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酒咔嚓

    為什麼標準的葡萄酒瓶容量是750ML?

    這個問題想必很多童鞋都想過:為什麼一個標準酒瓶的容量是750毫升,而不是整1公升呢?

    上世紀70年代之前,美國的一個標準酒瓶容量為五分之一加侖,也就是大約757毫升;大約在72、73年的時候,美國決定採用更加“國際化”的計量單位,也就是公升和毫升,因此五分之一加侖的酒瓶就統一改成750毫升。

    關於750毫升這個看似奇怪的數字,其實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羅馬時期。現今出土的古代酒瓶,容量大多集中在600~800毫升之間,與標準的750毫升非常接近。究其原因,眾說紛紜,其中最流行的兩個說法是:

    玻璃的吹制

    在古代,製作玻璃瓶的主要方式是“吹制玻璃”,也就是將溶解玻璃吹入瓶狀模具,並轉動模具以離心力使溶液均勻分佈,待固著後剖開模具取得玻璃。750毫升是一個玻璃工人的肺部空氣的最大容量,因此大多數酒瓶容量都集中在這個數字附近。

    750毫升的葡萄酒恰好適合兩個成年人吃一頓晚餐享用,平均每人2~3杯,不多也不少。

  • 2 # 盼盼點點

    本人曾好喝酒,但一般是白酒,偶爾喝點啤酒。紅酒喝過,但不常喝。喝過的紅酒,確實是750毫升瓶裝的,為什麼?沒研究。

    下面摘抄一文,供讀者參考。

    過去,法國盛產葡萄酒(紅酒),除自己消食外,主要是英華人喜歡喝,因此,法國的紅酒大量地銷往英國,這就產生了統一計量問題,因為,法國的計量單位是“升”,而英國的計量單位是“加侖”,

    一般來說,1加侖約等於4.55升。

    裝法國葡萄酒的橡木桶被整桶整桶的運往英國,一桶一般是225升,差不多是50加侖的樣子。等到葡萄酒瓶出現以後,葡萄酒的裝盛工具從橡木桶變成了玻璃瓶,但這時候貿易的交易量還是沒有太多變化,雙方仍舊用“50加侖”這種總量計算方式互相進行著葡萄酒的買賣,這時候就需要用一個好計算的瓶數來把50加侖分解掉。

    225升約合300瓶750毫升的葡萄酒,300瓶這個數量是比較好計算的,於是,一個看著很偷懶的公式就產生了,那就是:1橡木桶=225升=50加侖=300瓶750毫升的葡萄酒。而目前葡萄酒的裝箱瓶數也就這個公式產生,6瓶葡萄酒約合1加侖,12瓶葡萄酒就是2加侖。

    為了方便英華人計算,750ml就此產生。

  • 3 # 野草鮮花

    葡萄酒早期主要盛行於歐洲,初期各地的包裝物也不是很統一的,後來在運輸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用50加侖即225L的橡木桶作為容器最適宜,因而橡木桶的容量約定成俗被定為了225L。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玻璃瓶逐步取代了陶罐之類的容器開始用來灌裝葡萄酒,為合理均勻分裝,這樣1橡木桶葡萄酒就等於225L=50加侖=50箱(6瓶裝)=300瓶(750ML),0.75L×6瓶=4.5L=1加侖,這樣一瓶葡萄酒就被定為了750ML,所以一箱一般為6瓶或6的倍數,日常我們講一件為6瓶,一大件為12瓶,這也是最符合歐洲人包裝習慣的,大家知道他們習慣把12小件作為一個計數單位,稱為一打,而不像我們習慣把10件作為一個計數單位。儘管現在市場上葡萄酒每瓶750ML裝是主流配置,但也不是絕對的,視情況也有大有小的。

  • 4 # 貴州醬酒大全

    我們經常和酒打交道的酒知道,白酒通常的標準是500ml,100ml的,紅酒的標準是750ml的標準,這是為什麼呢?

    法國紅酒是遠近文明的,早在18世紀的時候紅酒就使用了橡木塞,但是那時候的瓶子容量沒有標準話,那時候英國的使用紅酒也是較多的,大多數都是法國進口的,為了利於運輸,標準化容量是一種需求。

    在18世紀中期的時候,葡萄酒的形狀各種各樣,不統一。17世紀的時候才開始用玻璃瓶裝葡萄酒,大多數玻璃瓶是綠色的,綠色的玻璃瓶是為了防止葡萄酒在光線照射下被氧化。在那時候製作玻璃瓶的主要方法是“吹制玻璃”,工人吹一口氣所吹的容器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大約是在700ml。英國有一種演算法是50加侖=225升=300瓶(750ml/瓶),英國的運輸單位統一是50加侖,裝紅酒的橡木桶就被訂為225升。後面葡萄酒的標準被設定為750ml.750ml的紅酒是兩個人健康用酒的引用量。

  • 5 # 阿文說茅臺

    今天,阿文就帶大家來看看為什麼白酒和紅酒的瓶裝會有這個差距!

    一、白酒為啥都是500ml

    一般的白酒瓶子都是500ml的容量(少部分是475ml的),這主要是受到咱們傳統的計量單位影響。按照傳統的習慣,一般都是以一斤為參考標準,所以白酒瓶就製作成500mL的。但有趣的是,500ml的白酒,重量卻不是一斤的。

    二、500ml白酒重量都多少呢?

    500ml白酒是在8兩至1斤之間,純酒精的密度是0.8g/ml,低於水的密度1g/ml,二者混合後的密度就介於0.8g/ml-1g/ml之間,每500毫升的重量也就介於400克至500克之間,也就是在8兩至1斤之間。酒的度數越高,酒精的含量就越高,相應的酒的重量就越低。

    三、紅酒為啥都是750ml

    關於這個750ml的瓶裝標準有很多種說法。最古老的說法是源自古羅馬。古羅馬時期沒有玻璃瓶,貴族們都用陶土容器盛酒。當時流行的酒器容量為700ml左右,是當時一個人一天的飲酒量。相當於一個人一天要喝一瓶酒。當然,古羅馬時期的釀造技術沒有現在精純,酒精含量應該比現在的葡萄酒要低。還有一種不是很靠譜的說法是:一公斤葡萄剛好釀造750ml葡萄酒。在17、18世紀歐洲各國間的國際貿易日益興盛,但各國的葡萄酒度量單位不一致。玻璃瓶的輕重、容量都有差別。英國使用盎司和加侖,西班牙、法國又使用公升和千克。為了促進商貿發展,歐洲幾國進行了容量統一,將750ml容量的瓶子作為標準容量。將750ml定為標準容量,是因為750ml是兩個人吃一頓飯最佳紅酒飲用量。也就是說,兩個人吃一頓飯,喝一瓶紅酒合適,超過一瓶酒喝多了。當然,不同的酒,有不同的瓶子,容量也有差別。

    那麼你平時是喝白酒更多還是喝紅酒更多呢?這個小現象你有沒有注意到過呢?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我們喝酒必定是為了開心,那喝酒就一定要喝好酒,買酒也一定要認準渠道,我是茅臺當地人,從事制酒工作,對於醬香白酒還是有一定的瞭解,要是有想品嚐貨真價實茅臺鎮純糧食酒(醬香濃郁,回味足,舒適,醉後不上頭不口乾)的酒友可以關注並私信我瞭解茅臺鎮散酒。

    傳播酒文化正能量,創造快樂飲酒新風尚,做酒文化領域的守望者,為天下酒友分享優質純糧白酒,尋天下瓊漿,覓世上玉液

  • 6 # 玖千杯

    有人說:我喝過的葡萄酒,比你喝過的水都要多······那試問一下說出這句話的人:你知道葡萄酒的容量為啥恰好是750ML?

    或者你對葡萄酒標籤和酒塞都瞭如指掌,但你往往會容易忽略酒瓶。事實上,酒瓶也是大有學問的,你不妨繼續往下看。

    1.為何葡萄酒都是750ML?

    有一個問題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瓶"標準瓶"的容量是750ML,而不是像可樂一樣的1L、1.25L或1.5L?如果是1升,計算起來不是更容易嗎?

    這有其中的歷史原因在。早在20世紀70年代前,美國開始採用一種更"國際化"的計量單位——升和毫升,因此本來用1/5加侖的瓶子被改為750毫升,到今天葡萄酒的容量一直都是大家所看到的750ml。

    看上去奇怪的750毫升酒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古羅馬。今天出土的大多數古酒瓶容量在600至800毫升之間,非常接近標準的750毫升。人們對原因有不同的看法,其中爭議最大的是以下的說法:

    在古代,製造玻璃瓶的主要方法是"吹玻璃",即把溶解的玻璃吹成瓶模,然後把模具變成離心力均勻分佈的溶液,然後切開模具得到玻璃。750毫升是玻璃工人肺中最大的空氣量,所以大多數瓶子都集中在這個數字附近。

    2.葡萄酒多數為綠色和黑色酒瓶

    綠色和黑色酒瓶是最常見的顏色,這兩種顏色都能有效地防止在光線干擾下葡萄酒的氧化。少量的氧氣對葡萄酒有益的,且有助於酒風味的綻放,但如果葡萄酒與氧氣充分接觸,酒體很快就會變粗糙,最終還可能變成有酸味的葡萄酒。

    然而,在不同產地和不同型別的葡萄酒中,瓶子顏色的選擇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大家平常看到的葡萄酒瓶子顏色也各種各樣。深綠色、淺綠色、無色、琥珀色等都是常見的瓶色。

    波爾多紅葡萄酒 ——深綠色

    波爾多幹白葡萄酒 —— 淺綠色

    波爾多甜白葡萄酒 —— 無色

    勃艮第和隆河谷 —— 深綠色

    德國摩澤爾(Mosel)和法國阿爾薩斯(Alsace)—— 中等到深綠色,

    部分酒莊會採用傳統的琥珀色 德國萊茵產區(Rhine) —— 琥珀色,

    部分酒莊也會使用綠色酒瓶 香檳(Champagne) —— 通常是中等到深綠色;

    桃紅香檳—— 無色或者綠色酒瓶

    通常來說,對於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陳釀的葡萄酒(如波爾多和勃艮第的酒),此類酒往往使用較深色的瓶子,那什麼情況下用淺色呢?答案是:即飲型葡萄酒。此類葡萄酒口感多數為清新為主。

    3.酒瓶凹槽的設計有何意義

    當你仔細觀察酒瓶子時,你會發現這些酒瓶的底部有一個凹槽的設計。那為什麼非要保留這個凹槽的設計呢?這裡面是有原因的~

    這個凹陷進去的被稱為"Punt",它的起源據說也與古代玻璃瓶的製造有關。

    據說在純手工製作的年代,吹制玻璃工匠使用的工具在瓶子下面留下了一個小傷痕。如此一來,由於這個小傷疤會導致瓶子不能平穩地放在桌子上,於是人聰明想到了利用凹陷的設計使得瓶子能平穩放置。

    1.瓶子底部的凹槽設計能讓人在握持酒瓶時更穩固:當倒酒時可以用你的拇指放在凹槽裡面,如此一來,就能更好把握住酒瓶,這樣倒酒,整體顯得優雅和專業。

    2. 凹槽有利於沉澱:葡萄酒在收藏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沉澱物在瓶底,這個凹槽的設計正好巧妙地讓這些沉澱物隨倒酒而出來。

    3. 利於增強抗壓能力:對於起泡酒來說,凹槽可以增加酒瓶對氣泡的抗壓能力,因為拱形的設計能最大程度承受壓力。

  • 7 # 大頭品酒

    18世紀的時候天然軟木塞開始用於葡萄酒的封瓶,同時葡萄酒瓶的形狀和容量開始趨於標準,而同時,法國葡萄酒早就已經聲名遠揚了,而英國則是法國葡萄酒最大的進口國。標準化的容量成為迫切的需求。

    在中世紀,所有用來運送葡萄酒的船隻都是以裝載多少葡萄酒的量來測量的。這種方法在古代就已經使用,現在這種方法依然存在。當時葡萄酒瓶的形狀都是矮胖的,有點像陶瓶,而且各個地區容量並不統一,十七世紀的時候玻璃酒瓶才開始大量的用於葡萄酒的儲存,當時玻璃瓶還是人工吹制的時代,每一瓶酒的容量大約700ml左右,是一個工人吹一口氣所吹出的容器的大小,這個容量也就成了最常見的酒瓶容量。

    “tonnear”同英語中的“tun”或者“ton”一樣,都是用來計量葡萄酒的一種單位。

    1 ton葡萄酒=252加侖葡萄酒=900升葡萄酒,但是,這種計量葡萄酒的單位用起來比較不方便。 直到1970年,為了方便,所以把運輸單位統一為50加侖,也就是225升= 300瓶(750ml/瓶)。

    至此,作為運輸器材的橡木桶的容量就被定位225升了。歐盟建立葡萄酒瓶標準時才設定為750ml,這個容量後來便成為葡萄酒瓶的國際標準容量了。

    撇開歷史原因,從健康角度,也似乎可以找到750ml標準容量的理由。以最常見的12度左右酒精含量的葡萄酒為例,男性每天不超過400ml、女性每天不超過300ml就都是適量的飲用。

    也就是說,一瓶750ml的葡萄酒,一天內不超過半瓶的飲量,就基本上是健康的。而葡萄酒不像白酒和白蘭地、威士忌等洋酒那樣開瓶後可儲存較久,葡萄酒開瓶後不宜存放太久。所以,最常見的750ml裝的葡萄酒,就正好是不超過兩個人對飲的健康飲用量。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進口葡萄酒天生就是用來對飲和分享的

  • 8 # 鴻熙品酒師

    喝就是了,這個量二人小品剛好,到底歷史如何定的750,沒有太多研究意義

    這種甜美的葡萄酒,讓你喝了如在聽楊玉瑩的歌,如此的甜美

  • 9 # 資六堂實業

    為什麼紅酒葡萄酒都是750毫升?

    其實有一個比較浪漫而健康的說法,一對情侶對飲,在健康的前提條件下,男性每天喝酒不超過400ml、女性每天喝酒不超過300ml,所以一瓶750ml的葡萄酒,一天內不超過半瓶的飲量,就基本上是健康的。而葡萄酒不像白酒和白蘭地、威士忌等洋酒那樣開瓶後可儲存較久,葡萄酒開瓶後不宜存放太久。所以,最常見的750ml裝的葡萄酒,就正好是不超過兩個人對飲的健康飲用量啦。

    而另外一個歷史性的說法就是紅酒是法國的驕傲,但至於它的大小,裝瓶量(750毫升)則是多虧了……英華人。

    從十九世紀起,波爾多酒商選擇了這樣的裝瓶量,實際上是因為他們和英華人一直有貿易往來。 當英華人下訂單時,他們以其自己的計量方式來清點酒量:加侖,也就是4.54609升。 於是,酒商們就定製了相當於50加侖容積的木桶(大約227升),正好可以裝300瓶750毫升的酒。

    這種樣子的酒瓶隨後快速普及於所有法國紅酒出口領域,而在法國銷售的也使用這種酒瓶。

  • 10 # 喜歡老酒的吃貨

    常喝葡萄酒的朋友,會不會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市面上出售的葡萄酒大都是750毫升?一瓶750ml的葡萄酒,一般情況是倒成6杯,750毫升的葡萄酒恰好適合兩個成年人吃一頓晚餐享用,平均每人2~3杯,不多也不少。如果碰到一人獨飲的情況,750ml顯然會讓人覺得有點為難,那為什麼國際上還是把這個數值作為葡萄酒的標準容量而不使用其他引數?

    葡萄酒是一種很古老的飲品,公元前葡萄酒就已經誕生了。那時候的人們最早使用陶罐來儲存葡萄酒,那時候技術落後,人們使用石器和陶瓷為主,可以選擇的容器不多。這時候的容量是沒有規定的,可大可小,都是根據容器大小而決定的。

    到了十七世紀,玻璃的吹制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因為玻璃酒瓶造價低、衛生、輕便等特點,逐漸成為儲存葡萄酒的主流器皿。不同型別的酒瓶形狀各異,容量卻都是750ML,這是為什麼?

    原因:由橡木桶的容量決定了這個數值18世紀,隨著橡木塞封瓶方式的啟用,葡萄酒瓶的規格標準化也在啟用,因為當時英國是法國紅酒的最大進口國,酒瓶標準化的需求更為緊迫,將不同尺寸的陶土瓶淘汰後,人一口氣吹製出的玻璃瓶大概在700ml。但只是大致在700ml,如何去確立一個具體的數值呢?

    最後決定,因為英國作為最大的進口方,當時運輸單位是50加侖,也就是225L!所以運輸容器橡木桶的容量就定為225L。225升/700ml的話,不能整除,最後使用750ml的容量,就剛好等於300瓶葡萄酒,於是最後統一了葡萄酒裝瓶是750ml。

    1970年,歐共體(歐盟)建立葡萄酒瓶統一標準為750ML。所以現在市面上銷售的葡萄酒,容量大部分都是750ml。

    現在看來,一瓶葡萄酒的容量定為750ml,還是很科學的。葡萄酒開瓶以後不能儲存很久,最遲3天內喝完。如果是兩個人共進晚餐,一瓶葡萄酒一人一半,剛剛好。如果是女生量少,一個人人喝,剛剛可以喝三天,每天2杯,也是很健康。

  • 11 # 酒海無涯

    看了其他答友的回答,個個巧妙。但很不幸,都是誤導性很強的錯解!

    誤區一:“因為橡木桶是225升,用750毫升瓶剛好能裝300瓶”

    早期的玻璃製品都是人工吹制的,吹瓶工人一口氣能吹出的最大容量在700-800毫升之間。在這個容量範圍內,沒有比750毫升的瓶子更適合用來裝那225升酒了(750毫升*300=225升)!

    吹制玻璃瓶

    但是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這個答案縱然短短的一句話,卻漏洞百出。1、先說說橡木桶,早在羅馬帝國時期,高盧人(就是現在的法華人)就開始用橡木桶代替陶罐儲藏葡萄酒,隨後演變出了225升的波爾多桶,228升的勃艮第桶和900升、2000升的義大利大桶。也就是說,橡木桶的體積不一定就是225升的。

    橡木桶

    2、更諷刺的是,使用225升橡木桶的法國波爾多,最早使用的酒瓶卻不是750毫升的。直到1974年,波爾多的主流瓶型還是730毫升。仔細觀察老年份酒的標示容量就會發現,從1975年開始,波爾多各大酒莊才開始改用750毫升瓶。

    1974年份的木桐容量為730毫升(73cl)

    3、這個答案天真的以為,葡萄酒的裝瓶方法是將酒液從橡木桶中打出,依次裝到玻璃瓶裡。自從17世紀玻璃瓶普及之後,橡木桶的功能已經不再是儲藏葡萄酒。而是作為熟化工具,參與葡萄酒的釀造。橡木桶的酒液在釀造完成後,會統一轉移到不鏽鋼罐中進行裝瓶。因此,酒瓶的容量和橡木桶的大小其實沒有半毛錢關係。

    酒瓶的演變

    誤區二:“一箱750毫升(12瓶)約為2加侖,方便英國消費者計算”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知道。升(L)、釐升(CL)、毫升(ML)這些是公制單位,是一個叫國際計量單位委員會的組織搞出來的。這個組織成立於巴黎,在法國國內很有影響力。因此,法國大革命之後,法國國內就開始改用公制單位,之後推廣到整個歐洲大陸。

    各種瓶型的葡萄酒瓶

    1、法國使用公制單位之前,用的也是pinte(品脫)等和英國相似的體積單位,如果是為了和最大客戶(英國是法國紅酒最大進口國)接軌,那為什麼還要改成公制?

    2、加侖還分為英制加侖和美製加侖,1美製加侖=3.785 412升;1英制加侖=4.546 092升。美國也是紅酒的主要消費市場,歐盟怎麼能厚此薄彼,光為英國消費者著想呢?其實英美也一直在努力接受公制單位,英國規定2000年以前,除少數行業外,市場上出售的商品必須標示公制單位。

    美式酒瓶

    正解:

    這個問題我之前準備紅酒培訓資料的時候,還專門問過一些法國酒莊的老外。他們的回答很簡單:是歐盟的法律規定的。3升以內的葡萄酒只能有187.5毫升、250毫升、375毫升、750毫升、1500毫升、3升這幾種容量,其中750毫升被確立為標準容量,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

    至於為什麼標準容量是750毫升,則是歐盟從整個葡萄酒產業來考量,當時西班牙、法國勃艮第等產酒區使用750毫升瓶的酒莊居多,以750毫升瓶為標準瓶,既能規範市場秩序,而且對整個紅酒產業的影響最小!

  • 12 # 四度酒話sungor

    老司機觀點

    在17世紀以前,所有酒類的儲存運輸基本都是橡木桶承擔的。

    直到17世紀初,璃製造技術的進步和製造成本的降低,玻璃酒瓶才廣泛的使用。且人們發現在玻璃瓶中的葡萄酒能存放更久,口感更好,於是以玻璃瓶為代表的現代葡萄酒正式登臺。

    早期容量不統一

    不過呢,當時對於瓶子的容量統一標準不明確。有一種說法是當時製作玻璃瓶的主要方式是“人工吹制玻璃”。750毫升左右是一個玻璃工人的肺部空氣的最大容量,因此大多數酒瓶容量都集中在這個數字附近。

    早期700毫升、800毫升的瓶型都有出現在市面上。葡萄酒瓶沒有統一容量,消費者無法判斷自己究竟買了多少酒。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1636年,英國出臺法律規定,商家必須用特定容量的量鬥稱過後,才能把酒倒入酒瓶中。

    直到1821年,統一酒瓶容量的專利終於出現。不再按斤,按瓶來買就好了。

    現在通行世界的750毫升的形成得益於橡木桶的統一容量和商貿的全球發展。早在17、18世紀,海上貿易發展迅速,當時波爾多的酒還被裝到橡木桶運送到各地。

    當時,波爾多的酒被裝在統一的50加侖橡木桶中被運送到英國。50加侖相當於225升。所以人們需要找到某種容量能將50加侖酒正好能平均分裝完的酒瓶。於是750毫升的,可以將50加侖酒平均分成300瓶的瓶型,理所當然地成為統一選擇。

  • 13 # 飲者無名

    一瓶葡萄酒有時候像位內秀的女子,透過外表的瓶形、酒標、木塞、內在酒液的顏色、芬芳和滋味。處處暗示著她的訊息,喜歡探索的人總能因為懂得欣賞而發現樂趣。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法規,不同的文化,不同語言使酒標有著很多不同之處。即使同一國家的酒,由於產地區的不同,酒廠的不同,酒標也有區別,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透過酒標選購葡萄酒。

    分別是:法國波爾多酒標,西班牙里奧哈酒標,德國酒標,智利酒標

  • 14 # 是毛毛吖

    在17-18世紀。歐洲各個國家葡萄酒的度量單位存在不一致性,給各國之間的貿易形成了一定影響。而且配裝的葡萄酒瓶也有一定的差別。比如:西班牙、葡萄牙、法國一直使用公升和千克,而大英帝國則使用加侖。為了促進葡萄酒在各國貿易之間的快速發展。在18世紀中期,歐洲各國將容量進行了統一,設定750ml為葡萄酒商業灌裝的標準容量。

  • 15 # 老葉線上

    老葉帶你走進紅酒世界,揭開紅酒為啥是750ml的神秘面紗

    關於750ml的裝配有很多版本的說法。其中一種,750ml來源於17世紀的書籍記載,當時的玻璃器製造發展相對來說比較成熟,可以進行流水線生產。在很多廠商生產過程中,有一個工匠發現,一口氣吹製成型的玻璃瓶容器容量在700-800ml之間最為節省材料和提高生產效率。

    當然,我覺得古羅馬的說法最具歷史意義。 當時的古羅馬時代,人們沒有玻璃瓶。當時盛葡萄酒的器皿普遍都是陶土容器。這類器皿的容量大都在700ml左右。由於當時人們的飲酒習慣,人均大約相當於今天一人要喝掉一瓶的酒量。當然,古時候的羅馬釀造技術比起現在當然是要落後許多,自然酒精度沒有現在的葡萄酒度數高。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說法。從古到今我們發現大多數葡萄酒生產商所生產的葡萄酒配裝容量都在700-800ml之間。

    隨著貿易的不斷髮展,在17-18世紀。歐洲各個國家葡萄酒的度量單位存在不一致性,給各國之間的貿易形成了一定影響。而且配裝的葡萄酒瓶也有一定的差別。比如:西班牙、葡萄牙、法國一直使用公升和千克,而大英帝國則使用加侖。為了促進葡萄酒在各國貿易之間的快速發展。在18世紀中期,歐洲各國將容量進行了統

    一,設定750ml為葡萄酒商業灌裝的標準容量。

    這些說法雖然有著一定的傳說性,但是在設定這個數字的背後,也是有著較為科學的依據。兩個人享用一頓西餐時配飲一瓶標準灌裝(750ml)的葡萄酒為最佳飲用量。我是老葉,專注美食分享,如果覺得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我哦

  • 16 # 英子愛夏廚

    大家好,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關於750ml的裝配有很多版本的說法。其中一種,750ml來源於17世紀的書籍記載,當時的玻璃器製造發展相對來說比較成熟,可以進行流水線生產。在很多廠商生產過程中,有一個工匠發現,一口氣吹製成型的玻璃瓶容器容量在700-800ml之間最為節省材料和提高生產效率。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說法。從古到今我們發現大多數葡萄酒生產商所生產的葡萄酒配裝容量都在700-800ml之間。

    儘管普遍採用的標準瓶都是750毫升,但對其他容量的瓶,波爾多型和香檳型在瓶的描述和大小上是有些差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充電寶能不能一邊充電一邊給iPad充電,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