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潤澤
-
2 # 風雨無阻128155263
謝邀回答,江陰八十一日,是在一六四六年,江陰人民為反對清人的一次剃髮令,由典史領導的一次反清軍的鬥爭,在這次戰鬥中,江陰人民堅貞不屈,英勇頑強,血戰到底的英雄精神,震驚了國內外,到最後雖然失敗,但無一人投降,整整堅持了八十一天,痛擊了清軍。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稱之為江陰八十一日。
-
3 # 影視劇達人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閻應元絕命詩 謝謝邀請,江陰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制剃髮令,在江陰典史閻應元和陳明遇、馮厚敦等人領導下進行的反清鬥爭。因為前後長達81天之久,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後全城殉國,無一人投降。清軍折損三個王爺,大將十八名;參加攻城的還有後來晉封為親王的博洛(清端重親王)和尼堪(清敬謹親王)、清恭順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一共損失計程車兵有七萬五千餘人。江陰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江陰遺民僅五十三人躲在寺觀塔上保全了性命。 一場本來是一邊倒的戰爭,卻悲壯慘烈地進行了81日,孤城困守,10萬普通農民百姓面對24萬精兵良將,歷經日以繼夜的圍攻、炮轟和強弩,連折對方三王十八將,讓漢奸付出了75000餘人的代價,這在中外戰爭史上可以算得上一個奇蹟。三十六計中能用上的計謀,差不多都用上了:詐降、偷營、火攻、釘炮眼、草人借箭、裝神弄鬼、小股出擊、登陴楚歌……無所不用其極,無不閃爍著創造性的光芒。最壯烈的莫過於派白髮老人出城假投降,把火藥暗藏在放銀子的木桶底層,等清軍升帳納降時,火發炮裂,當場炸死清軍3000餘人,其中有親王一人、大將二人,清軍為之三軍掛孝。與此同時,江陰城頭也響起了悲愴的炮聲,那是在為慷慨赴死的父老鄉親們致哀……後世將閻應元與陳明遇、馮厚敦合稱為抗清三公。 腐胬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城未肯降。
寄語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江陰女子題
-
4 # 司圖博行
列一些我去過的。
【江陰文廟】
江陰文廟是江陰市現存最大的古建築群,也是這座城市歷史上的最高儒學學府。全國儲存下來的文廟眾多,而江陰文廟的歷史意義不光在於建築本身,更在於它是江陰人民的抗爭精神和民族氣節的真實見證。順治二年(1645)八月,江陰人民不滿清政府頒佈的剃髮令,舉行了反清起義。面對二十四萬清軍圍城,他們擒殺了屈服於清軍的知縣,推舉閻應元、陳明遇、 馮厚敦為領袖,前後堅持長達81天,期間無一人投降,最後在清軍二百多門重炮的轟擊下城破,城內死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傷七萬五千餘人,清軍也折損三王十八將,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在此期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的豪邁誓言,就發出在江陰文廟明倫堂前,這裡承載著“抗清三公”的鐵骨錚錚,更承載著江陰人民的氣節與骨氣。一百三十一之年後,乾隆帝為安撫民心,分別賜諡“抗清三公”以“忠烈”、“烈愍”、“節愍”。今天,明倫堂前立有金色的“抗清三公”塑像,每年都舉辦有祭祀活動。
【興國寺塔】
興國寺塔,坐落於江陰市中山南路58號興國園內,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原位於太平興國教寺內,故稱“興國寺塔”。興國寺幾經興廢,僅古塔倖存,身居江陰老城西南角的它,已經足夠年老,足夠堅強,它見證過這座城市的血雨腥風。“江陰八十一日”之後,清軍入城連殺十天,而全城無一人投降,很多人投井自盡。最終城內死者9.7萬人,城外死者7.5萬人,僅有53名老小因為躲進了興國寺塔內而倖免於難。正如閻應元在殉節所題的小詩:“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乙酉屠城”的這段歷史,讓興國寺塔成為江陰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象徵。
【廣濟泉】
廣濟古泉俗稱“四眼井”,位於原乾明廣福寺之南,今步行街北澄江福地內。“江陰八十一日”之後,江陰百姓無一人投降,紛紛以各種方式自盡殉國,其中投廣濟古泉四眼井而死者多達四百餘人,可謂屍骨累累。以致於清末縣人修浚古泉時,居然打撈出一百多具屍骨,此時已挖到井下三十多丈,相比史料記載的井深尚有一段距離,可想而知當時投井者之眾。
-
5 # 萬卷縱橫眼欲枯
雪胔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未肯降
——略述“江陰八十一日”始末
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雖然經過幾次波折,在第二年還是由多爾袞下令禮部,向全國強制推行“剃髮令”,這引起了漢族百姓的強烈反抗,歷史上的“江陰八十一日”,就是由此引發的。
江陰縣隸屬常州府,本已降清,明朝的知縣走了,清朝派來的知縣方亨也已上任,似乎很平靜。但一紙“剃髮令”改變了一切。
這年六月,十幾個鄉紳到縣衙商議,請求留下頭髮。知縣方亨態度蠻橫,破口大罵,眾人都被激怒。後來方亨在文廟召集諸生(明代稱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為諸生)、鄉紳、百姓一百多人,宣佈“剃髮令”,說是“大清律法,不可違背”。他回衙後,眾人不肯離開,在廟裡共同立誓:“頭可斷,發不可剃!”
方亨讓縣衙的書吏抄寫常州府發來的嚴令剃髮的佈告,一個書吏抄到“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一句時,再也不能忍受,他把筆扔在地上,大聲喊道:“就死也罷!”全城百姓聽到訊息,群情激憤,議論紛紛。方亨見事態無法控制,就給常州府寫了一封密信,請求派兵來“多殺樹威”。誰知密信落在了百姓的手裡,這下更是火上澆油,江陰百姓當即抓住方亨,殺掉清朝的差人,共推典史陳明遇為首領,以“大明中興”為口號,正式打起了反清的旗號。
常州知府派出300名清兵前來鎮壓,很快就被江陰義兵在秦望山下全殲。陳明遇帶領江陰軍民處決了方亨和一些準備投敵的奸細,開始佈置城防。
閏六月二十一,清朝大將博洛派遣降將劉良佐帶重兵包圍了江陰城,劉良佐射進了一封勸降書,江陰軍民斷然拒絕。劉良佐先四處捕殺了城外的義兵,切斷了江陰城的外援,然後開始攻城。
戰鬥一開始就非常激烈,江陰只是一個縣城,城牆不高,清兵在城外向城上射箭,簡直是箭如雨下,城牆的軍兵都拿著鍋蓋擋箭,箭支射在鍋蓋上,射滿了就用手拔下來,據說每天能得到好多箭矢。
戰事一起,陳明遇漸漸感到力不從心,他想起了前典史閻應元。閻應元現在賦閒在家,但他一向智勇雙全,很得大家的信任。陳明遇就派人連夜悄悄出城,去閻應元的住所去請他出山,主持江陰城中的大局。閻應元說:“請我主持就得聽我的命令。”眾人說:“敢不唯命是聽?”
七月初九,閻應元帶領祝塘少年六百人來到江陰城,進城後,他帶人挑選青壯年男子組成民兵,分派城防任務,同時在城內晝夜巡查,肅清內奸。他和城裡士紳商議後,把城裡公私財物分類徵集,統一分配。這樣,江陰城防日益穩固。
連著幾天,清兵猛攻江陰北門,在閻應元的指揮下,城上箭如雨下,清兵傷亡慘重。劉良佐又調來雲梯攻城,城上用磚石投擲,並用長槍猛刺,清兵拼死攻打,雙方都傷亡重大。清營裡一員滿族猛將奮勇登城,被城上義兵刺死,並割下了頭顱,劉良佐只得暫時退兵。
閻應元利用這個空隙,請來巧手匠人,製造弓弩、火磚、木銃等守城工具。這些器具都極其精巧,而且殺傷力很大,所以清兵每次來攻城都是傷亡不少。劉良佐見強攻不利,就又作了《勸民歌》來勸降,被閻應元嚴詞拒絕。清兵在城下紮下的牛皮帳篷被守兵用火球、火箭燒燬,一時間,城上磚石弩箭齊下,清兵死傷無數,劉良佐只得退營到鄧墓。
江陰向四方請求援兵,但情況卻越來越糟。黃蜚、吳之葵的援兵被清將博洛擊潰,二人被俘投降;自稱忠義王的海盜顧三麻子率舟師來援,和清兵激戰三天後敗走;秀才金礦聚集了四百勇士前來,被劉良佐派兵堵截在周莊,全軍覆沒。至此,外面的救兵全部失敗,江陰徹底成了一座孤城。
但劉良佐依然不敢攻城,只是用火炮日夜轟擊城牆。城牆曾被炮火轟塌,閻應元率領石匠冒死修葺,使之完好如初。
閻應元又假意答應投降,派百餘士兵以送“降禮”為名,偷帶火器進入清營,炸死兩千多清兵。幾天後,又挑選勇士一千在夜裡殺入敵營,砍死清兵一千多人。劉良佐只得再次後撤,他沒有攻城的辦法,只有再次勸降,閻應元凜然說:“有降將軍,無降典史。”
清朝大將豫親王多鐸聽說江陰久攻不下,非常生氣,他先派出投順的恭順王孔有德率兵協助攻城,後又派貝勒博洛和尼堪帶著紅衣大炮前去。博洛帶部下二十萬大軍來到江陰城下,他認為劉良佐攻城不利,打了他一頓板子,然後讓人綁著降將黃蜚、吳之葵來城下勸降。閻應元在城頭上罵道:“大臣被縛,當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
博洛發起了總攻,他對清軍下令,限三天破城。清兵仗著人數優勢,分兵阻斷城外援兵來路,然後在大炮的開路下,輪番衝向江陰城,一刻不停。閻應元指揮城裡民兵晝夜抵禦,拼死力戰之下,雖保得城池不失,但傷亡甚多,眾人都疲憊不堪。八月初,開始有人偷偷出城投降。但清兵在城外四處殺掠,城裡百姓守城的決心再次堅定。雙方陷入了膠著之中。
閻應元蒐集民間的斷髮投下城去誘敵,沒能成功,博洛的誘降計策也被閻應元識破。後來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的招安曉諭到了,博洛派人射進城去,閻應元在後面補了一句“願受炮打,寧死不降”,再射下城去。
閻應元雖然意志堅定,但被圍困的時間長了,城裡軍民傷亡越來越多,戰鬥力逐漸減弱,守城物資和糧食都日漸缺乏。
戰鬥期間,正趕上過中秋節,百姓帶著酒登上城頭,和守城民兵痛飲。城裡的讀書人模仿楚歌,寫了幾首《五更轉曲》,讓會唱歌的人在城頭高歌,大家用樂器相應和。歌聲悲壯,響徹天際,清兵聽了,也有流下眼淚的。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宜興人,一把槍。無錫人,團團一股香。靖江人,連忙跪在沙灘上。常州人,獻了女兒又獻娘。江陰人,打仗八十餘日,寧死不投降。
八月二十一,博洛把二百多門大炮集中在一起,猛轟東北城,激戰過後,清兵終於攻上了江陰城頭。
城破時,閻應元端坐在東城,他要了一支筆,在城樓上寫道: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寫完,閻應元帶著一千多人騎馬衝殺而出,殺死清兵無數,想要從西門突圍卻沒能成功。他看看周圍隨他衝殺的人,說:“為我謝百姓,吾報國事畢矣!”然後拔出短刀刺入胸口,倒在一個小湖裡,還沒有死去,被劉良佐計程車兵抓住了。劉良佐坐在明佛殿,看見抓來了閻應元,一躍而起,拍著閻應元的後背哭了。閻應元說:“有什麼好哭的,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殺我!”博洛在縣衙,把閻應元帶到堂上。閻應元挺立不跪,背向博洛,罵不絕口。一個清兵用槍刺他的小腿,閻應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博洛把他關到棲霞庵。當夜,寺中僧人不停地聽到“速殺我”的聲音。到天明後,閻應元終於遇害。
閻應元的十幾個家丁,都因不降被殺;江陰縣衙包括婦女孩子在內的四十三人舉火自焚;陳明遇拿刀和清兵血戰,身負重傷,到死的時候,身子依然靠在牆上,屹立不倒;訓導馮厚敦自縊而死,妻子和姐姐也都投井而亡,城裡諸生也大都不屈殉節。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被後人稱為“抗清三公”。
八月二十二日,清兵開始屠城,百姓有的力戰而死,有的從容就義。婦女大多投河,連幼小的孩童也都毅然就義,沒有一人投降。清軍屠城兩天後“出榜安民”,城內百姓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江陰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全城連婦孺在內只有九萬多人,他們在清朝二十四萬大軍的炮火之下,堅守了八十一天,共擊斃清兵七萬五千多人,包括三位王爺,十八個大將。城破後,城裡被屠殺的共有九萬七千多人,城外被殺的有七萬五千多人,僅有五十三人保全了性命。
有古籍記載,在死難者中,有一位不知名的女子,她在城牆上題了一首絕命詩:
雪胔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未肯降。
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回覆列表
謝邀。江陰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制剃髮令,在江陰典史等人領導下進行的鬥爭。因為前後長達81天之久,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 以江陰抗清三公為代表的江陰士民抗擊清軍的英雄事蹟,在中華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清軍折損三個王爺,大將十八名;參加攻城的還有後來晉封為親王的博洛(偽端重親王)和尼堪(偽敬謹親王)、偽恭順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一共損失計程車兵有七萬五千餘人。江陰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傷七萬五千餘人。
【歷史遺蹟】明末乙酉抗清後,江陰獲“義城”之名。江陰人民立“忠邦峰”,懷念保邦死難者。閻應元殉國192年後,清廷為安撫江陰百姓,下詔在江陰和其故鄉通州為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為“閻公祠”。道光二十二年,知縣金鹹在修建城牆時,將“忠義之邦”四字刻成磚匾,砌嵌在南門的城門之上,光前裕後。此後100多年,過往的行人仰頭看時,無不以先祖的英烈之舉而頓生自豪之情。“人心齊,民性剛”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代表了江陰人的性格特點。到了抗戰時期,帝國主義者最怕華人民講忠義,在江陰保衛戰時,1937年日寇入侵江陰,城樓被炮火襲擊,磚匾碎裂,僅存“忠邦”二字(現存於江陰忠邦亭),被人撿回藏匿。現存放在中山公園內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