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黑雜談

    《封神演義》裡唯一真實的就是武王伐紂了。首先《封神》是一部神話小說,套用了當時最流行的寫法,古今大亂鬥。這在古典小說中是最常見的套路《西遊》,《水滸》都是這個套路。逢山過寨必遇高人,然後去請高人相助。

    紂王並不昏庸,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紂王本名子受,為殷商第三十代天子帝乙之幼子,以其母為帝乙之正後,又是其母扶正為王后所生,因此越過同母兄微子成為嗣君。

    《史記》裡稱帝辛「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皇甫謐《帝王世紀》稱帝辛「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是個筋骨強勁、力大無窮,能當百人之敵的無敵勇士,此外他還「資辨捷疾,聞見甚敏」,也就是智商極高,反應極快,能言善辯,絕非一勇之夫。繼位後,用費仲治政,鼓勵農桑,推行牛耕與灌溉排水;肅清王族內部異己,削弱貴族勢力,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又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從亡虜逃臣中簡拔健步如飛、勇搏熊虎的勇士飛廉、惡來父子為將;伐黎國,破蘇國,大搜於渭水,一度打壓了剛剛興起的周國,囚禁周文王姬昌。

    從姬發列舉紂王罪狀,就可看出一二。

    罪一、不用貴戚,重用奴隸

    二、不敬鬼神,不重祭祀

    三、登用小人

    四、剛愎自用,窮兵黷武

    五、聽信婦言

    六、酗酒

    這些罪狀看來,都是欲加之罪。何其可笑。

    歷史就是一個小姑娘任由旁人打扮。

  • 2 # 愛說話的老王

    回答,首先說商紂王亡國?並不是演義裡面的所說的“桀紂之君”。商朝之所以被周武王滅掉?

    主要因素是,商紂王歷史記載是一位英俊威武的“武皇帝”。最大的因素就在於他常年征戰。討伐四方。

    過渡耗費國力,人力使得原本就在商朝晚期出現的一定的沒落,腐朽的朝政,不斷的在戰爭中被放大。

    而因為不斷的征討四方。所以,中央軍團的兵力明顯不足。不得已商紂王准許各諸侯出兵協助討伐。

    隨後,周武王藉助這個基點。建立和擴大自己的軍隊與勢力。

    最後並沒有用於協助征討商紂王討伐。反而卻在商紂王出征東西夷人,其他少數民族。

    隨後,周武王藉助商朝主力在外作戰,各諸侯早已不滿商紂王做法。

    於是聯和四方諸侯。攻打朝歌。殺死紂王。

    然後轉而滅掉了不服氣的北伯侯。屈服了南部後,西伯侯。

    最後建立了周王朝。

    但是,為了美化自己與連線炎黃文化傳承。所以要把商紂王汙名化。才能體現自己的正統合法地位。

    所以演義裡面。真實的就是紂王連年出兵征戰。勞民傷財。徵兆各地諸侯出兵

  • 3 # 謀略秘籍

    一說到商紂王,大部分人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封神演義》中,那個暴虐無道的著名暴君,被九尾狐狸精妲己迷惑,致使天下大亂,群起造反。

    其實紂王的壞名聲主要還是源自他苛刻的刑罰,比如砍頭,活埋,肢解,去勢,刖足,鑿臏,割鼻,剜眼,拔牙,割舌,去耳,紋面等等。但如果從整個商王朝來看,根本不算什麼。

    為什麼呢?聽我細說。其實,重刑殺一直是商王朝的傳統特色,一組有趣的資料很能說明問題:從前武丁在位的五十九年間,使用人牲合計為五千四百一十八人;接下來的九十年間,用人牲是一千九百五十人;而紂王與其父親的四十年間,用人牲僅七十五人,明顯少於前代,可見商紂王對老百姓並不殘暴。而且,把人醢了,即便在後來的大周朝乃至漢朝的劉邦也都這樣幹過,不算稀奇。並且我們說,鬼侯、西伯、鄂侯這三個苦主都是方國君長,紂王處罰殺掉他們,屬於商王朝與周邊方國的政治鬥爭,而政治鬥爭一貫是秋風掃落葉般殘酷無情的。特別對鬼侯、西伯這樣不老實的西部方國,征伐和處死他們是歷代商王的政治工作,即使做成肉醬也不算什麼殘暴。

    武丁就經常把俘虜來的方國首領頭殼鋸開,在上面刻字。所謂紂王殘暴,都是他的敵人在勝利後新增給他的罪名。

    最後總結一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既然人家能夠成為一代帝王,那肯定不是昏庸無能的。勝者為王敗者寇。

  • 4 # 識吃

    《封神演義》只是一個以神話故事為題材的小說,半真半假。朝代是真實存在的,不過是基於基本史實上進行的藝術創造,但大部分情節和人物均為虛構。

    小說介紹

    《封神演義》是明代道士陸西星(一說為許仲琳)所著的神魔小說。主要以姜子牙輔佐周室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楊戩等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後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

    真真假假,藝術創造

    一、真實

    社會環境是真的,商紂無道武王取而代之建立大周,分封侯國較為真實。這也是有史料記載的,而且也得到現在大多數史學家的認可,基本可以判定這段歷史是真實存在的。小部分人物也是真實的,如商紂、妲己、姜子牙、姬昌、姬發、李靖、比干微子等等,在歷史上這些人也確實存在。

    二、虛構

    大部分人物是虛構的,比如女媧、哪吒、楊戩、等等一系列道教的神仙是虛構的,這些人物大都來自於神話,而歷史中並不存在。且大部分人物形象也是虛構的,無論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還是虛構的人物基本上都被賦予了神話色彩,這並不符合實際。

    商紂暴虐?

    我們的記憶裡,商紂王就是一個昏庸無道、殘害百姓的亡國之君。我們不能否認,紂王確實有種種劣跡斑斑的罪行,但是他也不完全像小說裡那樣碌碌無為。

    事實上,商紂王還是一名很有作為的君王。他開疆闢土,是一位頗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還是一名失敗的改革家,在商紂王繼位之初,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趨嚴重、尖銳。為了緩和這些矛盾、促進生產發展,商紂王開始了大刀破斧的改革。反對神權,改革舊俗是商紂王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 5 # 淺吟墨話

    《封神演義》是歷史與神話交織並存的。事實是紂王上臺前期,那也是十分有作為的君主,重視農桑,大力發展生產力,把商朝勢力一度擴充套件至江淮一帶,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後期由於紂王四處征伐國力下降,結果被微子啟、箕子和比干聯合周滅掉了。

    妲己,傳說被九尾狐奪其魂魄,佔其身體到紂王身邊禍國殃民。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事實上妲己父親不詳,而出身並不高貴,紂王能娶她為妻,側面說明紂王廢除陋習,擇後選妃不分出身貴賤。關於妲己做的惡事,全是傳說,小說體現的應是惡有惡報的事事終有輪迴的結局。

  • 6 # 小妖菇涼

    提到商紂王,大家就會想到《封神榜》裡面那個被狐狸精魅惑的君王,酒池肉林、解剖孕婦、炮烙大臣什麼的,十足一個惡棍的形象。

    但早在春秋時期,偉大的儒商子貢就知道,“紂之不善, 不如是之甚也”——就是說紂王大哥也沒傳說中那麼變態,,所謂“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就是說這廝幹了破事,所以死後天下所有的破事都會栽到他頭上。

    看來,紂王充當了馬桶的功能,反正他死了不能辯駁,所有的屎盆子可勁兒給他扣。

    那真實的紂王是個什麼人呢?

    真實的商紂王——帝辛

    《史記》稱紂王:“為人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好酒淫樂,嬖於婦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紂王這人能力非常強,空手就能揍扁猛獸,比斯巴達勇士都猛,而且他腦袋靈光,口才很好,能把黑的說成白的。

    可不幸的是,沒把這天賦用到正道,天天喝酒作樂,聽信小人與婦人。

    有人據此認為,紂王的暴政是因為鉛中毒,因為米帝弗利爾美術館曾經對幾十件商代青銅酒器做過化驗,平均鉛含量達到百分之七點二,合金的鉛易溶解於酒,達到百分之七,經常飲用就會慢性鉛中毒,產生妄想和狂躁,紂王暴政是因為血鉛濃度導致的。

    這個說法太簡單,歷代商王都用這類青銅酒器,怎麼不見其他先王狂躁妄想,天天使暴?難道一個延綿幾百年不墮的王朝是由一群血鉛濃度超標的酒瘋子創造的?

    實際上,紂王酒池肉林的玩法,本來就和商朝的宗教禮儀有關係,比如喝酒,其實是商朝祭祀的必需品,宴飲是交通祖先、融洽封建君臣關係的紐帶,是商朝習慣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肉林這玩意兒在甲骨文裡面叫“奏”,其實就是把大塊的肉掛在樹上祭神,跟我們如今的人招魂差不多,這是人類文明處於矇昧時期,普通人與其他世界溝通的方式。

    再比如說紂王聽信婦人,要知道商周時代的王后、女伯爵們也是充分參與治理的,周人的三母、王后們也是參政的,紂王重視這些女伯爵們的意見,這個本身沒什麼問題,也是後人附會出來的罪狀。

    看來,對商紂王的指控就剩下了“任用小人”,那麼紂王是否就可以徹底洗白呢?

    這需要先從中國上古時期的政治運作邏輯來探討,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並不是後來秦皇漢武那種說一不二的角色,他們的權力受到了很多諸侯的限制。

    跟滿清還未入關以前,有議政王會議一樣,皇太極當皇帝也曾經有一段時間,是四大貝勒共同主事。

    假設紂王是皇太極,那麼微子、箕子包括比干就是議政王會議的諸王,他們有自己的勢力,而且很強大。

    紂王並不能做到說一不二,但偏偏紂王是個能力很強的人,這樣的人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比如隋煬帝,雖然人家幹著幹著把大隋朝乾沒了,你也不能否認人家的雄才大略。

    這樣的人有個大毛病——愛折騰!

    紂王就是如此,他心中一直有個聲音:“我就是我,最不一樣的煙火。”

    他不喜歡自己的權力受到限制,所以把那些老貴族們晾了起來,專門重用一些沒根沒底的小臣。

    這些小臣是些什麼人呢?就是些遊離於體制之外,沒根沒底的聰明人,其中不少可能還是犯罪分子,這些人一般是沒有固定價值觀的,為了利益可以踐踏一切習慣和傳統,破壞古老的商朝憲法,也有什麼心理障礙,正好和紂王尿一壺。

    這樣的話,很多貴族就和商紂王離心離德了,他們選擇了投奔周國,《周本紀》也提到殷人的太師、少師抱著樂器去投奔周朝。

    樂器這玩意兒在現代屬於娛樂範疇,但在當時屬於宗廟禮樂的核心禮器,擁有這些東西就意味著政治合法性,這些掌管合法性禮樂的高階貴族投奔周,也顯示出紂王治理的合法性在不斷崩塌。

    要知道,滿清到康熙時期,皇帝才能徹底集權,上層建築的發展得一步一步來,紂王太心急了,他在歷史舞臺上,搶了原本屬於秦始皇的劇本。

    紂王是怎樣把商朝玩砸的

    商紂王成為千古一帝的作死事業,要想把商朝這個幫派給玩崩塌,那也得花些時間,可問題是對外戰爭成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就商朝最後兩個王帝乙、帝辛時代的卜辭內容來看,其中很大一個主題便是和東部夷方交戰。先秦時代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規模本來並不大,且大多帶有一定的禮儀性質。

    但商朝同東夷之間的戰爭卻持續了幾代人之久,其對社會經濟造成的破壞是可想而知的。

    商王室及其所統轄的各個諸侯國深陷戰爭泥潭,消耗大量資源,這種情況自然很難維持。

    《逸周書·商誓》裡面就描述商王的四境封臣被逐漸掏空的景象,所謂“其有綴艿”,像“夜雨剪新韭”一般被一茬一茬收割。

    商紂王想幹秦始皇的事情,這是當時社會所難以承受的。所謂“早韭綠且纖”,我們也並不陌生,韭菜還只是新苗,不等長得粗壯,就被收割了。

    而反觀悄悄崛起的周室,孟子描述道“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徵,澤梁無禁,罪人不孥”,宋儒孫奭解釋說,“紂時稅重”,而文王雖偏居邊陲任西伯而能行王政,復行稅九一的古法(掙九塊錢交一塊錢),自然有助於對社會經濟的維持和國家元氣的復甦。

    在等差君主制的天下秩序下,諸侯、卿大夫自然需履行對商王的義務是根據舊有禮制為王室提供服務,而這些服務本有一定的預期,這樣才能維持與封君間的有效的互信與合作。

    但從甲骨卜辭所反映的資訊來看,當時各方諸侯所承擔的役務是相當繁重的,以至於需要透過占卜向神靈反覆貞問服役的期限,表現出對前路的未知與迷茫。

    在當時殷商的執政範圍內,從大人到小民,怨聲皆如蟲鳴、如湯沸。治理秩序的行將崩潰,極大地動搖了帝辛這位天下共主的執政合法性。

    恰好周武王以商紂王表兄弟的身份喊話那些貴族們,我當老大後,大表哥的規則全部廢除,大家一切照舊。

    所以,在外有東夷襲擾,內部離心離德的情況下,商朝終於崩盤了。

    紂王為何成了昏君代表

    對於商紂王來說,不管我們稱呼其為帝辛還是紂王,其在朝政治理上的失敗,自然是要遠遠多過其道德與人性上的邪惡。

    但能力上的過與不及,總會不受控制地演變成道德上的指控。這就要求為政者剋制私慾與私智,遵循法統,率由舊章。

    加上,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不瞭解歷史真相,為了向世人宣揚“惡有惡報”,便又給紂王增添了不少新的罪狀,例如把人剁成肉醬、剖割孕婦之胎等。

    漢代以後的統治者繼續把紂王作為反面形象宣傳,後來《封神榜》的大範圍傳播,紂王終於成了一個人人可以唾棄的“馬桶”。

    所以,紂王的“荒淫殘暴”是自己作死的原因,也是千年積毀的結果。

    相反,宋仁宗並不雄才大略,只是垂拱而治,沉默寡言,做好一個道德表率,所以成了千古仁君。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更要不斷汲取各種聰明人作大死的教訓。像宋仁宗那樣,剛毅木訥,笨一點,遵循古老的習慣和經驗才是最安全靠譜的,能作大死的一般屬於聰明人士。但人算不如天算,最後往往死得莫名其妙。借用哈耶克的話說,這就叫“致命的自負”。

  • 7 # 董江波

    商朝興盛,是承接了原始部落聯盟國家大夏王朝,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歷史車輪,取而代之大夏王朝了。何況,大商王朝,本來就是大夏王朝內部的一個強大部落聯盟。

    而到了商末,也就是紂王這一代,奴隸制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提升生產力,就是給奴隸更多自主性,提高他們的生產力和能動性,成為必然。

    可是,紂王不可能有先見之明,於是,商朝內部的大周王朝,也像當初商國一樣發展了起來。

    這對比這下,此消彼長,逐漸的,大周王朝就取代了商朝。

    紂王,談不上昏庸,而且,就算以《封神演義》來看,他的絕大多數決定,都是對的。而且,他也一直重用功臣和能人。朝堂上雖然有一些不堪,但戰略是沒錯的,用人也是沒錯的。

    但可惜,這是即將到來的封建制向奴隸制的宣戰,生產力的代溝是巨大的,紂王和他的臣將們再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時代的車輪。

    商滅周興,不是國家的變更,更是生產力的變更。

    對這一點兒,《封神演義》沒有過多說明,只是說,周盛平民有糧吃,商無道平民飢,其實,這已經說明問題了。刀耕火種,肯定比不上工具。周,就是工具的代表。《封神演義》是一部虛構小說,真實歷史,只是背景罷了。

  • 8 # 阿賴生活記

    商紂王上臺後,到處搜刮美女以充實後宮,這群美女中最出名的就是妲己。為了與美女共度人生,商紂王大興土木,修建各類娛樂場、度假村。在商紂王主導下,商王國興建起當時全亞洲的最高建築——超豪華的宮廷娛樂場鹿臺。據說,鹿臺方圓三里,高達千尺。按西周《建築法》,這已經是相當於一座小城池。他不斷地加重民眾賦稅,收刮民財,然後把錢都存放在鹿臺,以方便隨時有錢開銷。

    帝辛和商紂王,是同一個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稱號。一個人有兩種稱號,在中國歷史上唯此一例。這兩個稱號之間差別是巨大的,對不同的人群來說具有不同的含義。

    毛澤東對帝辛的評價耐人尋味,因為所處地位,毛澤東的著眼點和洞察力顯然更令人信服:“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當時微子是裡通外國。為什麼紂王滅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對他,還有箕子反對他,比干反對他。紂王去打東夷,把那個部族征服了。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紂王那個時候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紂王自殺了,他寧死不投降。”

  • 9 # 半檯筆記本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演義就是演義,不能當做歷史去看。就拿三國演義來說。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他的事蹟基本都是假的。即便是正史,被皇室操作,以及作者的立場等原因,也很難真真的還原真實歷史。但話說回來,不論是演義還是正史,都在說明一個道理,我想真正學歷史的其實是在學這個道理。商朝距我們很遙遠。這方面的史料相對來說比較少。出土的一些文物。各式各樣。不能整體地串聯起一個故事脈絡。所以說眾說紛紜。前幾天看了一個專家的分析,商是由食人族建立的。且看他的各種刑法就知道了。紂王呢,是整個商朝最好的一位君王。西周聯合了很多部落攻打商朝,結果紂王的兵都派出去了,無奈之下臨時調集了40萬的奴隸。西周先期就做了奴隸的策反工作。結果奴隸大軍臨陣反戈,紂王兵敗自殺。當然了成王敗寇,也不排除西周故意的抹黑紂王。

    黃v認證只剩最後一個了。好幾天了沒有過。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點一個贊吧。謝謝!

  • 10 # 崆峒書生
    商朝的滅亡,果真是紂王的昏庸導致?

    一個國家或朝代的滅亡,很多時候並非一個國王所能左右,比如漢武大帝,在古代史的程序中,很多人認為這個皇帝是一個上進有作為的皇帝,因為大家看到了他打了勝仗,但從經濟建設角度來說,人民承受的是被壓榨,後期他依然遇到怨聲載道、危機四伏的局面,但那會的大漢滅不了國,為什麼,國祚未盡。

    國祚,其實並非歷史上說的什麼天機、氣數,全憑天意之類的,更多還是人為導致,比如西周的滅亡,書生個人認為,周幽王是挺作,比如寵溺褒姒,玩什麼烽火戲諸侯把戲,然而,如果沒有前面的穆王西征導致關係惡化,犬戎前來最多就是一通打砸搶,還能滅國?所以說,氣數,並非一個人能導致的,更多是歷史的因果所致。

    按照這個邏輯,紂王能有多昏庸?歷史的記載,紂王此人,勇猛無比,《史記》說紂王:“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和漢武帝小時候在上林苑鬥野獸時一樣,人家天生就這樣兇猛。

    按照武王伐紂給出的理由,紂王任用小人,聽信女人,這些小毛病,哪個國君能絕對杜絕?程度不同罷了,紂王之所以被說昏庸,只是商朝的國運到了,他成了亡國君而已。至於妲己的迷惑作用,那只是神話作品的效果,可信度並不高。

    商朝滅亡的真實原因

    商朝並非影視劇中的那麼不堪,要知道周武王第一次會盟後,放棄了立即征伐商朝的念頭,除了給自己拉人氣之外,更多的是實力不如商朝。

    那商朝為什麼會滅亡?

    只能說社會發展的程序導致,商朝是名副其實的奴隸制社會,而西周分封制以後,封邦建國已經明確指出,社會制度進入封建社會。

    一種社會制度是否適應當時的社會生產力,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設,其實這句話反過來說,上層建設更要適應經濟基礎。比如我們當下的經濟狀況,如果再用封建社會的那套管理制度來治理社會肯定是要被推翻的,首先,民眾富裕的生活是他們的精神富足,管仲講過:“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上層的制度跟不上經濟基礎的時候,等待他的只有被推翻,無疑,岐山周族扮演了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事物,新舊交替,這是正常的輪轉,只是這個亡國君讓紂王趕上了而已。

    商朝怎樣做才不會被滅亡?紂王能否擺脫昏君的臭名?

    一種經濟制度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它註定是要被推翻的,那有沒有可能保留而不被推翻?

    有可能,途徑就是變法。

    歷史上講的變法更多的是圖強圖發展,圖存的較少,這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侵犯貴族利益,這一因素幾乎是所有變法失敗的核心阻力,商鞅變法是不可複製的成功案例,但他最後的死亡也與這個原因有關,強如西漢,也遭遇了“七國之亂”的危機,要不是周亞夫的強硬鎮壓,結局也不好說。

    如果有賢臣能大力變法,從上層建築角度開始改革,最終能推行一套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制度,這個朝代依然是有可能繼續發展的,但這種機率很小,因為一己之力改變歷史,這樣的案例除了項羽這樣的角色,很少有人能複製。

    如果真有這樣的人存在,那紂王聽信女人和任用小人這樣的小事,不足以給他按上昏君的罵名。

    結語

    商朝的滅亡幾乎是後世自省的反例,做君不學商紂王,開國不學商王朝。其實,紂王也並非一無是處,他開拓疆域的能力依然能看出他的才華,只是處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而已,再比如東周末期的周赧王,面對戰國亂世,秦國的部隊掃遍天下,他再怎麼賢明上進,也無法逆轉當時的國祚。

    還是那句話,並非紂王昏庸,歷史的車輪攆出了他們即將亡國的國運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機油不換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