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說經濟
-
2 # Fern_陳哞哞
幾年前,當年明月在他的暢銷系列書《明朝那些事兒》中對王陽明極力推崇,思想豐富、語言幽默的通俗版陽明傳記《明朝一哥王陽明》讓許多人知道了王陽明,浙江大學董平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述《傳奇王陽明》,更是將這位從前只有思想史研究者才熟知的先哲推到大眾面前,被他們所瞭解。
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這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解決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舉幾個例子,這些都是他所帶給我們的大智慧。
1,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2,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3,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4,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5,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
6,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譭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7,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
3 # 未央採臣
名垂青史的三種方式,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正直敢言,公然反對劉瑾,創立“權奸”一詞,更讓這個大太監遺臭萬年。儘管這導致他本人被打壓。立功——主要是平寧王叛亂,並因此軍功封伯。古代文人,多有“男兒帶吳鉤”的英雄情懷,但多數只能意淫,但王做到了。王給後世孱弱文人樹立了一個榜樣,是英雄主義的完美載體。立言——這個也特別重要。自古以來帝王權貴,凡事稍微理智或是虛榮的,都比較在意歷史評價。所以,才有唐太宗要看史官記錄,在意歷史之言;魏文帝曹丕有《文典》,重視文學之言。而其父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些豪情詩句,與其軍事政治才能一樣熠熠生輝,更能說明“立言”作為歷史評判的重要作用。《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這些帝國文化工廠,莫不含有此中流芳千古的野心。再說到王守仁,推陳革新,創立一門新的學派——心學,並能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確實為風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得其一就殊為難得,能為後世膜拜。三者具備,為後世熱烈追捧,也就不足為奇。現如今,隨著關於介紹王的書籍,影片等的傳播,王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瞭解,也是王被推崇的很大原因。——綜上,本身夠傳奇,金子總髮光。
-
4 # 尤尼可創始人李東平
知性合一,現代社會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陽奉陰違,表裡不一,背後插刀太多,而傳統文化中,王陽明的知心合一更顯的珍貴!
-
5 # 的地胡言
我的偶像!!
因為他博愛,尤其丨狀物體,比如竹子……格格格格格……
以上扯淡!下面……也是扯淡。
因為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理論。朱熹那操蛋理論就算了,光說不練假把式。
因為他不光有文化還會耍流氓(幹架)。寧陽叛亂被他玩壞了,帶著一幫鄉勇,二十幾天搞定。寧王想哭卻哭不出來……讓你想打打不成,有勁沒處使,不想打等死的貓捉老鼠理論,比老毛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理論要先進的多。
因為他不光智商高情商也高。記得有個古人,打仗要帶上朝裡最會搬弄是非的人,有人問不怕拖後腿麼,他說,這種人給他點糖(功勞)吃就乖了。陽明也是,功勞給你,寧王項上人球你來砍,我回家玩自己的球。
因為他從不眷戀權位。沒記錯的話他最高的官還是南京兵部尚書,閒職一個。本來並不想要,還是皇帝霸王硬上弓讓乾的……
因為他懂得急流勇退。我辭官,我辭,我次次次……歐耶,我退了,你們玩的開心。
因為他孕(育)人無數。桃李滿天下,堪比孔老夫子。
因為他影響後世幾百年。明朝好幾個首府都跟他有關,末期的東林黨,包括小鬼子都掛牌稱爺爺我只服你。
-
6 # mei了個mei
如果是從做人的角度來講,三不朽已經足以說明問題,歷史上只有兩個半人有次評價,王陽明,孔子,還有半個是曾國藩。王陽明的心學是在朱程理學為主流的社會條件下提出,這在當年是革命性的理論,並且在日後心學流派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足以見王先生的魄力和人格魅力。不可否認的是當年明月讓王先生的知名度的推動作用(我也是透過他才開始瞭解和深入王先生的學說)。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裡描述的王陽明是屬於大Boss級別的存在,文能批理學鬥奸臣,武能打土匪平內亂。事實上在我粗略的閱覽過王陽明的傳記和《傳習錄》(才疏學淺,都是白話文版對照看的,也許有理解偏差的地方)後,發現當年明月並不是虛構,而是把這些事蹟用更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了,他神話了王陽明,但是王陽明有這個資格。對於“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句話對於宋明士大夫的描述放在王陽明身上也是不適用的,平定寧王叛亂,晚年掃蕩廣西匪寇,戰功足以說明王陽明是理論家+實幹家。順帶一提,王先生戰鬥風格非常有靈氣,自身戰鬥力也屬一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看看。以上加上王先生並不順心的仕途極大的滿足了華人的悲情英雄情節,綜合看來,王先生確實值得讚揚!
-
7 # 原來三條溪
中國古代讀書人都講究三件事: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北宋哲學家張載所通俗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都推崇王陽明呢?就連日本的東鄉平八郎,這位號稱軍神的大將,卻總把一方印章佩在身邊,上面刻著七個字:“一生低首拜陽明”呢?
1、立功:他是軍事家。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2、立德:徐渭說他“以人掩其書”。正德皇帝為所欲為,好色無能,而王陽明卻是克己復禮,嚴守節操,讓人欽佩。當時朝臣、宦官幫派林立,爾虞我詐,而王陽明“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
3、立言: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並付諸實踐。
皇帝朱載垕: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勳賢,重申盟誓。
張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孫中山: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蔡元培: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郭沫若: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錢穆:陽明思想的價值在於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泯合朱子偏於外、陸子偏於內的片面性,解決宋儒遺留下來的問題。
錢穆:陽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暢此愚夫愚婦與知與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業、文章均已冠絕當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講學為性命,若飢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學風淹被之廣,漸漬之深,在宋明學者中,乃莫與倫比。
餘秋雨: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 ,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王陽明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哲學在我看來是中華民族智慧發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夠有資格給予批評的人其實並不太多。
-
8 # 臥枕梅聞花
因為多年前《明朝那些事兒》的火爆,王明陽也成了一個熱點。當年明月對他的推崇引出了一大堆粉絲。
但是個人認為把他抬高了。他的“心學”和朱熹的“理學”一樣,都屬於儒家的一個分支,沒有脫離儒家的範疇。從現代哲學觀點來看,不過是一種唯心哲學。而且“心學”並非他開創,他只是集大成者。開創者是宋朝的陸九淵,他開創的學派和王明陽公稱“陸王學派”。 王明陽去世後,號稱“心學”弟子滿天下。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明王朝本身的制度封閉、禁錮且專制,心學並沒有能阻止明王朝一步一步沉淪。明中期時,世界發展的中心已經不在中國。到明後期,明已經落後了。 -
9 # 心智玩家
因為孔子儒學的本質就是《心學》:心智系統轉換之學。
神奇的王陽明透過龍場一夜的頓悟,為我們重現了孔子儒學的本來面目。
-
10 # 至良知zlz
說他“三不朽”的有之,說他聖人的也很多。我認為學習陽明心學,關鍵是個體感悟,在此方面我想談談我的感受。
瞭解陽明心學,先從他經歷中瞭解。陽明說他自己的學問是“從千難百死中得來”,他一生也的確是千難百死中度過,說他九死一生也不為過,大部分人有此經歷都沉淪了,他卻獨創一門“心學”留給我們後人,他的偉大不言而喻。
看了很多關於他經歷的書,明朝那些事我倒是沒看過,不過日本有兩個大家寫的《王陽明傳》很詳實。後來我讀《傳習錄》,第一遍沒看明白,不知所云,也可能就是陽明說的所謂“下根之人”吧!後來看第二遍,漸漸明白了一些,也才感到他真的偉大。
大道至簡,陽明心學說簡單就幾句話,說複雜,你得用一生去體驗。“知行合一”,“至良知”,何其簡易?“知行合一”目前是中國三所著名大學的校訓,但學生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這四個字真諦?大部分人理解錯了,常人理解是~先知後行,陽明說,只知而未行還是不知!他的重點放在“行”上。看他文章不在韓愈之下,重點是他不以虛文為一生之追求,而是文武兼備。文人武功,他不在諸葛孔明之下。
最佩服的是他勇於挑戰權威,挑戰先聖。我們大部分人是不敢挑戰先師先聖的!關鍵是他先實踐先聖的理論,諸如朱子“格物致知”,要知道宋、元以來是無人敢於挑戰朱子的,他是“格”竹子格出病來,才發現人一生格盡萬物是不可能的,才慢慢發現“心即理”,每個人都應該向內心求理,發現你的本我,發現你的“良知”,這才是大道!這才是真理!
他並說,道理是天道,是公認的道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況且有些道理也並不是孔子說的!這是他給後人的另外一個遺產。如果後世的華人能多多學習他挑戰權威,挑戰成見,我們就不會總是抱殘守缺,也一定會把我們的文化更好的發揚光大!
他的心學不是高高在上的,高不可攀的,“至良知”,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只是被愚昧給矇蔽了。他並說“愚夫愚婦”皆可成聖。給我們“愚夫愚婦”指明瞭一個光明道路,使我這個“下根”之人也可以有個成聖之路,豈不快哉?當然,他還有一個“份倆”之說,愚夫愚婦還得多多學習,以增加自己辨別“良知”的能力。
-
11 # 無亦說乎
因為文盲多,因為不讀史的人多,因為讀了史也不讀懂的人多。
當時明朝,江南資本家做大,形成了資本家和王權相抗衡的局面。江南資本家雖然實力不弱於中央,但是傳統中央皇權思想的壓制,想要名正言順地蠶食鯨吞國家財富,卻缺少思想理論支援。
正當此時,心學被捧出來了,江南那些大蛀蟲們大喜,情不自禁的大喊,我心即宇宙,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聖人也好,禮義廉恥也好,統統給我滾蛋,別耽誤我掙錢竊國!
為什麼在現代心學會受某些人推崇,自然是也有些資本需要心學來消解政府對資本的約束。
點到為止吧,有些事不可深說。
還是說說被王夫之罵為亡國之學的心學和其創造者格竹王大傻吧。
故事要從很久以前說起……
-
12 # 楊早講史
王陽明是“內聖外王”的典範,既立功又立言,既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學說影響深遠,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又在萬曆十二年獲得從祀孔廟而被朝廷認定為“真儒”,他的學說和他對儒家經典的詮釋也變成了正統之學,並且可以用於各級科舉考試的答題上。當世顯赫,死後也榮耀,可以說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終極夢想的化身。
王陽明於明憲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青年時就飽讀詩書,還經常跟從父親遊歷,縱覽山川地理。
(龍場)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不到三十歲的王陽明進士及第,1506年34歲的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騷為騷承,龍場地處偏僻,王陽明只得寄宿山崖洞中躬耕田畝以解決自己的生活。從錦衣玉食到山崖寄食,人生的重大變故使王陽明精神上遭受到沉重的打擊,開始思考聖人在這樣的處境中生存的精神動力是什麼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體現高尚的道德人生呢? 龍場悟道成了王陽明思想的重要轉折點。
(朱熹)
王陽明早年讀朱子書,根據朱子所說的“格物致知”到竹林中去“格”竹子,早去晚歸也得不到其中的道理,七天以後因為思慮過度而致疾,開始質疑程頤朱熹透過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的思想,困境更使王陽明認識到不假外求、吾性自足的道理,王學之要義按其弟子歸納有三:一曰“致良知”,二曰“親民”,三日“知行合一”。聖賢之道就在自己心中,每個人都有成為聖賢的潛質,只是因為人的種種慾望被遮蔽才使天理不顯。因而只要去除人慾的障蔽,心中固有的天理就會昭然彰顯從而使人走向聖賢境界。
(陸九淵)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陽明強調要知,更要行,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心學像禪宗一樣為普通人提供成聖的途徑,為處理自我與外物這一對矛盾提出了非常節約的解決手段:修身。王陽明身處晚明,政治和社會都比較灰暗,心學為這種時代的個人尋求價值提供了道路,心學為解決當時以及後世的中國知識分子的信仰塌陷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正規化。自從程朱理學被官方正式接受以後,儒學的發展進入文化專制的時代,文人的生命價值成為官僚體制的附庸,在這種基礎上,“心學”為文人找到個人價值提供了新途徑,也為新儒學的復興和發展提供了基礎。
-
13 # 楊山談心
首先世上有這麼多人牛人是王陽明的粉絲,甘願“一生俯首拜陽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王陽明的偉大之處。下面我們分析為什麼這麼多人崇拜王陽明。王陽明心學是一門讓人迴歸自我,關注自我的內心完善的一門顯學。陽明心學之所以偉大,是它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對自我發現的問題,王陽明經過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指出你的本心即是具備事物的天理。事物的道理不是在一個個的事物當中,而是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當中,這就是肯定了我們每個自我個體的偉大,我們每個人都具體成為聖人的條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心,但是我們很多人的內心被私慾所矇蔽,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透過格物致知來完善自我,去除私慾,使我們的內心透亮起來,我們的內心也就會越來越剔除渣滓、銅鏽,內心光明、強大起來,正因為陽明心學肯定了人在為人處世中人的重要性,才使得很多人跟隨王陽明學習陽明心學,試想一個充滿私慾、內心脆弱的人無論幹什麼事都不會成功的,只有你的內心足夠強大了,你的氣場也會跟著強大起來,那麼做人、做事、做事業都會容易成功。
“一生伏拜王陽明、曾國藩,相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養性的朋友”
-
14 # 杜小影
《王陽明傳記》21世紀不讀王陽明,你不知道有多吃虧?
01
在我還在外企,調到大區工作的時候,每個月會參加營銷部的會議。會上,營銷團隊老大強調最多的是“正能量”,外面各大小公司營銷團隊舉辦團建活動,基本如出一轍“團隊正能量,帶隊伍就是帶人心”之類的理念。
後來再到接觸一些個人,聽到較多是“格局”,有句話說,“有人靠天分逆襲,有人靠身份逆襲,如果你什麼都沒有,也許只有靠格局。”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指的是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兩大家族,他們躋身中國十大貴族之列,王陽明就是老王家的後世子孫,可算是根正苗紅的“貴族子弟”,按現在說法,名副其實的“官二代”加“富二代”。
王陽明,出生於1472年,浙江紹興餘姚人,因曾築室於紹興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王陽明出生頗為傳奇,傳聞,他的母親鄭氏懷胎十四個月未分娩,祖母岑氏有天夜裡夢到滿天祥光、彩雲繚繞,仙女送子到她懷裡,醒來,兒媳分娩了,故其祖父王倫給嬰兒取名王雲。
但王陽明直到四五歲還不會開口說話,祖母帶著他看遍大小醫館無果,直到遇到一位長老,一語道破天機:“好個孩子,可惜道破”,原來是他名字中“雲”字就是說道,故“道破”了天機而閉口無法說話,於是祖父為其改名“王守仁”,說來傳奇,改名后王陽明立即會說話,天資聰穎,會背誦很多祖父讀過的書。
天生的好基因,王陽明繼承了祖先的博學、胸襟和氣度。
02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與之齊名的除了孔子外,就無他人,就連曾國藩也只能算半個聖人。
他的心學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按通俗易懂的說法,就是讓人在做事、修心、立志、行動、態度上變得內心強大,正能量爆棚。
小時候的王陽明頑皮、無拘無束、特立獨行,因此讓父親王華頭疼,擔心兒子長大了沒有出息。祖父王倫非常疼愛王陽明,祖父又相當有學識,故承擔起教王陽明讀書寫字的職責。
王陽明從小喜讀讀兵書,並早早立志成為聖賢之人。一次,私塾先生問他“何為人生第一等大事?”當私塾先生告訴他“讀書登第”,他卻回答“聖賢”,而讓周圍的人驚訝不已。
一次父親王華帶他去居庸關,那是北京的咽喉之地,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回來後,王陽明把自己關在家裡勤習兵書、練習武藝,父親不希望兒子以後打打殺殺,那是要掉腦袋的事,而懊悔不已。
王陽明10歲,父親王華高中狀元,13歲,母親去世,後來父親續絃,後母起初虐待王陽明,王陽明略施小計,讓後母再也不敢侵犯他,從此待他如親生兒子。
王陽明17歲,父親命令他去江西迎娶妻子諸婉玲,洞房花燭夜,他卻一個人跑去和道士暢談養生之道,徹夜未歸。婚後,王陽明住在岳父家半年,專心讀書、練字,王陽明的書法相當好。
半年後,帶著妻子回餘姚老家,路上拜訪了儒學大師婁諒,婁諒深諳理學,兩人相談甚歡,從“格物致知”到“聖人必可學而至”。
“格物致知”是當時盛行的理學派朱熹之學,意思是窮盡事物之理達到由此及彼,但這個學說被王陽明親身體驗而打破反駁,他創立自己的心學之理。
這次拜訪,王陽明逢遇一樁桃花運,婁諒的孫女婁素珍愛慕王陽明,但王陽明是一位忠誠家庭的男人,即便年輕女子當前也未動心,後婁素珍賭氣嫁給叛亂的寧王朱宸濠,寧王叛亂失敗後,婁素珍投江自殺。
王陽明的妻子諸婉玲一生未生育,王陽明也未納妾,可見聖人對待婚姻忠貞不二的態度。即便沒有生子也是白頭偕老,這點實在令人敬佩,直到諸婉玲去世,他才續絃張氏,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王正聰。
回到家鄉後,不久,祖父王倫去世,父親王華返鄉守孝三年,王陽明在家研讀朱熹之書,當時,朱熹被譽為朱聖賢,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但王陽明的治學態度就是要親力親為體驗“格物致知”,他對著家鄉的大批竹子七天七夜,不吃不喝不睡,始終未得真理,結果病倒了落下一生的病根。
王陽明對待學術不盲目不表面迎合,這件事情後,他懷疑朱熹的理論“格物致知”,受陸九淵啟迪,他去探索求知真理,開啟智慧大門,後創立心學,精髓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03
之後的幾年,王陽明考取功名。
21歲時,王陽明一次考中舉人,曾國藩考了九次才考中秀才,28歲,三次考中進士,聖人在求學的路上,歷經磨難,次年,29年,王陽明在雲南任主事,正式步入仕途。
當時宦官劉瑾當道,迫害忠良,王陽明寫信給皇帝揭露劉瑾罪行,反而被貶到貴州窮鄉僻壤的一個叫龍場的地方,一呆就是三年,那年他35歲。
一個富家子弟到一個環境惡劣的地方生活,沒有飯吃沒有地方住,面對野獸豺狼,一般人根本無法承受,但是王陽明沒有退縮,他給自己做了一副石棺,躺在裡面,體驗死亡,修身養心悟道,他傳授當地土著族生存技能,開辦了龍崗書院,講授自己的心學,深受愛戴。
他認為聖賢之路只有一個功夫,就是知和行合一,身心的主宰是心,心中所發便是意,意的本體就是知,而意的所在便是物。也就是說,心乃萬物與身體的主宰,只有心靈安定下來,才不會因外物而動,而本身所具備的無窮智慧才可以顯露出來。
龍場的磨練只是王陽明名揚四海的第一步,三年後,王陽明38歲,回到江西廬陵擔任知縣,接下來的幾年,王陽明以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屢建戰功,他把孫子兵法用到出神入化,以萬變應對不變與變化,空城計、聲東擊西、暗渡陳倉、調虎離山等等兵法,以少勝多,以弱制強,擊敗匪徒,平叛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剿滅農民起義等各大戰事,以一已之力解決朝廷困局。
日本將領東鄉平八郎就學王陽明的兵法,他的腰牌寫著“一生伏首拜陽明”。所以,王陽明的心學和兵法非常接地氣,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版學說,但是當時明朝幾任皇帝昏庸,聽信奸臣之言,竟把功臣王陽明判定為與朱宸濠勾結的叛臣。
王陽明不在乎名利,朝廷不需要他的時候,他隱退一心傳授心學,這也就是聖人的格局,他認為盡職盡責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做到無愧於天地,無愧於已心,遵從良知之理,天人合一。
王陽明除了是一個聖人,他還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他的知行合一心學思想融合儒釋道三家精髓,是中華文化最後一劑解藥。
王陽明57歲逝世,留下了經世之作《傳習錄》,此書概述王陽明一生,他的心學系統又深刻,此篇僅僅提到皮毛。
以史為鑑,古往今來,眾多名士都是王學的追隨者,學習心學瞭解人生、人性,激勵頑強拼搏、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
-
15 # 歷史簡單說
王守仁是明代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整合大者,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公元1472年,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他的父親叫王華,是公元1481年的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公元1488年,王守仁十七歲,與南昌諸養和之女成婚,可在結婚的那一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他出去閒逛,看到一個道士在打坐,他就跟這個道士請教,這個道士跟他講養生術,於是他與道士兩個人面對面打坐,第二天才被大家找到。
公元1489年,王守仁去拜見婁諒,婁諒跟他講格物致知,王守仁聽了十分開心,就開始研究朱熹的著作,為了實現這個格致致知中說的一草一木皆具至理,他格了七天的竹子,卻什麼也沒有得到,反而病倒了,這個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公元1499年,王守仁參加會試,賜二甲進士第七,授刑部主事,後因病回鄉,公元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選司主事。
公元1506年,劉瑾專政,王守仁上疏得罪劉瑾,杖責四十,貶至貴州龍場,在龍場,他誤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這個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公元1510年,劉瑾被楊一清張永聯合剷除,王守仁升南京刑部主事,公元1514年,升南京鴻臚卿。
公元1516年,兵部尚書王瓊十分常識王守仁,推薦王守仁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王守仁平定了大帽山的盜賊,王守仁用兵詭異,獨斷。公元1517年,平定了江西數十年的盜賊,殲敵累積達一萬五。
公元1519年,寧王朱宸濠叛亂,京城大為震驚,兵部尚書王瓊說,王守仁就在江西,肯定會沒問題的,王守仁用了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寧王造反,俘獲寧王。王守仁被升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世襲。
公元1522年,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守喪,公元1524年,王守仁在稷山書院講學,公元1525年,王守仁在紹興建陽明學院,傳播王學。王守仁有四句心學總結: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公元1527年,兩廣地區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鏌不能平定,朝廷任王守仁為兩廣總督,加丹書鐵券,盧蘇王受一聽是王守仁來了,直接投降了。
公元1529年,王守仁臨終之前,他弟子問他有什麼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喪過江西時,軍民都穿麻哭送。隆慶時追王守仁新建侯,諡號從成。萬曆年間,從祀孔廟。
-
16 # 阿斗不傻
為何很多人推崇王陽明,因為王先生確實很牛啊,他牛在哪裡?我問你幾個名詞,看你知不知道?
聽過格物窮理,知行合一嗎?
聽過,致良知嗎?
聽過龍場悟道嗎?
聽過,守仁格竹嗎?
聽過,一生俯首拜陽明嗎?
以上名詞,只要對中國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應該都聽說過,不過這僅僅是王陽明一生中小小的幾個典故,和後人的一點評價而已
評價一個人的歷史地位牛不牛,要看這個人曾做過什麼,影響什麼,最後傳下什麼。所以人物分析,歷史上有一個評判標準,那就是,立功,立德,立言,在儒家學說裡面,這三個標準稱作“真三不朽”。古往今來,能被稱作三不朽的聖人,中國歷史上不過寥寥。
古往今來不過二個半而已他們分別是大賢先師-孔子 明代大儒-王陽明 還有那半個是曾國藩的。(個人認為他還不夠資格)
那所謂真三不朽是什麼意思?不過如下第一,當時成就(立功)
第二,民間聲譽(立德)
第三,後世影響(立言)
可以這樣說王陽明是僅次於孔子“三不朽”做到最好的完人。我們一條條看。
第一:當時成就(立功)古人一直有出將入相之說,王陽明也是如此之人,雖然在出將入相上都沒有達到極致,但也獲得很高成就。他是弘治12年進士,為官生涯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最後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副國級)
生涯三起三路,但曲折人生沒掩蓋他的光芒。貴州龍場時,王陽明悟道。同樣在貴州龍場時,憑自己聰明才智,緩解少數民族與漢族矛盾,並在平定宸濠之亂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因軍功被封為新建伯。
沒做到文臣極致,也沒做到武將極致,但文武雙全,成就他傳奇一生,而他的主要成就其實並不在為官,而在學術和傳道。
第二,民間聲譽(立德)我們看下王先生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當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可以想見當時場景,光明磊落,坦蕩人生。
他的一生其實是追求極致的一生,理念就是事間萬物的道理,並將這種追求發揮到極限,形成自己獨特的心學理念,我們現在經常聽到一句話,“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心學理論得精髓。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
他偉大人生,有太多需要敘述的地方,因篇幅有限,我只能講這句話是何道理?
意思就是,世間萬事萬物規律,全都在自己心中,用心去感受聆聽,將所有道理和自己認知還有本心結合到一起,最後做到知行合一,你就是自己的老師。每個人的知行合一都不一樣,這裡他並沒有要求一個固定的標準而是用自我的內心去衡量自己的知識和行為是否達到個人的極致。這比那些虛偽的,以本我要求要求其他人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更適合於所有人。他將這一理念貫穿始終,當年有無數文人雅客,以他為榜樣,將他言行當作楷模去學習,所以他的立德之言,影響當世,儒家“心學”這一哲學理論出現。
第三,後世影響力(立言)何為立言,就是說你要有創新思想傳世幾百年後,還有人記住你的話,王陽明先生所獨創的“心學”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論可以說是一大創新,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以它為行動指導。這裡我不需說很多,只舉幾個簡單例子,個後人點點評價就能明白。
同代大才子,徐渭說,羲之‘以書掩其人’(王羲之),守仁‘以人掩其書’ (王陽明)意思是王羲之將書法做到極致,讓人忘記其他,王陽明把人做到極致,讓人忘記他的其他成就。
清代大學者魏源曾說(《海國圖志》作者)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第一人。魏源的著作,海國圖志是近代最流行的,開眼看世界第一書,可這本書最廣為流傳地方不是中國,而是近代日本,在日本廣為流傳,因此颳起一股旋風,那就是心學流行。孫中山曾說,日本全國都在學習心學,明治維新思想理論基礎,全來自王陽明心學,最核心內容就是知行合一。
我是很替王先生不值得的,他的學說沒在自己的國家受最多重視,反而在一個侵略我們的國家得到大力的推廣。
除了他的思想傳世之外,他做的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廣授學徒,開設書院。他的思想經言傳身教,傳播開來,形成中國獨特心學體系,他的學生成就,可和孔子3000賢者並論,明清歷朝心學書院,明裡暗裡,都遍佈全國,無論政壇,學術界,科技界,就算現代,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以心學傳人自居。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儒學對於聖人的要求三不朽,王陽明可謂做到了極致。於立德:其入聖道,悟聖意,終圓聖果,德昭後世。
於立功:其平流賊,滅叛亂,治政安民,教化民眾。
於立言:其建書院,授門徒,解疑答惑,名傳後世。
千古完人,你說他偉大不偉大。反正我是認為偉大的。 -
17 # 宸文柒
王陽明生前曾與一個名叫了庵的日本和尚有過交往,時間是正德八年,王陽明與帶領日本一個貿易團出使中國的了庵禪師在寧波結識,兩人還在一起討論了佛學,這一年王陽明42歲,早已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張,同樣在這一年,了庵準備回國,王陽明寫了一篇《送日本正使了庵和尚歸國序》的文章為之送行,至於了庵是否這時候把陽明學傳入日本,現在沒有史料證明。 陽明學傳入日本有史可考的時間應該在他去世80多年後,其代表作《傳習錄》在1602年傳入日本,但一直到1650年才在日本出版。幕府時期,朱子之學是日本的官學,陽明學傳入後,透過中江藤樹、佐藤一齋、大鹽中齋的先後傳播,引起了極大的關注,日本明治維新的很多重要人物都研究過陽明學,他們十分看重陽明學中強調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強調實踐的說法,要求以實際行動變革社會。因此有很多人認為陽明學是明治維新的原動力。 對此,筆者不敢苟同,明治維新的成功與日本迅速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主要還是他們向西方學習的結果,是由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決定的。但日本人中有很多人服膺王陽明,卻是事實,比如曾經打敗北洋水師和俄國海軍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就說他說一生唯服王陽明。上個世紀初的許多中國仁人志士看到曾經打敗過自己國家的人都這麼佩服王陽明,於是也就開始研究起了陽明學,等同於把自己老祖宗的寶貝從別人手裡又拿了回來
-
18 # 劉明亮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創立陽明心學,提出“知行合一”。
王陽明是心學思想的開創者,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甚至還影響了東南亞,亞洲範圍之內的其他地區。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推崇王陽明呢?應該和以下幾點有關:
1·創立陽明心學,提出“知行合一”有自己的堅守。
王陽明27歲開始做官,當時宦官劉瑾當道,一群文官和太監作對其實就是正氣和邪氣的較量。
王陽明當然站在正氣的一邊,於是上那一道奏疏,得罪了宦官劉瑾,被廷杖40,下錦衣衛獄。等他的牢獄生涯結束後,被貶到貴州龍場驛,擔任站長。
王陽明九死一生到了龍場驛站,為自己準備了一副棺材,然後每天用靜坐的方式,想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是一個聖人,處在我這樣的環境下,他該怎麼做?”
在一個春天裡風雨交加的夜晚,王陽明在睡夢中突然驚醒,像著了魔一樣大喊起來。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就是,人人心中自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的幫助。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王陽明的心學就此誕生了。
王陽明創立心學後,他的世界逐漸光明起來。在後來的貴州書院講學,廬陵縣當縣令,督察院副院長,巡撫南贛,江西剿匪,平定寧王之亂,平定廣西匪患等等,都發揮了“知行合一”的巨大威力。
2·文人掛帥蕩平巨寇,有自信有謀略。
王陽明的心學“知行合一”幫助他在南幹剿匪成功。他一句“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他說破山中的賊很容易,但是要破心中的賊就很難。王陽明寫了一封深情款款的《告諭巢賊書》,動搖了強盜的心。智取強攻匪頭詹師富,池仲容,池仲安,謝志山等。
但是他在剿匪的過程中並沒有忘記講學,他帶著他的弟子一邊講剿匪,一邊講學,一邊還在贛州寫下了《大學問》一書。
贛南剿匪成功后王陽明想退休,可是中央政府卻不批准。因為等待他的是一場更大的風暴。
不久在江西的寧王朱宸濠造反,王陽明跟寧王打仗用了一招“圍魏救趙”,在寧王直奔南京時,不跟他對著幹,反而襲擊他的南昌老巢,等他回來時再迎頭痛擊,一舉殲滅,只用了兩三個月就平定了寧王叛亂。
王陽明不僅有理論和思想,而且還會運用到實戰中,使他在戰鬥中無往不勝。
3·陽明心學影響現代人,有指導有作用。
王陽明一生注重講學,學生門徒眾多,但是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的心學理論與當時朝廷推崇的理學的儒家思想相沖突,因此並沒有得到推廣。
雖然當時大家很熱衷於學習他的心學,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的也被忽略了。
由於中國慢慢的強大,也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精神,於是陽明先生的心學理論,再次被大家重視起來。
陽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注重實踐,實踐就是“行”,在實踐的過程中總結經驗,這些經驗就是“知”,這樣不斷的總結經驗,來指導你的實踐,你就會不斷的進步,實踐出真知。
王陽明先生提出的“致良知”就是凡事要問問自己的內心,聽從內心的聲音。這件事該不該做,對不對?其實你的心裡是有答案的,你只要遵從你內心的指引去做就行了。
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遇到困難,悲傷,焦慮,喜悅,憤怒等等,這些在生活上是不能避免的,在這些情緒中要掌握一個度,不要時刻都悲傷和憂愁,也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人最珍貴的就是自由,當你面對憤怒的時候,可以選擇不憤怒;當你面對恐懼的時候,可以選擇不恐懼。只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選擇的自由。
我們平時要做的就是拭擦你的心鏡,不要讓它蒙塵,聽從你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回覆列表
王陽明,又稱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
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他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之一。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
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陽明思想的價值在於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泯合朱子偏於外、陸子偏於內的片面性,解決宋儒遺留下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