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視而不見113051746
-
2 # 行走在陌路
這篇剛好聽講師解讀過,此時的楚君處在戰國風雲年代,實力算是纖弱,為何不自稱“寡人”?因為“寡人”是能者自謙之,因此楚君自稱“不穀”代表的是沒有實力的自謙!
-
3 # 亦文亦物
春秋戰國時,古代王侯不是喜歡稱自己為“孤家”、“寡人”“朕”嗎,怎麼還冒出來一個新名詞呢?是不是編劇無中生有臆造而來呢?它到底代表什麼意思?我們今天來聊一聊“不穀”的奇怪稱謂。
1、“不穀”是“不轂”的通假字
我們當代人將這個詞彙這樣寫,古人其實不是說的這個谷字,而是“榖”(糧食),而這個字又通假“轂”(車輪中間的圓),其實本質上是一個意思。
1983年,學者夏淥發表論文《孤、寡人、不轂新詮》用當時十分流行的階級論對古人飲食習慣上的差異分析,首次提出了“不轂”的含義解釋:他認為這不是一般的那種王侯用於自謙的說法,而是指自己至高無上、至善之人,算是下了最早的定義。而學術界對於這個詞爭議特別大,絕大多數人不同意這說法。
2、“不轂”與“孤”“寡人”含義相同,是王侯自稱
在古籍中,王侯通用這三種稱謂,都是對自己的謙稱。《易》中講:寡者,眾之所宗也;《後漢書》也說過:寡者,為人上者也。當然,在《說文解字》中也有不同解釋。它認為“孤”,是沒有父親的人;“寡”是沒有丈夫的人。“穀子”是延續人生命的食物,也就是糧食。而不穀呢?就是不吃糧食嗎?因此,古書中一般將“不穀”理解成不善。
換句話說,帝王自稱孤、寡、不穀,其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往往用於稱呼自己少德、無能力、不賢明。穀物在古代代表的是祿位,也就是國家的薪俸,用來自稱是一種自謙,即自己做的不夠好,身為王侯貴族不配領俸祿的意思。
3、它一般用於什麼場合?
在封建時期,皇帝自謙可不是簡單的客氣話那麼簡單。這已經演變成了一套禮儀規範。放在平時,王侯自稱“不穀”是為了讓群臣、百姓們覺得好過點,皇家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也有謙虛的一面,維護帝王家的良好形象。
再者,王侯也不是絕對的至尊,在不少特殊的場合,比如祭天、拜廟、弔喪、謝罪、直言自己的過時、求教於臣下等情況下,也必須遵守儒家儀軌,用於自謙,這最為常見。
回覆列表
古代諸侯的自稱解釋一:不穀,又作"不穀","不穀"的本意是不結果實。水稻不灌漿就不會有稻米產生,這個叫"不穀"、"不穀"。對人來說,就是沒有子女,老絕戶。叫"不穀"、"不穀"。和孤、寡意思相併列。用來比喻人沒有德行,所以絕後。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謙。解釋二:"不穀",應為"不穀"。"谷",善,美。"不穀",不善,古代諸侯自稱之謙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