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行史話

    商鞅決定了封建社會的政治走向嗎?

    中國歷史的第一個分水嶺,也是最大的一個分水嶺,就是在周秦。

    周朝,是一個分封制的社會。老子一直追求的,其實就是那個時候的社會現象: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周之初,天下有1800個方國,就像歐洲中世紀的莊園,每個莊園都是自給自足,關上門就可以與世隔絕,因此一個莊園就是一個小社會,裡面的農民一輩子不出去也沒有關係。周朝當時的方國也是這樣。

    ▲周王朝自己的地盤其實很小▲

    周朝這種體制屬於鬆散型管理體制。每一層級只對他的上級負責。比如齊國有一個權臣叫崔杼,他派手下去刺殺他的國君齊莊公。齊莊公看到崔杼的部下,就說我是你的國君,求求你,不要殺我啊。崔杼的部下說,對不起,我不是你的臣子,我是崔杼的臣子,我只聽崔杼的話,“不知二命”。你要有命令,請和崔杼說,和我說沒用;我只忠於崔杼,所以必須殺掉你。

    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國家機器運作緩慢,效率極低。財富都集中在諸侯國手裡,國家根本就無法汲取上來。有了財力,軍力也就上去了。所以,諸侯國的軍力在春秋初期就已經比國家強了。

    同理,在諸侯國內部,國君也管理不到百姓這一層。諸侯國內的財富都集中在大家族裡面,家族的軍力也比國君的強,所以最後才會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事情發生。

    這就是六國以及周朝為什麼會被秦國消滅的原因。因為秦國跟他們不一樣。

    ▲商鞅(劇照)▲

    秦國,是戰國時期變法最成功的一個國家。雖然秦國的很多變法內容都是別的國家實施過的,但秦國變法堅持下來了。而這個變法主持者就是商鞅。

    首先,商鞅打破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度。把原先國君分封的卿大夫的世襲權力收回來。只有立了戰功的人(勇於公戰)才能獎賞爵位。把秦國變成全民皆兵。國家戰鬥力指數一下上去好幾個等級,甩六國好幾條街。

    其次,打破井田制,設立郡縣制,全國設三十一個縣(從楚國抄來的)。由中央政權統一管理。國家機器的運作效率大幅度提升,中央政令可以直達民眾。

    另外,廢除了公田(井田制)之後,鼓勵開墾私田,全部要交稅(這其實是從魯國照搬過來的)。稅收按“戶”計算。所以,強迫老百姓分家。規定“民有二男不分異者倍其賦”,“父子兄弟同室共息者為禁”,就是說家裡有兩個成年男人就必須分成兩家,父子或者兄弟倆不能住在同一個房間。把一夫一婦的個體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社會細胞。國家的財富迅速增長。

    接著進行國有化:“廢逆旅”,也就是打擊商業,廢除旅店,禁止商人隨便出行。“一山澤”,就是山川湖澤等自任資源全部歸國家。禁止農民以此謀生。農民只能好好種地或者去作戰。

    ▲大秦帝國(劇照)▲

    最後,為了貫徹變法。商鞅採用法家“嚴苛”的思想,提倡赤裸裸的功利主義文化。

    1、“徙木立信”(抄襲吳起“車轅立信”),讓民眾知道變法將言出必行;

    3、“重賞罰”,就是獎要獎到你心花怒放,罰要罰到你傾家蕩產。(就是因為得獎太難,獲罪極易,商鞅的變法促成了秦國的暴政,最終導致秦國滅亡)

    4、“以奸治良”,採用奸惡之法進行國家管理(見《商君書 法強》),把全華人都變成了唯利是圖的奸詐小人。採用“連坐”法,也就是一人犯法多人獲罪;鼓勵“告奸”,讓夫妻、父子、兄弟、鄰里之間互相告發。

    一套操作猛如虎,秦國從此人人自危,“構造怨仇而民相殘”。國家從原來的鬆散型轉變為由國家全面壟斷、控制和調動社會資源的高效系統。很快獲得了六國無法比擬的龐大兵源和鉅額的軍費。

    ▲秦國戰爭機器▲

    結論

    秦國的這些改變,徹底顛覆了之前的社會制度。統一六國,讓所有人都看到了新制度的威力。中國從此沿著這條路走了下去,一直走了兩千多年,直到我們新中國的建立。

    商鞅,作為秦國變法的主導者,不能不說他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政治走向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但我認為不能說是“決定”,因為,當時的變革,勢在必行,沒有商鞅也會有其他人,是時代的選擇而非個人。

    感謝朋友閱讀!

  • 2 # 世界史圖鑑

    與其說商鞅是個尖酸刻薄的寡恩之人,倒不如說是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相交融的一個矛盾體。說商鞅是個理想主義者,是他企圖利用他一個人的變法實踐,完成他內心當中不可能完成的治國理想。體現在現實當中就會是一種無情的狀態。國法無情也並無對錯,法若有情,也應該秉持公正的心態。而並不是人情社會下的法治,人情社會下的法治是人治,離法治相距甚遠。有受制於當時社會環境,國家環境原因,使得法無法建立在君主之上,這是一個時代問題,而並不是商鞅所真實要表達的理念。

    法治在於依法為尊,人治在於以人為尊,這個人不是君主不是聖人,而是人情(人情關係的政治表達就是禮樂)。人情是依靠理智而存在的是西周的政治規律。但這一點基本都被後人所忽略,一提到人治便是君主治理,這是不正確的。說商鞅是個現實主義者,在於商鞅真正看到了國家貧弱,戰國戰亂紛繁不斷的原因。真的想出了結束這一切可切實而有效的方法。那便是真正的國家統一。

    王道禮制仁政已經無法平息整個華夏族群內部之間的爭鬥(總不能一味堅持舊制守株待兔吧 ,都已經持續數百年的狀態兔子也沒來還有繼續的必要?)。永無止息地括而論道和戰爭使得當時華夏民族經歷了數百年無謂的爭奪,期間死了多少人,滅了多少國不計其數。但凡有一點可能,和平結束這一切的方法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商鞅不可能沒有想過,但問題在於,沒有那一種和平的方法,在當時可以真正地付諸實踐。

    只有強者才擁有談論和平的能力和態度。弱者是沒有資格談和平的,你只有被滅掉的可能,這也是商鞅變法較為激進之處。同時,商鞅的變法是戰國變法的集大成者,他的諸多法制條令都是來源於山東六國,只是比其更加完善。若以此說商鞅變法如何如何,那麼山東六國在同時期也都進行了各自的變法。為何山東六國卻會受到後人的惋惜,唯獨商鞅遭受唾罵?難道真的是中華民族的劣根性,見不得人好看不了別人的成功?

    秦國的滅亡,其實與商鞅變法關聯並不大。也不必因此而詆譭商鞅。第一秦國滅亡的直接原因是秦始皇死後發生了一場災難性的政變導致上層政治秩序的崩潰。第二六國貴族的復辟心態一直使著六國貴族暗流湧動,反對秦政府的勢力一直不斷。三陳勝吳廣居心叵測,失期法皆斬,完全是個鰲頭,秦法並無此例。 四戰國大事雖然結束,但是民眾心態並未發生改變對於統一國家政治制度的不適應和牴觸很難在短期內獲得山東六國民眾的支援。

    第四,秦王朝在各地的地方官都是原先六國的行政官員。這些官員對於秦法的推行多有怠慢。由於國家剛剛統一王朝剛剛建立,僅僅十年的時間,秦始皇不可能將新法深入六華人心。而將新法深入人心的秦國之地則始終是秦王朝支柱,即便秦國滅亡。漢王劉邦依靠著原來秦國根基民眾奪得天下,這依然是秦國根基對六國根基的完全勝利。商鞅是一個變法者,是一個政治家,他並不是思想家,用評價思想家的諸多行為方式去評價商鞅,商鞅自然不是好人。一個好人也做不得政治家。

    法家的核心觀念是統一。自然也會結束諸子百家的爭鳴。統一諸子百家的,雖然不是法家,而是儒家,但基本的含義並沒有改變。依然是用一家之學說結束戰國諸子百家之爭鳴。而西漢政府約法三章所推行的治國之術,黃老之學實際上是法家為主,道家為輔的政治統治哲學,所謂道法同源。之後,更以外儒內法的方式確定了統一國家的基本政治框架。在思想上,儒家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但在政治制度的建設上,法家當之無愧。商鞅便是實踐當中的制度建設者。

  • 3 # 三興771

    早在戰國初期,李悝在魏,吳起在楚,曾行新法,但為歸勢力所阻。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入秦,得孝公信任,變舊法創立新法。商鞅兩次變法,一,組織民戶。二,加強勞動力。三,獎勵軍功。四,崇本耕織抑未商賣手工業。五,變領主為地主。領主制度的秦國從此變為地主制度的國家。

    商鞅兩次變法,破壞了領主的宗族制夜,也限制了地主的家族制度。使秦國成為當時先進的富強無比的統一國家。消滅政治落後後山東六國,推行秦制建立封建大帝國的基礎從此萌芽了。統一度量衡制度,歸併鄉邑為大縣。正是秦始皇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的原創。延用到現在,意義十分深遠。

  • 4 # G無名女郎

    提這種問題都是對歷史的模糊與無知。首先中國歷史從來就沒有封建社會,更沒有按馬克思所劃分人類歷史發展六個階段的封建所有制的生產關係和制度保障。中國一直都是一個大一統的專制主義強權社會,每個王朝開國元勳或者親王都有一定的爵位,但賜予的土地相對較少,難以確立分封建制獨立性的權利關係,根本不存在封建制度的人身依附土地依附和權利依附。

  • 5 # 心中有我自逍遙

    這個問題我一句話就能回答,政治走向是由皇權決定的。商鞅只是變法提供者,如果沒有皇權支援,變法就形同虛沒,這就是為什麼商鞅的下場很慘的原因,他不是決策者,一旦被皇權出賣,基本沒有好下場。

  • 6 # 蕭關君

    按照唯物史觀的的學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左傳》中記載:“初稅畝,非禮也,谷出不過藉,以豐財也。” 初稅畝是承認土地私有合法化的開始,井田制遭到破壞。此後楚國、鄭國、晉國等國家也陸續實行了稅畝制。鐵農具和牛耕到戰國時期大範圍推廣,極大的提高生產力,促使生產關係發聲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地主和農民兩大新興階級,中國逐步步入封建社會。

    各國新興地主階級經濟地位的提高,開始謀求政治地位,各國開始紛紛需求變法,這和春秋時期的改革不同,他是為了確立封建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魏國率先開始變法,變法的核心措施是獎勵軍功,鼓勵農耕,打擊舊貴族。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事實:即先有生產關係的變革,才有對應的階級關係的出現。只有封建生產出現後,才能有封建階級代表人物的出現,才會有相應的政治上的建樹。

    商鞅變法的時間是公元前356年,當時秦國是孝公。秦國因連年戰爭積貧積弱,民風刁蠻,大貴族權傾朝野。而魏楚均因變法而強大深深刺激了這位胸懷大志的國君,決定任用商鞅變法。商鞅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商鞅變法之前封建生產關係已經出現,商鞅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主張變法,削弱舊貴族勢力,增強地主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實力,是順勢而為:即順應了先進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歷史規律,而非他決定。個人認為商鞅確實影響了秦國的封建政治發展,但決定了封建社會政治走向整個觀點是不成立的,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代替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非個人可以決定。

  • 7 # 夕惕若厲23

    商鞅變法史書上已經給出了答案。商鞅去秦國帶了三套治國理念和方法。帝道,三皇五帝之道。王道周朝之道。霸道稱霸之道。且不管事情真偽。商鞅來是強大秦國的而秦國本身處在戰國。事急從變。問題就在於戰國結束了,實行了百十多年一級戰備卻沒有一個有能力的人來解除。商鞅死了一百年了你讓他來為後面的事來負責?這不是李斯群臣包括秦始皇的責任嗎?我們來看看英國兩千年後怎麼對丘吉爾的戰爭時期英國民眾為了勝利把所有的信任給了他。而他為了勝利不惜讓大英帝國顏面掃地用近乎從沒有過的屈辱去求美國哪怕淘汰的軍艦我都要。對內居然引誘德華人去轟炸自己的城市和平民,目的只是為了減少本該保護人民的軍隊壓力。對法國無差別的擊沉了這位最大盟友的所有戰艦。無可厚非,無可厚非!一切只是為了勝利。二戰一旦接近尾聲這位二戰最偉大政治家之一甚至以五常提議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傢伙下臺了。英國馬上進入戰後恢復的時代。回到秦,秦畢竟有歷史侷限不能自我改變商鞅變法裡不合理的部分。有人來幫你改。漢立國以道治天下。戰爭又來了漢匈戰爭武帝實行外儒內法。這才是後來的歷史大潮。但是外儒內法不是袁隆平雜交水稻沒那麼好的一個雜交品種。打仗沒辦法。可是戰爭結束了為什麼不隨著歷史程序改變呢?因為既得利益。而這個既得利益階層有著最終解釋權。他們要維護他們的利益。而這個階層甚至能篡改當初的一切法令不是往更合理更人性的方向改而是往更有利於這個階層的方向越滑越遠。到了宋代甚至開始出現女德,二十四孝這種打著儒家旗號實則洗腦的神作。這些東西又怎麼能和商鞅孔子掛上鉤?看看這些人的嘴臉。包括蘇軾同志他就說了如果免除了農民的勞役我們就不方便了。哎。這位大哥才從田舍郎到天子堂幾天啊?就忘本了。直到他多次被貶才知道民間疾苦再想抽自己嘴巴做些正事的時候政治環境變了自己老了無能為力了。這才是中國歷史的真相即無論當初是什麼樣子總會有些掌權的宵小去把他往一個面目全非的只利於自己的方向去改變。手段無不用其極,甚至隱藏事物的本來面目。一個真正喜歡歷史研究歷史的人要一點點去剖析直到找到最合理解釋而不是人云亦云。不需要點贊。希望你回覆。我可能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維護你說話的權力。

  • 8 # 魏東雙

    衛鞅是中國大一統和集權的設計師、鼻祖。

    其時秦國正是生死攸關,衛鞅和孝公排除艱阻變法(內容見商君書),把秦國打造成一臺戰爭機器,一統六國。

    此後商君書一直作為歷代君王皇儲的秘密法寶而流傳至今。其中的弊端和桎梏也很明顯。和儒家學說一內一外左右中國歷史兩千餘年。

  • 9 # 寧遠號

    商鞅變法在秦國建立起基本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為秦國強大崛起和後來統一奠定基礎。他主導變法首創郡縣制,君主集權,獎勵耕戰,統一度量,犯法連坐等,為後世王朝所沿用,影響深遠。致於決定封建社會的說法是不妥的,

    中國歷史上自秦朝起主流是實行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政治制度,不是什麼分封建國的封建制。致於影響後世政治制度走向的是當時社會潮流大勢,並不是某個人所能左右得了的!

  • 10 # 太陽樹1988

    時勢造英雄,商鞅變法成功可以說是周禮及周王朝王道治國徹底走到盡頭的標誌,是時代的大勢所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戰國時期,伴隨著鐵製農具的使用,生產力大幅提高,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發展和人口增長,同時出現了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人口的增長、地主階級的出現,使土地尤其是耕地愈發重要,因此戰國時期各大諸侯國及其國內統治階級、地主階級等各階層,佔領、奪取土地及利益的需求日益強烈,於是征戰日益頻繁,而且達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在商鞅變法之前,有魏國李悝、吳起變法,楚國吳起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齊國鄒忌變法,只能說商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各國變法的集大成者,如果非要說決定了後來社會的政治走向,我覺得應該是以商鞅為代表的變法者們一起推動的,不能歸功於商鞅一人。

    但是商鞅肯定是值得歌頌的,理由如下:

    一是商鞅變法使秦國崛起,實力遠超六國,為中國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商鞅變法實實在在地激發出了民眾積極向上的鬥志。雖然商鞅主觀上有“弱民”的嫌疑,但商鞅變法的本質其實不是弱民,雖然或許他主觀上有“先激發出民眾的鬥志,為國家耕戰取得戰果的同時獲得自己那一部分獎勵,然後國家再想辦法合理地拿掉其財富和權利,以保持民眾持續奮鬥的狀態”這樣的想法,但是,首先拿的這個過程會比較長,是從既得利益群體的後代手上拿(廢除世卿世祿制度)。這就好比富一代已經拿到手上的物質財富,富二代可以享有,但其他的權利福利那就不行。這一點其實還好,現在還要徵收遺產稅呢,美國為什麼那麼多富豪熱衷於做慈善?因為其遺產稅高的嚇人,最高稅率達55%!(當然也不排除人家很多富豪確實很有良善之心);其次,他為貧苦人民創造了成為富一代的機會,只要努力耕戰,就能有翻身的機會。

    所以我覺得商鞅的變法理念核心在於持久地保持民眾向上的積極性和動力,而不是一味地弱民。他的偉大之處在於為下層人民第一次建立了系統、公正、規範的上升渠道(囿於當時時代特點,這個上升渠道主要為軍功),要知道下一次還要等到隋煬帝開科取士之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傳說中有哪些厲害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