上的博愛。“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無私博愛的胸懷是對父母親人愛的基礎,而對父母親人的愛是這種更寬廣的博愛在親人身上的具體體現。所以孔子說,先教導百姓懂得博愛,就不會有人遺棄自己的親人。
現在很多人一提起“孝”,就想起“光宗耀祖”。我想這大概來源於孔子在《孝經》中也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珍惜自己的身體生命,是孝的開始;修身遵從道義,名揚後世,使父母榮耀,是孝的終極。可是大家看到了“揚名於後世”,卻忽視了“立身行道”。要知道,“立身行道”在前,“揚名於後世”在後。在人類普遍道德水平比較高的時候,揚名後世的都是有德之士,“揚名於後世” 是“立身行道”的必然結果,卻不是做人的目地。“孝”是透過“立身行道”達到的。當人類道德開始下滑的時候,“揚名於後世”變成了目地,於是就有了不擇手段向上爬的人。其實真正的“孝”是透過修身養德實現的。
那麼,到了具體的行為上,“孝”體現在哪裡呢?是不是給父母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就是孝呢?不是的。當然作為子女,贍養父母是應該的,但是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一個修身養德的人,會給父母帶來長久的幸福和安寧。而一個驕傲妒嫉的人,哪怕他得到了一時的利益,時間久了也往往會因為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災難。所以孔子在《孝經》中認為,如果一個人做不到榮辱不驚(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哪怕他每天用豐厚的飲食供養父母,也說不上 “孝”。一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遠比表面上的行為表現重要。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觀念,那就是順從父母的要求就是孝。其實這是將“孝”片面理解的結果。做臣子的“孝”是不要陷君王於不義,做子女的 “孝”是不要陷父母於不義。所以如果君主或者父母做的不對,做臣子或者子女的一定要爭。也就是說,對父母的孝順不能以犧牲是非為代價。如果以孝順父母為名做了不對的事情,其實也是陷父母於不義,那就更談不上“孝”了。
中華文化有著很深的內涵,但是歸根結底,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孝”也是一樣。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會無私地關愛自己的親人;而一個自私的人即使在沒有矛盾的時候能夠對父母很好,到了關鍵時刻想到的很可能還是自己。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道德也在下滑,“孝”的涵義逐漸被歪曲了,變得狹隘和表面化。其實當社會上的人可以為了對親人的“愛”無所不為的時候,這個社會已經就很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