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歷史的女人

    這個問題問得好。

    首先,我們來看王陽明心學的實際價值。

    根據後來的研究發現,王陽明心學實際上思想和文化價值並不大,不過是中國儒釋道傳統思想的一個衍生理念或認識而已。但是為何王陽明如此備受吹捧呢?大概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王陽明在軍事上的成功。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在軍事上只要取得神話般的成功,就會得到人們的熱烈崇拜。不管是古代的將軍,還是足智多謀的謀臣。比如項羽,項羽雖然失敗,但是他的戰神神話一直令華人念念不忘。比如諸葛亮。所以這是一個外因。

    二是王陽明思想在日本的廣為傳播。受到部分日本人的推崇和學習。於是,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華人有一種媚外心理。比如孫子兵法,華人沒幾個人真正把它當回事的,這裡指真正用於教育等方面。但孫子兵法是美國軍校的教科書。由此可知,當華人知道王陽明被日本人都那麼崇拜,就也開始關注起來。

    三是目前的國學大勢的宣傳。造成了許多古代大儒都被推到臺前。不管後面推的人出於什麼目的,或為了靠國學賺錢,或真的在宣傳國學。總之藉助這股潮流,發起了很多熱。王陽明熱不過是其中的一股而已。

  • 2 # 狂心頓歇3

    深研陽明心學的人就會知道例如:陽明心即理,何謂心即理?陽明以佛注儒,結果也如同禪宗,不知所云,通篇描摩舉例,最後莫衷一是。知行合一,何謂知,何謂行?不知所云。這是中國傳統哲學通病,沒有清晰定義,沒有事實推導,習慣用現象替代原理,對原理的追逐最終總會停留在人與人的關係上。當然,漢語言的模糊性也順帶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大部分中國所謂哲學家都只能算是個文字遊戲愛好者。最近的馬雲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乍一聽,有道理,仔細去審查時候完全一片混亂毫無邏輯,你處在他的身邊時必然會被他的情緒感染,為之所用,並冠以人格魅力的美名,而這是借力成事者的共性,自古中國成事者皆有此能力。跑偏了,陽明身居江湖還能成事,後世還有他的傳說,不得不佩服其忽悠能力以及他的弟子的財力,同時也不得不佩服追道者的智商之高絕。

  • 3 # 長河落日圓1

    王陽明(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陽明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陽明發展的儒家學說。王陽明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他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透過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孫中山說:“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王陽明的軍功: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陽明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王陽明於54歲時,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建立書院,宣講“王學”,並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嘉靖七年(1529年)王陽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內)舟中。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4 # 王洪昇5

    用現代時髦語言解釋就是:解放思想(心既理,致良知),實事求是(知行合一)。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亂想,要在不違背做人基本原則和民族大義(致良知)的前提下,破處各種條條框框,思想枷鎖(心既理)。這是中國領先世界幾千年秘訣,因為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最具創造力。程朱理學改變了這種思維,給思想加上各種框框,王是對程朱的否定,對程朱之前的總結。不過這種思想只能在漢人朝代有出路(多數統治少數),少數統治多數時,容易造反。

  • 5 # 軼可

    陸王心學是一部讓我們窺探中華悠久文化有了一條捷徑,其實我更願意把它看成一門工具學。有了它,就像你空著手進山挖寶,發現寶藏就在你腳下卻苦於沒有鐵鍬,而它就是這把鐵鍬。特別是它對致良知探究,讓我們更容易發現儒家、道家的精隨和精義。因而為時下人更愛接受。

    另一方面時下世風浮躁、人心不古,趨利的人性弱點被無限放大,很多人都很奇怪:在王陽明最艱難時期,也就是在貴州龍場,他又是如何克服心魔且悟出了聖人之學!如果現今的我們能從中吸取經驗企不在任何困難面前無往而不利。再者,心學的運用讓他在軍事、政治、教育方面的成就。就更令現.今人們無限嚮往了!

  • 6 # 南國知事

    古人云,聖人有三大標準:立功,立德,立言,此三不朽,且三者合一才謂之“聖人”。

    立功,指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做出偉大功績之人。治水的大禹,北擊匈奴之衛青,抗金名將岳飛都可稱得上“立功”。

    立德,指為世人樹立一個道德規範且影響深遠。大到孔孟之道,仁義禮智信,小到孔融讓梨、清官海瑞都可稱得上“立德”。

    立言,指的是著書立說,創立屬於自己的學術流派,且習者眾多,桃李天下。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孔孟、老莊、韓非、墨子、宋代理學家朱熹都可稱得上“立言”。

    三不朽做到其一,已然不易,可以稱之為“偉人”或者“名人”。如果有人將三不朽做全了,是否能稱為“聖人”呢?今天介紹一位三不朽皆做到的人:

    他就是王陽明(或王守仁),明代心學創始人、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官至兵部尚書、諡號文成公。

  • 7 # 談美

    王陽明又稱王守仁,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聖人。明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三教九流無一不通。

    王陽明科考,考了兩次,第一次沒考上,因為王陽明不喜歡讀四書五經,喜歡一些亂七八糟東西,他在別人讀書,暗自學了兵法,學了騎馬射箭。第二次終於考上了,不過沒混上翰林,但認識了李夢陽,經常交流。

    王陽明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朱厚照當皇帝,啥都不管,全部交給太監劉瑾。有一次,劉瑾要抓個什麼人,很多人上書求情,王陽明不僅上書了,而且還把劉瑾罵了一頓。劉瑾也特別關照他,貶到貴州龍場,貴州省現在都不發達地區,幾百年前的龍場就是個無人區。什麼都沒有,沒有住的地方,需要自己造房子,沒有吃的,王陽明要自己種田。還有周圍還有一些逃犯,少數沒開化民族也在這裡。王陽明在這裡呆了三年,終於在一天晚上悟道,這就是著名天泉悟道。王陽明創立了心學,引起明代思想解放潮流。

    王陽明後被調往江西,任江西贛南巡撫。王陽明派往江西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寧王。不過,他到江西第一件事,就是剿匪,江西匪患嚴重。王陽明在剿匪過程中領悟了知行合一。什麼意思呢,就是讓這些土匪放下武器,講哲學是沒用的,要用火槍。這就是知行合一。曾經有兩個人看到知行合一,一個看懂了,一個沒看懂,看懂那個叫張居正,沒看懂那個叫海瑞。四百年後,有一個人看到崇拜不已,改名為陶行知。

    江西剿匪不久,寧王叛亂了,寧王叛亂前買通很多人包括當朝首輔楊廷和,楊慎的父親。王陽明在無朝廷支援,無一兵一卒條件下在一個月之內糾集了五六萬民兵,在鄱陽湖大敗寧王活捉寧王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朱厚照下旨到南昌來將寧王放出來再抓一次,毅然抗旨,將寧王送往南京。因為,剛剛經過戰亂南昌肯定經不起朱厚照來的十幾萬大軍折騰,那樣老白性也不用活了。

    王陽明學生很多,對每個學生平等對待,主要有王艮,大名鼎鼎泰州學派創始人,還有插班生徐階,有一位著名思想家受其影響,就是李贄。王陽明在思想在當時不受正統待見的,可王陽明毫不在意。

    王陽明主要思想,一個是致良知,良知在每個人心中,另一個知行合一,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所以說能成就一番事業都不簡單。

    王陽明在國內不受待見傳到日本,日本很重視,於是就出現了明治維新。老蔣說過,中日之間就差一個陽明子。

  • 8 # Leon-ph

    "王學"即是禪,不過換了一套說詞。之所以廣為接受,不過是因為他不搞僧人的一套,又而皇之的以孔子基調為準責,符合古人儒為宗的小心理,面子上更容易接受。效果是不如禪宗教受實用,所以"王學"討論的多,真正傳承下來的一個沒有。怨只能說酸儒自找的。

  • 9 # 煮酒君

    明穆宗朱載垕言,“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勳賢,重申盟誓”。

    王陽明出生時照例是一大波的奇蹟,又說他於胎中孕育超過十月,其祖父為其名“雲”,就這樣,到五歲還不會說話。據《明史•王守仁傳》記載,他五歲時有個高僧經過家門,說他“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改了名,叫做“守仁”,他就能開口了。

    這王守仁的確是個高人,他十二歲時正式入塾研經,跟“導師”談論天下最緊要的事,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先做一個聖賢的人。“土木堡之變”傳來,王守仁大受打擊,遂研習兵法,以期將來為國盡忠。王守仁十五歲時,數次上書皇帝,為平定農民起義獻策,雖未得到重視,卻可略見其經略天下的志向。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王守仁十七歲,取諸氏。相傳結婚這一天他碰上個道士,兩個人天南海北地扯一通,王守仁五迷三道地忘了結婚,只與道士對坐談養生,第二天才被其岳父找回去。弘治二年,王守仁經“格竹”一事,思想發生重大轉折。

    《明史•王守仁傳》載其數次科舉未第,大家都擔心對他心理造成壓力,他去說“以不登第而懊惱為恥”。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王守仁參加禮部會試,得觀政工部。不久得授弄部主事,司管刑獄。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王守仁觸怒劉瑾,被貶貴州龍場做一個驛丞,王守仁在這裡完成了他的“龍場悟道”。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王守仁在都察院左僉都御史任上牛刀小試,蕩平了南中地帶為患數十年的匪禍。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寧王朱宸濠叛亂,王守仁在手中無兵的情況下召集府縣兵士,王守仁虛張聲勢,說朝廷援兵已到,在寧王在為攻打留都南京瞻前顧後的情況下直撲其老巢南昌。朱宸濠震怖之下回兵,兩軍於鄱陽湖激戰三日,寧王兵敗被俘。當然,這次平叛吃力不討好,一者有親寧王之臣欲行營救寧王對王守仁大潑汙水,二者有身在高位對王守仁心懷忌憚者屢進讒言。

    明世宗繼位以後,對王守仁有過一段時間的賞識,但發現其理念與所謂“為官之道”格格不入後,便對他進行了冷處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王守仁開始了他的講學之路,於嘉靖四年在紹興創“陽明書院”,開始傳播“王學”,“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萬曆野獲編•卷十七》評價道:惟王文成以理學建安壤,遂開國封,固書生之希固書生之希構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異稟,其用兵幾同韓、白,而見羅亦以良知餘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 10 # 史學達人

    王陽明心學的創始人,在封建帝制王朝,尤其是在宋朝之後的明朝,是沒有人敢批判朱熹朱老夫子的。

    朱熹所說的話,在明朝王明陽生活的年代,那可是必考之物呀。你說誰敢公然的去挑戰聖人的權威呢?

    王明陽就敢,就是因為他敢於提出不同的觀點,敢於去否認錯誤的存在,哪怕你是天皇老子,若是你錯了,王明陽也敢去揭穿你醜惡的嘴臉。

    所以,王明陽才偉大,才會受後人的追捧。

    可以說王明陽是歷史上,第一個放飛自我,追求自由的人。

    他的心學教導人們做事,要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出發。而不是朱熹所說的,“存天理,滅人慾”。朱熹所提倡的觀點,都是為當時的封建皇權所服務的。他教導人們要默守陳規,你若是小民,你就安安穩穩,祖祖輩輩的當小民就好了。不要整天朝思暮想,當什麼重臣了,天子的了,這些不切實際的東西。

    這種觀點的提出,恰恰束縛了人類的想象力。

    所以,王明陽批判他。

    王明陽從小就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他在很小的時候上私塾時,老師問他們長大了要做什麼?

    那時候的讀書人,就是學成文武術,賣給帝王家。

    所以,很多的人的夢想就是當官。

    而王明陽的夢想不是當官,他是想當像孔子那樣的流芳千古的聖人。

    你看小小的王明陽,志向是不是很偉大,為此,他的老爸沒有讓他少嘗皮肉之苦。聖人那能是說當就能當的,孔子這般的人物,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不就是出現這麼一個人嗎?

    所以,很多人以為王明陽是瘋了。

    他確實有點瘋,為了放飛自我。他曾經不想埋頭苦讀,而是舞槍弄棒,跑到北邊大明和蒙古人的邊界上去打蒙古人去了。

    在邊界上他還看到兩個蒙古人,向人家射了一箭。蒙古人以為他是疑兵,後面必定埋伏著大部隊,所以就逃走了。

    就這王明陽僥倖逃過一劫。

    你看他是不是一個不正常的人,但是,正是因為他這種不正常,最後成就了他聖人的身份。

    王明陽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平叛了寧王的叛亂,他之所以能平叛這場戰亂,正是他所體悟到的心學,發生了關鍵的作用。

    因為王明陽瞭解人在做虧心事的時候,就會理虧。理虧的話,多多少少都會有膽怯的心裡。

    所以,王明陽正是抓住了寧王的這個特點。他開始大做文章了。先是在大戰之前,他寫了無數張吹牛皮的信,說自己有多少軍隊,都有哪些名將。在幾天之內到達,然後一舉剿滅寧王這個亂臣賊子。當然,還有一系列離間計之類的東西配合在一起。

    然後把寫好的東西,散佈的是世人皆知。

    這種作為正好打擊了寧王的部下,擾亂了他的軍心。

    結果到了真正打仗的時候,寧王是節節敗退。雖然他為造反的事準備了幾十年,但是,一天的功夫,王明陽不費一兵一卒,僅靠心裡戰術,就嚇退了他的百萬雄師。

    最終王明陽帶著幾萬臨時湊合在一起的烏合之眾,打敗了擁有幾十萬大軍的寧王。

    不得不說王明陽果然是一代奇才呀。

    這就是深懂心學的高人,能看穿你的所思所想,你讓你死無葬身之地。當然王明陽的弟子當時也是遍佈天下,從最底層的百姓,到達官顯貴都有他的弟子的身影。

    他所創立的心學,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極其深遠。但是,因為他提出的這些東西,不符合封建王朝,尤其是帝王家的管理。

    所以,也就沒有推廣開來。

    現如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知行合一”這句至理名言,就是王明陽,研究心學必生的所得。

    總之,參透了信心,你就能讀懂了人心,懂得了世界的萬事萬物。可惜的是,這個世界上能參悟透心學的又有幾人呀。

  • 11 # 如實聊規則

    人們推崇王陽明重點有三個理由:

    第一,王陽明的儒家思想與中國文化一脈相承,中國文化中被尊為心法的16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其實就是從心學角度解析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問題。王陽明的心學核心是致良知,致良知的核心目的是知行一體,知行合一。王陽明的心學解決的是人類和人性中的終極問題。

    第二,儒家學說中在流傳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心法部分缺失,如何“格物”在早期儒家經典中沒有論述,而格物又是心法的核心,儒家八目的首要是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物不格無以致知,無法明覺事物的本質,王陽明透過龍場悟道,明悟了心即理,聖人之心吾心具足,良知即天道,致良知則格物致知。

    第三,王陽明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把自己的學說應用到實踐中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完美的實現了聖人“立言立德立功立行”的典範。

    王陽明的心學是儒家從殿堂走入普通百姓中,是最接地氣的學說,同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具有很強的實操性,能切實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所以許多人喜歡。

  • 12 # 愛讀名著的小星老師

    為什麼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因為:他的啟蒙作用、他集大成的心學、以及平定叛亂的功績。

    一、他促成了明代的文藝復興

    岡田武彥在《王陽明大傳(上)》中說道:

    “中國的文藝復興一般被認為是屬於宋代,嚴格來說,中國真正的文藝復興始於王陽明。王陽明創立良知說,認為自我和聖人一樣,生而偉大,存而無異,這種強調自我的主張正是文藝復興開始的標誌。”

    對於我們後學者來說,首先他將天理、心、性、道等等中國哲學中艱澀的概念全部打通,解放了大量的生產力,節省了巨大的研究時間。

    其次,他提出“致良知”。良知人人本來具有,這就肯定了每個人的價值,極大發揮和促進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二、他完成了心學體系的建立

    心學由程顥開創,由陸九淵、王守仁完成。

    陸九淵提出“吾心即宇宙”,也提出了“心即理”。但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

    “陸九淵的說法,只給予我們一個要略,說明心學的世界系統大概是什麼。只有在王守仁的語錄和著作中,才能看到對這個系統更詳盡的闡述。”

    馮友蘭說的這個系統,就是王陽明心學核心。

    王陽明在《大學問》用“萬物一體之仁”將《禮記 大學》裡的三綱八目貫徹打通,這就相當於從孔孟源頭引入儒家的活水,直接灌溉到了心學中,再加上他的心學三階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最終完成了理論體系的建立。

    三、他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王朝於危難之中

    寧王叛亂,王陽明只用了31天,就打敗了寧王準備了十年之久的叛亂,活捉寧王,挽救了大明王朝的命運。

    這讓人再一次看到了心學的巨大魅力。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必然有原因。

    我們不如從《傳習錄》入手,靜靜讀讀他的書,親身感受他的魅力所在,豈不更好?

  • 13 # 林屋公子

    因為很多人看了《明朝那些事兒》,《明朝那些事兒》把王守仁推成明朝第一人,所以吹他的人當然也多了。然後又是各種王守仁傳跟風追熱點,瘋狂炒作一把,這就是一場造神運動,把王守仁推上了神壇。

    其實呢,王守仁確實厲害,這個必須承認,我個人也很喜歡他,紹興王陽明墓、餘姚王陽明故居,我都去過。但是總覺得今天的人又過於炒作之嫌。王守仁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和軍事家當仁不讓,但是其思想學術和軍事戰功,又並非是特別突出的。明清思想史的主流還是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可以說只是旁支非主流;而王守仁的軍功主要又只是平定藩王之亂,而明朝中期的藩王本身就沒多少實力可言。

    所以說,王守仁是聖人沒問題。但我們更多還是應該認真閱讀他的《王文成公全書》,把其放在整個學術思想史去評價,而不是盲目吹捧崇拜,這樣沒有太多的意義。

  • 14 # 中國知識考古or兆昌

    毛主席有句詩,詠蛙聲

    春來先開口,蟲兒有續鳴。

    無非呱的早,百蟲恨晚生。

    《陽明蛙聲》

  • 15 # 心如止水淡定平靜

    1、現在有一股“王陽明”熱,所以很多人迷戀王陽明。一方面,由於王陽明在“立徳、立功、立言”方面都有所建樹,符合儒家所謂“三不朽”的標準,因而被人們所推崇;同時,他做為一個文人帶兵屢建奇功,更是為人所稱道,所以很受人們的追捧;另一方面,傳言近代日本社會很崇拜王陽明,日本在學習接受了他的學說後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我認為這種說法尚待專家學者考證。但是正是因為有這麼一個真偽不知的傳言,使國內一些人更是追捧王陽明。

    2、在當今社會,人們承受的壓力很大,產生了焦慮、浮躁、抑鬱等一系列心裡疾病和痛苦。王陽明的修心的思想,如:“致良知”、“天動地動,我心不動”、“此心不動,相機而動”、“知行合一”等,對人們從自己的內心來修心養性,保持內心的寧靜,修煉人的性格,提高人的涵養等方面,確實有實際的作用,契合了當前人們的需要,因而很多人追捧、迷戀王陽明。

    3、很多人主要是因為王陽明在軍事及治理社會方面建立的事功而迷戀他,實際上,很多人對王陽明的學說未必真瞭解,未必真懂得。我認為王陽明建立的一系列功績並不全是其按“心學”的學說得來的,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在人們道德修養及修身養性方面更有現實意義。

    所以我們既不要過分迷戀王陽明,認為他的“心學”理論可以解決一切現實問題;也不要把王陽明及其“心學”理論貶得一無是處。而要取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為我所用,幫助我們解決自身的一些問題。

  • 16 # 吃不完虧的完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我喜歡的他的詩還有他說的句子,王陽明受歡迎我覺得主要還是他的詩和思想,很多都被流傳下來,明朝那時候已經動盪不安了,老百姓生活動盪,食不果腹,就需要人出來說說做作,傳播一下儒家的思想。王陽明有一首詩是,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跟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意思很簡單明瞭,就是把我們身邊的事做好了就行,不要去能些虛的,到老了有一餐吃著就是幸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王健林的一天"?