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鞏阿姨談健康
-
2 # 小凱影片特效剪映
子宮內膜容受性差多由以下幾大原因造成:
一:子宮內膜過薄
人工流產、子宮內膜診刮等原因都會造成子宮內膜過薄。過薄的內膜無法給胚胎著床發育提供足夠的營養需求,繼而降低子宮內膜容受性。
解決方案:對於子宮內膜薄的患者,若是應用大量雌激素還是無法使內膜厚度達到移植要求,應該放棄當前的胚胎移植週期,等待內膜生長厚度達到理想狀態,再進行移植。
二:子宮構造異常
如先天性的子宮畸形,以及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炎等。
解決方案:透過宮腹腔鏡檢查子宮,找出導致子宮結構異常的原因,並根據病症進行治療,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的存在,應診斷大小以及位置,確診是否需要進行切除治療。
三:盆腔積液
多數情況下輸卵管積水會因為輸卵管傘端部堵塞,導致輸卵管內積液往宮腔內流動,而且這些帶有毒副作用的積液會進一步降低子宮內膜容受性。
解決方案:對於有盆腔積液的患者,需在移植前透過宮腹腔鏡檢查治療,恢復子宮的正常環境,才能在胚胎移植後,讓胚胎在子宮內正常發育
子宮內膜容受性(ER)是指子宮內膜允許囊胚附著、穿透並使內膜間質發生改變從而接受胚胎植入的狀態。一次成功的妊娠,除了需要高質量的胚胎外,子宮內膜對胚胎的接受狀態也很重要。良好的子宮內膜容受性是孕卵著床的重要條件。
正常子宮內膜受卵巢性激素調控,使其厚度、形態、代謝以及生殖內分泌功能呈週期性變化。超聲檢查作為臨床普及的非創傷性檢查方法,對觀察子宮內膜厚度及形態學變化、檢測子宮動脈及其分支血管的血流動力學引數、評估子宮內膜容受性有重要意義。
一、子宮內膜容受性的評估時間月經週期第20~24天或排卵後6~8天,是內膜容受性評估的最佳時機。此時,子宮內膜容受性建立、植入窗開放、成熟期胞飲突出現,子宮內膜處於最佳狀態,為胚胎植入提供良好的環境。
二、內膜容受性常見的可能影響因素1.子宮內膜息肉
在不孕症患者宮腔檢查中,子宮內膜息肉通常是較為常見的病變。在一項前瞻性對照研究中,進行人工授精前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患者妊娠率明顯高於未進行手術的患者,表明子宮內膜息肉可能是影響子宮內膜容受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該病症發生時將不利於患者妊娠。
2.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所處的不同位置、不同大小均能夠對宮腔造成壓迫,或者改變宮腔內的環境,影響內膜容受性,最終對患者的妊娠結局造成不良影響。在IVF週期中,造成患者移植率、妊娠率明顯減小的因素包括黏膜下肌瘤及累及宮腔的肌壁間肌瘤等。
3.宮腔粘連
患者接受刮宮術或者剖宮引產後通常會造成子宮內膜損傷,繼而引發宮腔粘連。宮腔粘連帶能夠導致精子運動障礙或者影響胚胎著床,從而影響內膜容受性造成患者不孕。
4.其他
多囊卵巢綜合徵、輸卵管積水、子宮肌瘤、縱隔子宮、子宮內膜異位症等,這些疾病內膜中與內膜容受性相關的基因通常表達異常,形成一個容受性差的內膜環境。
三、超聲對內膜容受性評估的診斷要點(一)子宮內膜形態學指標
1.子宮內膜厚度
子宮內膜由與子宮肌層緊鄰的基底層和包括腺體組織的功能層組成,其厚度是指子宮縱切面上雙側內膜最厚處的數值(下圖)。
受精卵在宮腔內種植的適宜子宮厚度為8~14mm。臨床上將較薄的子宮內膜稱為薄型子宮,通常指黃體中期(排卵後6~10天)子宮內膜厚度<7mm。當子宮內膜厚度<6mm時,妊娠的可能性急劇下降。子宮內膜過薄導致容受性差的原因與宮腔內氧分壓過高有關,當子宮內膜厚度過薄時,植入的受精卵非常靠近螺旋動脈,而導致氧分壓升高,不利於受精卵生長,同時也增加了自然流產的風險。
2.子宮內膜型別
內膜卵泡晚期形態學與子宮內膜容受性有關,內膜的分型臨床上多采用Gonen分型:A型,典型三線型或多層子宮內膜,即兩外層線和中央線為強回聲線,兩外層線與宮腔中線之間為低迴聲區或暗區(下圖1);
B型,為均勻的中等強度回聲型,宮腔內強回聲中央線可見但斷續(圖2);
C型,內膜為均質的強回聲,宮腔中線回聲顯示不清(圖3)
A型內膜和中等內膜厚度對胚胎著床最有利,C型子宮內膜其容受性相應較差。
3.子宮內膜容積測量
子宮內膜厚度及分型均為二維水平的指標。三維超聲評估子宮內膜體積是反映內膜容受性的指標之一。啟用超聲三維模式,對內膜進行重點觀察,在透明模式下,以手動模式勾畫內膜輪廓,各切面的旋轉角度為15°,共勾畫12次得到完整的輪廓。獲得內膜三維超聲的容積。每次進行兩次重建測值,取平均值(圖5)。內膜體積<2.5ml妊娠率低,容積>3ml為最佳受孕狀態。
(二)子宮內膜血流指標
1.螺旋動脈及子宮動脈頻譜多普勒
螺旋動脈及子宮動脈的血流搏動指數、阻力指數及收縮期峰值速度可以很好反映子宮內膜容受性的高低。通常認為子宮動脈PI<3,與子宮內膜接受胚胎的植入時間有很好的預測作用。子宮螺旋動脈RI>0.72、PI>1.6及S/D>3.6時可能影響胚胎在宮腔內種植。
2.內膜及內膜下能量多普勒
能量多普勒超聲評估子宮內膜及子宮內膜下血流分佈模型,直接反映著床部位微環境的血流灌注情況。啟動超聲能量多普勒血流顯像模式,調節到最敏感的狀態,觀察內膜及內膜下血流分佈情況,其中內膜下區是指內膜外層周圍2mm的區域。
目前臨床上多采用Applebaum法對內膜下血流分型:I型,血管抵達內膜外側低迴聲帶,未抵達內膜高回聲外邊緣(下圖);
Ⅱ型,血管由內膜高回聲外邊緣穿過,未抵達內膜低迴聲區(下圖);
Ⅲ型,血管抵達內膜低迴聲區(下圖)
研究表明Ⅲ型受孕率明顯高於I型和Ⅱ型。因此認為子宮內膜及內膜下血流同時存在預示著良好的子宮內膜容受性,而二者均未顯示時則反之。
3.三維能量多普勒
隨著三維超聲的發展,我們得以運用三維能量多普勒的方式獲取內膜及內膜下的血流分析血管化指數、血流指數及血管化血流指數(下圖)
內膜和內膜下的血管指數有周期性改變:排卵前達峰值,排卵後迅速下降。因此,更高的內膜血流將代表內膜容受性更佳,但具體界值仍存在爭議,可能與引數選擇、測量時機、內膜下區域的界定有關。
(三)子宮內膜蠕動波
1.定義
子宮黏膜下層肌層的收縮會引起子宮內膜如波浪樣節律性運動,這種節律性運動的頻率與方向隨著月經週期的改變而改變。
2.分類
Ijland等根據自然週期子宮內膜波狀運動模式將子宮內膜波進行了系統的分類:N一無運動、CF一宮頸至宮底、FC一宮底至宮頸、0P一同時源自宮頸和宮底的相向波、R一起源於不同位置的隨機蠕動波。
3.意義
正常女性月經期時,子宮內膜蠕動波主要為宮底至宮頸,幅度大,起排出經血、防止感染的作用;而在種植窗期,子宮內膜蠕動波主要為宮頸至宮底的波,且頻率低,強度弱,有利於胚胎著床。研究發現,子宮內膜蠕動波的波形及頻率與妊娠率關係密切,頻率過高影響胚胎的黏附及定位;過強則將胚胎排出宮腔;宮頸至宮底的蠕動波太強還可能導致異位妊娠。目前國內外對子宮內膜蠕動波頻率正常值及異常值的標準尚無明確定量。通常認為,宮底向宮頸運動的波形及≥4次/min的頻率與妊娠率呈負相關。總之,子宮內膜的客觀狀態需要多維度的綜合評估,使用一系列多模態超聲手段來綜合評價子宮內膜容受性,能達到優勢互補,更好地評價內膜接受胚胎植入的最佳時期,尋找個體化內膜容受性評估的超聲標準。
病例病史:吳某,女,30歲。主訴:月經量增多八月,不孕一年。
體徵:腹部觸診子宮如孕2月。典型病例超聲影象特徵及診斷要點超聲診斷:子宮內膜容受性下降。子宮肌瘤(部分位於宮腔)(子宮前位增大,形態欠規則,前壁肌層內見一低迴聲團塊,大小約35mm×40mm×43mm,約三分之一突向宮腔,肌瘤未壓迫處內膜呈B型,雙側內膜較厚處厚約9.6mm,內膜有效容積2.9ml。內膜蠕動波:宮頸至宮底1次/min,內膜下血流I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