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
2 # 塗鴉吐泡泡
個人理解像自傳、回憶錄、歷史散文、社會調查諸如此類的寫實類的文學作品,均為非虛構文學。
《達芬奇筆記》(意·里奧納多·達·芬奇)
《大路》也是一部不該被忽視的好書。
-
3 # 陳思呈
近年來,非虛構寫作似乎成了比較熱門的一種寫作形式。起因也許跟紙媒的頹敗有一定關係。一大批擅長採訪、調查、深度挖新聞的記者都空了出來。但並不是能進行新聞寫作就能進行非虛構寫作。非虛構寫作能夠讓一部分記者把之前得到的新離寫作訓練用出來,但又比新聞寫作多一些構建故事、細節描寫、文學質感等方面的要求。這使一部分仍有新聞業“對真相的追求”這種理想、同時還有文學素養的人感到找到一條綜合的路線。
當然非虛構的熱門起來,根本上講還是跟金錢分不開關係。據說特稿《太平洋大逃殺》始發於《時尚先生》之後,曾於2016年被樂視影業買下,交易價格在百萬元級。而後在我們眼前出現了幾個閱讀量粉絲量都不少的非虛構寫作平臺,ONE實驗室、介面正午、真實寫作計劃、網易“人間”、三明治……在這幾個平臺裡,ONE實驗室可能是影響力最大的,介面正午被評價為“從心所欲”,不追求流量,只追求質量,而“真實寫作計劃”則被評價為最接地氣、“高階版的《故事會》”等等。
所以ONE實驗室的解散也許確實意味著是非虛構寫作的一個“失敗”,但也許稱為失敗為時過早,非虛構寫作把人們的眼光從虛構的影視故事、連續劇故事中拉到更真實的生活質感裡,讓大眾對真相的需求和愛好都有無形的薰陶;同時非虛構因為素材的深入和完整,讓大眾對新聞真相的探討力也在加強,對寫作者的綜合能力提出高要求,這種形式的寫作將會是一種生命力持續旺盛的寫作。
-
4 # 徐鵬遠
非虛構,與虛構對應,如果把概念放的寬泛些,一切以現實元素為背景的寫作,都可稱之非虛構文學創作,這一概念來自西方,目前在中國也非常火,但是在國內對非虛構還沒有很明確的界定,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的“特稿”,也就是問題裡提到的ONE實驗室所產出的作品,也屬於這類。
這裡介紹幾本非虛構寫作的作品。
1、《二手時間》
因為諾貝爾文學獎,我們知道了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她在去年來過中國。在《二手時間》之前,阿列克謝耶維奇寫過阿富汗戰爭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而《二手時間》則是她根據多年不間斷的聆聽,以口述採訪的方式,講述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前蘇聯所有國家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們為夢想破碎而付出的代價。蘇聯消失了,很多人難以接受。87歲的瓦西里·彼得羅維奇自殺,但給救回來了。中國作家李宗陶形容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文字像《聖經》一樣簡潔,“在簡潔之中留有空間,這就是文學的空間。”
2、《那些說不出的慌張》
前面提到李宗陶,這裡就也推薦一本她的書。李宗陶可能是中國最好的人物訪談作者,這裡或許都不用加“之一”,《那些說不出的慌張》裡收錄了由對龍應臺、林青霞、賈平凹等多位名人進行的採訪而寫成的稿件,當她在寫人的時候,做到了有料、有趣、儘量客觀而又不為主觀避嫌。其中最為成熟的,也最為接近我對非虛構理解的一篇是《幹露露:中國製造》,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可以清晰地讀到幹露露的生活狀態,更為重要的,是能對“造星”這個生態鏈有個初步的認識。
3、《出梁莊記》
河南人總是被各種標籤圍繞,梁鴻也是河南人。一本《出梁莊記》可以說是對河南最飽含感情的敘述了。書裡的人,是中國特色農民,長期遠離土地,長期寄居城市,他們對故鄉已經陌生,對城市未曾熟悉。梁鴻在梁莊與梁莊人的遷徙與命運中,捕捉了中國在現代化程序中的細節與經驗。
ONE實驗室是國內關注度最高的專注於非虛構寫作的微信公眾號,今日宣佈團隊解散,令人惋惜的同時也引發關於非虛構文學的討論。什麼是非虛構文學?你有哪些推薦的非虛構文學作品?
回覆列表
非虛構寫作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已經不再陌生。
無論是喬治·奧威爾的關於西班牙內戰的文章,還是杜魯門·卡波蒂《冷血》,甚至現在我們熟知的給《紐約客》撰文的何偉和歐逸文,他們都是這一寫作形式的身體力行者。當然,從具體而微上,每個人的寫作總會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比如何偉與歐逸文,雖然同為前《紐約客》駐京記者,兩人都以非虛構寫作為載體寫作,但何偉的關於中國的報道顯得更傾向於小人物,就如同他的《江城》一樣,而歐逸文的報道更傾向於那些在時代大潮浪尖上弄潮兒。
非虛構性寫作相對於新聞報道似乎是遠離了真實性,但是實際上正相反,所謂更廣泛的真實性意指一種“虛構可以讓真實的更加真實”寫作手法。舉個簡單的例子,記者去報道一場車禍,只能描述他看到的車禍現場,最多加上幾個目擊者的證詞。如果用非虛構的寫法去報道一場車禍,車禍現場只是發生的結果,寫作者需要利用現場的細緻觀察,加上對目擊證人的採訪,再對對車禍發生之前的眾多因素的合理推演,結合作家的想象力,填補車禍發生的過程。這一過程並不會對悲劇的結果造成任何改變,反而是加深了悲劇發生的必然性,讓我們對車禍本身有了更清晰而直白的認識。在非虛構寫作中,一個精彩而合理的、符合邏輯發展、附加寫作技巧和想象力的好故事會加深我們對事實的認識,而不會產生喧賓奪主的相反效果。要知道,同樣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採訪和觀察之上,新聞渴望的是最大和最多的真實,而非虛構寫作渴望的是最精彩難忘和最深刻的深度真實。換句話說,再好的新聞報道也只是曇花一現,今天的報道,明天會被新的報道沖洗掉。而一篇好的非虛構寫作建構起的人物和書寫的事件,多少年後依然會被銘記於心,回味再三。
當然,所謂有價值的新聞並不是很容易取得,這並不是說這個時代缺乏有價值的新聞,而是因為新聞只是表面,掩蓋在這個新聞之下或者新聞背後的故事,才是更有價值的。一個普通的新聞只是冰山一角,借用海明威的冰山寫作理論,一個普通的記者去報道,也只是看到海平面上的部分,真正的冰山掩藏在平靜的水平面之下。冰山的廣度和深度,取決於寫作者選取的角度有多宏觀。而能夠深入到冰山之下,深淵之中,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新聞寫作者,那些特稿記者,那些所謂的非虛構寫作者。
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蓋伊·特立斯就是這些偉大新聞寫作者中的的一員。他對非虛構寫作有著自己獨特的觀察和總結,稱之為“新新聞”。這段在《被仰望與被遺忘的》序言中的話總是被反覆提及:“‘新新聞主義’雖然讀起來像小說,但本質上不是虛構的小說。它追求的是一種更廣泛的真實性,這種真實性光靠簡單羅列事實、使用直接引語及堅持傳統報道的嚴格組織形式這三種新聞撰寫手段是不能達到的。‘新新聞’這一手法允許,而且要求,用一種更具想象力的方法,對人物和事件進行報道;它允許作者像大多數作家一樣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當中;也允許作者像包括我在內的其他作者一樣,從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所報道的人物和事件。”
現在有很多非虛構寫作的流派,比如我們更熟悉《紐約客》駐京記者美華人何偉和歐逸文寫作的那些關於中國的報道。這些非虛構寫作之所以受到青睞,與他們長期在這裡生活有關,他們為了寫作一篇文章可以花費數個月時間進行採訪。更多的時候,我們喜歡他們身上的西方視角,或者說他者視角,他們能夠看到了我們不注意的地方。其實任何非虛構寫作都是如此。特立斯的《被仰望與被遺忘的》這本書之所以能成為他的代表作,幾十年後依然受到追捧,這就是非虛構寫作的魅力,用特立斯的話說,他不是用記者的視角寫作,他要像作家一樣寫作,“以為作家總會有些自己鍾愛的話題和題材,這些東西在他的創作生涯裡出現和再現都是難以預料的。作家的寫作技藝不斷完善,但他的那些幻想卻依然如故”。
推薦書目:
被仰望與被遺忘的,【美】蓋伊·特立斯著,範曉琳姜伊敏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定價:65.00元
王國與權力:撼動世界的《紐約時報》,【美】蓋伊·特立斯著,張峰 唐宵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定價:7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