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加芬克爾31537898

    古代大夫的徒弟有:正一品的太醫,從一品的飲膳太醫,正二品的正奉上太醫,從二品的院使,正三品的副院使,從三品的左院使,正四品的右院使,從四品的內醫正,正五品的御醫,從五品的主簿,正六品的醫官,從六品的吏目,正七品的醫師,從七品醫員,正八品的醫女,從八品的醫生,正九品的實習醫女,從九品的使喚醫女!

  • 2 # 我家的大狗子

    御品:御太醫

    正一品:太醫

    從一品:飲膳太醫

    正二品:正奉上太醫

    從二品:院使

    正三品:副院使

    從三品:左院判

    正四品:右院判

    從四品:內醫正

    正五品:御醫

    從五品:主簿

    正六品:醫官

    從六品:吏目

    正七品:醫師

    從七品:醫員

    正八品:醫女

    從八品:醫生

    正九品:實習醫女

    從九品:使喚醫女

  • 3 # 這都什麼成語

    按照《名醫治學路》中的記載,古代名醫從名師13人,出身醫學世家有12人,還有10人是自學成才。

    除了宋代有醫官的科舉制度,其他朝代醫官大多都是由師徒制培養產生。而古代大夫的徒弟,這裡只提幾個通用叫法:“門徒”或是“生徒”。

    郭沫若在《盲腸炎·一個偉大的教訓》一文中說:“我自己對於經濟的知識,原不過是一個初等小學的生徒,我的見解,當然是不能作數。”

    而“門徒”,指的就是弟子或徒弟。

    徒,意為弟子、門徒。所以,學生的一些別稱也就冠以“徒”字。諸如徒人、徒弟、徒役、徒侶、徒人。曾國藩《送唐先生南歸序》:“仲尼既沒,徒人分佈四方”。《韓非子·顯學》:“藏書策,習論談,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凡創一學說者,輒廣求徒侶,傳於其人,而千里負笈者,亦不絕於道。”

  • 4 # 手子心說

    古代大夫的徒弟都叫什麼?

    “大夫”,在古代既是官階的名稱,又是官職的級名。前者是指從五品及以下的官員,其地位低於公和卿。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

    在古代的殷周時期,就有了大夫、鄉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等等名稱。到了西周以後的各諸侯國中,一般將“大夫”統稱為一般的官職。例如,秦漢以後的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官職,至唐宋還有諫議大夫之官,屬文官之官職,到明清時候廢除了。

    古代的大夫的徒弟,在各個不同的時期,稱謂也不盡相同,筆者翻閱了一些資料,大體歸納出以下幾種:

    一是弟子,在中古時期稱為弟子,這是在中古時期經常使得用的稱謂詞之一,後來延伸指,受他人教導並幫助傳播的人。《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邢昺疏:“男子後生為弟。言為人弟與子者,入事父兄則當孝與弟也”。古代的弟子有著錄弟子、入室弟子、高足弟子等的稱呼。

    二是童生,在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度中,凡是學習舉業的讀書人,無論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之前,均統稱為童生或儒童。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童生並不完全等同於未考上秀才的學子。因為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了,才有資格參加院試,考中者就可稱為秀才。

    三是生員,在古代封建科舉制時代,在太學等處學習的人統稱生員。但在不同時期叫法也不盡相同,例如在唐朝,生員一般指在太學裡讀書的監生;而在明清時代,對透過本地對最低一級考試、入府、州、縣學者,通名生員,又稱秀才。 生員的名目又有一些分類,例如,附生、增廣生、廩膳生等,附生為初入學者,增廣、廩膳生有一定名額限制,附生可以經過考試增補。

    四是門生,一般是指為獲取知識、學問非親受業者的學生,而親受業的學生一般叫前面說到的“弟子”。成才後與弟子就沒什麼區別了。作為老師的門生,不僅要孝敬先生,還要為先生做些家務、服務等事務。如果先生去世了,要像主人孩子一樣行服喪之禮。到了唐代,如果進考的人考中了進士,也就旋即成了朝廷主考官的門生。

    五是桃李,本意是指桃花和李花,後來用來比喻受到培養或栽培學生、徒弟或門生。

    這樣的比喻是出自一個春秋時期的典故:說是有個叫子質的魏國大臣,他在職時曾經培養過許多人,後來沒有官職了,他曾經培養過的人都不搭理他。他遇到了簡子後就向簡子抱怨其事,簡子聽後對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但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反倒要扎傷人。你過去培養、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選好物件,然後再培植啊。簡子用比喻的方式來回答子質的疑惑,後人就把培育優秀的學生比作“桃李”。

    六是監生:明清時期,對有資格入國子監讀書的人稱為國子監生員,簡稱“監生”。監生又分幾種情形,例如,“廕監”,是指透過上輩官位入監生員;“恩監”,是指由皇帝特許入監的讀書人;另外還捐監,也就是透過捐錢而入監讀書的人。

    除以上稱謂外,還有高足、上足、門人、門下、門下士、門下生、生徒、學徒等等,這裡不再一一贅述了。

    總之,在古代,士大夫的師徒關係非同尋常,有的關係好的親同父子,有的關係不好的,徒弟受到冷落、甚至打罵、懲罰的也比比皆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粗淺地瞭解了古代大夫對徒弟的稱謂,是不是感覺到古人做人、做事、做學問都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呢?古代對徒弟的稱謂,對現代人有什麼啟示呢?歡迎參與討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賽季聯盟哪支球隊擁有最強替補二人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