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楚地漢風

    “驢友”之祖——徐霞客,窮遊華夏三十年

    “驢友”這一概念,應該有幾個顯著的標籤:自助、窮遊、為人先。處於南北朝時期的酈道元,在為豐富其地理鉅著《水經注》而積累大量實踐經驗和地理資料時,得其為北魏官員之便利,考察範圍重主要在長城以南、秦嶺以東的中原區域,並且活動主要目的僅為《水經》做注,更多時候有著官方活動的背景。至於江南大部分東晉控制區域,他只能從所掌握的大量前人史料筆記中摘錄,而不可能親自實地考察獲得第一手資料。

    在中國歷史上,明代的徐霞客才真正稱得上是“驢友之祖”。徐霞客從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時年二十二歲正式出遊,到五十四歲逝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徐霞客遊歷考察的三十年間,在完全沒有他人資助的情況下,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代的江蘇、浙江、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更可貴的是,在三十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揹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嚐盡了旅途的艱辛,真正體現了超級“驢友”的理念和風采。

  • 2 # 任性逍遙遊

    比酈道元早一年的還有吳均!況且還有大神謝靈運在前面呢!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謝靈運有資格!

  • 3 # 西早走天涯

    《水經注》是記錄我們國內江河一類的地理著作,整理比較系統,對後世地理研究有很高價值。

    驢友之祖應該是徐霞客,《徐霞客遊記》就以旅行者的角度去記錄旅途的見聞,是遊記這類的記錄著作,對地理研究也要參考價值,但《水經注》是比較嚴肅的文獻型別著作。

  • 4 # 顧家阿進

    寫出《水經注》的酈道元可以說是驢友之祖。酈道元(466或472—527),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河北省涿縣一個官宦世家,少年時代就喜愛遊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遊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蹟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瞭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準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於是親自給《水經》作注。

    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

  • 5 # 峰頂攬勝

    酈道元,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幼時隨當官的父親四處遊歷,激發了他對山川、風物的強烈興趣。自己當官後,有機會接觸到各地的山川河流、風土人情、歷史典故等,順路考察了水道溝渠,積累豐富素材後,撰寫了偉大的地理著作《水經注》。

    他是“驢友”,但峰格君認為,他並非第一人,有比他更早的人。

    我們先盤點一下古人出遊的例子

    1. 周穆王西遊,《穆天子傳》有記載,故事雖然浪漫,但更多的是傳說成分。

    2. 晉文公重耳,雖然在外19年,先後到過翟國、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等,但這是為了政治避難,或醉在溫柔鄉,或狼狽逃奔,算不上旅遊,是流亡生涯。

    3. 孔子,周遊列國14年,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 雖然到過多地,但他“無心看風景”,一路走來為了尋求舞臺施展政治抱負,也算不上旅遊,可以說是求職之路。這一路非常艱辛,他自嘲是“喪家之犬”。

    “驢友”,顧名思義,總要看看風景,聽聽故事,尋幽覽勝,探險獵奇,將觀賞自然風光與掌握人文典故並重。按此定義,我認為真正稱得上“驢友”的知名人物,司馬遷可算一個。

    司馬遷

    (1)出遊目的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博覽群書。司馬遷年長後,從老家來到京城長安。父親希望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鼓勵他多出去走走,遍訪大江南北、名山大川,沿路蒐集散落在各地的歷史故事、逸聞傳說,親身感受各地的風土民情、地理狀貌,獲取第一手資料。

    那時沒有科舉制度,秦漢時期是世官制、察舉制,司馬家的先祖多為史官,司馬談自身是太史令,也希望兒子以後能傳承自己的職業和事業。年輕時多出去遊歷,能為以後積累資本。

    (2)出遊經過

    “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史記·太史公自序》 “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於會嵇、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窺洛、涔,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於朔方。” ——《史記·河渠書》

    在父親的指導和鼓勵下,司馬遷的求知探索之旅從20歲開始。他向南遊歷,跨過淮河、長江,到達會稽(今紹興)探訪禹穴;又到湖南遊覽九嶷山,泛舟沅水、湘水,傳說中舜帝南巡駕崩葬在此處;他又北上山東,渡過汶水、泗水,到達昔日齊、魯的都城,觀摩考察孔子的遺風,在鄒縣、嶧山行鄉射之禮;旅途艱辛,在鄱、薛、彭城遭受困厄,箇中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經過樑、楚之地,他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

    除了“自駕遊”外,司馬遷還有若干次公職“出差”。如擔任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到了邛、笮、昆明等地;跟隨出巡、封禪又去過不少名山大川。

    (3)出遊結果

    父親司馬談很早就立定志向要寫一部通史,積累了大量資料,可惜不幸染上重病,彌留之際,他對兒子司馬遷留下遺囑:作為史官世家,他希望家族的職業能傳承;他把孔子著《春秋》之事作為榜樣,自己也立志寫史,可惜未能完成遺願,只能交代兒子子承父業,完成未竟的事業。

    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藏之名山、傳之萬世的鉅著《史記》的創作,有了多次全國旅行、實地考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知識,他懂風土民俗、知山川地勢、曉天下之勢,寫起來得心應手。

    中間因李陵事件,遭受奇恥大辱的宮刑,出獄後依然不改其志,忍辱負重繼續著史,前後耗時14年,終於寫了名垂千古的《史記》。

    (4)啟示後人

    首先,“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司馬遷要實地調研、考察,親自去印證、體驗,獲取詳實的第一手資料,才更加真實,才更有感悟和體會。

    其次,雖然他博覽群書,但書本的記載未必全面,他要遊歷考察,能補充書上沒有的見聞、故事。

    正是有了認真務實的態度,掌握了真實、全面的資料資訊,司馬遷才能憑一己之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流傳千古。

    小結

    酈道元是知名“驢友”,但峰頂君認為,司馬遷比他更早,堪稱驢友之祖。其實誰早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嚴謹、務實的治學精神都是值得後世敬仰與效仿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注於非虛構寫作的團隊ONE實驗室解散,什麼是非虛構文學?你有哪些推薦的非虛構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