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混元形意掌門人

    按察使相當於現在的紀委書記加公安局長合體。

    布政使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長加人事科長加財政部長。

    巡撫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巡視組。

    總督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

    盛京將軍相當於現在的北京軍區司令員。

    以上只是大體相當,不是非常準確地對應,每個人的職務範圍會有出入。僅供參考理解。

  • 2 # 聶作平

    一、按察使和布政使是設置於全國十三司(相當於後來的十三省)的三個部門的最高首長,即每省所設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和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的負責人。按察使即按察司最高長官,主要職責為執掌刑名按劾,相當於今天的公檢法外加紀委負責人,可用如今的省政法委書記來比對。

    二、布政使是布政使司的最高長官,主要職責為財政和民政。相當於如今分管財經和民政的副省長。

    三、巡撫原是臨時派遣性質,稱為巡撫某某地,相當於由中央就某地某事派出的特派代表;到了宣德年間以後,漸漸成為定製。清沿明制,並正式規定巡撫為一省的最高長官,其職掌民義上是以治民為主,但事實上是兼理軍民,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和刑獄。清代,巡撫有直屬軍營,稱為標營。巡撫略相當於今天的各省一把手。

    四、總督也像巡撫一樣,一開始並非定製。明初,有軍事行動時,任命京官為總督軍務,事罷則撤。到成化年間,始有定製的兩廣總督,駐節梧州,以後各地增置,遂為定製。清代,正式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綜理民政、軍政。此外,還設有管理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河道總督治河,漕運總督管漕運。總督一職在今天沒有可以比照的職務,略相當於五六十年代各大區一把手,如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巡撫不是總督的下屬,雖然總督的權力可能更大,級別可能更高些,但它們是平行的,可以互相監督; 不同的是管轄的地方,巡撫只管一省,而總督可能是一省,也可能是兩省甚至三省。一省既設巡撫又設總督,顯然政出多門,所以清末維新時的一條措施就是隻管一省的總督都裁撤。

    五、關於盛京將軍。此為清代官職。清代在地方上,一般設行省,但也於邊疆地區設將軍、都統和大臣。八旗兵分駐各地,內地也設有將軍,但內地的將軍主要管軍事,而設於邊疆的將軍、都統和大臣則軍民兼管,有時還負有外交使命。其中,盛京將軍駐奉天,即今瀋陽,鎮守留都,掌管全區兵馬糧餉和民政事務。

  • 3 # 一等忠毅

    按察使:省政法委書記兼公安廳廳長

    布政使:省長(不管司法系統)

    巡撫:中紀委常委監察部副部長、省委書記兼省軍區第一政委

    總督: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大軍區司令,中紀委常委,分管1-3個省

    盛京將軍:瀋陽警備司令(兵團級)

  • 4 # 使用者51056353270

    清代按察使相當於省公安廳長+省檢察長+省法院長,管司法。布政使相當於省長管行政。巡撫相當於省委書記,在本省主持全面工作。總督相當於建國初期的大區軍政委員會主席,管幾個省的全面工作包括軍事,但是軍事上只能管綠營,管不了8旗。盛京將軍理論上管得最多,總督,巡撫,將軍的權力一肩挑,但是由於除於偏遠地區,而且盛京是滿清發源地,貴族比較多,不能得罪的人多,所以沒啥名氣。

  • 5 # 居莽蒼者

    明前期是沒有巡撫和總督一職的,朱重八設定的省級權利是行政、司法、軍事三權分離。按察使職權變化不大,相當於現在省政法委書記兼公安廳長、高檢檢察長。布政使是行政主官,管財政和民事,相當於省長。後來因為權利太分散,為了平亂或打仗等工作需要集權,就設了巡撫,開始的巡撫一般是都察院的僉都御史都等三四五品官兼任,相當欽差特派員的角色,並不常設,差使完了就交差完事,可能管幾個府,也可能跨省管幾個府的事。到中後期就成了常設職務。後來有些事得一兩個省協調,就有了總督,比如胡宗憲,一般是二品的官兼任,已經相當於華東局書記兼大軍區司令員。再後來就有督師、經略等更牛逼的職務。但明代的督撫並不是正式的職務,是臨時差事。正式職務是都御史、尚書等職務。所以明代督撫管理範圍比較亂。清代就很穩定,總督是地方官最高正式職務,只有六七個,也有加銜,卻是為了提升品級,相當於大軍區政委兼中央局書記。直督地位最高,是天下第一總督,最有錢的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都是大牛人,管著全國主要產糧地的湖廣總督,防著西北的陝甘總督,第一大省的川督,東南的閩浙總督。相當於水利部長的河督,相當交通部長的漕督。盛京將軍是設東三省總督之前,東北最大的官,品級很高正一品,只有旗人可以做,盛京是清朝的留都。冠地名的將軍都在戰略要地和重要城市,或者曾經的戰略要地,級別比總督都要高,主要是管理除北京外旗人駐紮的地方。比如說我所在的荊州,是平吳三桂的主戰場,有一兩萬旗人在此駐紮,就設有荊州將軍一名,是正一品還從一品不記得了,反正比湖廣總督級別都高。帶地名的將軍相當於直屬軍委的野戰軍司令員,不歸地方節制。

  • 6 # 大者隱市

    按察使相應當於省公安廳長兼檢察院長,高院長,省武警總隊隊長,類似政法委書記。布政使相當於省長,明初設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以布政使牽頭,明中期常設巡撫後,布政使排第二。巡撫相當於省委書記,明初巡撫是督察院派下來的巡視員,由於佈政,按察,都指揮三司是平級的,互不相屬,布政使只是牽頭協調,容易發生扯皮,後來常設巡撫節制三司,是一省的一把手。總督就比較複雜,現在沒對應的官銜,明代設總督最初目的是打仗剿匪,巡撫只能在一省內調兵,巡撫有兵部待郎銜,一旦跨省,不好協調,後來在相鄰幾省設總督,所以總督還加兵部尚書銜,同時為防止各省巡撫不聽招呼還加督察院都御使銜,也是巡視員!清代總督權力更大,民政軍事等都插手。盛京將軍,是清朝設在關外的,管理八旗舊地,旗人兵民一體,所以是軍政一把手,關外不設省。關內還設有杭州將軍,廣州將軍但只管駐防八旗部隊。

  • 7 # 小棉襖上大學

    電視劇于成龍裡有一集,于成龍調任福建按察使,他的同鄉好友章吉仁已是福建布政使。章在迎接於時,於說章是他的上司。他們兩人上頭還有福建巡撫。假設巡撫為省長,從二品或正二品。那麼布政使應為副省長,三品。按察使相當於公檢法,正廳級,四品。不知是否這樣

  • 8 # 使用者179188161

    總督(相當文革前東北局,華東局書記兼大軍區政委。但一般只管二至三省)巡撫相當現代省委書記。布政使省民政廳長,(但比現代民政廳長權大得多主持全省行政,民政,工商,幹部任命)盛京將軍,盛京,今瀋陽清朝發源地。盛京將軍相當警備司令。

  • 9 # 澳古說歷史

    清代地方官制大致與明代相同,只存在著細微差距。

    明代,為避免地方權力過於集中,繼而威脅中央,朱元璋廢“行中書省”制,改行“三司分設”制,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掌全省行政事務;提刑按察使司掌全省司法監察事務;都指揮使司掌全省軍事事務。三司最高長官分別是布政使(設左、右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

    這就是布政使、按察使的由來。

    布政使歸中央六部統管,按察使歸刑部、都察院統管,都指揮使歸兵部、五軍都督府統管,三者互不統屬,誰也節制不了誰,誰也管不了誰,直接聽命於中央。

    如果本省發生重大事件,由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共同商議,若達不成共識,則上報中央處理,由內閣、六部共同商議,後交由皇帝做最終決定。

    明中期後,由於官僚政治日益腐敗,三司長官之間相互扯皮、相互掣肘,致使地方政令不通,日漸混亂。地方亂,則中央不穩,對於地方經濟建設、賦稅徵收、災民撫卹等等都需要地方長官的配合,地方長官不配合,中央對地方的政策,就很難實施下去。

    地方若治理不好,則天下勢必會大亂。

    故而,明廷不得不經常性臨時派出尚書、侍郎、都御史等京官去地方充任總督、巡撫等職,節制三司,或至地方安撫軍民,或主管兵事,事情辦完了,即回京交差。後來,由於明朝地方越來越混亂,南方盜起,北寇犯邊,往地方派巡撫漸為常態,各省均設巡撫衙門,有權節制三司,總一省軍政事務,成為地方政府實際首腦。

    這就是總督、巡撫的由來。

    清取代明後,清朝統治者將明代的地方機構和官制更加完善,使之更好地維護對地方的統治,故而明清地方上的機構和官職有了些許的變化,最明顯的區別就在於明代的總督並非是地方正式軍政長官,因事而設,事畢即撤,但是到清代卻成為了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除此,明代的總督出鎮地方,所轄之事多是軍務或糧餉,多不會涉及到民政,清代總督卻是軍政一把手抓,即可節制本省軍事長官提督,也可節制本身民政長官巡撫,權力相對明代總督,卻是要大上許多。

    除此,布政使一職明清也有些許區別,在明代巡撫未成地方軍政長官時,布政使權力極大,掌本省政務,直屬於中央,地方無人可制衡,故而朱元璋在設布政使時,為防止布政使脫離中央的控制,便設左、右布政使,兩位布政使同掌本省事,地位相等,相互制衡。此後,巡撫雖然出現,然左、右布政使卻並未廢除,兩人依舊是承宣布政使司的共同主官。

    到了清代,由於布政使已經成為巡撫的屬官,且還有總督節制,故而自康熙後,除江蘇設江寧、蘇州兩布政使外,其餘各省皆只置一位布政使。

    此外,在地方上,清朝還設定了一個明朝所沒有的官職,那就是駐防將軍。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其統治者能夠入主中原,運氣佔據多數,要不是中原內亂、不團結,憑僅有十幾萬的滿洲八旗,清朝想入主有百萬大軍的中原,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之後清朝雖入主中原,但其統治者卻也是如履薄冰,膽戰心驚的,為牢牢掌控住中原,清朝是想盡辦法,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派遣滿洲八旗分駐各省要地,控制住全國重要地區、交通要道和險要地區。

    當時,這些駐紮在京城之外的滿洲八旗軍,其最高軍事長官就是駐防將軍。清廷在全國共設駐防將軍十四人,分別駐守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烏里雅蘇臺,分別冠以所在地名如盛京將軍、吉林將軍等。

    說完明清地方官制的區別,再具體說說他們是幹嘛的。

    清代省一級的最高軍政長官就是總督。有清一代,共設九位總督,分掌各省:東三省總督(轄奉天、吉林和黑龍江)、直隸總督(轄直隸)、兩江總督(轄江蘇、安徽和江西)、四川總督(轄四川)、閩浙總督(轄福建、浙江和臺灣)、雲貴總督(轄雲南、貴州)、湖廣總督(轄湖北、湖南)、兩廣總督(轄廣東、廣西)和陝甘總督(轄陝西、甘肅和伊犁)。

    總督位在巡撫之上,為便於其管轄所屬各省,清代總督多會加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從而名正言順執掌本省軍政事務。可節制自巡撫之下所轄各省所有官員,包括巡撫、布政使、按察使、提督、道臺、知府等,一切所轄各省事務,如軍務、政務、稅務、糧餉、刑獄、科舉等等,總督皆有權管轄。

    若要問總督是現在什麼職務,類似於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北區、西南區等六大行政區的第一書記。

    總督之下就是巡撫。同總督一樣,巡撫也會加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從而執掌本省軍政事務,及節制本省所屬官員。一切本省事務,諸如軍務、政務、稅務等等,巡撫皆有權管轄。

    除此,總督雖位在巡撫之上,然而巡撫卻不是總督的屬官,他們並不是上下級關係,兩人都直屬於中央,總督可節制巡撫,巡撫亦可制衡總督,兩人都有監察、彈劾之權。遇到本省有重大事件,需由督撫兩人共同商議,達成共識後,方可實施,若達不成共識,則上報中央。

    若要問巡撫是現在什麼職務,類似於現在的省委書記。

    巡撫之下就是布政使。布政使協助巡撫執掌本省賦稅、徭役、科舉等民政事務,同時“帥府、州、縣官,廉其錄職能否,上下其考,報督、撫上達吏部”,並負責考察本省官吏廉政與否,勤政與否,上報督撫。

    若要問布政使是現在什麼職務,類似於現在的省長。

    按察使位在巡撫、布政使之下。按察使為一省司法長官,掌一省刑名按劾,負責本省司法監察郵驛諸事,同時“三年大比充監試官,大計充考察官,秋審充主稿官” ,鄉試充任監試官,三年大計(考核地方官政績)充任考察官,秋審充任主稿官。

    若要問按察使是現在什麼職務,類似於現在的省法院院長、省司法廳廳長、省檢察院院長兼省公安廳廳長。

    盛京將軍,是統轄奉天的最高軍政長官,執掌奉天地區的所有軍政事務,包括民政、軍政、財政等事務。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前,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東三省並未設省,故而沒有巡撫、總督一說,當時東三省的最高軍政長官就是駐防將軍,其中奉天地區的就是由盛京將軍執掌,是為最高軍政長官。

    若要問盛京將軍是現在什麼職務,類似於現在的省委書記。

  • 10 # 詩云歷史

    明清的地方,有個說法,南七北六,十三省。延續到現在的山西,陝西,河南,山東這些都是當時就定下的省名。河北當年叫做直隸,也就是類似今天的直轄的意思。

    每個省,設立三司,分別是提刑按察使司(頭頭就是按察使)、承宣布政使司(頭頭就是布政使)和都指揮使司(頭頭就是都指揮使)。最後這個是古代軍隊的,類似於今天的省軍區,都指揮使是正二品,管一省之軍事,類似於今天的省軍區司令,對應少將級。

    而按察使管全省的刑名按劾,這個相當於司法系統,公檢法一把抓。

    布政使,管理一省的財政和民政事物。最常見的工作是兩樣,收稅,賑災。

    按察使,布政使都可以對應到都指揮使的級別,少將級別,資格老的給箇中將待遇。

    巡撫這個官兒,本來是臨時性派往各地,從事某一專門工作,比如代替皇帝看看百姓,搞個賑災。早期甚至五品以下的官兒都能充當巡撫。擱現在,相當於中央派下來的工作組組長。但是後來從明朝中期開始,慢慢成為一省的長官。總領其餘三使。

    所以說,巡撫的級別,類似現在的中將級別。

    而總督,和巡撫不一樣了。總督最早是派總督幾個省的某一事。比如清朝時期陝甘兩省有軍事行動,則派個人去總督陝甘兩省的軍務,協調一致行動,避免各自為戰嘛。以後慢慢形成定製。

    到了清朝的總督,就很牛了。兩廣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陝甘總督等等。我們熟知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都做過總督。故而總督對應的現代級別,應該是上將級。

    最後,盛京將軍,是清朝的武官名。清朝軍制,帶將軍的就很牛了,再上面就是王了。盛京即瀋陽,是清朝的舊都。而盛京將軍,總管清朝東北東北軍事。對應現在,也是妥妥的上將級。因為東北是清朝的龍脈之地,不允許百姓開發,故而清朝的關外地區不設行省,也就沒有巡撫總督這些,盛京將軍就是清朝關外地區的一把手了。

  • 11 # 環球自由人

    1、 明朝省級地方官員分為三類,分別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

    (1)其中布政使管“民政”。相當於一省的民政廳、財政廳的合體,主管這一省的民生工作。如果誰是直隸布政使,那麼他就是直隸省的民政廳廳長或者財政廳廳長。手裡管著該省的人口、稅賦、錢糧。

    (2)按察使管“刑名”,相當於省公安廳、省檢察院、省法院的三個單位合體。管著整個省的賞罰予奪,總管法制與治安吧。

    2、巡撫

    明朝初年,地方大事發生時,地方政府不能解決或者無權插手時,需要請求中央來人辦理此事。於是朝廷就會委派六部中的侍郎(相當於現在某部的副部長)去地方辦公。其人事關係還是在中央,類似於現在的中央下派工作人員,工資由中央負責。

    但考慮到那時的交通不便,地方事務複雜。巡撫往往是剛回到京城或者還在返京的路上就會接到朝廷新的任命。於是,後來的巡撫就演變成地方固定官員。不再遊走於京城和地方之間。類似於人民的名義中空降的省委書記沙瑞金的角色。

    3、 總督

    總督,中國明清地方軍政大員。又稱總制。分專務和地方兩種。跟巡撫性質差不多,只不過是總領權力於一身,是巡撫工作的總和。

    (1)專務總督有總督糧儲、總督河道、總督漕運等名,各以所轄專務為職,提督軍務為輔。所轄多重者加總督。專務總督以所轄專務為職,提督軍務為輔。相當於部級幹部直接到地方任職,總管地方的某一項工作。

    (2)地方總督多因防邊或鎮壓人民而設,以所轄地區軍務為主。地方亦多派總督。這些總督因事而設,事畢即撤。也就是由中央派去地方的司令官,總領地方軍務。解決完地方事務後再回京。

    4、盛京將軍

    瀋陽這地方,在清朝時叫盛京。這是因為清朝從這裡興起,所以在有清一代,咱這旮特別受到朝廷的重視。不過,皇帝畢竟是在北京,雖然偶爾跑回來祭祖,但盛京對於他們來講,只是一個老家的概念,也就是在皇帝的戶口本上,籍貫一欄裡面要寫上“盛京”倆字。

    盛京將軍到底是個什麼職位呢?從名稱上看,應該是盛京地方的最高軍事領導。的確,盛京將軍要節制盛京地區的軍政事務,同時也要專事統治旗兵及旗民,即編入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的旗人。不過,盛京將軍的實權似乎比這大了許多,不光軍隊上的事兒要管,平時盛京地區的大事小情都要過問和決斷。其實算得上是盛京特別行政區的最高首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引力彈弓效應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