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猴子扁卵

    找底很簡單,我來分享我的經驗

    首先要把漂和鉛調平衡,調個2-4目露出水面

    記住平衡的目數,比如現在是4目

  • 2 # 漁樂人睿庭

    按照我自己的經驗和理解精確找底的意思就是,因為水底的環境是凹凸不平的,甚至有水草垃圾雜物等,導致浮漂呈現出來的釣目不一樣。垂釣的時候經常出現這一竿下去跟上一竿的浮漂目數或高或低不一樣,魚訊吃口不統一。

    只要在調漂的時候,細心的多注意以下幾點就可以了:調漂的第一步先在釣點找水深(要求上鉤的重量比浮漂的浮力大),包像皮泥或者鉛讓上鉤到底,調整浮漂露出水面三目作為基準(理解原理後可自由發揮)。

    第二步就是以定好的釣點的前後左右測量水深是不是保持三目,透過浮漂呈現的目數高低則可以知道水底是否平整凹凸,透過多次多位置的測量,找出一塊相對平整的底,這樣找出來的底才是真正的下鉤點,釣點。

    這樣就是我理解的精確找底,也為下一步調漂做好準備,也是保證整個釣組的正常發揮,最後一點就是要求自己每次拋竿都要拋在釣點,否則精確找出來的底就達不到效果了。

  • 3 # 遊釣同城

    懸墜釣法中,如何精確找底?

    一.為什麼要找底?

    這和我們因所釣的魚種而採取的釣法有直接關係。通常,我們釣的目標魚都是以底棲魚類為主,這類魚在水中的活動空間,基本都在接近水底的空間。想釣到這些底棲的魚類,正常都是採取底釣法,所以我們在垂釣之前,要求找底,等於是預先設定好我們的魚鉤和魚餌在水底空間所處的位置:底部。

    二.釣法不同找底的要求有什麼不同?

    精確找底,這一說法是隨著臺釣的興起而被人經常提起的。那麼,臺釣的精確找底和以前傳統釣的找底有什麼區別?臺釣又為什麼要求精確找底?

    1.傳統釣的調漂和找底

    調漂

    傳統釣按釣法所用的不同,調漂方法也有多種;底釣時,調漂的方式大概分為兩種(圖一);

    找底

    底釣時,不管按那種方式調漂,在實際使用中,只要最上面的一顆浮子露出水面,就說明鉤餌墜已處在底部(圖二)。

    垂釣

    根據調漂的原理,當浮漂露出目數時,就可以正常作釣了。垂釣時,根據我們的看漂習慣,以及對浮漂的靈敏度的要求,可以將浮漂露出目數設在1目~3目之間即可。

    2.懸墜釣法的調漂和找底

    調漂

    懸墜釣法(圖三),顧名思義就是將鉛墜調成懸於水體就行了!而調目就需要按所釣魚種、所用魚餌及垂釣水域底部複雜情況等諸多因素而預設。

    找底(精確找底)

    懸墜釣法,和傳統釣法一樣,當我們的目標魚為底棲魚類時,自然也會涉及到找底的問題!由於懸墜釣法,使用浮漂的習慣是調釣(二次調漂)目相結合的,而且又是使用的雙鉤釣法,這使得懸墜釣法的找底相對傳統釣的找底更復雜且要求更高,且找底的準確與否與中魚漂相反應的是否準確也有直接關係,所以也就有了精確找底一說。要想知道如何精確找底,就必須要先了解懸墜釣法作釣時的漂相及漂相產生的基本原理。

    上面透過對傳統七星漂的調釣找底的敘述,我們可以對傳統釣的調釣原理有一大概瞭解:是以魚吞鉤後,移動身體並拉動鉛墜改變其在水底的位置,從而改變浮漂靜止時的狀態,出現黑漂、送漂等提竿的漂相。我們把傳統釣的這種中魚漂相叫:體動漂相。而懸墜釣法,是以魚吸食鉤餌進嘴後,浮漂迅速作出快速有力向下一扽的扽口漂相為主。釣魚人將這種扽口漂相稱為:口動漂相。而浮漂能否出現扽口(口動漂相)和懸墜釣法的調釣原理及精確找底有直接關係。

    假設(*底非常平):

    一鉤壓一目,無鉤離底調的六目,帶雙鉤離底調的是四目(圖三);如果雙餌正好壓四目,那麼,掛上雙鉤餌離底時正好平水;當我們上移浮漂露出一目時,下鉤正好觸底,也就是下鉤觸底上鉤懸浮的狀態(最靈的狀態)(圖四),

    這時如果有魚兒過來咬鉤,魚嘴一吸,鉤餌快速橫向位移進入魚嘴,由於水對魚線的橫向阻力以及魚的上嘴唇對魚線的隔阻,必然會造成浮漂下移出現扽口(口動漂相)(圖五)。

    這是線組在水底最靈狀態的分析!當我們不斷的上移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數增多時,線組在水中的狀態相對最靈狀態也就變得越來越鈍:線組在水中的長度超過了實際水深;而隨著魚線不斷的增長,魚線在水中的繃緊度也越來越松,這時如果在有魚來咬鉤,同樣大小的魚,它吸食最靈狀態時的鉤餌,浮漂會快速下移很長的距離;而當它在以同樣的力道吸食最鈍狀態時的鉤餌,浮漂就只能輕微移動很短的一段距離,甚至根本就不動!只有等魚調頭遊走時,才會出現黑漂和送漂(基本魚含著鉤餌超過鉛墜一子線的長度)的漂相。

    如何精確找底

    透過上面的分析,其實精確找底就是找實際水深,就是找最接近實際水深的水底魚線長度!我們以圖四中下鉤找底狀態和上鉤找底狀態來分析:

    下鉤找底狀態

    帶雙鉤半水調成4目,然後在下鉤掛略重於4目的餌或鉛墜,建議掛鉛墜並調成平水;然後上移浮漂,當浮漂露出目數,說明已經精確找到了底;

    上鉤找底狀態

    帶雙鉤半水調成4目,然後剪去下鉤,上鉤掛餌或鉛墜,建議掛鉛墜並調成平水;上移浮漂,當浮漂露出目數就說明已找到底;然後上移最上面的那顆太空豆,讓其和浮漂露出的部位(浮漂和水平齊的地方)平齊,標識實際水深的位置,然後在上移浮漂,讓浮漂的4目位置和這個標識的太空豆平齊。剪去上鉤,重新裝上一副同等長度的子線,掛雙餌正式作釣,這時雙鉤餌水底的狀態基本就是:下鉤餌躺底上鉤餌著底。

    垂釣

    繼續以圖三、圖四為例;

    下鉤找底狀態

    當我們找到底後,開始掛上餌正式作釣時,理論上雙鉤餌水中的實際狀態如圖四中所畫狀態,當實際作釣中,一般很難達到。實際作釣時,會出現下面的幾種變化:

    1.當雙鉤餌的重量輕於四目時,下鉤餌是離底狀態,雙鉤餌皆懸浮於水底;

    我們就可以在作釣中根據實際情況來一點點的向上移動浮漂,以達到浮漂下扽1目提竿即中魚的效果;

    2.當雙鉤餌的重量重於四目時,

    (1)只要浮漂能露出目數,這時雙鉤餌水底的狀態就是下鉤餌著底上鉤懸浮狀態;

    作釣中根據實際情況來一點點的向上移動浮漂,以達到浮漂下扽1目提竿即中魚的效果;

    (2)當浮漂不能露出目數,這時雙鉤餌水底的狀態有可能是下鉤餌躺底上鉤懸浮狀態也有可能是下鉤躺底上鉤輕觸底狀態。

    作釣時,我們只要上移浮漂讓浮漂露出目數就行,不需要太計較雙鉤餌在水底的狀態。然後在實際作釣中在根據實際情況來移動浮漂:

    如果老是出現扽口不中魚或脫鉤,我們就需要一點點的向上移動浮漂,以達到浮漂下扽提竿即中魚的效果;

    如果老是出現扽口,但是扽感不明顯,提竿老是脫鉤或中魚的部位不是正口(下嘴唇、魚嘴角),我們就需要一點點的向下移動浮漂,讓線組繃的更緊點,讓浮漂的反應更靈敏點;如果露出的目數有限,我們就只能透過一點點的修剪鉛皮來達到:線組繃緊,浮漂反應更靈敏點的目的。

    上鉤找底狀態

    當我們找到底後,實際作釣時,掛上鉤餌,線組水中的狀態還是找底時的狀態不會改變:浮漂露出4目,雙鉤餌水底的狀態是下鉤餌躺底上鉤餌著底狀態;在作釣的過程中,在根據實際魚情,進行浮漂的上下移動,達到最佳的浮漂下扽提竿即中魚的效果。

    以上只是本人對“懸墜釣法的調釣及找底”作的簡單闡述,希望對感興趣的釣友有一點點幫助。

  • 4 # 丸勝垂釣

    點關注、不迷路,更多釣技、釣法、釣魚技巧持續分享中...

    同時調漂、找底也需要根據不同魚種、魚情、塘底情況,去靈活應對,不能死板硬套,要學會舉一反三。

  • 5 # 大湖釣叟

    先說說找底的重要性。每到一處釣點,下杆之時首先要正確的找底,找底是一個很關鍵的步驟,特別是垂釣鯽魚等底層魚時非常的重要,有時鉤餌到底的位置相差分毫,吃口就會相差甚遠。 釣鯽魚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底釣。,如果連底都找不好,從何而釣呢。釣鯽魚如果底沒找準,想把複雜多變的浮標語言看懂了,是十分困難的。正確判斷浮標語言的前題,是必須知道雙鉤及子線在水下的狀態,最起碼要知道是單鉤到底,還是雙鉤到底,子線是彎曲的還是直的,否則無法分清有效魚訊和無效魚訊之間的區別,也就搞不懂同樣的浮標語言。

    我找底一般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重鉛找底,就是先用鉛重大於浮漂承重調到漂尖平水,那麼這時水深就是鉛上段主線到浮漂尖長度。把太空豆上捋,長度為子線長度。留上第一太空豆為記號,下捋半水調漂,調目確定定後,以上面第一太空豆為基準施釣。我認為,只要熟悉自巳的漂和餌,基本不會失底。二是用橡皮泥找底,先找下鉤。在下鉤掛橡皮泥小圓球,找好以後留上第一太空豆。再用橡皮泥球掛上鉤,下捋找到上鉤底。這種找底比較精準,比起用餌料找底,有很多好處。

    以上是我個人見解,請關注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星們都是如何公佈孩子出生喜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