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圭海四記

    查《辭海》中客家的定義:指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從黃河流域逐漸遷徙到南方的漢人,現在分佈在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

    其實客家的定義也基本適用於潮汕,稍作修改後也適用於閩南和廣府,如將“13世紀初”改為“7世紀末”可為閩南、閩東和莆仙,改為“秦漢時期”則為廣府。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同時期、同源頭的中原人進入閩粵後卻形成了不同的民系,而這些民系卻又有著涇渭分明的界限?

    或許是這樣的:黃河與洛河流域的中原人南遷至閩粵,在山為客,在海為閩,而來自關中的秦漢人後裔則獨自成型為廣府。廣府人形成最早,閩東、閩南次之,以元代為界,莆仙再次之,客家為最後。

    這種說法不管對與錯,且讓圭海君從臺灣蔡英文的籍貫說起。

    百度百科關於蔡英文的詞條資訊是這樣的:蔡英文(1956年8月31日-),女,中國臺灣屏東縣枋山鄉楓港人,漢族客家人。

    強大的網路達人更是將蔡英文的祖先鎖定為“大清正二品大員、平定林爽文之亂的蔡攀龍”,百科中蔡攀龍詞條標註的籍貫為福建同安,死後葬於金門北太武山下(舊屬同安),與蔡英文自己表態的祖籍漳州不同,顯然這其中一定有所錯誤。

    當然百度百科的資訊並不完全準確可信,蔡英文的祖籍漳州、客家屬性是可以確定的,至於祖先蔡攀龍對與不對並不重要,蔡攀龍可以是漳州人,入伍成名後定居金門並無不可,我們需要追溯和提出疑問的是金門蔡氏為典型的閩南人,為什麼蔡英文在歷經數百年後還是客家人呢?

    灣的客家人,梅、惠、潮、汀屬之外應該還得算是漳州陳運棟先生所著《臺灣的客家人》是這樣描述臺灣客家人組成的:古嘉應州屬(包括鎮平、平遠、興寧、長樂、梅縣等縣)的客家人佔最多數,約佔二分之一弱;其次為惠府屬(包括海豐、陸豐、歸善、博羅、長寧、永安、龍川、河源、和平等縣)的客家人,約佔四分之一;再次為潮州府屬(包括大埔、豐順、饒平、惠來、潮陽、揭陽、海陽、普寧等縣)的客家人,約佔五分之一強;而以福建汀州府屬(包括永定、上杭、長汀、武平、寧化等縣)的客家人最少,僅佔十五分之一。

    按此說法,臺灣客家人便全部被囊括進這四個細類中,以蔡英文的籍貫案例來說,客家人應該還有一個重要的分支,為漳州府屬(包括詔安、平和、雲霄、南靖等縣),這些縣即使在今日依然有可觀的客家人存在,而蔡英文的籍貫應該就在這幾個縣中,這種被淡忘的現象同樣適用於東遷臺灣的潮汕人,講潮汕話的潮汕人有的已經被融入至閩南人的團體中,有的被以訛傳訛成為潮屬客家人,以至於時至今日,大部分臺灣人談到潮汕人都會認為是客家人。

    漳州,作為閩南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閩南文化的濃重程度使得地處其偏僻山區的客家鎮、村暗淡無光乃至被人遺忘,眾所周知的南靖土樓群便是地處閩南與客家雜處之地。漳州的客家鎮主要分佈在詔安的秀篆、官陂、霞葛,平和的大溪、九峰、秀峰、長樂,雲霄的下河,南靖的書洋、梅林等地。蔡姓是及其典型的閩南河洛人姓氏,要找出漳州客家蔡姓並不難,僅雲霄下河鄉和詔安官陂鎮有分佈。

    閩南蔡姓與臺灣客家蔡姓有著藕斷絲連的關係福建蔡姓來源主要有四,除去建陽蔡爐外,其他三支均以閩南為中心,其一為唐大學士蔡允恭(也有說是開漳派),定居漳州;其二為開漳聖王部將蔡德明、蔡德軒兄弟,德明居漳州(有時也和蔡允恭後裔混居),德軒居漳浦(蔡世遠、蔡新派系);其三為隨開閩王入閩的蔡用元、蔡用明兄弟,用元居仙遊(蔡襄、蔡京派系),用明居晉江(青陽派系),以上基本來自河南固始縣,是根正苗紅的閩南民系來源。

    蔡允恭第九世孫蔡淙於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登進士,官至金州通判。蔡淙子孫仕禮於元至正二年(1342年)自蔡港(今漳州龍海石碼)遷居平和小溪,其孫稼叟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平和下河(今屬雲霄);下河村稼叟有5子2女,長子龍田,號聞天,庠生出身,遷詔安二都官陂陂龍梅仔林,龍田為官陂梅仔林開基祖。

    詔安、平和是漳州籍臺灣人的重要祖籍地,而其客屬蔡姓基本來自於官陂。稼叟第四子一脈於明萬曆至清乾隆年間,從第六世至十世五代之內,有以曾封贈“海邦鎮協”的蔡國壽、蔡國峻為代表,連同其堂祖父、堂伯叔父、兄弟等遷臺灣臺南、雲林等地;稼叟第九代孫名琛諡獻南,於康熙末年攜五個兒子自詔安二都官陂播遷臺灣臺南等地,後裔繁衍臺灣中南部,其後人在臺南建立“蔡獻南管理委員會”,而蔡英文所在的屏東蔡姓則可能是蔡獻南後裔。

    如此看來,作為客家的蔡英文其祖上卻是地地道道的閩南人,而這種民系身份的轉化卻並非來自祖先的身份與成份,顯然與其遷移過程的聚居地有重大關係,而這便是“在山為客,在海為閩”的論據所在。

    “在山為客,在海為閩,在山為畲,在海為疍”唐代詩人張籍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九州諸侯自顧土,無人領兵來護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如果南遷的漢人都講的是晉語,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晉語在福建、廣東分離成閩東話、莆田話、閩南語和客家話呢?

    漢晉以來,漢人進入福建的途徑主要為以建陽中轉,一路沿閩江順流而下到達福州,再逐漸往南轉移,另一路經由閩西在大山之間逐步擴散,該時期以前者為主要方式;唐宋以後,漢人的再次南遷也依然分成兩路,一路由贛南或潮州進入閩西,一路由閩江或沿海進入閩南,因沿海百姓人口劇增,沿海府縣也開始成為移民的始發地,陸續向大山和更南的沿海遷移。這種不同時期的南遷,在福建都形成了兩個節點,在山為寧化,在海為莆田,此二地分別為客家和閩南移民的中轉站,故寧化有客家之都的說法,而莆田則被雷州、潮汕等閩系認定為祖籍地。

    之所以有閩、客民系之分,主要受山海地理區隔影響,漳泉為閩南系,而漳州與客家縣市接壤的區域則清一色的客家化,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設縣時間晚,且與漳州核心文化區相隔較遠,輻射能力有限,待漳州文化有能力影響到時,山區的客家文化已經形成,被改變的機會已經失去。正因為山與海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交通的阻隔造就了兩種不同文化的形成,故而客家與閩東、莆仙、閩南、潮汕有些天然的差距,這種差距比沿海諸民系的差別要大的多。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閩越人的影響,閩越人在發展過程中,在山為畲,在海為疍,這些分支在習性上與客家和閩南有著極其相似的特點,這或許也是中原漢人受到閩越人影響後各自發展出的民系風格。“在山為客,在海為閩,在山為畲,在海為疍”是否是這麼一回事,你覺得呢。

  • 2 # 華山醉雪

    潮汕人從閩南沿海遷入潮汕地區,閩南本身就是沿海地區,他們生活習慣喜歡有海的地,不僅僅潮汕人,雷州人也是,客家人有所不同,本身生活在內陸山區,比較適合山區生活,特別是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是客家人居住地,比如梅州,河源,惠州,韶關,這些山水優美風景城市地區有很多客家人

  • 3 # 美夢似路長

    我是客家人,家也是在山區。而且我們是從爺爺那一代因為國家建水庫,從一個山區搬到另一個山區。山區就窮啊,所以小時候總是問爺爺爸爸,為什麼我們在山區啊,為什麼不在大城市?搬到這裡之前我就不說了,爺爺說,本來打算搬到深圳寶安的(那時隨我搬到哪裡都可以,政府有補貼建房買房),但是去考察的人回來說那裡離香港太近了,萬一打起仗來我們首當其衝,而且我們祖祖輩輩靠耕種為生,去寶安地不多,怕不夠種糧食。所以後來選了現在這個山區,很偏僻,不知他們是怎麼找到那裡去的,唉!!不說了,說多都是淚,命啊!

  • 4 # 海條子

    這真是個小孩子的問題啊,就好象一條村子,為什麼有的人住在山邊,有的人住在村口,有的人住在河邊,唉……好吧,要說深層次的,其實這就是個自然進化加運氣的問題。我是個農村人,一開始大家都坐北向南的住在山腳下,人口多了,時間長了,山腳不夠住。大家就開始向河邊啊,池塘邊啊,村口啊,公路邊啊,甚至自耕地,什麼都來。當大家發現原來住在外面優勢更多,呵呵,山腳的老舊屋漸漸荒廢了,有的倒塌了……頹垣敗瓦。好吧,再說你們的客家人,其實相對廣府人和閩南人,它來的比較早。它佔先機呢。廣府人和閩南人實在是沒的山中住了,才往海邊遷移。要知道古時候的中原人是歧視海邊的人。所以你現在明白了吧。哦,還有後敘呢。你們客家人在清末的時候就是因為人口爆棚,或者也加上唾涎江河海邊的生活吧。於是大舉南遷,南遷過程因為住地、耕地、墳地、地盤、文化等問題必和已經住下來的廣府和閩南有矛盾。而且鬧的好大,要知詳情請自行搜尋“土客大械鬥之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唉,如果你有聽過“咸豐年代的事了”,即是已經過太久了,不要重提這件事了。

  • 5 # 嚴家慶

    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要知道,這可以寫成一部閩南粵東歷史長卷。

    閩南,歷史上劃歸甌越之地,歸屬潮州管轄。甌越是個兇悍而團結的民族。由於古潮州地域遼闊,管理難達,歐越以今雲霄縣為據點,反叛連連,起義不斷,迫使唐高祖從河南固始調一支家府軍常駐鎮守。這支府軍的首領就是陳政陳元光父子。陳政率軍先後打下36寨峒後才佔領雲霄,不久因病去世。21歲的陳元光繼承父業,授左郎將,被迫釆取和靖懷柔政策,使甌越起義逐漸平息。呈請唐皇增設“漳州”加強管理。後來,潮州割三縣,泉州割兩縣設漳州,專門管理這幫甌越。但甌越仍匪性不改,公元711年,殘寇又起。陳元光率輕騎卸敵反遭包圍,戰死沙場。至兩宋,潮州漳州漢人避難人口大增,在閩西閩南融合成兩大民糸:客家人和閩南人。

    據永定縣誌載,客家人最多時巳達九萬戶,四十萬餘口。人口爆增必然尋找出路,於是爆發了與閩南人爭奪土地資源的“土客械鬥”。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福建永定,廣東大埔兩縣的“大碉堡”一圍屋特別多,就是械鬥的產物。

    有趣的是,1649年(清順治六年),鄭成功抗清也佔據雲霄城。清政府為消滅鄭軍,下令沿海劃界50里居民遷入內地。史稱“禁海”。閩南人被迫遷到客家人地區的閩西粵東,土客顛倒再次械鬥。此時的閩南人象武士,客家人象書生,敗多勝少,只得忍氣吞聲躲進大圍屋。直到清政府下令沿海復界後,閩南人風湧下山搶奪沿海土地,除閩南祖宗地外,還搶奪了潮州及以西地區(今汕尾地區)。劃歸廣東的潮州府無奈,只敢在地誌中罵一句:“海豐鶴佬人”。意思是,海陸豐是被飛過來的人搶奪的。

    閩西的客家人打不過閩南人,只得從廣東找出路。於是引發了廣東珠三角連續幾十年的“土客械鬥”,雙方死傷百餘萬。這是客家人住山區,閩南人在海邊的根本原因。試想,連官府軍隊都不怕的閩南人,還在乎客家山民幾桿破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5以上歲老人買哪些理財產品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