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嶽掩赤城

    因為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完全是冷血與冷漠的,與蘇格蘭的王室合併和威爾士的完全同化不同,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相當血腥和殘酷。

    一是,愛爾蘭與英格蘭差異很大,而且比較弱。

    愛爾蘭人是屬於凱爾特人種,而英格蘭人屬日耳曼人種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人信仰新教,而愛爾蘭人信仰天主教(宗教問題依舊是北愛爾蘭主要問題之一)。

    三葉草是凱爾特人的標誌。

    在不列顛島嶼上的凱爾特人中,威爾士和蘇格蘭都是反抗力量一直比較強,威爾士文明程度不遜色於英格蘭,再加上赫赫有名的威爾士長弓手等,英格蘭對威爾士採取的是懷柔加同化策略,威爾士當地貴族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力。

    而蘇格蘭更不得了,英格蘭窮盡幾百年始終無法征服,最後是蘇格蘭的斯圖亞特王朝入主英格蘭,兩大王國成為共主聯邦,才開始逐漸進入聯合王國的狀態。

    蘇格蘭反抗英格蘭的民族英雄,威廉 華萊士。

    而相比較下,愛爾蘭由於長期分裂,歷史上其反抗力量太不值得一看了。從5世紀開始愛爾蘭人遭受多次入侵,島內各部落之間也是混戰不斷。英格蘭人譏諷愛爾蘭人為“Meere Irish”,意為“骯髒、粗暴、野蠻”。

    第二: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促使了愛爾蘭民族意識的覺醒

    1155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Henry II, 1154-1189年在位)以“重建愛爾蘭社會秩序”和“榮耀上帝”的冠冕理由,從教皇阿德利安四世(Adrian IV,1154-1159年在位)那裡取得愛爾蘭的最高宗主權。之後,他於1171年率領4萬大軍登陸愛爾蘭,大多數愛爾蘭教士站到亨利一邊,主教會議也宣佈效忠教皇,並遵守羅馬教會的宗教儀式。這樣,透過軍事與宗教的雙重征服,愛爾蘭被納入到英國和羅馬教會的治下。不過,那個時期,愛爾蘭還是比較和平的,英國國王只是取得愛爾蘭名義上的統治權,其在愛爾蘭的統治區僅限於都柏林周圍,大部分領土還是屬於愛爾蘭當地貴族統治。1450年,愛爾蘭局勢圖,紅色為英國國王領地。

    一直到400度年後,英國對愛爾蘭的大規模移民和殖民活動開始,愛爾蘭進入苦難時期。從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時期開始,英國採取“沒收與殖民分頭並進,雙管齊下”的方針向愛爾蘭內陸擴張,擴大了英華人的統治基礎。

    伊麗莎白一世時期,英國繼續推行“先繳後賜”的土地政策和宗教改革,然而土地和宗教的雙重矛盾最終激起了愛爾蘭人洶湧的起義浪潮。伊麗莎白女王一邊血腥鎮壓起義,一邊鼓勵英華人向愛爾蘭移民,使愛爾蘭成為了英國殖民事業的“實驗室”(Laboratory)。1585年後,伊麗莎白女王政府又制定了一個在芒斯特(Munster)地區重建“東南英格蘭世界”的計劃,殖民活動進入高潮。女王政府將這裡的土地封賜給35名領主和大約2萬名士兵,並推行英格蘭式的農業耕作方式。至16世紀末,約有12000名殖民者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對愛爾蘭的再征服行動在1603年“九年戰爭”結束後完成,英國第一次真正的把愛爾蘭全面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其中,對愛爾蘭北部的殖民計劃為今日的北愛爾蘭問題埋下伏筆。

    斯圖亞特王朝延續了都鐸時期對愛爾蘭的殖民和宗教改革的政策。詹姆斯一世入主英國後,掀起第二輪殖民愛爾蘭的高潮。在政府的鼓勵下,大批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殖民者遷往愛爾蘭,大量愛爾蘭本地人被迫離開家園,被趕到西部的貧瘠地區。1610年,詹姆斯一世政府又頒佈“殖民地條例”,將厄爾斯特地區(Ulster)的50萬英畝田地賜給殖民者。在1610至1640年間,僅蘇格蘭人就有約4萬人前往厄爾斯特。

    此外,宗教改革帶來的宗教衝突開始蔓延。亨利八世率先在愛爾蘭強制推行宗教改革,但愛爾蘭人捍衛天主教信仰的堅定決心使改革計劃嚴重受挫。對於大多數愛爾蘭人來說,“愛爾蘭是教皇的采邑,英王的權力只是緣於當年教皇阿德里安的賜予”,因此,他們堅持效忠教皇,拒絕改變信仰。正如愛爾蘭學者柯蒂斯所說:“心向西班牙和教皇是愛爾蘭的普遍現象。”儘管如此,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血腥的征服政策還是使愛爾蘭在形式上成為了新教王國。丘吉爾不無同情地指出,從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開始,“愛爾蘭的苦難之中又增添了宗教信仰方面的致命分歧”。總之,都鐸時期的征服和強制推行宗教改革的政策成為延續至今的天主教與愛爾蘭問題的引火線。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衛自己的土地和宗教信仰,由蓋爾人和早期英國移民開始激發了反抗意識,愛爾蘭民族真正開始形成並覺醒。

    第三:英國對反抗的愛爾蘭的殘暴統治堪比對非洲黑奴

    在愛爾蘭民族意識逐漸覺醒的時候,英格蘭對此不聞不問,甚至變得更加變本加厲。在這種背景下,愛爾蘭歷史上最大的悲劇之一,克倫威爾的愛爾蘭大清洗髮生了。

    1641年,愛爾蘭當地氏族領袖羅裡 奧摩爾為首的愛爾蘭人,乘英國革命之際,舉行起義,1642年起義的浪潮席捲全島,起義的愛爾蘭人和天主教徒成立了自己“天主教聯盟”,到1643年宣佈獨立。

    克倫威爾

    到1649年,英國內戰結束後,克倫威爾開始組織遠征軍,經過三年的征戰,鎮壓了愛爾蘭起義,並開始非常血腥的“愛爾蘭大清洗”。總共不到150萬的愛爾蘭人口,死亡高達50萬4千人

    經過克倫威爾的清洗,整個愛爾蘭淪為英國的的奴隸。1652年英國駐愛爾蘭軍隊的外科醫生這樣總結,英國新教徒和教會佔有全部土地的3/4;全部房屋的5/6;有城牆的城市和設防地點房屋的9/10;國外貿易的2/3;愛爾蘭人6/8有過著畜生一樣的極為惡劣的生活,住的是沒有煙囪、門、樓梯和窗戶的小屋(窗戶也是收稅的)。

    不僅如此,從那時候開始,將起義失敗的愛爾蘭人賣為奴隸開始成為英國鎮壓愛爾蘭人的基本政策。在克倫威爾大清洗時期,超過10萬名10至14歲以下的愛爾蘭兒童與父母分離,並被賣為奴隸,賣到印度、弗吉尼亞州和新英格蘭。 在這十年間有52000名愛爾蘭人(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被賣到了巴貝多和弗吉尼亞州。其他30,000名愛爾蘭男子和婦女也被以高價運輸和出售。

    許多人避免說愛爾蘭人是奴隸, 他們用"契約工人"一詞來描述愛爾蘭人。 實際上,在17和18世紀以來,愛爾蘭的奴隸,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作為商品販賣。因為與同時期非洲奴隸相比,愛爾蘭的同齡人堅定不移的信奉天主教教義,因此令人討厭。

    而且非洲奴隸在1600年價值很高(50英鎊)。相比之下,愛爾蘭奴隸更加便宜(不超過5英鎊)。 如果種植園在愛爾蘭奴隸身上烙印,或愛爾蘭奴隸死亡,不被視為犯罪。 雖然這會使財政上遭受巨大損失,但還是比殺價格更昂貴的非洲人要少的多。

    最後英華人發現使用這些婦女多賺錢的最佳方式:定居者開始利用愛爾蘭婦女和女童(大多數甚至不到12歲)與非洲人相結合,以此改變奴隸的外貌。 新的"黑人白人混血的"奴隸將會比愛爾蘭人帶來更多利潤,此外,定居者賺到更多的錢用於購置新的非洲奴隸。

    英國繼續對成千上萬愛爾蘭人民進行奴役超過了一個世紀。 據目擊者說,在1798年愛爾蘭叛亂以後,成千上萬名愛爾蘭人囚犯被賣到了美國和澳洲。

    如此殘暴的政策,你指望愛爾蘭人會對英國侵略者會產生一絲好感嗎?

    最後:愛爾蘭大饑荒,徹底的失去了愛爾蘭

    由於大部分的愛爾蘭土地都集中到英國殖民者手中,所有愛爾蘭人都變成英國地主的租農,要承擔繁重的租金和稅金。特別是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國加大稅收彌補財政虧空,愛爾蘭農民繳納完之後所剩無幾,最後馬鈴薯是19世紀愛爾蘭人賴以維持生計的唯一農作物。

    根據184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愛爾蘭人口超過800萬,三分之二的人以農業維持生活,加上愛爾蘭家庭的孩子可以繼承土地,導致人均可用土地面積越來越少,所以只有種植土豆來養活他的家人。到1845年,愛爾蘭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了二百萬畝。在農村,農業工人的日常消費的土豆量是6.3公斤,10歲以上的兒童和婦女是5公斤,小一點的孩子的消費是2.3公斤…馬鈴薯餵飽了農民,使愛爾蘭人口飆升到1845年的830萬人因此愛爾蘭對馬鈴薯高度依賴,這也為出現饑荒種下了隱藏的危險。

    英國的恐怖的殖民掠奪和大規模的征服,致使愛爾蘭農民陷入極端貧困之中,這時候,英國正處於英國曆史上輝煌的維多利亞時期,並且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了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然而,在面對愛爾蘭前所未有的大饑荒情況下,英國政府反卻只做了有限努力,對這場空前的大饑荒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在1847年夏天,人們收穫了沒有病害的馬鈴薯,許多觀察家就此認為,饑荒結束了,現在的愛爾蘭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恢復,所以在1847年底,英國政府以為完成了救濟工作,反應遲緩,保持樂觀態度,任由饑荒繼續惡化和進一步加劇。事實上,馬鈴薯植株不多,收成依然是少得可憐,愛爾蘭島大部分地區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復甦,飢餓和疾病依然存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英國政府不但沒有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甚至還阻礙有效的捐助。有這樣一件事情,在饑荒的1845年,奧斯曼蘇丹阿卜杜勒· 邁吉德一世宣佈會對愛爾蘭農民以一萬英鎊作為援助,但維多利亞女王卻請求他只提供1000英鎊,這是為什麼?有外在力量提供支援不好嗎?原來這只是因為她自己僅向災區捐贈了2000英鎊。

    到1845年底,馬鈴薯的損失達到三分之一,1846年,有四分之三的馬鈴薯減產,災害無可避免地擴散到愛爾蘭全國。在災難最嚴重的時候,愛爾蘭不僅沒有得到英國政府的救援,而且一直還在出口糧食到英國。可憐的愛爾蘭人,因為他們沒有錢買食物,只能默默承受、坐以待斃。因此,英國政府的法律和措施直接使這場自然災害發展成人為災害,換句話說,愛爾蘭饑荒是一場人禍,是“政治災難”。

    面對大饑荒,政府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救援措施,甚至阻礙援助,救災物資遲遲沒有到達最落後的地區。雖然很少人直接被餓死,但營養不良為致命疾病創造了條件。在大饑荒期間,飢餓和疾病交替肆虐,愛爾蘭陷在痛苦的深淵。在這些疾病中,“饑荒熱”—斑疹傷寒和黃熱病,儘管後者情況較輕,但有更嚴重的症狀,常常反覆,這兩種疾病是由蝨子傳播的。由於衛生條件差,它們迅速蔓延,所以饑荒創造了流行病傳播的理想條件。

    根據1851年的人口普查,愛爾蘭的人口已經減少到660萬。如果考慮到自然增長,總人口240萬赤字,不容易區分遷移和死亡,但最近的研究表明,110萬愛爾蘭人死於饑荒。受害者都是窮人,尤其是身體虛弱的窮人,也有許多醫生、教會和援助機構的成員,被流行病奪去了他們的生命。死亡大多發生在不到5歲的孩子和在40歲以上的男性和女性中間,而且死亡率男性高於女性。

    在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中,營養缺乏、全身浮腫、餓病質、肺病佔有很高的比例。1847年初,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建立了一些治療熱病的臨時醫院,也招募了一批醫護人員,但是仍然嚴重缺乏治療斑疹傷寒和痢疾的藥,以及將受感染的人員進行隔離的條件,加上收成少的可憐,飢餓和疾病依然肆虐。

    早在大饑荒發生之前,移民已經開始,但自1846年底以來,移民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十年後,有180萬人離開愛爾蘭,其中有超過100萬人在饑荒期間移民,這也是最重要的19世紀人口流動之一。對於這些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年輕人,與其說是自願移民,他們悲慘的經歷不如說是逃離。移民不僅對愛爾蘭,對移入國也有深遠的影響。愛爾蘭饑荒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給移入的國家帶來各種各樣的疾病,並逐漸影響到這些國家的文化、宗教和社會秩序。在最初的半個世紀中,當地人民是拒絕這些移民的,致使大饑荒中的移民很難進入主流社會,但是愛爾蘭移民依靠自己吃苦耐勞,努力工作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品質,逐步提升了他們的社會政治地位。

    =================================================================

    下面很多種族主義者說的類似於人走地留,大不了再清洗之類的言論。卻忽視了文中提到的關鍵的一句:“愛爾蘭民族是由當地土著的蓋爾人和早期英國移民形成的!”。英國並非沒有多愛爾蘭進行移民和同化,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早期英國移民轉向當地人。

    克倫威爾大清洗的目的在於土地,也就是說後面來的英國征服者們他們征服愛爾蘭是為了發財,為了自己當地主,為的是當地愛爾蘭人成為自己的佃農,而不是自己拿起鋤頭種地。這種情況下,同樣被掠奪了土地,同樣被淪為佃農的早期英國移民,自然走向對面。再加上宗教問題,新教與天主教的分裂,而早期英國移民去愛爾蘭的時候,都還是信天主教的,對於一神教而言,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英國與愛爾蘭的矛盾,既是民族矛盾,又是階級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沒有任何可以調節的餘地。

    到了這個地步,單純的種族的清洗都無法解決愛爾蘭問題,除非再進行土地革命,讓移民的佃農成為土地的主人,對於英國地主而言這對於愛爾蘭獨立更難以忍受,至少愛爾蘭獨立時,他們大不了轉換身份成為愛爾蘭人,還可以保有土地。

  • 2 # 廣翁澤臨

    誰真有本事,就讓美國的愛爾蘭裔覺醒,多寫些這方面的文章或言論,提醒他們過去的苦難,讓美國的愛爾蘭裔和英格蘭裔互鬥。目前美國的各族裔人口構成中,愛爾蘭裔比例最高,達到人口總數的15%。美國的愛爾蘭裔,如果你們有種的話,就應該為你們的先輩報仇雪恨,把英格蘭裔趕出美國,再利用美國之力,把聯合王國滅掉,報幾百年來的被奴役被殖民的苦難。

  • 3 # 情感營養線上

    愛爾蘭人在國內雖然僅有四百萬,可住在美國的愛爾蘭人卻有三千多萬,說到底,就是為了逃避當年英國的迫害。

    愛爾蘭人是凱爾特人種,是曾經和英格蘭隔海相望的兩個島國。但從1169年開始,英王亨利二世開始率軍頻繁進攻愛爾蘭,用強大的武力逼迫愛爾蘭就範。

    但在英國的強勢打擊下,愛爾蘭人卻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保留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傳統,拒絕不接受英國的同化。

    在16世紀的時候,英格蘭人信仰基督教,而愛爾蘭人卻信仰天主教,關於教派的爭鬥我已經說過無數次了,這種矛盾也是基本上無法調和的。

    1603年,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加快了對愛爾蘭的進攻腳步,並在愛爾蘭北部建立了第一塊殖民地,實行了相當血腥和殘酷的統治。

    在英國的統治下,愛爾蘭的土地掌握在了英華人的手中,愛爾蘭人卻被英國地主剝削,過上了非常窮困的生活。

    1845年至1849年間,歐洲爆發了嚴重的馬鈴薯蟲害,導致愛爾蘭人連飯吃都不上了,那為了求生,只有另尋他路,於是很多愛爾蘭人就決定去英屬北美殖民地去試試運氣,於是很多愛爾蘭人都最終選擇留在了美國。

    因為愛爾蘭人是移民,又沒有錢,還是天主教徒,所以開始在美國的生活過得並不好,但是愛爾蘭人並沒有消沉,反而選擇了積極從政。

    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如今在美國站穩了腳跟,和猶太人控制美國的經濟不同,愛爾蘭人是直接控制美國。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45個總統最少有14位擁有愛爾蘭血統,而奧巴馬雖然是黑人,也擁有愛爾蘭的血統。

    而選擇留在愛爾蘭的人,選擇發動大規模的反英活動,結果被英國殘酷鎮壓,並將愛爾蘭正式納入英國的版圖。

    因為英國信仰基督教,而愛爾蘭人信仰天主教,愛爾蘭人的生活勢必受盡屈辱,而在這種不平等的環境下,兩個民族的仇恨只會不斷加深。

    1949年,英國終於承認愛爾蘭獨立,愛爾蘭共和國正式成立,這無疑是無數愛爾蘭前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但因為愛爾蘭北部的六個郡,有著大量的英國新教徒,所以還是留在了英國的版圖裡,這無疑成了愛爾蘭人的痛,也成了兩國較勁的一個原因。

    正是因為這種長期的鬥爭和仇恨,一些激進的愛爾蘭人對英國充滿了仇恨,成為了歐洲恐怖分子的帶頭人。現在倫敦連放垃圾桶這樣的小事都非常敏感,就是因為害怕遭到愛爾蘭恐怖分子的瘋狂報復。可這,又怪得了誰呢?

  • 4 # 船長趣談

    愛爾蘭島與大不列顛島僅隔愛爾蘭海,最近處只有35公里,但不列顛群島上的愛爾蘭共和國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王國關係並不和睦。由於雙方距離很近,英國強大,愛爾蘭弱小,所以雙方在歷史上有著許多恩怨,愛爾蘭曾經長期受英國統治。因為英國信奉新教,而愛爾蘭信奉天主教,所以英國對愛爾蘭的統治十分殘暴,所以許多愛爾蘭人對英華人可以說是恨之入骨。

    一,英國入侵愛爾蘭

    12世紀的愛爾蘭島處於眾多王國割據混戰的局面,而大不列顛南部卻有了一個強大的王國:英格蘭王國。12世紀中葉愛爾蘭島上的兩個王國爆發戰爭,最後戰敗的國王逃到大不列顛的英國,向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求援,給了英國入侵愛爾蘭的藉口。

    1155年,教宗艾德里安四世(英國籍)授予亨利二世入侵愛爾蘭,懲罰愛爾蘭的墮落,使得亨利二世入侵愛爾蘭的行動有了合法性的外衣。1171年亨利二世率大軍登陸愛爾蘭島,封自己的兒子約翰為愛爾蘭公爵,使得英國開始了對愛爾蘭的統治。1199年愛爾蘭公爵約翰繼承英格蘭王位,成為英王,使得愛爾蘭正式併入英格蘭王國。此後英國逐漸征服整個愛爾蘭島。

    二,英國對愛爾蘭統治

    英國征服愛爾蘭後,許多愛爾蘭人並不認同英國的統治,掀起了多次反抗英國統治的起義,但都被鎮壓。1542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確立新教中的聖公宗為英國國教,切斷了與羅馬天主教的聯絡。為了防止天主教強國西班牙鼓動愛爾蘭人反抗英華人統治,英國開始大量移民愛爾蘭島,使得北愛爾蘭成為新教的聚集地。

    愛爾蘭人多數信奉天主教,不甘於受新教的統治,在西班牙的支援下,愛爾蘭人掀起了多次反抗英國的統治。英國為了鞏固對愛爾蘭的統治,殘酷鎮壓愛爾蘭人,使得雙方結下了很深的矛盾。英國宗教改革時天主教與新教爭鬥不斷,愛爾蘭支援天主教的英王,對抗新教,使得英國對愛爾蘭更加仇恨。1689年新教徹底鞏固了對英國的統治,就開始打壓愛爾蘭。

    三,愛爾蘭獨立

    1845年愛爾蘭因為土豆歉收,爆發了大規模饑荒,但英華人見死不救,使得愛爾蘭餓死了一百萬人,還有一百萬人被迫逃離愛爾蘭,去往美國等地。再加上民族主義在歐洲興起,自此愛爾蘭人對英國更加仇恨,迫切希望獨立。1914年—1918年英國加入一戰,損失慘重。

    愛爾蘭瞅準時機,在1919年掀起了愛爾蘭獨立戰爭。最後1921年英國被迫承認愛爾蘭獨立,但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愛爾蘭獨立後,認為北愛爾蘭為愛爾蘭領土,因此與英國為了爭奪北愛爾蘭爭議不斷,關係並不怎麼好。為了對抗英國,愛爾蘭親近歐洲大陸諸國,加入歐盟。

  • 5 # 毛二兩看世界

    英國和愛爾蘭人的千百年來的愛恨情仇

    愛爾蘭大部分的人屬於廣義的凱爾特族,在9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

    影響較大的早期移民則是蓋爾(Gaelic)人、不過他們並沒有建立中央的國家、各自為政、部族間的戰鬥也很常見。直到12世紀諾曼人入侵之前、蓋爾文化都是愛爾蘭的主流文化。

    西元9世紀,橫行北歐的維京人也來到愛爾蘭﹑雖然維京人因作為強悍的海盜而出名,但海盜也是需要成家立業的。愛爾蘭的天然港口條件吸引維京人到此地,而後與當地蓋爾族女性通婚、定居,維京人漸漸融入當地的蓋爾文化中。

    西元1129年,來自法國北方的諾曼人(Normans)大軍入侵愛爾蘭。仍然是一盤撒沙的蓋爾(及維京人)當然兵敗如山倒。諾曼人成為主流文化,他們在各地興建的城堡至今仍是愛爾蘭出名的古蹟。諾曼人的入侵也是接下來愛爾蘭與英國連串恩怨情仇的導火線)。

    因諾曼人名義上也受英國國王統治(熟悉歐洲歷史就知道,歐洲皇室貴族複雜的聯姻關係、常常讓一個人兼任很多地方的國王),所以英國宣稱「統治整個愛爾蘭」,不過很忙的英國國王當然也沒空管偏遠的邊疆愛爾蘭、且實際上諾曼人也只是區域性控制愛爾蘭(集而中在城市附近),很多蓋爾人還是依照原本蓋爾的文化律法生活。諾曼人也慢慢融入蓋爾文化中。

    既然英國國王沒空親自管理愛爾蘭,他就指派別人管理。盎格魯(英國)-諾曼人統治的愛爾蘭仍然屬於各自為政的狀態,不過天下分久必合,到了1169年,愛爾蘭內部政爭之敗而被流放的Diarmait MacMurchada,在被流放到英國布里斯托後,透過各種關係找上了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二世,而亨利二世當時正苦於沒辦法給小兒子約翰封地(因為他之前先把領土分封給其他兒子了),這不正好,亨利二世很快就決定幫助Diarmait打垮他的政敵愛爾蘭高國王Muircheartach,派軍並御駕親臨愛爾蘭。(不過後來他不成材的兒子約翰仍然沒如他希望當上愛爾蘭國王)

    西元1771年,亨利二世作為第一個真正踏上愛爾蘭的英國國王,也象徵著愛爾蘭與英國的關係邁入新的篇章。不過受到英國認同的諾曼貴族還是真正管理愛爾蘭的人。

    這個情況在西元1536年改變了。西元1536年,時任英國國王的亨利八世因為離婚問題和羅馬教廷決裂。這個風流、一生有過6段婚姻的英國國王為了和原配凱薩琳王后離婚,另立了英國國教。

    此時愛爾蘭的狀況就很尷尬了。和很快接受新教的蘇格蘭不同,愛爾蘭人(包含蓋略特、維京、諾曼人)並不願意拋棄原本的天主教信仰,加之當時愛爾蘭出現一個強大的統治者,亨利八世擔心愛爾蘭與當時他的政治對手聯合,從英國派出軍隊和官員征服愛爾蘭境內的獨立小王國。

    此時愛爾蘭北方一個有力的酋長,試圖和西班牙聯手(同時期,西班牙和英國是政治上的對手,伊莉莎白一世一個出名的政績就是(私下控制海盜)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對手的對手就是盟友」,西班牙答應派兵援助,然而當西班牙到的時候,英國軍隊已在海岸線等待、說好要來的部族援軍遲遲沒來,西班牙將領認為自己被騙了決定撤兵,而愛爾蘭軍隊趕來時只看到駛離的西班牙艦隊。

    英國對愛爾蘭的有效控制在將近一世紀後完成。透過「投降與批准」的手段,只有願意信仰新教的愛爾蘭可以保有自己的土地、其他則被流放到偏避荒涼的地區,或成為沒有土地的佃農。儘管如此,大部分愛爾蘭人仍堅持天主教信仰。英華人深感愛爾蘭人難搞,又害怕他們未來叛亂,決定想辦法稀釋天主教人口。作法鼓勵蘇格蘭人移民愛爾蘭。

    不過,愛爾蘭土壤貧瘠、又要跨海,對蘇格蘭人實在沒有什麼誘因。既然如此,英國政府就免費奉送土地,因此,來到愛爾蘭的英華人(主要是蘇格蘭人)免費得到政府從天主教徒手中搶來的土地,而失去土地的天主教徒成為現成的勞動力。

    這個情況下,衝突無法避免。雪上加霜的是,土壤貧瘠、充滿岩石的愛爾蘭,能栽種的作物很少,在美洲作物馬鈴薯傳入愛爾蘭。因為馬鈴薯對土壤的要求很低、加上可以做為主食,很快就成為愛爾蘭最大宗的作物。早餐吃馬鈴薯、午餐吃馬鈴薯,晚餐也吃馬鈴薯。

    西元1845年,一場永久性改變愛爾蘭的饑荒。當年歐洲各地開始出現馬鈴薯減產、染病的情況,不久,愛爾蘭也發生了。然而,因為英國政府當時輕忽的態度、加上錯誤的政策,賴馬鈴薯維生的愛爾蘭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欠收,英國政府甚至繼續從饑荒的愛爾蘭輸出大量的乳製品(當時愛爾蘭有歐洲最大的酪農工廠、其產量能供應當時的饑荒人口)、糧食、並阻止他國的援助,這導致愛爾蘭人口與文化有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在此饑荒前、愛爾蘭有約800萬人口,因饑荒而死的人口有一百萬人,大批愛爾蘭人冒著生命危險橫越大西洋到美洲,研究顯示因為饑荒而流失的人口介於20%到25%之間。不過愛爾蘭的人口流失也不限於饑荒原因,在饑荒之前與之後,離開愛爾蘭至美洲的移民人數都遠高於歐洲平均,這也與當時美洲新大陸漸漸強盛與愛爾蘭臨海、經濟相對較差有關係。至今愛爾蘭的人口仍低於1845饑荒之前的人數、而海外具愛爾蘭血統的估計有4000萬人。

    美國至少有22任總統為愛爾蘭後裔。包含出了很多總統的甘迺迪家族、雷根、羅斯福、最近從39到44任的美國總統全部都有愛爾蘭血統!!(包含雷根、卡特、大小不什、柯林頓、奧巴馬)。

    在1801年,沒有經過愛爾蘭天主教選民背書同意的生效,愛爾蘭成為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一部份。從此愛爾蘭國會停止運作、英國法律習慣也深入愛爾蘭。

    英文也漸漸成為愛爾蘭普及度最高的語言,只有在偏僻地區才保留愛爾蘭語的習慣,現在母語為愛爾蘭的人口佔總人口不到5%。

    儘管愛爾蘭受英國間接與直接的統治幾百年,愛爾蘭卻沒有放棄其文化認同、並持續爭取政治權利。不過、爭取獨立與爭取自由(留在英國、擁有更多自決權)的兩派則不段進行攻防、政治爆發流血衝突及內戰。

  • 6 # 探為觀指

    英國的歷史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話說,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常說的英倫三島的原住民叫做凱爾特人。我們今天說得很多的所謂盎格魯撒克遜人,是比較後來才入侵英倫三島,登上英格蘭土地的。注意:他們登上了英格蘭地區。

    盎格魯撒克遜人是從歐洲大陸跑過去的,和北歐日耳曼人有點親戚血緣關係。盎格魯撒克遜人到了英倫島上之後,要落腳,當然必須搶本地人的地盤。上頭說了,本地人叫做凱爾特人,必須反抗入侵者啊。但是很無奈,島上的凱爾特人文明程度落後於歐洲大陸,盎格魯撒克遜人就把英格蘭最精華的地區都給佔了,最後也就把本地的凱爾特人趕進山裡去了。

    對蘇格蘭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會知道,那地方有另一個名稱,叫蘇格蘭高地,也就是大片地區都是崇山峻嶺。一般情況下,崇山峻嶺只適合發展旅遊業,順便藏點大炸彈之類的戰略武器,不適宜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因此,今天的英國合起來總人口大概6000萬左右,英格蘭地區有5560多萬,蘇格蘭只有542萬,而愛爾蘭國僅有人口492萬。而今天的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包括愛爾蘭國和英國的北愛地區),都是當年的原住民凱爾特人。

    從12世紀開始,英格蘭人持續地進攻愛爾蘭。愛爾蘭文明程度一直低於英格蘭,就一直被欺負。大家想一想,今天都21世紀了,被欺負了大約九百年,你覺得他們的感情能耗嗎!1801年,英格蘭武力吞併愛爾蘭,打了七個世紀,終於走到一起了。

    後來1845年,愛爾蘭發生農業減產,引發了大饑荒。英國官方就象徵性地救濟了一下,所謂象徵性,就是女王捐款1000英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想要捐款救助愛爾蘭地區,英國硬是不讓。這事兒我們正常人都無法理解。想想我們這兒,哪個省遭受自然災害,還不得全國各地排著隊去支援啊!

    這場大饑荒讓愛爾蘭損失了四分之一人口,成為愛爾蘭人與盎格魯撒克遜人結下血海深仇的一個重要原因。1848年,愛爾蘭就爆發了大起義,英國武力鎮壓,力量顯然不對等,愛爾蘭人反抗失敗。但是,從此愛爾蘭人顯然就和盎格魯撒克遜人決裂了。

    當然,這裡面雙方矛盾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宗教。英格蘭地區是信新教,而愛爾蘭是信天主教。當年新教徒遠赴北美,就是害怕被天主教迫害,這兩個教的矛盾大得很。

    後來,愛爾蘭人學著聰明瞭,像中東某些地方一樣,明知道兩方實力遠不成比例,所以,明的不行就來暗的。愛爾蘭人就從海外買來武器,和大英官方打游擊、玩兒暗殺,天天襲擊英國官員。到了1921年,愛爾蘭這個地方已經殺紅了眼,此處根本無法描述,愛爾蘭人死傷無數,英國官方也承受了重大損失。英國被迫承認愛爾蘭南部26個郡為自由邦。1949年成立愛爾蘭國。

    但是,南邊問題差不多了,北邊問題還沒解決。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也是那個時候在臺上,努力搞經濟改革。但是英國經濟問題,還是引爆了很多社會矛盾,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歷史紀錄片裡面,英國騎警和示威人群發生劇烈衝突。那時候,北愛爾蘭問題更大,北愛那個武裝分子對英國力量發起了無數襲擊,最大的事件就是把女王叔叔蒙巴頓老爺給炸死了,還襲擊過撒切爾夫人本人,幸虧躲過去了。

    這事兒搞到今天,雖然前幾年好像北愛武裝力量和英國官方握手言和了,但是最近英國不是完成脫歐了嘛,北愛被當作特別關稅區,與愛爾蘭國之間不設硬邊境。這是英國的一個妥協,因為北愛鬧著又要分家了。

    事實上,很多人都不看好今天的英國,也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遲早要進一步分裂,因為蘇格蘭已經要開始鬧了。北愛還會遠嗎!我們真的很難理解,英華人怎麼在家門口搞這麼大的矛盾和仇恨,延續這麼久,不怕哪天又打起來了嗎!

  • 7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早在2016年全民公投後,英國就開始宣佈“脫歐”,到現在這麼多年了,首相換了三位,竟然還沒“脫”乾淨。要說為什麼英國“脫”的這麼費勁,相關談判議題上,除了涉及服貿、關稅方面的複雜內容外,當屬領土爭端了——英國領土北愛爾蘭和獨立國家愛爾蘭之間的邊界問題。

    愛爾蘭是歐盟成員國,英國脫歐後,愛爾蘭與北愛爾蘭間邊界將關閉,重新設定繁瑣的崗哨。很顯然,這會對兩地間日常的貨物、人員流通造成極大障礙,甚至可能毀掉愛爾蘭過去數十年間來之不易的和平,再次引發衝突暴力和種族、宗教仇視。

    實際上,差不多有五百多年的光景,愛爾蘭原本就是英國版圖的一部分,官方用語也是英語,甚至,在“日不落”時代,一些上層愛爾蘭人還曾經為大英帝國英勇的開疆拓土、衝鋒陷陣,表現積極。

    然而,總的來看,跟同樣屬於凱爾特人種、信仰天主教的蘇格蘭人比,愛爾蘭人的離心力要強了太多,至今仍對英華人不抱好感,更有愛爾蘭激進組織,一個多世紀以來,堅持針對英華人搞事情,以至於被英政府定為了恐怖主義組織。

    比如,印巴分治的主要操刀人,印度最後一任總督,英國皇家海軍元帥——大名鼎鼎的蒙巴頓伯爵,就是在和家人在湖面泛舟遊玩的時候,被愛爾蘭激進組織暗藏的炸彈炸斷了雙腿,重傷不治,在極度痛苦中離世的。

    (電視劇《王冠》中,還原的蒙巴頓元帥的國葬場面)

    爆炸發生的當晚,1979年8月27日夜,愛爾蘭共和軍就公開宣告對此事件負責,他們把暗殺蒙巴頓的行為形容成是“執行死刑”,認為自己乾的不算“暗殺”,而屬於一種“正義的審判”。

    其實,說到底,雙方積怨之所以這麼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在愛爾蘭被強行併入英國後,英華人從來就沒有把愛爾蘭民眾當自己人,照搬了殖民地的那一套,把愛爾蘭人踩在腳下,看成了二等公民。

    畢竟,雖然蘇格蘭和英格蘭人種和宗教也不盡相同。但貴族圈子和王室血統方面,雙方都沾親帶故的,比如,終身未婚的伊麗莎白一世死後,她的大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就繼承了英格蘭王位,兩家併為了一家。

    而愛爾蘭呢,從來跟英國就不是一家人,血統上也很難扯到半毛錢關係。

    從歷史上看,隔海相望的而兩地,很長一段時期裡,基本上是各過各的,並沒有什麼太大交集。

    愛爾蘭島上的居民是凱爾特人,信仰一種神秘的原始宗教,英格蘭則為盎格魯薩克遜人,都是基督徒。

    直到公元5世紀,有個叫做帕特里克的英格蘭牧師冒險上島傳教,正如前面說的那樣,此時的愛爾蘭居民還信仰著原始宗教,對於基督教並不感冒,原本打算用石頭直接砸死他。

    緊要關頭,機智的帕特里克隨手抓起身旁的一串三葉草,用他那生動活潑的演說技藝,慷慨激情的講解了三位一體的基督原理。

    沒成想......劇情反轉了,他馬上被島上居民奉若神明。

    此後,天主教深深紮根於愛爾蘭,成了愛爾蘭至高無上的國教,三葉草也被認作了愛爾蘭的民族象徵。還有這位帕特里克牧師,被愛爾蘭人供奉為“聖帕特里克”。

    後來的大英帝國國旗中,代表愛爾蘭/北愛爾蘭的那個紅叉,就叫做“聖帕特里克十字架”,和代表英格蘭的“聖喬治”,代表蘇格蘭的“聖安德魯”一起組成了當今這個米字旗。

    可是,誰能想到,就是這個源自英格蘭的宗教,為今後的愛爾蘭問題埋下了巨大隱患。

    公元12世紀,英格蘭首次攻入愛爾蘭,但並未能建立起穩定的統治。

    公元1542年,著名的殺妻狂人英王亨利八世自封為愛爾蘭國王,開始了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

    也就是從這時起,篤信天主教的愛爾蘭人和改信新教的英格蘭統治者,開始了歷時近五百年的壓迫與反抗。

    所以,我們看到,整個近代的大英帝國,全稱叫做“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注意,沒有現在這個“北”字,因為,當年的王國疆域,包含了愛爾蘭全島。

    正如前面說的那樣,在英格蘭人眼中,愛爾蘭人就是“異教徒”、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卑賤族群,屬於自己的奴役物件。因而,幾個世紀以來,苛捐雜稅和各種徭役名目眾多,甚至連住宅的窗戶開多了,也得交所謂的“Sunny稅”。而且,不管倫敦的朝廷由誰掌權,持續移民至此,以各種形式兼併愛爾蘭人的土地,一直屬於英政府的基本國策。

    像帶有部分愛爾蘭血統的阿瑟·韋爾斯利——打敗拿破崙的威靈頓公爵雖然出生在愛爾蘭,但屬於信奉新教的英國貴族後代)

    再加上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間的巨大隔閡甚至是互相仇視,即便當了好幾個世紀的大英帝國公民,愛爾蘭人依然沒能產生對英國的歸屬感,英國那邊更是沒真正把愛爾蘭民眾當成過自己人。

    到了1845年前後,愛爾蘭半數以上的土地,幾乎都被英國貴族、莊園主和新教徒們佔有。

    也就是這年,愛爾蘭爆發了“土豆大饑荒”。原本多山地的愛爾蘭,正是靠著這個從北美洲傳來的農作物,養活了大量中下層人口。土豆,幾乎成了愛爾蘭農民們唯一可以依賴的食物。

    當年,一種叫做“晚疫病菌”席捲了愛爾蘭全島,馬鈴薯絕收,進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饑荒。

    小弟有難,大哥理應伸手援助。可恰恰相反,危急時刻,英國不僅沒有伸出援手,反而將從美洲進口,停靠愛爾蘭港口的糧食作物悉數運回不列顛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憐憫之情。

    同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為了向西方國家示好,曾經高調宣佈,將對愛爾蘭提供1萬英鎊作為援助。但維多利亞女王卻馬上向他提出,只捐1000英鎊就好。

    原因是——作為英國女王,她僅向災區捐贈了2000英鎊,一旦外來援助比自己捐的還多,會損害英帝國的聲譽。

    於是,阿卜杜勒只好只捐助了1000英鎊。但隨後他派出三大艘裝滿穀物、種子、食物等物資的船隻援助愛爾蘭。

    這些糧食穀物被英政府接受後的下落,就不得而知了。

    據說,大饑荒中,英華人還刻意在新教教堂門口施粥,以羞辱堅持天主教信仰的愛爾蘭人....

    這場饑荒從1845年持續至1850年,餓死了愛爾蘭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另有近三分之一的愛爾蘭人選擇了逃荒國外,目的地大多是以美國為主的北美洲,全島人口數量從巔峰時期的800萬,下降至400萬,時至今日,愛爾蘭人口也沒能回到瘟疫之前的數量。

    如此人命關天的血仇,擱到哪個民族,也咽不下這口氣,對吧。

    大饑荒後,愛爾蘭獨立運動此起彼伏,但都無一例外遭到了英政府的強力鎮壓。

    至此,愛爾蘭獨立運動和英國政府,陷入了“以暴制暴”的惡性迴圈。

    (英劇《唐頓莊園》中的三姐夫——愛爾蘭司機出身的湯姆·布蘭森,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是個非常激進的愛爾蘭獨立分子,還曾經試圖放置炸彈搞暗殺,隨著劇情發展,竟然一步步的被伯爵一家子給“同化”成了英國貴族)

    到了20世紀初,在英國被一戰整得焦頭爛額之際,1916年4月,愛爾蘭共和軍發動了“復活節起義”,但很快遭到了英國政府的血腥鎮壓。

    一戰結剛結束的1919年,又爆發了愛爾蘭獨立戰爭。經過兩年之久,最終雙方停火,1921年,簽訂了《英愛條約》,並於次年生效。從此,愛爾蘭取得了部分自治許可權,但仍歸屬於英聯邦,但並非一個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

    (電影《風吹麥浪》演繹的就是這段歷史)

    二戰後的1949年4月,在和英國談判達成一致的前提下,愛爾蘭宣佈廢除君主制,脫離英聯邦,成立共和國。

    與此同時,愛爾蘭北部六郡依然歸屬英國,英國國名也正式改成了“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當然,這也屬於歷史遺留問題,幾百年來,英華人一直在向愛爾蘭島北部地區源源不斷的輸入英格蘭新教徒。所以,在島的北部地區,以新教徒為主的英格蘭人屬於多數派,他們自然心向英國政府。

    這引起了愛爾蘭共和軍的不滿。正從那時候開始,愛爾蘭共和軍公開宣佈拒絕放棄武裝鬥爭路線,要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恐怖襲擊等暴力手段來實現全島的“南北統一”。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愛爾蘭共和軍先後策劃了多起帶有恐怖襲擊性質的暴力事件,有針對普通英國民眾的襲擊,也不乏瞄準名人政客們的暗殺活動。比如前面提及的1979年蒙巴頓被炸事件;1984年的時候,還曾在英國的保守黨大會上埋設炸彈,企圖暗殺撒切爾夫人。

    這次恐襲當場炸死五人,撒切爾夫人因為走的及時,倖免於難。

    (當年爆炸現場)

    對於愛爾蘭共和軍,別說英國方面把它定性為了恐怖組織,就算是愛爾蘭官方政府,也早就宣佈將其取締,並進行著長期打壓,但因為其強大的海外背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一直保持著生生不息的狀態。

    愛爾蘭共和軍的活動在1992年達到了巔峰…全倫敦上下,一年總共發生了38起炸彈襲擊事件。

    發展到這一步,過於激進的愛爾蘭共和軍,早已經成了英、愛雙方和平穩定的共同威脅。

    直到2005年,在國際社會的調解和斡旋下,愛爾蘭共和軍才正式下令停止武裝鬥爭,加入北愛爾蘭和平程序。但近些年來,仍然不時會傳出有關疑似愛爾蘭共和軍指使的爆炸襲擊事件。

    (某次爆炸現場)

    不容樂觀的是,隨著英國脫歐帶來的一系列風險,未來北愛的走向,仍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最後,再簡單說說美國的愛爾蘭族裔。

    在美國,如果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分開計算,德裔則一直屬於美國最大的族群,而緊隨其後的,則是那龐大的愛爾蘭裔族群。像肯尼迪家族、拜登總統這種純血的愛爾蘭+天主教徒外,帶著愛爾蘭血統的美國總統還有尼克松、里根、克林頓、布什父子、奧巴馬等等。

    跟德裔美華人比,愛爾蘭裔人口雖然量大,但卻被長期邊緣化,進入上流社會的過程,非常艱辛。

    畢竟,主導美國社會和話語權的,還是那幫歐洲新教徒的後代。

    愛爾蘭移民大多都是宗教觀念極強的農民和城市貧民,“逃荒”到的新大陸。

    甚至連號稱“美國唯一的王室”的肯尼迪家族的先人——帕特里克·肯尼迪,也是在1845年的“土豆大饑荒”中,乘坐便宜的“棺材船”來美國碰運氣的。

    他們雖然缺乏城市謀生技巧,但人口生產能力卻相當強,還特別喜歡叢集,隨便在哪定居,都能一躍成為當地的多數族裔,給人帶來巨大觀感衝擊和心理壓力,再加上白人鄙視鏈裡固有偏見,很容易讓人對他們產生輕賤之感。

    於是,美國底層的髒活累活全都包給了他們,愛爾蘭移民的生存環境非常差,處處被侮辱和歧視,成了北美白人裡的“賤民”。

    (《雙面格蕾絲》劇照。19世紀的加拿大,對愛爾蘭人也充滿了歧視和偏見)

    不過,很多諸如肯尼迪家族的愛爾蘭移民們,通過幾代人的奮鬥,也能最終躋身於上流社會。但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精英階層看愛爾蘭裔,往往還會帶著些有色眼鏡。

    比如,跟羅斯福總統關係非常要好的老肯尼迪(肯尼迪總統的爸爸),在1930年代,曾被先後任命為全美證券委員會主席和駐英國大使。即便身居要位,但私下裡,還是有人會拿“一個種土豆的愛爾蘭天主教徒”來嘲笑已經進入美政府“核心決策圈”的老肯尼迪。

    直到二戰後,很多愛爾蘭家庭趁著產業革命,躋身於新興的美國中產階級群體之中,革新了族群面貌。也正是從此時開始,愛爾蘭人逐漸擺脫了“沒文化”、“犯罪分子”這類的人設,各種對於他們的排擠和歧視,進而隨之湮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 8 #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愛爾蘭是一個美麗的島國,在英國的西邊,是北美到歐洲的通道咽喉。愛爾蘭島面積8.4萬平方公里,與面積為20萬平方公里的不列顛島只有一道窄窄的海峽,最短處只有10海里,真正的一衣帶水。愛爾蘭島還有個特點,就是這個島四周高山,中間盆地,人民大多生活在中間盆地,所以沒有像英國、日本等島國那樣從海上往外發展。這裡河流縱橫,土體肥沃,綠樹成蔭,草原連綿,素有“翡翠島國”之稱。英國長期控制著愛爾蘭島,直到一場大饑荒,徹底改變了這種局面。

    美麗的愛爾蘭海岸

    一、世外桃源愛爾蘭

    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愛爾蘭島就已有人定居,他們是從不列顛到來的。公元前6世紀,凱爾特人在歐洲向外遷移,有的到了英格蘭,也有部分又從英格蘭來到愛爾蘭。他們在這裡形成自己的文化,逐漸建立政權。這一時期,愛爾蘭全境有五個大的王國,他們是厄爾斯特、康諾赫特、蒙斯特、南倫斯特和北倫斯特,這就是所謂的“五王統治”時期,這五個王國下面又有許多小的王國。這些小王國叫“圖爾斯”(Tuath),當時愛爾蘭大約有150個“圖爾斯”。

    在“五王統治”時期,最厲害的國王會被大家公認為“最高國王”,他可以不定期召集“諸王會議”,決定全島大事。第一個最高國王是康諾赫特王國,即所謂的“康族”,其統治延續到公元1022年,“康族”也就成為了愛爾蘭民族統一的象徵。因為生活在中間盆地,愛爾蘭人很少到海邊,他們過著農耕生活,自給自足,一派世外桃源。他們也沒有什麼貨幣的概念,交換物品,以牛作為貨幣。公元5世紀,基督教傳入愛爾蘭。因為地域特點和強烈的民族性原因,他們到現在還是天主教國家,只有北愛爾蘭部分地區是新教。

    歐洲的宗教分佈

    二、英國吞併了愛爾蘭

    愛爾蘭離著英國這麼近,當然一直受侵擾。實際上,它是英國最早的殖民地,而外界對它的侵略,很早就開始,一直沒有間斷。最早的應該是公元800年左右“維京海盜”的入侵,當時的維京人在沿海四處出擊,到處劫掠。維京人是歐洲北部的人種,他們以海為家,划著小船打遍沿海一帶,連英格蘭都被他們統治了很多年。維京人每到一處,喜歡搶劫教堂和修道院,因為教會金銀珠寶多,都是有錢信教的地主捐贈的。

    實事求是地講,維京人四處搶劫也有好處,那就是促進了商業的發展;當然壞處就是破壞了文化的流傳,因為當時的書籍都在教會,維京人又不喜歡書,所以毀壞無數。愛爾蘭因為一直不是統一的國家,島內眾多小國,他們難以組織起來反抗維京人,直到公元1014年,一個叫布賴恩·博魯的國王帶領大部分愛爾蘭人在克隆塔爾弗戰役中徹底打敗維京人。愛爾蘭有走向統一,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趨勢。

    英華人想愛爾蘭不是一天兩天

    但是,走了維京人,來了諾曼人。公元1167~1169年,諾曼人大舉入侵愛爾蘭,打斷了愛爾蘭走向統一的可能。1171年10月17日,“運氣不錯的”亨利二世佔領愛爾蘭,因為宗教原因,羅馬教皇也站在亨利二世一邊,亨利二世獲封愛爾蘭國王,開始了英格蘭殖民愛爾蘭的歷史,愛爾蘭原有的本土王朝土本瓦解。愛爾蘭應該是英格蘭的第一個殖民地,1228年,英格蘭規定,愛爾蘭必須實施英國的法律和慣例,這實質上就是吞併了愛爾蘭。1316年,英國國王開始派駐愛爾蘭的總督,全權代行國王在愛爾蘭的統治,一直延續到1922年。

    愛爾蘭人一直沒有停止反抗,他們的反抗使英國感到了危機,英格蘭用武力進行壓制,同時實行更加嚴格的統治,頒佈歧視性的規定。比如1366年實行的“35項法令”,甚至包括:英華人不得收養愛爾蘭人的子女;不得同愛爾蘭人通婚;不得向愛爾蘭人出售馬匹或甲冑;等等。雖然這些法令加強了英格蘭的統治地位,但是,由於愛爾蘭人的不斷抗爭,英格蘭人在愛爾蘭的統治區域也大大縮減。此後,英格蘭與愛爾蘭就一直勢如水火地對立著,一個要統治、要吞併;一個“反吞併”、要獨立。這樣的形勢一直持續到1919年,終於爆發了愛爾蘭獨立戰爭。

    愛爾蘭農村

    三、大饑荒中的愛爾蘭

    本來就對英華人的統治不服氣,愛爾蘭人對英華人沒有好感,他們只要有機會就反抗英華人。電影“勇敢的心”裡有一個愛爾蘭人幫助蘇格蘭人反抗“長腿愛德華”就是這個歷史的寫照。但真正讓愛爾蘭人對英華人恨之入骨的,是因為一場持續三年的大饑荒;也正是這場大饑荒,許多愛爾蘭人渡過大西洋到美洲討生活,從此改變了美國的結構。到現在,可以說美國政壇,愛爾蘭人佔據大半江山。

    因為愛爾蘭是一個盆地,這裡的人就不願意在海上討生活,他們甚至連魚都不會做。愛爾蘭人的主食一直是馬鈴薯,在愛爾蘭有句諺語:除了結婚和馬鈴薯,人生沒有更大的事。可見馬鈴薯在愛爾蘭的重要性。但是,在1845年,愛爾蘭出現了馬鈴薯枯萎病,到年底,幾乎一小半的馬鈴薯爛在地裡,那些沒有爛的收回家的馬鈴薯,雖然外面看完好無損,實際裡面也是爛的。好在愛爾蘭還有儲備,全國度過了顆粒無收的一年。

    土豆改變愛爾蘭

    更加糟糕的情況出現在第二年,馬鈴薯枯萎病更大規模爆發了,全國馬鈴薯絕收,國家儲備也沒有了。愛爾蘭人立刻陷入沒有糧食的狀態,即使富人階層也沒有糧食,何況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這種史無前例的全國“大饑荒”一直持續到1848年,伴隨著饑荒,營養不良的人們出現了各種傳染性疾病,僅僅一種叫“饑荒熱病”的斑疹傷寒就奪去了25萬人生命,而在大饑荒中餓死的人高達110萬人。這個比例對於一個只有850萬人的島國來說,是毀滅性的。

    為了逃避災荒,大約250萬愛爾蘭人從海上跑到美洲的加拿大、美國以及其他地方,製造了上個世紀世界最大的人口流動潮。逃到美國的人口大約160萬,因為據說那裡土地肥沃、地廣人稀、是“天選之國”。這麼多的愛爾蘭人湧入美國,不可避免地給美國社會帶來了不小的混亂,當時一名美國官員說:愛爾蘭人如同摧毀羅馬帝國的蠻族一樣湧入美國。但是,正是這些人,來到美國後,他們為了活下去,成為美國一個年代的廉價勞動力,給美國帶來巨大的變化。當然,為了活下去,和義大利人一樣,有的愛爾蘭人成立了自己的黑幫,這就是與“黑手黨”齊名的“愛爾蘭幫”。

    逃往美國的愛爾蘭人

    今天的世界各地,遍佈愛爾蘭人,他們和猶太人一樣是一個“最全球化”的民族,現在美國的愛爾蘭裔有4000多萬人,許多人都是美國精英,美國總統或多或少都有愛爾蘭血統。比如里根、布什、克林頓、奧巴馬、特朗普等等,有的還是完全純正的愛爾蘭家族,比如肯尼迪家族。據統計,美國總統有三分之一是愛爾蘭裔,可見愛爾蘭人在美國的實力,說他們控制了美國,也不過分;因為想要當上總統,背後的財團勢力最為關鍵,所以在美國的愛爾蘭人基本掌握著美國的經濟命脈。

    愛爾蘭大饑荒時,英華人幹啥了呢?英華人是冷血的,他們霸佔了愛爾蘭幾乎所有的耕地,但對這場災難,他們採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態度,他們甚至認為,這是上帝對不聽話的愛爾蘭人的懲罰,誰讓你們總要獨立。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為饑荒中的愛爾蘭捐贈了一萬英鎊和三船土豆,而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只捐了1000英鎊。英國派往愛爾蘭的總督甚至還把愛爾蘭的糧食出口到美洲賺錢,運糧船就從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出發。

    美國的愛爾蘭大饑荒的紀念雕塑

    實際上對於殖民地,英華人從來不管這裡人的死活的,比如印度的大饑荒、孟加拉的大饑荒,餓死的人更多,但是,英國首相丘吉爾說:饑荒是他們自己的事,誰讓他們像兔子一樣快的繁殖呢。愛爾蘭災害爆發之初,當時的《泰晤士報》的觀點是:災害的好處是能讓懶散墮落的愛爾蘭人學會自立,因而“饑荒是一種偽裝起來的賜福”。而當時的英國財政部常務次官查爾斯·屈維廉更是說:

    愛爾蘭饑荒完全是“上帝對懶惰、不自立的民族下的判決;上帝給愛爾蘭降災,讓它受到教訓的時候,災禍不應該由我們緩和得太多。自私而懶惰的人,一定要吸取教訓,這樣整個愛爾蘭才能出現全新的興旺面貌”。

    愛爾蘭人把英華人恨之入骨,一點也不奇怪。大饑荒帶來了大覺醒,從此,愛爾蘭徹底走上與英國決裂的道路,終於在1916年爆發了“復活節起義”。此時的英國正忙著打世界大戰,為了平息後院,他們不得不一次性給愛爾蘭、澳洲、加拿大自治邦地位,即高度自治,但還是英聯邦國家;二戰結束後,英國已經不行了,自己成了一陀翔。1949年,愛爾蘭宣佈成立共和國,退出了英聯邦,徹底獨立;1955年,愛爾蘭加入聯合國;1973年,愛爾蘭加入歐共體,也就是今天歐盟的前身。

    復活節起義

    四、英華人留下的小尾巴

    英華人素有給別人挖坑的習慣,對於愛爾蘭也是一樣,他們弄出個北愛爾蘭問題,實際就是那裡的人大多是英華人。英國佔領愛爾蘭的時候,出臺法律:在愛爾蘭有封地的人,必須到愛爾蘭生活,否則,收回封地。這樣大批英華人來到愛爾蘭島,他們大多生活在島上最富裕的北部。這些人不希望獨立,所以北愛爾蘭問題一直不能解決,因為投票獨立不能透過。但這裡又遠離英國,和愛爾蘭連體。

    一直北愛爾蘭問題搞得英國焦頭爛額,那裡的愛爾蘭人要獨立,天天打,還成立了“自由軍”、“解放軍”,但公投獨立又明顯不能過。現在英國脫歐了,愛爾蘭是歐盟國家,但是北愛爾蘭是英國的,他們當然也不在歐盟了,那麼以後的經貿往來怎麼辦?這是英國和歐盟談判的一個大問題。

    英華人在世界挖了無數的坑,這個坑是挖給自己的。

  • 9 # 熊貓教育CEO李子康

    愛爾蘭人痛恨英國?作為一個在愛爾蘭留學的人告訴你,對於年青一代來說,沒有的事,反而很多大學畢業生畢業之後,去英國生活工作十幾年。(都柏林房價提高,而其他城市又沒有機會。而愛爾蘭公民赴英工作生活甚至買房都沒有限制。)

  • 10 # 五味社

    愛爾蘭在歷史上是個悲劇的國家,悲劇的根源來自鄰國英國。

    歷史上,英國經常入侵愛爾蘭,尤其是在都鐸王朝後,英國對愛爾蘭的目標是徹底殖民化,因此對愛爾蘭的控制越來越嚴。

    17世紀中期,克倫威爾發動對愛爾蘭的殖民戰爭,瓜分愛爾蘭的土地,愛爾蘭人口銳減。

    愛爾蘭信奉天主教,英國進行宗教迫害,頒佈的“刑懲法”,嚴重影響愛爾蘭人的經濟,政治。

    1801年,《聯合法案》生效,英國與愛爾蘭合併。

    由於愛爾蘭人在英華人眼中是劣等民族,因此對於他們的死活非常冷漠。英國對愛爾蘭的態度,很大程度上造成了19世紀中期的愛爾蘭大饑荒,愛爾蘭人口銳減四分之一。

    有人說,愛爾蘭的悲劇在於離天堂太遠,離英國太近。

    作為英國鄰國的愛爾蘭,雖然忍受英國欺負數千年,但他們從未沉默過,一直在不斷反抗。

  • 11 # 玄坤文史

    愛爾蘭這片土地七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人類居住了,但是縱觀愛爾蘭的歷史卻是非常悲劇的,不斷的被入侵,被攻擊。

    最先被英華人佔領,後來被來自歐洲的凱爾特人佔領,之後基督教又傳入了愛爾蘭島,但是他們也給愛爾蘭帶去了農耕文化,語言的統一,金屬的製造,也包括影響歐洲十分深遠的基督教信仰,當然這也讓愛爾蘭延伸出了繁榮的宗教藝術文化。之後愛爾蘭人又受到維亞納人的入侵,之後愛爾蘭人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而英格蘭人的影響力逐漸變小,在公元12世紀英國入侵了愛爾蘭,到了16世紀英王成為了愛爾蘭國王。之前國家不斷紛爭,這是發展的常態,但是到了1845-1852年之間,愛爾蘭的主要糧食馬鈴薯發生了嚴重的欠收,導致了愛爾蘭國內爆發了嚴重的饑荒,當時英國政府卻對這個問題視而不見,直接導致了25%的愛爾蘭人死亡,超過100萬愛爾蘭人喪命,這也導致了愛爾蘭和英格蘭的嚴重矛盾,當時的英國政府是完全有能力阻止飢荒的。

    60多年後,愛爾蘭爆發了抗英起義,之後爆發英愛戰爭,最後英國政府給了愛爾蘭自治權,成立愛爾蘭自由邦,但是在今天的北愛爾蘭沒有加入自由邦,到了1937年愛爾蘭宣佈成立獨立,自主的國家,僅留在英聯邦,1949年愛爾蘭成立共和國後退出了英聯邦。

    愛爾蘭可以說自從有了文明後,基本上就沒離開英國的侵略和打壓,大饑荒只不過是點燃雙方對立情緒的導火索罷了,為什麼愛爾蘭人痛恨英華人,這個問題就像我們華人為什麼痛恨日本人一樣,雖然有一些區別

  • 12 # 百鹿園飲品

    愛爾蘭人並不討厭英國,但英華人也許是另一回事。

    很難理解為什麼任何人或任何團體的英語都有問題。但每個人似乎都這樣做嗎?

    可能是英文被誤解了,還是太有才華了?

    對於愛爾蘭人來說,他們的原因也許並不那麼神秘。這可能是英華人討厭炸薯條的方式,或者是更討厭仇恨天主教的方式。

    英國已經殖民並壓迫了愛爾蘭800年,這是一件不小的事情,有時是殘酷的,有時是在貿易不中斷的情況下允許饑荒蔓延。當一百萬人餓死時,土耳其的奧斯曼帝國蘇丹試圖運送救濟食品,但由於超過了英國君主制做出的卑鄙貢獻,遭到了英國的封鎖。

    但這不是嗎?也許認為自己是一個優秀的大師級種族,他們有責任使世界上不幸的人們文明化;那就是你的面板下的東西之一!

    我想如果我繼續寫作並思考愛爾蘭人可能對英語有問題的原因;我可能整晚都在這裡。

  • 13 # 汗青正浩

    從世界版圖上看,愛爾蘭與英國只有一水之隔,算是緊密的鄰居關係。只可惜,就算離得這麼近,兩國的關係可一點兒都不親近,愛爾蘭甚至對英國有著血海深仇,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兩國孽緣的開端,還要從遙遠的中世紀說起。

    那時候,愛爾蘭和英國並沒有太多聯絡,更談不上利益往來。愛爾蘭人一直生活在與外界隔絕的愛爾蘭島上,一切十分平靜。直到公元5世紀,由於宗教的傳播與發展,這份平靜才被打破。

    當時,基督教徒開始出現在愛爾蘭島上,探索這片滿是天主教徒的島嶼。中世紀的人們相比於國力,更加看重宗教的統治權。12世紀左右,天主教皇將愛爾蘭人的最高宗主權交給了英華人,脫離歐洲大陸主流羅馬天主教的愛爾蘭島,只能被迫妥協。

    這場首次交鋒,愛爾蘭屈服於英國,也是愛爾蘭人憎恨英華人的起源。

    可漸漸地,宗教壓迫無法滿足英華人的野心,隨著14世紀英國國內進行的資產階級改革與工業革命,英國搖身變成“日不落”帝國,開始加大對愛爾蘭的暴行。

    首先,就是殘酷的宗教改革與殖民統治。

    隨著國力強大,英國開始對外瘋狂擴張領土,愛爾蘭近在咫尺,自然就成了首要目標。最初,英國在愛爾蘭沿海地區進行殖民統治,大肆掠奪和侵佔他們的土地,後來搶佔宗教統治權,還試圖在愛爾蘭國內實行宗教改革,以此臣服當地人民。

    面對強權,愛爾蘭人並未屈服,而是積極自救,奮力反抗。只可惜實力差距懸殊,遭到英國的殘酷鎮壓,同時,還被英華人以強硬手段,趕到了愛爾蘭島偏僻的南部地區。最終,英國花了9年時間,將愛爾蘭變為自己的殖民地。

    隨後,愛爾蘭北部的阿爾斯特省,開始出現大量從英國轉移的居民,漸漸與其他地區產生差異。當地的主流政權,都落在英華人手中,新教徒的數量也遠遠大於天主教徒。

    眼看國家分崩離析,愛爾蘭人也曾求助過羅馬天主教皇,只可惜以失敗告終。被殖民的數十年間,愛爾蘭人反抗英國暴行的浪潮,從未休止過。

    不過,在1845年間發生了一件事,讓被侵略的愛爾蘭人,徹底與英國不共戴天。那就是從1845年到1850年間,持續了5年之久的“馬鈴薯瘟疫”。

    那時候,馬鈴薯是愛爾蘭人主要的口糧,養活了大量中下層人民,可在1845年,一種名叫“晚疫病菌”的感染病毒,席捲了整個愛爾蘭島,導致馬鈴薯絕收,愛爾蘭人陷入大饑荒中。

    作為愛爾蘭的宗主國,小弟有難,英國理應援助,沒想到恰恰相反,英國不僅不伸出援手,還將停靠在愛爾蘭港口的糧食,全部運回國內,態度十分冰冷。

    面對飢腸轆轆的愛爾蘭人,當時甚至有英華人刻意在新教教堂門口施粥,藉此羞辱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人,實在讓人心寒。

    5年間,1/4的愛爾蘭人被活活餓死,另外,有將近1/3的愛爾蘭人逃往國外,去往以美國為主的北美洲。全島人口從800萬下降至400萬,時至今日,也未能恢復。如此人命關天的仇恨,哪個民族能忘記呢。

    可誰能想到,被欺凌和壓迫的愛爾蘭人們,有一天能夠涉足美國政治呢?

    上面說過,有的愛爾蘭人為了自救,移民國外,其中,就有大量人口移往美國。號稱“美國王室”的肯尼迪家族先人——帕特里克·肯尼迪,就是在“馬鈴薯瘟疫”中,乘坐船隻來到美國的。

    初來乍到的愛爾蘭人,一開始並不被美國主流社會所接受,不過,他們雖然缺乏謀生技巧,但人口生產力卻很強,不管在哪定居,都能很快成為當地的多數族裔,從而給其他族群施加壓力。

    在白人鄙視鏈的固有偏見下,當時的愛爾蘭人常被輕賤,他們處在美國社會底層,處處被侮辱和歧視。直到二戰後,很多愛爾蘭家庭抓住產業革命的機會,步入了中產階級的群體中,“沒文化”、“犯罪分子”這種帶有歧視的稱呼,才逐漸消失。

    數十年間,很多像肯尼迪家族一樣的愛爾蘭移民們,通過幾代人的奮鬥,最終躋身於上流社會中。他們遍佈社會各界,甚至掌控美國政治,諸如尼克松、克林頓、奧巴馬等美國總統,都有愛爾蘭血統,最近剛當上美國現任總統的拜登,就是純正的愛爾蘭裔。

  • 14 # 兩頁書

    如果說美華人的資本積累是在印第安安人的累累血骨之上,那麼英華人對愛爾蘭所做的一切也不遑多讓,事實上愛爾蘭人的境遇也只比印第安人好一點,因為印第安人被美國都快殺絕了,而愛爾蘭人至少沒有死絕。

    1845年愛爾蘭發生了大饑荒,而當時愛爾蘭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英華人對這次饑荒的態度就跟美華人對待這次疫情的態度一樣,有救治但是是那種心不甘情不願的救治,也正是因為這次饑荒,導致愛爾蘭人口銳減了整整四分之一,從此愛爾蘭人跟英華人的仇恨算結下。

    有點像1933年烏克蘭大饑荒,讓烏克蘭與蘇聯結仇一樣,現在大家明白同為斯拉夫人,烏克蘭人老跟俄華人過不去原因了吧,人家是有歷史記憶。

    再加上愛爾蘭跟英華人還有一個北愛爾蘭的問題,當初英國在統治愛爾蘭期間,不斷向北愛爾蘭移民,導致當地的英國後裔超過愛爾蘭土著。也正是這個原因,愛爾蘭在獨立後,少了北愛那塊,因為當地英國後裔多,人家更願意跟英國混。

    但在愛爾蘭心中,整個愛爾蘭要一起獨立,不塊都不能少,為了這事愛爾蘭沒少跟英華人鬧。

    最後一點,就是宗教因素。愛爾蘭是天主教,英國是新教,對於咱們這種無神論者來說,對宗教信仰不同很難理解,但對他們來說這是很嚴肅的事,按照他們的說法,人跟人的宗教信仰幾根人跟牲口一樣,都不能坐在一起吃飯。

    所以嘍,歷史,領土,宗教總總因素交織在一起,才讓愛爾蘭人跟英華人相殺了這麼多年。

  • 15 # 萊斯特城

    這個標題就很無知…先弄明白什麼是英華人,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這四個國家,愛爾蘭人遍佈英國各地,愛爾蘭人仇恨英華人這個說法是荒誕無稽的…

  • 16 # 愛之育之

    愛爾蘭人

    崇尚自由

    血氣方剛

    英華人一直圖謀將愛爾蘭納入其旗下

    但招安不成

    於是出動大軍征伐

    雙方血戰

    無奈實力相差甚巨

    愛爾蘭人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

    歸附於英國

    然而英國將愛爾蘭人當作二等公民

    大肆盤剝

    凡遇饑荒

    當局必向愛爾蘭蒐羅糧食

    愛爾蘭人僅憑些土豆

    苦熬歲月

    大批愛爾蘭人餓死

    英華人依然過得自在快活

    愛爾蘭人心中的仇恨越積越多

    許多愛爾蘭人為尋求活路

    背井離鄉奔赴北洲大陸

    這些愛爾蘭人成為北美開發與發展的主力軍

    北美精英的主要組成部分

    英華人卻藉機大肆移民北愛爾蘭

    一戰後英國國力走下坡路

    愛爾蘭人強烈要求獨立

    英國彈壓不住

    同意愛爾蘭舉行獨立公獨

    結果

    北愛爾蘭的公民大多數反對獨立

    其餘地區的愛爾蘭公民大多數支援獨立

    除北愛爾蘭外

    成立了愛爾蘭國

    首都都柏林

    北愛爾蘭依舊歸於英國

    首府貝爾法斯特

    此後北愛爾蘭的愛爾蘭人

    組成愛爾蘭共和軍

    不斷髮動恐怖襲擊

    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

    也差點被他們埋下的炸彈送命

    英軍警與愛爾蘭共和軍

    你來我往相互殺伐

    死傷無數

    幾百年的怨仇

    未見消融

    故,雙方几乎不共戴天

    #凌遠長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會逃頂有什麼好處?逃頂訊號都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