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越深入看,越不知所云?
11
回覆列表
  • 1 # 半卷

    道德經是不是“偽書”,我們必須界定“偽書”的定義大概就是作者不真,年代對不上以及內容造假的古籍。

    作者其實我們無法確定是不是老子所作,年代呢?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

    ①傳統說法老聃在孔子之前,所以作品年代也應該在孔子之前。

    ②馮友蘭先生和梁啟超篤信《道德經》成書於戰國。

    大約可以說《道德經》是春秋末到戰國的作品。

    內容有沒有造假呢?造假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有人故意造假,把一部分不是本書的內容放進去,另一種有可能註釋或者別人的文字不小心混淆了誤放入其中。

    我們看看《道德經》有沒有人混入了什麼不對的東西,最近幾十年出土了很多古籍,比如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道德經》兩個帛書寫本。

    93年,湖北荊門沙洋區出土的是竹簡的《道德經》,有甲乙丙三組文字。這是楚簡,屬於戰國文物。約有兩千字,三百句樣子。有60句與今天版本通行本不一樣。

    兩個版本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這和通行本正好相反。所以,在古代《道德經》有可能叫《德道經》。

    兩個版本具體個別文字與流行版本並不相同,今天通行本寫的是: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郭店楚簡的文字是: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通行本,儒家的“仁”、“義”、“聖”都是被反對的,而郭店版本並沒有那麼強的反對意味。

    這其實反映了,先秦早期諸子百家雖然互相批駁,其實他們思想很多地方很接近,都在從前代古籍和民間汲取智慧,發展後來才是界限分明,但是早期互相影響都很大。

    所以,至少《道德經》是被後人潤色,加工過的。但是,整體上是在戰國時期真實存在的古籍。《道德經》內容整體上不能算“偽書”。

    再看看,你為什麼看不懂?這要看《道德經》說了什麼呢?

    《道德經》看名字就知道說的是“道”,(這個字全書出現70次左右。)“道”是可以產生萬事萬物的,用哲學用語就是“世界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是一種辯證法思想,對立事物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福之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也是這個道理。

    老子代表的是中國早期的一群對政治失望的隱士,他們渴望回到“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治國手段是“直達過若烹小鮮”。

    很多成語出自《道德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大器晚成”、“大巧若拙”等等。

    看不懂,要麼是不懂文字意思,要麼是不懂歷史背景和這種思想。推薦你看看陳鼓應《老子註釋及評價》。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

  • 2 # 漠南書院

    統一回復:因為通行版的道德經是刪減版的,才五千多字,所以很多人越研究越迷糊。真正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道德經才是真本,八千多字。我有這個真本電子版,誰需要我可以免費發給各位,傳承道教文化願我道日昌隆!我Q1586841309

  • 3 # 一帶滾滾來

    迄今為止,還沒見過一個真正懂得道德經的人。一個都沒有!

    道是可以說的呀,但不要用常規的思維理解道。萬物和之始,雖異名卻同出,說的多清楚明白!

    既然是同出肯定是一個東西!總是理解成老媽生孩子,老媽就是老媽孩子就是孩子,還又陰又陽的在那裡研究!如果你就是你我就是我,還傳什麼道!勞資成勞資的道,你死你的管勞資屁事!哪裡還無緣大慈,都沒緣憑什麼對你慈?一都變成二了還同體大悲,哪來的悲?

    以為是可憐?人類,你還是省省吧!

    不理解香蕉就是老子,老子就是你,你就是狗屎,狗屎就是道,永遠都成不了無上道!

    眾妙之門,眾妙就是一切有型有像

    一切有像有型都是一個門。反反覆覆翻來覆去都在解釋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這麼清楚明白卻從來沒人理解!

  • 4 # 有話少說

    偽不偽,有考古的版本作比較。出土的帛書本,與通行本不一樣,哪本真,哪本偽,難以確定。同一個老子,怎麼可能寫出兩本文字有差別的《道德經》?其一,有老子這個真人,有真本《道德經》。但是,古代發明印刷術之前,書的傳播靠人工抄寫,抄寫的人多了,就不是原版真本了。哪本才是老子真本,無法確定。其二,也許《道德經》不是老子這個人寫的,而是後人偽造的,偽造的人打著老子的名號,冒充老子寫的,所以版本文字不同。《史記》裡記載了三個老子,三個老子寫了兩本書,一本是上下篇五千餘言,即現在看到的兩個不同版本的《道德經》,通行本與帛書本。還有一本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寫這本書的老子與孔子同時代。即,寫《道德經》的有另兩個老子,一是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二是孔子死後二十九年周太史的老子。這兩個老子與孔子不同時。所以,說孔子拜老子為師,純屬扯淡。《史記》說的,孔子問禮於老子,此老子只能是與孔子同時代,寫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一書的老子。

  • 5 # 殘陽大魔王

    可以明確一點的是,道德經的核心一點都沒錯,如果有人說假的,那就說明中國文字也是假的,紅山文化的祭壇也是假的,出土最早青銅器是假的。天地創造萬物的自然環境也是假的,從這些來看,只有人是真的。

  • 6 # 國學新知堂

    我認為不是偽書。通行本老子又稱王弼本,是歷史上一直流傳下來的一個本子,後來又分別出土了漢初的帛書本老子和戰國楚墓的竹簡本老子。帛書本是漢初的老子,竹簡本是戰國的老子,而王弼本被視為最晚出的本子,所以有人主張帛書本竹簡本為真本,而通行本則被視為偽本,其實這是沒有充分證據的。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無論是竹簡本、帛書本、還是王弼本它們都是抄寫本,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除非你能夠證明它們其中的某本是老子本人手書。假設竹簡本抄於本子A,帛書本抄於本子B,王弼本抄於本子C,但這幾個本子A、B、C、又從哪裡來的呢?它們又必然也都是轉抄而來的,往向找分別找到A1、A2、A3……,B1丶B2、B3……,C1、C2、C3……。但這個向上追朔的過程也不是無限的,它們總是能找到各自的祖本,比如祖本A、祖本B和祖本C,而這三個祖本的之間關係就難以確定了。它們可能會歸結於同一個本子,也就是老子親手書寫那一本,也可能會歸傳為一個或兩個或三個手抄本。假設追到頭也還都是三個獨立的手抄本。這時若追問其中哪個本子更真實更接近老子原意呢?這個問題根本就是一個無法確定的問題。

    老子在古代就被視為重要的書籍,有很多重視它的學者為它的傳承作出過重要的工作,一代代傳下來的本子,都經過了歷代學者考究和校勘,簡單斥為偽書是沒有根據的。以我之見,楚墓竹簡本殘缺太嚴重,無法見其全貌不能用作充分論證的基礎。帛書雖與通行本個別章句的不同,但在總體思想上並不矛盾,不足以另立新說。

  • 7 # 雕刻歷史

    《道德經》肯定不能稱為偽書。關於《道德經》的真偽之爭,其實是關於《道德經》的版本爭論。

    本來根據《史記》的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稍早於孔子,作《老子》一書五千餘言。這基本上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但在上世紀二三十年,古史辨學派對老子其人和《老子》一書提出了許多質疑,因此才有《道德經》的作者和版本考證的問題。比如,上世紀學界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早出論”,以胡適和唐蘭為代表,認為《老子》在春秋末年或戰國早期就已形成,為老子所作。另一種是“晚出論”,以梁啟超、錢穆和馮友蘭等為代表。他們有認為《老子》成書於戰國中期的,有認為成書於戰國後期的,甚至有認為成書於西漢初期文景之世的。

    但是,隨著出土文獻的挖掘和考證(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本《老子》和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學界基本確定《老子》成書於春秋晚期、戰國前期這一段時間,也基本接受了老聃為老子,作《老子》一書的看法。

    至於《老子》為什麼稱為《道德經》,是因為魏晉時期的一個叫王弼的哲學家,他對《老子》進行了註解,並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冠以“道經”,下篇冠以“德經”,因此《老子》又稱為《道德經》。由於王弼的《老子注》在所有註釋《老子》的著作中,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所以王弼所用的版本也成為了《道德經》的通行本。通行本雖然與出土文獻《道德經》的文字有一些差異,但大多數還是接近的。通行本《道德經》也就構不成偽書的問題。

  • 8 # 肥嘟嘟的小不理

    通行本是“偽書”,但跟古史辨時期的“偽書”意思不太一樣

    古史辨時期有兩個特點:一是找到書中某句話或某些段落章節晚出,就推斷全書為偽;二,弟子所作而非老師所作的作品,就是偽書。

    這兩點其實有時會彼此交纏,不過在現代已經有了共識。因為古代說某本著作為某人所作,通常是將弟子或後學的作品都歸於作者一人,比如說《莊子》,外篇和雜篇明顯不是莊子自己的東西,但《史記》說作者是莊子,其實就是把作者和後學的作品全部歸於作者。又比如《管子》,這當然不可能是管子自己的作品,但我們現代仍舊把它作為一部戰國中晚期的重要作品,在這個意義上,它仍舊為“真”。又或者《孔叢子》等。

    我們現在所說的“偽”,就是指《老子》一書經過了後人的增益,所以這個意義上它是偽書——這才是學界的共識,而非上面北大哲學博士所說的《老子》是‘春秋末期,戰國早期’作品乃學界之共識。

    最早的郭店簡本到底作於何時

    所謂的“春秋末期\戰國中期”這個說法,在03年以前確實流行過,但反對的聲音也很多——不僅國內反對者眾多,日本和美國的學者也反對。支援這個說法的不過是北大的王博、武大的丁四新(現在清華)、白奚、王中江這批人。

    其實李零同樣是北大的,他在上世紀初就批判過王博等人的觀點,即透過考古地下文獻的出土,突然過去認為偽作的內容立馬“全真”了,連《希臘哲學史》的作者們也批評過當年這個“全真”傾向。李零的批評,主要集中於《郭店簡》和傳世本的巨大差異,以及對勘角度上《郭店簡》究竟是節選本還是全本兩個問題。

    王博他們是不留意這兩個問題之區別的,因為對他們來說,“《郭店簡》乃節選本”是演繹結果的前提,但只要略精通邏輯學,就知道這個前提本身存在很大問題。既然已經先入為主的認定有了一個“全本《老子》”,郭店簡和傳世本的差異當然就被置於“不同的選本或抄本”這個問題之下了。

    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北大中文系很早就有人指出王博等人沒有遵從對勘的結論,因為從對勘的角度來看,傳世本乃子本,郭店簡是最早的版本,乃父本。子本怎麼能在父本之前呢?而且,我們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能表明郭店簡是寫在春秋末戰國初的內容,大家的共識,不過是其作成於公元前300年左右,或者說不會晚於白起拔郢這個年代——公元前278年。不談下限而非去找上限,基本上就是出於無知。即使是考古學界,出土文獻或文物=歷史記載,也是完全錯誤的認識,所以,出土了郭店簡的《老子》,並不能證明這個老子和孔子時代的老聃是同一人,更不能證明《老子》作於孔子時代的老聃之手——除非有更早版本的《老子》出土,且這本地下文獻和傳世本內容完全一致。

  • 9 # 夢露居士

    題主的問題可以分為三點:

    第一,《道德經》是不是偽書?

    這個目前誰都不知道,只能說有可能是偽書。但是通行本《道德經》至少肯定是“半偽書”。

    首先要明確一點:什麼是偽書?偽書指的是某一本書的公認著者及時代並非這書的真正著者及時代的書,簡而言之就是“著者不真實的書”。

    《道德經》的作者是誰?公認的看法是和孔子同時代的老子。但是老子這個人是否存在,以及到底是什麼時代的人,連寫《史記》的司馬遷都說不清楚,現代的學術界也沒有統一的看法。

    所以,《道德經》是不是那個曾指導過孔子的老子所寫,現在誰都不知道,它是不是偽書,也就不得而知了。

    那麼,為什麼說通行本《道德經》至少是“半偽書”呢?因為裡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後人加工、修改過的。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幾百枚竹簡,稱為郭店楚簡,裡面就包括《道德經》,這是戰國時期的版本。

    學者研究發現,郭店楚簡的《道德經》,與通行本《道德經》在文字上有較大差別,表達的思想也有不小的差異。可以肯定,通行本《道德經》中的一些文字表達的是漢代道家的思想。

    所以,通行本《道德經》是半偽書。

    第二,偽書是否沒有價值?

    因此,偽書不是假冒偽劣之書,只是作者不真而已,其中的思想卻是貨真價實的。

    比如通行本《道德經》,流傳了兩千年,也影響了中國兩千年,許多大思想家都為之作注。通行本《道德經》中的思想是非常精妙的,是我們先祖留下的寶貴財富,這是無法否定的。只是,如果你拿著通行本《道德經》去解讀春秋時代的老子思想,那必然會出錯誤。

    第三,讀不懂《道德經》是否因為它是偽書?

    這更沒有關係了。你是否讀得懂,與它是不是偽書,完全是兩回事。

    《道德經》距今至少兩千年以上了,中國的語言、思想、社會背景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加上《道德經》言簡意賅,極富思辨性,所以你暫時讀不懂也很正常。

    你可以先看看專家學者,比如陳鼓應教授,對《道德經》的註釋、翻譯與解說,久而久之就能看懂了。

  • 10 # 站在東方看世界

      通行版《道德經》不僅不是偽書,還是當時學界(大約在東漢末)認可併發布的官方版本,定名《老子道德經》,改編於《老子》。

      我們今天在認識《道德經》這部著作時,不自覺的就會加上兩個先決條件,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一個就是老子一定是西出函谷時為了過關才留下的“神文字”。二是,這些神文字是我們心中的那個神人——老聃,一氣呵成而作的。從今天人們的評論、判斷等等觀點、結論的背後大多都是在這個背景下得出來的。就連充滿質疑的作品,沉重的覺醒:《道德經》是偽《老子》,其作者肖剛也沒有跳得出這個圈子。

      但是我要問:東漢末年,人們為什麼要去“篡改”老子?是個人行為?還是政府行為,抑或是學術行為的結果?“篡改”的依據是什麼?為什麼能流傳兩千年,還被唐朝、宋朝的皇帝當作治國法寶?那麼多學者寫了那麼多關於《道德經》的書,並使其獲得了崇高的地位和聲譽,為什麼?從學術角度來說,王弼讀的是《道德經》而非《老子》,王弼的解讀與河上公的解讀如此的不同,是個人理解不同嗎?王弼在追尋《老子的本義嗎?在宋朝以前還有民間的《老子》版本,唐時學術界質疑《易經》的聲音很大,為什麼沒有質疑《道德經》?

      因此,當我們沿著《道德經》是偽《老子》這樣一個話題,試圖走進《老子》的時候,立即就會發現,我們要回答的問題遠比讀《道德經》所面對的問題難很多很多。

    《老子》作為中國上古哲學兩大範疇之一,從出土版本來看,《老子》是由眾多學者,經過很多年才發展才形成了五千言這樣有著完整、嚴密系統的的學術著作。

    …………。

    摘自《老子經解初步》

  • 11 # 只緣無事可思量

    《通行版的‘道德經’是偽書嗎》?

    (經)是(聖人言)是引導眾生(去偽存真)的方法論,若以凡塵眾生(妄想執著)的(習氣慣性)去(理解聖意)是(天方夜譚)當然看不懂。

    六祖曰:自性(本來清淨~夲具智慧)就告訴了學者必須(自淨其心)以(般若智慧)去(了知真義),所以(凡塵眾生)去看(經書)當然會(越深入看、越不知所云)。

    (聖人真言)句句皆藏(妙意)抓住重點(實見實行),待(淨心)至(一法不立、一塵不染)時(玄妙之理~自然貫通)。

  • 12 # 葉培盛

    通行版的道德經,確實是一本大偽之書!

    1973年9月,長沙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出土了【老子】帛書甲本及乙本。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能發現的最早版本的【老子】。

    根據研究,帛書甲本成書於先秦,而帛書乙本則抄寫於漢初。

    帛書甲本與帛書乙本相距不過一兩百年,但帛書乙本中,就已經出現了很明顯的篡改痕跡。墓主人之所以在死後仍收藏兩種版本的【老子】,必然是為了留存真本,並與偽本相對照。

    可惜,帛書甲乙本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損,所以造成了很多缺字與殘字,無法百分百復原。

    但即使如此,甲乙本對照仍然可以看出,帛書甲本才是真本。

    比如,帛書甲本寫【友弱勝強】,帛書乙本則改做【柔弱朕強】,這完全是兩個意思。

    又比如,帛書甲本寫【上善治水】,帛書乙本則改做【上善如水】,這也完全是兩個意思。

    又比如,帛書甲本寫【五色使人目明】,帛書乙本則改做【五色使人目盲】,這已經不能用抄寫錯誤來解釋了。

    ……

    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可知,在漢初,統治階層就已經開始有意識,有計劃的,進行纂改【老子】原文原意的工作了。

    致於今日所流行的通行本,與帛書甲本相比,其故弄玄虛,張冠李戴,斷句混亂,更是比比皆是。

    帛書甲本明明寫的是【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而通行本卻強行改做【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帛書甲本明明寫的是【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

    而通行本卻斷句改做【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

    人主這個詞,最早要到戰國時才會出現,絕對不可能出現在老聃所在的春秋時期。這種常識性的東西,卻在各類專家教授的加持下,堂而皇之的呈現在公眾面前,不做修改,真是咄咄怪事!

    老聃曰: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今通行本之【老子】或稱【道德經】,既是歷代以來統治階層對之不斷閹割的版本,同時也是歷代以來御用文人對之不斷篡改的版本。稱之為偽書,不足以明天下,應稱之為大偽之書!

    欲得老聃之原旨,當以帛書甲本為本源,以獨立思考之精神,方能悟其中之道!

    老聃之大道,於今日,當大明於天下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星表層土壤理論上是否能夠支援微生物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